第3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陶渊明集译注",免费读到尾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1)

  [说明]

  陶渊明四十岁时、即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出任镇军将军、徐州刺史

  刘裕的参军。这首诗就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诗人生性自然,本无志于仕途,只是生计维艰,迫不得已,于是在一个

  偶然的机会中,便抱着随时归隐的态度而出仕了。所以诗中反复抒发对田园

  自由生活的深深怀念之情,并决心保持纯真的本性,打算最终要返归田园。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2)。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3)。

  时来苟冥会,宛辔想通衙(4)。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5)。

  吵吵孤舟逝,绵绵归思纤(6)。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7)。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8)。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9)。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10)?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11)。

  [注释]

  (1)始作:初就职务。曲阿:地名,在今江苏省丹阳县。

  (2)弱龄:少年。弱:幼。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委怀:寄情。

  (3)被:同“披”,穿着。褐(hè贺):粗布衣。《老子》:“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欣自得:

  欣然自得。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是说颜回的

  道德学问已是差不多了,但常常食用缺乏。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晏如:安乐的样子。

  (4)时来:机会到来。时:时机,时运。苟:姑且,暂且。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郭噗《山

  海经图赞?磁石》:“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宛:屈,放松。辔(pèi配):

  驾驭牲口的缰绳。憩(qì气):休息。通衢(qú渠):四通八达的大道。这里比喻仕途。这两句的意

  思是说,偶然遇上了出仕的机会,姑且顺应,暂时游迹于仕途。

  (5)投策:丢下手杖。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疏:疏远。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6)眇眇:遥远的样子。:去,往。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归思:思归之情。纡(yǘ于):萦

  绕。

  (7)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

  (8)目倦:谓看得厌倦了。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9)这两句是说,看到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和水中自由游玩的鱼,我内心感到惭愧。意谓一踏上

  仕途,便身不由己,不得自由了。

  (10)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初:原本。形迹拘:为形体所拘。形迹:指形体所为。拘:拘束,

  约束。此句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力行役”的反意,表示内心本不愿出仕。

  (11)凭:任凭,听任。化迁:自然造化的变迁。班生庐:指仁者隐居之处。班生指东汉史学家。

  文学家班固,他在《幽通赋》里说“里上仁之所庐”,意谓要择仁者草庐居住。庐,房屋。

  [译文]

  年少寄身世事外,

  我心所好在琴书。

  身芽粗衣情自乐,

  经常贫困心安处。

  机会来临且迎合,

  暂时栖身登仕途。

  弃杖命人备行装,

  暂别田园相离去。

  孤舟遥遥渐远逝,

  归思不绝绕心曲。

  此番行程岂不远?

  艰难跋涉千里余。

  异乡风景已看倦,

  一心思念园田居。

  云端飞鸟水中鱼,

  见之使我心惭羞。

  真朴之念在胸中,

  岂被行为所约束?

  且顺自然任变化,

  终将返回隐居庐。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干规林二首(1)

  [说明]

  庚子岁是晋安帝隆安四年(400),陶渊明三十六岁,此时在荆州刺史桓

  玄的幕府中任职。此前,陶渊明奉桓玄之命出使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完

  成使命后,返途中路过江西,准备顺道回家省亲,然而被风阻在途中。这两

  首诗就是写在途中受阻时的情景。

  其一(2)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3)。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4)。

  鼓悼路崎曲,指景限西隅(5)。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6)。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7)。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8)。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9)。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10)!

  [注释]

  (1)规林:地名,今地不详。据诗中“识南岭”句可知距浸阳不远。

  (2)这首诗写盼望归家的急切而又喜悦的心情,但由于被风所阻而产生怅惆之情。这两种情绪交

  织在一起,就更深刻地抒发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路途多险的担忧。

  (3)亏行:走着不停。《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循:沿着,顺着,计日:

  算计着日子,即数着天数,表示急切的心情。旧居:指老家。

  (4)一欣:首先感到欢欣的是,温颜:温和慈祥的容颜。诗人这里是指母亲。侍温颜:即侍奉母

  亲。友于:代指兄弟。《尚书?君陈》:“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5)鼓棹(zhào照):划船。棹:摇船的甲具。崎曲:同“崎岖”。本指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

  这里用以比喻处境困难,《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指:

  顾。景:日光,指太阳。限西隅(yǘ愚):悬在西边天际,指太阳即将落山。限:停止。隅:边远的

  地方。

  (6)归子:回家的人,作者自指。念:担忧。前涂:前路,指回家的路程。涂同“途”。

  (7)凯风:南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负我心:违背我的心愿。戢(jí集):

  收藏,收敛。楪(yì曳):短桨。穷:谓偏远。

  (8)高莽:高深茂密的草丛。眇:通“渺”,辽远。无界:无边。独:特别,此处有挺拔的意思。

  森疏:繁茂扶疏。

  (9)瞻:望。百里余:指离家的距离。

  (10)延目:放眼远望,“南岭:指庐山。诗人的家在庐山脚下。将:当。焉如:何往。

  [译文]

  归途漫漫行不止,

  计算日头盼家园。

  将奉慈母我欣欢,

  还喜能见兄弟面。

  摇船荡桨路艰难。

  眼见夕阳落西山。

  江山难道不险峻?

  游子归心急似箭。

  南风违背我心愿,

  收起船桨困湖边。

  草丛深密望无际,

  夏木挺拔枝叶繁。

  谁说归舟离家远?

  百余里地在眼前。

  纵目远眺识庐山,

  空叹无奈行路难!

  其一(1)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2)。

  山川一何旷,粪坎难与期(3)。

  崩浪贴天响,长风无息时(4)。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5)。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6)。

  当年诅有几?纵心复何疑(7)!

  [注释]

  (1)这首诗慨叹行役之苦,思念美好的田园,因而决心辞却仕途的艰辛,趁着壮年及时归隐。

  (2)行役:指因公务而在外跋涉。《诗经?魏风?涉站):“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3)一何:多么。旷:空阔。巽(xǜn迅)坎:《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巽代表风,坎代表水。

  这里借指风浪。难与期:难以预料。与:符合。

  (4)崩浪:滔天巨浪。聒(guó郭)天响:响声震天。聒:喧扰。长风:大风。

  (5)游:游宦,在外做官。所生:这里指母亲和故乡。淹:滞留。兹:此,这里,指规林。

  (6)人间:这里指世俗官场。良:实在。

  (7)当年:正当年,指壮年。当:适逢。讵(jǜ巨):曾,才。潘岳《悼亡诗》:“尔祭讵几时。”

  纵心:放纵情怀,不受约束。

  [译文]

  自古悲叹行役苦,

  我今亲历方知之。

  天地山川多广阔,

  难料风浪骤然起。

  滔滔巨浪震天响,

  大风猛吹不停止。

  游宦日久念故土,

  为何滞留身在此!

  默想家中园林好,

  世俗官场当告辞。

  人生壮年能多久?

  放纵情怀不犹疑!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1)

  [说明]

  辛丑岁是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渊明三十七岁,此时仍在荆州刺史

  桓玄的幕府中任职。此前,诗人告假还家,至七月假满,从家返江陵赴职,

  这首诗便是在途中所作。

  此诗主要表现对田园自由生活的依恋,和对世俗官场的厌倦。其中对途

  中景象的描绘,恬静可爱,衬托着诗人那颗澄清静穆之心。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2)。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3)。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4)!

  叩楪新秋月,临流别友生(5)。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6)。

  诏昭天宇阔,晶晶川上平(7)。

  怀役不逞寐,中宵尚孤征(8)。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9)。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索(10)。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11)。

  [注释]

  (1)赴假:犹今言“销假”,谓假满赴职。江陵:当时的荆州镇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涂口:

  地名,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境内。

  (2)三十载:诗人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三十载”是举其成数。尘事:指世俗之事。

  冥:冥漠,隔绝。

  (3)敦:厚。这里用作动词,即加厚,增加。宿好:昔日的爱好。宿:宿昔,平素。世情:世俗

  之情。

  (4)如何:为何。舍此:指放弃田园生活。西荆:逮本作“南荆”,今从《文选)改。西荆指荆

  州,治所在湖北江陵,因其地处京城建康(今南京市)之西,故称西荆。

  (5)叩:敲,击。楪(yì曳):船舷。《楚辞?九歌?湘君):“佳耀兮兰楪。”王逸注:“楪,船旁

  板也。”临流:在水边。友生:朋友。《诗经?小雅?棠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6)将夕:将近傍晚。湛(zhàn战):澄清,清澈。虚明:空阔明亮。

  (7)昭昭:光明,明亮。皛(xiǎo小,又读jiǎo皎):洁白光明的样子。川上平:指江面平静。

  (8)怀役:犹言负役,身负行役。不遑(huáng皇):不暇,没有工

  夫。中宵:半夜。独征:独自远行。

  (9)商歌:指自荐求官。屈原《离骚》:‘三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王逸注:“该,

  备也。宁戚修德不用,退而商贾。宿齐东门外,桓公夜出,宁戚方饭牛,叩角而商歌,桓公闻之知其

  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商:声调名,音悲凉。商歌非我事:意谓像宁戚那样热心于求官,不

  是我所愿意做的事。依依:依恋、留恋的样子。耦(ǒu偶)耕:两人并肩而耕。这里指隐居躬耕。《论

  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粱溺代指两位隐士。

  (10)投冠:抛弃官帽,即弃官,旋:返回。旧墟:这里指故乡旧居。好爵:指高官厚禄。索:

  缠绕,束缚。

  (11)养真:养性修真,保持真朴的本性。衡茅:指简陋的住房。衡:同“横”,即“横木为门”。

  茅:茅屋。庶:庶几。差不多。这里有希望的意思。

  [译文]

  在家闲居近三十年,

  因与世俗互不相通。

  诗书加深平素爱好,

  园林没有世俗之情。

  如今为何舍此而去,

  路途遥远去那西荆!

  叩舷面对新秋孤月,

  告别友朋漂荡江中。

  临近傍晚凉风微起,

  夜中景象澄澈空明。

  天宇空阔明亮如昼,

  皎洁江面一片宁静。

  身负行役无暇安睡,

  夜半尚且独自远行。

  追求官禄非我所好,

  我心依恋田园躬耕。

  弃官返回家乡旧居,

  不能被那官禄系情。

  安居茅舍养性修真,

  愿能保我善良名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说明】

  癸卯岁是晋安帝元兴二年(403),陶渊明三十九岁。两年前,即晋安帝

  隆安五年(401)的冬天,陶渊明因遭母丧而离桓玄幕府之职返回家乡。这两

  首诗作于同一年的春天,这时诗人已经开始躬耕。“怀古田舍”,就是在田

  舍中怀古。诗人通过怀古言志,表现了对归耕田园的喜悦,以及远离污浊世

  俗的决心。

  其一(1)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2)。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3)?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4)。

  鸟哢欢新节,冷风送余善(5)。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6)。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7)。

  即理愧通识,所保诅乃浅(8)。

  [注释]

  (1)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

  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

  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

  (2)在昔:过去,往日。与下句“当年”义同。南亩:指农田。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

  (3)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既有人:指颜回。《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兴:始,作。

  (4)夙(sǜ速)晨:早晨。夙:早。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

  启涂:启程,出发。涂通“途”。缅:遥远的样子。

  (5)哢(1óng):鸟叫。伶(líng零)风:小风,和风。《庄子?齐物论》:“冷风则小和。”

  陆德明释文:“冷风,泠泠小风也。”余善:不尽的和美之感。善:美好。《庄子?逍遥游》:“夫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6)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7)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

  杖荷桨(diào吊,一种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植:同“置”,放置。杖:木杖。悠然:闲适的样子。不复

  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8)即理:就这种事理。指隐而耕。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这里指孔子和子路。《论语?微

  子》记桀溺劝子路的话说:天下动乱不安,到处都是这个样子,到底跟谁一起来改变现状呢?与其跟

  随(孔子那种)避开恶人的志士,倒不如跟随(我们这种)避开人世的隐士。于路将此话告诉孔子,

  孔于怅然哎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

  他们一起来改变现状了。又《论语》同上篇记载子路针对荷ò丈人的话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

  知之矣。”这两段记载孔子和子路的话,都是说明仕而不隐的道理。陶渊明认为自己坚持隐而不仕的

  行为,与这种“通识”相比是有“愧”的。而实际上陶渊明在这里表现出了与儒家传统不一致的思想,

  所以在下一首诗中,诗人又以“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来进一步申明

  了这一思想。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后汉书?逸民传》:后汉末,“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

  鹊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各得

  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讵(jǜ巨):岂。浅:浅陋,低劣。

  [译文]

  往日听说南亩田,

  未曾躬耕甚遗憾。

  我常贫困似颜回,

  春耕岂能袖手观?

  早晨备好我车马,

  上路我情已驰远。

  新春时节鸟欢鸣,

  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

  人迹罕至地偏远。

  所以古时植杖翁,

  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

  所保名节岂太浅?

  其一(1)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2)。

  瞻望逸难逮,转欲志长勤(3)。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4)。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5)。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6)。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间津(7)。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8)。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9)。

  [注释]

  (1)这首诗认为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未免高不可攀,难以企及,不如效法长沮、桀溺洁身

  守节,隐居力耕。诗中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十分生动传神,充满浓郁的情趣。

  (2)先师:对孔子的尊称。遗训:遗留的教导。忧道不忧贫:君子担忧的是道不能行,而不担心

  自己的贫困。道:指治世之道。此句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于谋道不谋食。耕也,馁(n

  ēi,饥饿)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3)瞻望:仰望。逸难逮:高远而难以达到。逸:远。逮:企及。志:立志于。长勤:长期勤苦。

  指耕作。

  (4)秉:持。来(lěi垒):古代称犁上的木把。这里代指农具。时务:按时节应做的农务。解

  颜:笑颜。劝:劝勉,勉励。

  (5)平畴(chóu筹):平坦的田野。怀新:含有新的生机。

  (6)量岁功:估量一年的收成。即事多所欣:谓做农活本身就令人欢欣。

  (7)行者无问津:没有过路之人寻问渡口在哪里。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诗人在这里是以古代隐士长沮、桀溺自比。津:渡口。

  (8)日入:太阳落山。相与:相伴,一道,指与农夫。壶浆:指酒。劳:慰劳。

  (9)聊:姑且。陇亩民:田野之人,即农夫。

  【译文】

  先师孔子留遗训:

  “君子忧道不优贫”。

  仰慕高论难企及,

  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

  笑颜劝勉农耕人。

  远风习习来平野,

  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

  劳作已使我开心。

  耕种之余有歇息,

  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

  取酒慰劳左右邻。

  掩闭柴门自吟诗,

  姑且躬耕做农民。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说明]

  癸卯岁是晋安帝元兴二年(403),陶渊明三十九岁。敬远是渊明的堂弟,

  他们自幼关系亲密,成人后亦志趣相投,感情融洽。这一年敬远二十三岁,

  同渊明住在一起,并一道读书躬耕。然而一年的收获不足自给,使他们过着

  贫困饥寒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年终腊月之时,渊明写给敬远,以寄托深刻

  的慨叹之情。

  寝迹衡门下,逸与世相绝(1)。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2)。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3)。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4)。

  劲气侵襟袖,革瓢谢屡设(5)。

  萧索空字中,了无一可悦(6)。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7)。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8)。

  平津苟不由,栖迟诅为拙(9)?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10)!

  【注释】

  (1)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逸:远。世:指世俗。官场。

  绝:断绝往来。

  (2)顾盼:犹言看顾、眷顾。莫:无,没有。荆扉: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3)翳翳(yì缢):阴暗的样子。“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

  (4)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

  注:“无声曰希。”

  (5)劲气:猛烈的寒气。箪(doān丹)瓢:即箪食瓢饮。简:竹编的盛饭容器。瓢:剖开葫芦做

  成的舀水器。《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回,指孔子学生颜回。谢:辞绝。屡:经常。设:陈设。箪瓢谢屡设:意思是说,像颜

  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日子也很难得,我(们)箪瓢常空,无食可陈于面前。

  (6)萧索:萧条,冷落。空字:空荡荡的房屋。形容一无所有。了无:一点也没有。可悦:可以

  使人高兴的事情。

  (7)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

  (8)谬:误,谦辞。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

  斯滥矣。”

  (9)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苟:如果。由:沿看,遵循。

  栖迟:游息,指隐居。《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讵(jǜ巨):岂。(10)契:

  契合,指志同道合。别:识别。

  〔译文〕

  隐居茅舍掩踪迹,

  远与世俗相隔绝。

  无人知晓来眷顾,

  白日柴门常关闭。

  岁暮寒风正凄冷,

  阴沉整日天降雪。

  侧耳细听无声响,

  放眼户外已皓洁。

  寒气猛烈侵襟袖,

  无食箪瓢常空设。

  萧条冷落空室内,

  竟无一事可欢悦。

  千年古书皆历览,

  常常读见古义烈。

  高尚操行不敢攀,

  仅能守穷为气节。

  平坦仕途若不走,

  隐居躬耕岂算拙?

  我寄深意在言外,

  志趣相合准识别!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说明]

  乙巳岁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

  去年,即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刘敬宣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得

  阳。陶渊明前往任刘敬宣的参军。本年三月,渊明奉命出使京都,途经钱溪

  (今安徽省贵池县梅根港)时,写下这首诗。诗中主要通过对途中景物的描

  绘,抒发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念。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1)。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2)。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3)。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4)。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5)?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6)。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7)?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8)。

  〔注释〕

  (1)践:踏,经由。斯境:这个地方。好:甚。已积:已经很久。积:多。

  (2)悉:都。如昔:如同昔日。

  (3)飙(biāo标):疾风,暴风。矫:举起。这里指高飞。云融(hé合):云中的鸟儿。翮:

  鸟的翅膀,这里代指鸟。

  (4)眷:眷顾,顾念。品物:指景物。义风:适宜的风,犹“和风”。未隔:无所阻隔。谓风雨

  适时,万物并茂,无所阻隔。

  (5)伊:语助词,无意义。何为:为何,为什么。勉励:这里有勤苦努力的意思。兹役:这种差

  事。

  (6)一形:一身,诗人自指。形:身体。制:限制,约束。素襟:平素的志向。襟:胸襟。易:

  改变。

  (7)日:每天。离析:分开。

  (8)归舟:逯本作“壑舟”,今从诸本改。谅:诚。霜柏:霜中的松柏。比喻坚贞的品行、节操。

  [译文]

  未再踏上这片地,

  岁月很长时难记。

  早晨傍晚看山川,

  事事没变如往昔。

  微雨洗尘林木爽,

  疾风吹鸟更高飞。

  顾念山川万物茂,

  风雨适时不相违。

  我今不知是为何,

  勤苦从事这差役?

  身体好似受拘束,

  怀抱志向不可移。

  日日梦想回田园,

  哪能如此久分离?

  最终仍将归故里,

  霜中松柏自挺立。

  还旧居

  [说明]

  此诗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

  诗题”旧居”指柴桑旧居。陶渊明始居柴桑,约四十一岁时迁居于上京。

  在上京居六年,又迁居南村。诗人居上京时。尚常往来于柴桑之间,所以此

  诗说“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然迁至南村后,已多年未回柴桑。这次

  回到阔别已久的柴桑故地,见物是人非,大有沧桑之悲。在感慨万千之中,

  尤觉岁月易逝。人生无常,于是写下这首凄凉哀怨的诗歌。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1)。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2)。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3)。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4),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5)。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6)。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7)。

  拨置且莫念,一筋聊可挥(8)。

  [注释]

  (1)畴昔:往昔,从前。畴:语助词,无义。时间约为义熙元年(405),诗人由彭泽归田那一

  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

  去还归:谓常来常往。指经常回柴桑探望。

  (2)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

  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恻怆(cèchuàng测创):凄伤悲痛。

  (3)阡陌:田间小路,这里指农田。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邑屋:村庄房舍,或时非:

  有的与从前不同。

  (4)履历:所经过之处,周:全,遍。邻老:邻居家的老人。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

  (5)往迹:过去的踪迹,有处:有些地方。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6)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寒辔日相推:寒来

  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岁月流逝得很快。

  (7)大化尽:指生命结束。大化:原指人生的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

  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后遂以“大化”作为生命的代称,气力:指体力。不及:不待。

  衰:衰竭。古人以五十岁为入衰之年。《礼记?王制》:“五十始衰。”诗人此时已五十余岁。这两

  句是说,我常担心死亡到来,还没等我体力完全衰竭。

  (8)拨置:犹弃置,放在一边,挥:一饮而尽的动作。

  〔译文〕

  从前家庄上京时,

  六载之间常来归。

  时隔多年今再来,

  凄凉哀痛多伤悲。

  田地未改旧模样,

  村舍时有面目非。

  故居四周走访遍,

  邻里老人少存遗。

  漫步寻觅旧踪迹,

  不时使我情恋依。

  人生漂荡多变幻,

  寒来暑往岁月催。

  常恐生命忽终止,

  身体气力未尽衰。

  抛开此事莫再想,

  姑且饮酒干此杯。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说明]

  戊申岁是晋安帝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

  此时渊明居上京,六月中旬,一场火灾将其居室焚烧殆尽,便只好住在

  门前的船中。至新秋之时,写下这首诗。房屋焚毁,似乎并没有使诗人感到

  更多的痛苦,他安居舟中,依旧悠然地生活。真正使他感到痛苦、忧伤的是

  生不逢时,没能赶上古之太平盛世。因此诗人在表示要保持贞刚品性的同时,

  也更加强了他隐居躬耕的信心。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1)。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2)。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3)。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4)。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5)。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6)。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7)。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8)。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9)。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10)。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11)。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12)。

  [注释]

  (1)寄:寄托,依附。甘:自愿。辞:拒绝,告别,华轩: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轩:占代一种

  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华轩”在这里是代指仕途之功名富贵。

  (2)当:时当,恰在。长风:大风。林室:林木和住宅。从此诗“果菜始复生”句可知,大火不

  仅焚毁了房屋,连同周围的林园也一并遭灾。顿:顿时,立刻。燔(fán烦):烧。

  (3)宇:屋檐,引申为受覆庇、遮盖处。航(fáng仿):船。荫门前:谓遮荫于门前。林室皆

  焚毁,只有门前的航舟内尚有遮荫处。

  (4)迢迢:遥远的样子。这里形容秋夕景象的空阔辽远。新秋夕:初秋的傍晚。亭亭:高貌。曹

  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5)始复生:开始重新生长。惊鸟:被火惊飞的鸟。

  (6)中宵:半夜。伫(zhǜ往):长时间地站立。遥念:想得很远。盼:看。周:遍,遍及。九

  天:这里指整个天地。

  (7)总发:即“总角”,称童年时代。古时儿童束发于头顶。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

  白首无成。”孤介:谓操守谨严,不肯同流合污。奄:忽,很快地。出:超出。

  (8)形迹:身体,指生命。凭:任凭。化:造化,自然。往:指变化。灵府:指心。《庄子?德

  充符):“不可入于灵府。”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宅也,所谓心也。”

  (9)贞刚:坚贞刚直。自:本来。质:品质、品性。乃:却。这两句是说,我的品质坚贞刚直,

  比玉石都更坚贞。

  (10)仰想:遥想。东户:东户季子,传说中上古太平时代的君主。《淮南子?缨称训》:“昔

  东户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遗,耒耜余粮宿诸田首。”宿:存放。中田:即田中。

  (11)鼓腹:饱食。《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而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

  熙,鼓腹而游。”无所思:无忧无虑。

  (12):此,指东户时代。遂:就。灌我园:浇灌我的田园。这里指隐居躬耕。

  〔译文〕

  茅屋盖在僻巷边,

  远避仕途心甘愿。

  当夏长风骤然起,

  林园宅室烈火燃。

  房屋焚尽无住处,

  船内遮荫在门前。

  初秋傍晚景远阔,

  高高明月又将圆。

  果菜开始重新长,

  惊飞之鸟尚未还。

  夜半久立独沉思,

  一眼遍观四周天。

  年少守操即谨严,

  转眼已逾四十年。

  生命托付与造化,

  内心恬淡长安闲。

  我性坚贞且刚直,

  玉石虽坚逊色远。

  遥想东户季子世,

  余粮存放在田间。

  饱食终日无忧虑,

  日出而作日入眠。

  既然我未逢盛世,

  姑且隐居浇菜园。

  己酉岁九月九日

  [说明]

  己酉岁是晋安帝义熙五年(409),陶渊明四十五岁。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因“九”与“久”谐音双关,所以古人喜爱这个节

  日,希望能得长寿。但诗人值此之际,看到的是万物衰飒凋零,于是不禁联

  想到人生的短促,故悲从中来,难以自抑,最终仍是以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来自我安慰。此诗前半写景,后半言情,可谓景为情设,情因景起,且秋景

  如画,含情独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1)。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调(2)。

  清气澄余滓,沓然天界高(3)。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4)。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5)!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6)。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7)。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8)。

  [注释]

  (1)靡靡(mǐ米):零落的样子。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已夕:

  己晚。凄凄:寒冷的样子。交:交互,交加。

  (2)蔓草:蔓生的草。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3)余滓(zǐ子):残余的渣滓,指尘埃。沓然:深远的样子。

  (4)丛雁:犹群雁。丛:聚集。

  (5)万化:万物,指宇宙自然。寻绎:原指反复推求,这里是推移、更替的意思。劳:劳苦。

  (6)没:指死亡。焦:焦虑。

  (7)称(chèn趁):适合。陶:喜,欢乐。

  (8)永:延长。《诗经?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译文]

  衰颓零落秋已晚,

  寒露凄风相缭绕。

  蔓草稀疏渐枯萎,

  园中林木空自调。

  清澄空气无尘埃,

  天宇茫茫愈显高。

  悲切蝉鸣已绝响,

  成行大雁啼云霄。

  万物更替常变化,

  人生怎能不辛劳!

  自古有生即有死,

  念此心中似煎熬。

  如何方可舒心意,

  饮酒自能乐陶陶。

  千年之事无需知,

  姑且行乐尽今朝。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1)

  庚戌岁是晋安帝义熙六年(410),陶渊明四十六岁。

  陶渊明自四十一岁辞去彭泽令归田之后,经过多年的躬耕体验,对农业

  生产劳动有了更深的感受与思考。这首诗并不是描写秋收的具体情况,而是

  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劳动过程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从而使其隐耕

  之念更加坚定不移。

  清代邱嘉穗在《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评此诗说:”陶公诗多转势,或

  数句一转,或一句一转,所以为佳。余最爱‘田家岂不苦’四句,逐句作转。

  其他推类求之,靡篇不有。此萧统所谓‘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也。”很能

  说明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2)。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3)?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4)。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5)。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6)。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7)。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8)。

  盥灌息檐下,斗酒散襟颜(9)。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10)。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11)。

  [注释]

  (1)西田:指住宅西边的田地。

  (2)归:归依。道:指常理。固:本来。端:头,首要。

  (3)孰:谁。是:这,指衣食。营:经营,操持。

  (4)常业:日常事务,指农事。岁功:一年的收成。

  (5)肆:从事,操作。微勤:轻微的劳作。负耒:扛着农具。

  (6)饶:多。风气:指气候。

  (7)弗获:不能,不得。辞:推辞,摆脱。此难:这种艰难辛苦的劳动。

  (8)四体:四肢,代指身体。庶:幸,希冀之词。《诗经?大雅?生民》:“庶无罪悔,以迄于

  今。”《左传?桓公六年》:“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异患:意外的祸患。这里指仕

  途风险。干:相犯,侵扰。

  (9)盥(guàn贯)濯:洗涤。盥指洗手,濯指洗脚。散:放开。襟颜:心胸和容颜。

  (10)沮、溺:长沮、桀溺。见《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注(7)。心:指隐耕之志。乃:

  竟。相关:相合,相通。

  (11)叹:指因遗憾而叹息。

  [译文]

  人生归依有常理,

  衣食本自居首端。

  谁能弃此不经营,

  便可求得自身安?

  初春开始操农务,

  一年收成尚可观。

  清晨下地去干活,

  日落扛犁把家还。

  居住山中多霜露,

  季节未到已先寒。

  农民劳作岂不苦?

  不可推脱此艰难。

  身体确实很疲倦,

  幸得不会惹祸患。

  洗涤歇息房檐下,

  饮酒开心带笑颜。

  长沮桀溺隐耕志,

  千年之下与我伴。

  但愿能得长如此,

  躬耕田亩无怨叹。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撰田舍获(1)

  [说明]

  丙辰岁是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陶渊明五十二岁。

  诗人自归田以来,已经度过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其劳作是勤苦的,生

  活是贫困的,但诗人却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安慰,这首诗就着重表觊了

  这种情怀。诗中写景形象生动,有力地烘托并体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波

  动。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2)。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3)。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4)。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5)。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6)。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7)。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8)。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9)。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10)。

  遥谢荷ò翁,聊得从君栖(11)。

  〔注释〕

  (1)下潠(xùn迅):地势低洼多水的地带,即诗中所说的“东林隈”。田舍:指田间简易的茅

  舍,可供临时休息、避雨之用。获:收获。

  (2)依:依靠。稼穑(sè瑟):指农业劳动。稼是耕种,穑是收获。戮(lǜ陆)力:尽力。东林

  隈(wēi威):指下潠田所在的地方。隈:山水等弯曲的地方;角落。

  (3)春作:春耕。负所怀:违背自己的愿望。

  (4)司田:管农事的官,即田官。眷:顾念,关注。有秋:指秋收,收获。《尚书?盘庚》:“若

  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寄声:托人带口信。与我谐:同我的想法相一致。谐:和合。

  (5)饥者:渊明自称。初饱:刚刚能够吃上顿饱饭。这两句是说,经常挨饿的我,为吃了顿饱饭

  而非常高兴,早早起身束好衣带,等候天亮去秋收。

  (6)扬揖(jí及):举桨,即划船。泛:浮行,指泛舟。清壑(hè贺):清澈的山间溪流。壑:

  山沟。

  (7)郁郁:录本作“嚼嚼(jiào叫,洁白貌),今从诸本改。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闲且

  哀:悠缓而凄凉。

  (8)悲风:指凄厉的秋风。爱静夜:谓好在静夜中呼啸。晨开:指天明。

  (9)曰:语助词,无意义。此:指农业劳动。三四星火颓:指经历了十二年。三四:即十二。星

  火:即火星。颓:下倾。每当夏历七月以后,火星的位置开始向西下倾。下倾十二次,即经历了十二

  年。

  (10)姿年:风姿年华,指青壮年。事:指农耕之事。云:语助词,无意义。乖:违背,违弃。

  (11)荷ò翁:见《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注(7)。聊:姑且。栖:居住,指隐居。

  〔译文〕

  贫居糊口靠农务,

  尽力勤耕东林边。

  春种苦辛不必讲,

  常恐辜负我心愿。

  田官关注秋收获,

  传语同我意相连。

  长期挨饿喜一饱,

  早起整装待下田。

  划动船桨渡平湖,

  山间清溪泛舟还。

  草木茂盛荒山里,

  猿啼悠缓声哀怨。

  悲凉秋风夜呼啸,

  清晨林间鸟唱欢。

  我自归田务农来,

  至今已整十二年。

  华年已逝人渐老,

  依旧耕耘在田间。

  遥遥致意荷ò翁,

  姑且隐居为君伴。

  饮酒二十首并序

  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存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当以王瑶先生之说为较

  可信,即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诗人在诗序中

  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

  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在这二十首诗中,诗人多方面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与情操。

  这些诗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艺术而言,都足以代表陶诗成熟时期的风格,因此

  也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1),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C,忽焉

  复醉(3)。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4)。纸墨遂多,辞无诠次(5)。聊命故人书

  之(6),以为欢笑尔(7)。

  其一(8)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9)。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10)!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11)。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2)。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13)。

  〔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全)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

  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

  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10)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

  同。(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12)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

  之动,而观其会通。”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译文]

  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

  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

  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衰败繁荣无定数,

  交相更替变不休。

  邵平晚岁穷种瓜,

  哪似当年东陵侯!

  暑往寒来有代谢,

  人生与此正相符。

  通达之士悟其理。

  隐遁山林逍遥游。

  快快来他一杯酒。

  日夕畅饮消百忧。

  其二(1)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2)。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3)?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4)。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5)?

  〔注释〕

  (1)这首诗通过对善恶报应之说的否定,揭示了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并决心固穷守节,流芳百

  世。深婉曲折的诗意之中,透露着诗人愤激不平的情绪。

  (2)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

  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指野菜)而

  食,最后饿死。(见《史记?伯夷列传》)西山:即首阳山。

  (3)苟:如果。何事:为什么。立言:树立格言。《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

  (4)九十行带索:《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

  安贫自乐。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5)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据说积善有善报,

  夷叔饿死在西山。

  善恶如果不报应,

  为何还要立空言?

  荣公九十绳为带,

  饥寒更甚于壮年。

  不靠固穷守高节,

  声名百世怎流传?

  其三(1)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1)。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3)。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4)?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5)。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6)?

  〔注释〕

  (1)这首诗通过对那种只顾自身而追逐名利之人的否定。表明了诗人达观而逍遥自任的人生态

  度。

  (2)道丧:道德沦丧。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将近。惜其情:吝惜自己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

  (3)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

  (4)这两句是说,所以重视自身,难道不是在一生之内?言外之意是说,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后的

  空名又有何用!

  (5)复能几:又能有多久。几:几何,几多时。倏(shū叔):迅速,极快。

  (6)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此:指“世间名”。

  〔译文〕

  道德沦丧近千载,

  人人自私吝其情。

  有酒居然不肯饮,

  只顾世俗虚浮名。

  所以珍贵我自身,

  难道不是为此生?

  一生又能有多久?

  快似闪电令心惊。

  忙碌一生为名利。

  如此怎能有所成!

  其四(1)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2)。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3)。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4)。

  因值孤生松,敛翩遥来归(5)。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6)。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7)。

  〔注释〕

  (1)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

  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2)栖栖(xī西):心神不安的样子。

  (3)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4)此二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

  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5)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6)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7)已:既。违:违弃,分离。

  [译文]

  栖遑焦虑失群鸟,

  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

  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

  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

  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

  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

  永远相依不违弃。

  其五(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

  间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5)。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6)。

  [注释]

  (1)这首诗写在和谐宁静的环境中,诗人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诗人在平静的心境中,体悟着自

  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这一切给诗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快慰与满足。

  (2)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寄居。人境:人间,世上。车马喧:车马往来的喧闹声。指世俗交

  往。

  (3)尔:如此,这样。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说,只要内心清静,远远超脱于世俗,因而虽居喧闹

  之地,也就像住在偏僻之处一样。

  (4)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

  (5)山气:山间雾气。日夕:近黄昏之时。相与还:结伴而归。

  (6)此中:录本从《文选》作“此还”,今从李本、焦本、苏写本改。真意:淳真自然之意。《庄

  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辨:辨析,玩

  味。《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

  意也,得意而忘言。”这两句意思是说,从大自然得到启发。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但这是无法用言语

  表达,也无须用言语表达的。

  [译文]

  住宅盖在人世间,

  清静却无车马喧。

  问我为何能如此?

  心超世外地显偏。

  自顾采菊东篱下,

  悠然无意见南山。

  山间雾气夕阳好,

  飞鸟结伴把巢还。

  此中当自有真意,

  我欲辨之已忘言。

  其六(1)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2)?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3)。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4)。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5)。

  [注释]

  (1)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愤怒的口吻斥责了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黑暗现实,并决心追随商山四

  皓,隐居世外。

  (2)行止:行为举止。端:种,类。

  (3)苟:如果。相形:互相比较。雷同:人云亦云,相同。《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

  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楚辞?九辩》:“世雷同

  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毁誉:诋毁与称誉。

  (4)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达士:贤达之人。尔:那样。

  (5)咄咄(duō多):惊怪声。俗中愚:世俗中的愚蠢者。黄绮:夏黄公与绮里,代指“商山四

  皓”。见《赠羊长史》注(9)。

  [译文]

  行为举止千万种,

  谁是谁非无人晓。

  是非如果相比较,

  毁誉皆同坏与好。

  夏商周未多此事,

  贤士不曾随风倒。

  世俗愚者莫惊叹,

  且隐商山随四皓。

  其七(1)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2)。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3)。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4)。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5)。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6)。

  〔注释〕

  (1)这首诗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

  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

  (2)裛(yì意):通“浥”,沾湿。掇(duo多):采摘。英:花。

  (3)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忧物:指酒。《文选》卷

  三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毛苌

  曰:‘非我无酒,可以忘忧也。’潘岳《秋菊赋》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

  之随波。’”远:这里作动词,使远。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4)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5)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息:歇息,止息。趋:归向。

  (6)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轩:窗。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

  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译文〕

  秋菊花盛正鲜艳,

  含露润泽采花英。

  菊泡酒中味更美,

  避俗之情更深浓。

  一挥而尽杯中酒,

  再执酒壶注杯中。

  日落众生皆息止,

  归鸟向林欢快鸣。

  纵情欢歌东窗下,

  姑且逍遥度此生。

  其八(1)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2)。

  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3)。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4)。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5)。

  吾生梦幻间,何事纵尘羁(6)!

  [注释]

  (1)这首诗诗人以孤松自喻,表达自己不畏严霜的坚贞品质和不为流俗所

  染的高尚节操。诗未所表现的消极情绪中,带有愤世嫉俗之意。

  (2)没:掩没。

  (3)凝霜:犹严霜。殄(tiān舔):灭绝,绝尽。异类:指除松以外的其

  它草木。卓然:高高挺立的样子。见:同“现”,显露。

  (4)连林:树木相连成林。众乃奇:大家才感到惊奇。乃:才。

  (5)壶:指酒壶。挂:逯本作“抚”,今据李本、焦本、和陶本改。柯:

  树枝。远望时复为:即“时复为远望”的倒装句。意思是还时时向远处眺望。

  (6)何事:为什么。绁(xiè泄):拴,捆绑。尘羁:尘世的羁绊。犹言

  “尘网”。

  [译文]

  青松生长在东园,

  众草杂树掩其姿。

  严霜摧调众草树,

  孤松挺立扬高枝。

  木连成林人不觉,

  后调独秀众惊奇。

  酒壶挂在寒树枝,

  时时远眺心神怡。

  人生如梦恍惚间,

  何必束缚在尘世!

  其九(1)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2)。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3)。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4)。

  “■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5)。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6)。”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7)。

  纡辔诚可学,违己诅非迷(8)。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9)。”

  [注释]

  (1)这首诗以对话的方式,表现出诗人不愿违背自己的初衷而随世浮沉,并再一次决心保持高洁

  的志向,隐逸避世,远离尘俗,态度十分坚决。

  (2)倒裳;颠倒衣裳。形容匆忙中来不及穿好衣服。语出《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

  明,颠倒衣裳。”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欤:疑问助词。田父(fū府):年老的农民。好怀:好的情意。

  (4)浆:指酒。远见候:谓远道而来,给予问候。疑:怪。乖:违背,不合。

  (5)■缕(lán拦吕):衣服破烂的样子。高栖:居住的雅称。这两句是说,穿着破烂的衣服,

  住在茅草屋中,这样的地方不值得您这样高雅出众的人居住。

  (6)一世:举世,整个社会。尚同:以与世俗同流为贵。同:指同流合污,盲从附和。《论语?子

  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汩(gū古)其泥:谓同流合污,随同流俗。汩:同

  “淈”,搅水使浊。《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是说可

  与世人同浊,不必独清。渊明意本此。以上四句是田父劝说之语。以下是诗人的回答。

  (7)禀气:禀性,天生的气质。谐:合。

  (8)纡辔:放松马缰缓行。纡:曲,引申为放松。纡辔缓行,喻作官,即《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作》中“宛辔憩通衢”之意。违己:违背自己的初衷,指归隐躬耕。讵(jù巨):岂。迷:迷惑,糊

  涂。

  (9)驾:车,喻志向。回:逆转而行。

  [译文]

  清早就听敲门声,

  不及整衣去开门。

  请问来者是何人?

  善良老农怀好心。

  携酒远道来问候,

  怪我与世相离分。

  “破衣烂衫茅屋下,

  不值先生寄贵身。

  举世同流以为贵,

  愿君随俗莫认真。”

  “深深感谢父老言,

  无奈天生不合群。

  仕途做官诚可学,

  违背初衷是迷心。

  姑且一同欢饮酒,

  决不返车往回奔!”

  其十(1)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2)。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3)。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4)。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5)。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6)。

  [注释]

  (1)这首诗回忆以往曾因生计所迫而涉足仕途,经历了风波艰辛之后,诗人感到自己既不力求功

  名富贵,而如此劳心疲力,倒不如归隐闲居以保纯洁的节操。

  (2)远游:指宦游于远地。东海隅(yú余):东海附近。这里当指曲阿,在今江苏省丹阳县。陶

  渊明曾于四十岁时(晋安帝元兴三年)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赴任途中写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作》诗。

  (3)迥(jiōng窘):远。风波阻中涂:因遇风浪而被阻于中途。涂:同“途”。陶渊明三十六

  岁时(晋安帝隆安四年),曾奉桓玄之命由江陵使都,返回途中遇大风被阻,写有《庚子岁五月中从

  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诗。

  (4)然:如此,这样。为饥所驱:被饥饿所驱使。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

  植不足以自给。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5)倾身:竭尽全身力气;全力以赴。营:谋求。少许:一点点。

  (6)非名计:不是求取名誉的良策。息驾:停止车驾,指弃官。

  [译文]

  往昔出仕远行役,

  直到遥遥东海边。

  道路漫长无尽头,

  途中风浪时阻拦。

  谁使我来作远游?

  似为饥饿所驱遣。

  竭尽全力谋一饱,

  稍有即足用不完。

  恐怕此行毁名誉,

  弃官归隐心悠闲。

  其十一(1)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2)。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3)。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4)。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5)。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6)。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7)。

  [注释]

  (1)这首诗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诗人认为,那种为追求身后的

  名声而固穷守节、苦己身心的行为是不值得的;同样,那种为希望能得长寿而认真保养贵体的行为也

  是不值得的。人死之后,不但贵体消亡,而且神魂灭寂,一无所知。所以诗人主张人生当称心适意、

  逍遥自任,不必有所顾忌,亦不必有所追求。

  (2)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称为仁:被称为仁者;以仁

  德而著称。《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

  孔子称其仁焉。”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见本组诗第二首注(4)。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

  《列子?天瑞》:“孔子问(荣启期)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

  唯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男为贵,吾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

  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

  当何优哉!’”

  (3)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不获年:不得长寿。指颜回短命早死。《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回年二十九,

  发尽白。蚤(早)死。”据《孔子家语》等书记载,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长饥至于老:指荣启期长

  期穷困挨饿,直到老死。

  (4)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5)称(chèn趁)心:恰合心愿。固:必。《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女(汝)能固纳公乎?”

  (6)客: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人生寄

  一世,奄忽若瓤尘。”又《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又《青青陵上柏》:“人

  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李善注:“老莱子曰: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列子曰:死人

  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韩诗外传》曰: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客。”养:保

  养。千金躯:犹贵体,贵如千金的身体。化:指死。宝:指荣名。《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人

  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7)裸葬:裸体埋葬。《汉书?杨王孙传》载,杨王孙病危时嘱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恶:不好。意表:言意之外的真

  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

  [译文]

  人称颜回是仁者,

  又说荣公有道心。

  颜回穷困且短命,

  荣公挨饿至终身。

  虽然留下身后名,

  一生憔悴甚清贫。

  人死之后无所知,

  称心生前当自任。

  短暂人生虽保养,

  身死荣名皆不存。

  裸葬又有何不好?

  返归自然才是真。

  其十二(1)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2)。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3)。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4)。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5)?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期(6)。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7)。

  [注释]

  (1)这首诗通过赞扬张挚和杨伦辞官归隐。不再复出的高风亮节,来比况自己的归隐之志;并劝

  说世人不要再受世俗的欺骗,当看破红尘。随他一道归去隐耕。

  (2)长公:张挚,字长公,西汉人,曾“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

  记?张释之列传》)。壮节:壮烈的气节。失时:指失去了从政的时机。

  (3)杜门:谓闭门不出。杜:堵塞,断绝。

  (4)仲理:指东汉杨伦。《后汉书?儒林传》:“杨伦,字仲理,为郡文学椽。志乖于时,遂去

  职,不复应州郡命。讲授于大泽中,弟子至千余人。”高风;高尚的品格、操守。兹:此,这里。

  (5)往:去。指出仕。已:止,停。指辞官归隐。狐疑:犹豫不决。

  (6)去去:这里有“且罢”、“罢了”的意思。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去去莫复道,沉

  忧令人老。”奚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奚:何。

  (7)摆落:摆脱。悠悠谈:指世俗妄议是非的悠谬之谈。《晋书?王导传》:“悠悠之谈,宜绝

  智者之口。”余所之:我所去的地方,指隐居。之:往,到。

  [译文]

  张挚一度入仕途,

  壮烈气节不入俗。

  决意闭门与世绝,

  终身隐遁不再出。

  杨伦归去大泽中,

  高尚节操在此处。

  既一为官便当止,

  隐去何需再犹豫?

  罢了尚有何话说!

  世俗欺我已很久。

  摆脱世上荒谬论,

  请随我归去隐居。

  其十三(1)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2)。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3)。

  规规一何愚,兀做差若颖(4)。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5)。

  【注释】

  (1)这首诗以醉者同醒者设譬,表现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在比较与评价中,诗人愿醉而不

  愿醒,以寄托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

  (2)同止:在一起,同一处。取舍:采取和舍弃,选择。取:逯本作”趣”,今从曾本、苏写本、

  焦本改。邈异境:境界迎然不同。

  (3)领:领会,理解。

  (4)规规:浅陋拘泥的样子。《庄子?秋水》:“于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

  窥天,用锥指地也。”渊明即用此典,故接下说“一何愚”。兀(wù务)傲:倔强而有锋芒。差(ch

  ā叉):比较上,尚,略。颖:才能秀出,聪敏。

  (5)酣中客:正在畅饮的人。烛当秉:逯本作”烛当炳”,曾本、焦本皆注一作“烛当秉”,从

  后者。秉:握持,拿着。《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按:逯本

  从“炳”引曹丕《与吴质书》“古人思炳烛夜游”为据,此语当本胡刻本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二。

  李善注云:“古诗曰:‘昼夜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秉或作炳。”则知李善所见《文选》原本当作

  “秉”,正文之,“炳”,乃后人刻入。查《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卷四十二即作,“古

  人思秉烛夜游”。)

  [译文]

  两人常常在一起,

  志趣心境不同类。

  一人每天独昏醉,

  一人清醒常年岁。

  醒者醉者相视笑,

  对话互相不领会。

  浅陋拘泥多愚蠢,

  自然放纵较聪慧。

  转告正在畅饮者,

  日落秉烛当欢醉。

  其十四(1)

  故人赏我趣,挚壶相与至(2)。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3)。

  父老杂乱言,筋酌失行次(4)。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5)?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6)。

  [注释]

  (1)这首诗写与友人畅饮,旨在表现饮酒之中物我皆忘、超然物外的乐趣。

  (2)故人:老朋友。挈(qiè切)壶:提壶。壶指酒壶。相与至结伴而来。

  (3)班荆:铺荆于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预注;“班,

  布也,布荆坐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4)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5)这两句是说,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6)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

  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译文]

  老友赏识我志趣,

  相约携酒到一起。

  荆柴铺地松下坐,

  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相杂乱言语,

  行杯饮酒失次第。

  不觉世上有我在,

  身外之物何足贵?

  神志恍惚在酒中,

  酒中自有深意味。

  其十五(1)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2)。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3)。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4)。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5)。

  〔注释〕

  (1)这首诗写贫居荒宅之景与衰老将至之悲,但诗人并不为守穷而后悔,相

  反,如果违背了自己的夙愿,那才深可痛惜。

  (2)乏人工:缺少劳力帮手。

  (3)班班:显明的样子。《后汉书?赵壹传》:“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

  (4)悠:久远。少至百:很少活到百岁。

  (5)委穷达:犹“委命”。委:听任。穷达:指穷达之命。素抱:平索的怀

  抱,即夙志。

  〔译文〕

  贫居无奈缺人力,

  灌木丛生住宅荒。

  但见翱翔飞鸟在,

  无人来往甚凄凉。

  无穷宇宙多久远,

  人世难活百岁长。

  岁月相催人渐老,

  已白鬓发似秋霜。

  我如不是任穷达,

  违背夙怀才悲伤。

  其十六(1)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2)。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3)。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4)。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5)。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6)。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7)。

  [注释]

  (1)这首诗写自己少年时颇有壮志,然老而无成,一生抱定固穷之节,饱受饥寒之苦,以至于现

  在。但诗人所感到悲哀的是,世上竟无知音。

  (2)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爱好。六经:六种儒家经典,指《诗》,《书》、

  《易》、《礼》、《乐》、《春秋》。这里泛指古代的经籍。

  (3)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时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

  不惑。”淹留:久留,指隐退。《楚辞:九辩》:“蹇淹留而无成。”无成:指在功名事业上无所成

  就。

  (4)竟:最终。抱:持,坚持。固穷节:穷困时固守节操,意即宁可穷困而不改其志。语出《论

  语?卫灵公》。饱:饱经,饱受。更:经历。

  (5)弊庐:破旧的房屋。交:接。悲风:凄厉的风。曹植《杂诗》:“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没:掩没,覆盖。庭:庭院。

  (6)这两句写寒夜饥寒交迫的窘状,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所说“寒夜无被眠;造

  夕思鸡鸣”之意。

  (7)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贫素,

  所处蓬蒿没人。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陶渊明在这里是以张仲蔚自比,但是慨叹自己却没有刘龚

  那样的知音。翳(yì意):遮蔽,隐没。此处有“郁闷”之意。

  [译文]

  自小不同人交往,

  一心爱好在六经。

  行年渐至四十岁,

  长久隐居无所成。

  最终抱定固穷节,

  饱受饥饿与寒冷。

  破旧茅屋风凄厉,

  荒草掩没前院庭。

  披衣坐守漫长夜,

  盼望晨鸡叫天明。

  没有知音在身边,

  向谁倾诉我衷情。

  其十七(1)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2)。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3)。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4)。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5)。

  [注释]

  (1)这首诗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现自己清高芳洁的品性。诗未以“鸟尽废良弓”的典

  故,说明自己的归隐之由,寓有深刻的政治含义。

  (2)薰:香气。(3)脱然:轻快的样子。萧艾:指杂草。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

  直为此萧艾也。”

  (4)行行:走着不停。失:迷失。故路:旧路,指隐居守节。“失故路”指出仕。任道:顺应自

  然之道。

  (5)鸟尽废良弓:《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比喻统治者于功成后

  废弃或杀害给他出过力的人。

  【译文】

  幽兰生长在前庭,

  含香等待沐清风。

  清风轻快习习至,

  杂草香兰自分明。

  前行迷失我旧途,

  顺应自然或可通。

  既然醒悟应归去,

  当心鸟尽弃良弓。

  其十八(1)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2)。

  时赖好事人,载醪法所惑(3)。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4)。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5)?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6)!

  [注释]

  (1)这首诗分别以扬雄和柳下惠自况,一方面说明家贫无酒,幸赖友人馈赠;另一方面表示闭口

  不谈国事,以远祸全身。其中暗寓对国事前途的深忧。

  (2)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学者。嗜(shì试):喜欢,爱好。

  (3)时:常常。赖:依赖,依靠。好(hào浩)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

  载醪(láo牢):带着酒。祛(qǖ区)所惑:解除疑惑问题。《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

  (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4)是谘(zī资):凡是所询问的。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塞:充实,充满。

  (5)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柳下惠曰:‘不

  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

  言何为至于我哉!’”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

  (6)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失:过失,失误。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

  【译文】

  扬雄生性好饮酒,

  无奈家贫无处得。

  幸赖一些勤学者,

  时常携酒来求学。

  酒杯斟酒即饮尽,

  有问必答解疑惑。

  有时沉默不肯言,

  岂非国事不敢说?

  仁者行身细思量,

  进退出处何尝错!

  其十九(1)

  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2)。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3)。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4)。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5)。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6)。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7)。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8)。

  [注释]

  (1)这首诗记述自己当年因饥寒而出仕,由耻为仕而归田,又由归田而至于今的出处过程和感

  慨。尽管目前的境遇同样贫困,但走的是正途,没有违背初衷,且有酒可以自慰,所以诗人已经感到

  十分满足。从而表现了归隐的志趣与对仕途的厌恶。

  (2)畴昔:往昔,过去。投耒(lěi垒):放下农具。这里指放弃农耕的生活。

  (3)将养:休息和调养。(墨子?尚贤中):“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不得节:不得

  法。节:法度。馁(něi):饥饿。固缠己:谓自己无法摆脱。

  (4)向立年:将近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遂以“而立之年”称三十岁。渊

  明二十九岁始仕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志意多所耻:指内心为出仕而感到羞耻。志意:指志

  向心愿。

  (5)遂:于是。尽:完全使出,充分表现出来。介然分:耿介的本分。介然:耿介,坚贞。《荀

  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杨倞注:“介然,坚固貌。”田里:田园,故居。

  (6)冉冉:渐渐。星气流:星宿节气运行变化,指时光流逝。亭亭:久远的样子。一纪:十二年。

  这里指诗人自归田到写作此诗时的十二年。

  (7)世路:即世道。廓悠悠:空阔遥远的样子。杨朱:战国时卫人。止:止步不前。《淮南子?说

  林》:“杨子(即杨朱)见逵路(即歧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8)挥金事:《汉书?疏广传》载:汉宣帝时,疏广官至太子太傅、后辞归乡里,将皇帝赐予的

  黄金每天用来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挥金甚多。恃:依靠,凭借。这里有慰籍之意。

  [译文]

  昔日苦于长饥饿,

  抛开农具去为官。

  休息调养不得法,

  饥饿严寒将我缠。

  那时年近三十岁,

  内心为之甚羞惭。

  坚贞气节当保全,

  归去终老在田园。

  日月运转光阴逝,

  归来己整十二年。

  世道空旷且辽远,

  杨朱临歧哭不前。

  家贫虽无挥金乐,

  浊酒足慰我心田。

  其二十(1)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2)。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3)。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4)。

  诛泅辍微响,漂流逮狂秦(5)。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6)。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7)。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8)。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9)。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10)。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11)。

  [注释]

  (1)这首诗以历史的思考为基础,慨叹眼前世风日下,而思慕远古伏羲,神农时的真朴之风,表

  现了诗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

  (2)羲农:指伏羲氏、神衣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去:离开。真:指真淳的社会风尚。

  (3)汲汲(jí级):心情急切的样子。鲁中叟:鲁国的老人,指孔子,弥缝:弥补,补救行事的

  闭失。《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

  (4)凤鸟虽不至:凤鸟即凤凰。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之鸟,如果凤凰.出现,就预示将出现太平

  盛世。《论语?于罕》:“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礼乐暂得新:据《史记?孔子世家》

  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后经孔于的补救整理,“礼乐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复兴。

  (5)洙泗:二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北。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辍(chuò绰):中止,停止。

  微响:犹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没而微言绝”。漂流:形容时光的流逝。

  逮(dài代):至,到。狂秦:狂暴的秦朝。

  (6)这两句指秦始皇焚书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奏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诸守、尉杂烧之。”

  (7)区区:少,为数不多。诸老翁:指西汉初年传授经学的饱学长者,如伏生、申培、辕固生、

  韩婴等人。为事:指传授经学之事。

  (8)绝世:指汉代灭亡。六籍:指六经。亲:亲近。

  (9)驰车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不见所问津:指没有像孔子那样为探求治世

  之道而奔走的人。问津:见《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注(7)。

  (10)快饮:痛饮,畅饮。头上巾:这里特指陶渊明自己所戴的漉(lù,过滤)酒巾。《宋书?隐

  逸传》载,渊明“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11)多谬误:谓以上所说,多有错误不当之处。这实际上是反语,为愤激之言。

  【译文】

  伏羲神农已遥远,

  世间少有人朴真。

  鲁国孔子心急切,

  补救阙失使其淳。

  虽未遇得太平世,

  恢复礼乐面貌新。

  礼乐之乡微言绝,

  日月迁延至于秦。

  诗书典籍有何罪?

  顿时被焚成灰尘。

  汉初几位老儒生,

  传授经学很殷勤。

  汉代灭亡至于今,

  无人再与六经亲。

  世人奔走为名利,

  治世之道无问津。

  如若不将酒痛饮,

  空负头上漉酒巾。

  但恨此言多谬误,

  望君愿谅醉乡人。

  止酒

  [说明]

  此诗为渊明闲居时所作。止酒,停止饮酒,即戒酒。诗人可以辞官,可

  以守穷,但不可一日无酒,饮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所以对于渊明来说,

  停止饮酒将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诗人却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说明自己对于

  酒的依恋和将要戒酒的打算。诗中每句用一“止”字,读来风趣盎然,具有

  民歌的情调。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1)。

  坐止高荫下,步止革门里(2)。

  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3)。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4)。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5)。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6)!

  [注释]

  (1)居止:居住。次:居住之处。闲止:闲居,家居无事。

  (2)荜(bì毕)门:犹柴门。荜同“筚”,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篱笆或其他遮拦物。这两句是说,

  坐歇在高树荫下,步行限于柴门之内。

  (3)止园葵:只有园中的葵菜。大欢:最大的欢快、乐趣。止稚子:莫过于和幼儿在一起。

  (4)营卫:气血经脉与御病机能。营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有生化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

  卫指人体抗御病邪侵入的机能。止:止酒。不理:不调理,不调顺。

  (5)将止:将到。扶桑涘(sì四):指神仙所居之处。扶桑:古人认为是日出之处。涘:水边。

  (6)清颜止宿容:谓停到清癯的仙颜代替旧日的容貌。奚止:何止。祀(sì四):年。

  [译文]

  我家住在县城边,

  自任逍遥得悠闲。

  高树清荫下面坐,

  散步只到柴门前。

  园中葵菜味道好,

  最喜幼儿在眼前。

  平生一向不戒酒,

  戒酒我心不喜欢。

  晚上不饮睡不安,

  早晨不饮起床难。

  天天打算把酒戒,

  又恐经脉不循环。

  只知戒酒心不乐,

  不知戒酒身健全。

  开始感觉戒酒好,

  真正戒酒在今天。

  从此一直戒下去,

  一直戒到成神仙。

  戒得仙颜换旧容,

  岂止戒它千万年!

  述酒(1)

  [说明]

  这首诗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陶渊明五十七岁。

  晋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为零陵王,自己称帝,

  改国号为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九月,以毒酒授张袆,使鸩王。袆自饮而

  卒。继又令士兵越墙进毒酒,王不肯饮,士兵以被褥闷杀之。故陶渊明此诗

  以“述酒”为题。诗中运用隐晦曲折的语言反映此事,表达了诗人对篡权丑

  行的极大愤慨,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2)。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3)。

  素砾皛修渚,南岳无余云(4)。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5)。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6)。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7)。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8)。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9)。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10)。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11)。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12)。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13)。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14)。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15)。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16)。

  [注释]

  (1)逯本于题下有“仪狄造,杜康润色之”八字,并注云:“上八字宋本云旧注。曾本、苏写本

  此下又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

  (2)重离照南陆:寓言东晋之初,如日丽大,得以中兴。重离:代指太阳。离为周易八卦之一,

  卦形为,象征火。重卦(离下离上)后又为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卦名仍称离。《周易?说卦》:

  “离为火、为日。”故“重离”代指太阳。又暗喻司马氏。《晋书?宣帝纪》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

  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是说晋代皇帝司马氏是重黎的后代。而“重离”与“重黎”谐音。南

  陆:《周易?说卦》:“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所以诗人说“重离照南陆”。

  南陆又暗指东晋所统治的南部中国。鸣鸟声相闻:比喻东晋之初人才济济,名臣荟萃。鸣鸟:指鸣叫

  的凤凰。凤凰喻贤才;凤凰呜喻贤才逢时。《诗经?大雅?卷阿》:“凤皇于飞,翙翙(huì,鸟飞声)

  其羽;亦集爱止,蔼蔼王多吉士。”(第七章)“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第九

  章)

  (3)融风:立春后的东北风。《说文?风部》:“东北曰融风。”段玉裁注:“调风、条风、融

  风,一也。”《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按《太平御览》卷九引《易纬》:

  “立春条风至。”融又暗指司马氏。融为火,火神即祝融。相传祝融为帝喾时的火官,后人尊为人神。

  而祝融实即司马氏先人重黎。《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

  帝喾命曰祝融。”又见注(2)所引《晋书?宣帝纪》。所以融风又代指司马帝风。分:分散消失。这两

  句说,秋草虽然没有完全衰黄,但春风久已消失。同时暗喻东晋王室运柞已经逐渐衰弱。

  (4)素砾(lì力)皛(xiǎo小,又读jiǎo皎)修渚:暗喻奸邪得势。素砾:白石。古人常用砾

  与玉并举,砾指好邪,玉比忠贤。《楚辞?惜誓》:“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范晔《后

  汉书?党锢传赞》:“径以渭浊,玉以砾贞兰获无并,消长相倾。”皛:皎洁,明亮。修渚:长

  洲。这里是以江陵九十九洲代指渚宫江陵。汤汉注:“修渚,疑指江陵。”桓玄自称荆州刺史后,曾

  增填九十九洲为一百,为他称帝制,造祥瑞。素砾显于江清,则喻好邪得势,同时也暗指桓玄盘踞江

  陵阴谋篡权。南岳无余云:暗喻司马氏政权气数已尽。南岳:即衡山,五岳之一,在湖南。晋元帝即

  位诏中曾说“遂登坛南岳”,而且零陵就在南岳附近。所以“南岳”代指江左司马氏政权。云:指紫

  云,即古代数术家所谓王气。《艺文类聚》引晋?瘐阐《扬州赋》注云:“建康宫北十里有蒋山,元

  皇帝未渡江之年,望气者云,蒋山有紫云,时时晨见云云。”又《晋书?元帝纪》:“始皇时望气者,

  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元帝之渡江也,乃五百二十六年,真人之应在于此矣。”则“无余云”

  即指司马氏政权气数已尽。

  (5)豫章抗高门:暗指刘裕继桓玄之后与司马氏政权分庭抗礼。豫章:郡名,在今江西南昌。《晋

  书?桓玄传)载,太尉桓玄讽朝廷以“平元显功封豫章公”。又《晋书》义熙二年(406),“尚书论

  建义功,奏封刘裕豫章郡公”。抗:对抗,抗衡。高门,即皋门,天子之门。《诗经?大雅?绵》: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毛传:“王之郭门曰皋门。”(伉,通“闹”,高貌)孔疏:“皋高通用。”

  又《礼记?明堂位》:“天子皋门。”郑注:“皋之为言高也。”重华固灵坟:暗指晋恭帝己死,只

  剩坟墓而已。重华:虞舜名。这里代指晋恭帝。晋恭帝被废为零陵王,而舜墓即在零陵的九嶷山。固:

  但,只。固灵坟:只剩一座灵坟。这两句意思是说,刘裕继桓玄之后与晋工室相抗衡,晋恭帝只有死

  路一条。

  (6)抱中叹:内心叹息。抱指怀抱、内心。司晨:指报晓的雄鸡。这两句是说,内心忧伤而呗息,

  彻夜难眠,侧耳听着雄鸡报晓,等待天明。

  (7)神州:战国时邹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来用‘神州’作中国的代称。这里指国内。献

  嘉粟:嘉粟又称嘉禾,生长得特别茁壮的禾稻,古人认为是吉瑞的象征。晋义熙十二年(417),巩县

  人得粟九穗,刘裕把它献给帝,帝又归于刘裕。西灵:西当为“四”之误。《礼记):“麟、凤、龟、

  龙,谓之四灵。”义熙十三年,进封刘裕为宋王,沼书中曾说:“自公大号初发,爱暨告成,灵祥炳

  焕,不可胜纪。岂伊素雉远至,嘉禾近归已哉!”又晋恭帝《禅位诏》中也说“四灵效瑞”。为我驯:

  为我所驯服,即归属于我。“我”代指刘裕。这两句是说:刘裕假托祥瑞之兆,图谋篡位。

  (8)诸梁:即沈诸梁,战国时楚人,封叶公。董:治理,统帅。师旅:军队。芊(qiān千)胜:

  楚太子的儿子,居于吴国,为白公。《史记?楚世家》载:白公杀楚令尹子西,赶走楚惠王,而自立

  为楚王。月余,叶公率众攻之,白公自杀,惠王复位。按:桓玄篡晋建立楚国,刘裕籍彭城,也为楚

  人。所以这两句以叶公、白公征战之事,影射桓玄篡晋后又为刘裕率众部所灭。

  (9)山阳归下国:山阳指汉献帝刘协。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魏王曹丕称帝,废献帝为山

  阳公。山阳公十四年后寿终,年五十四。下国,即指逊位后归山阳(在今河南怀州)。成名犹不勤:

  指零陵王被杀。(周书?溢法解):“不勤成名曰灵。”古代帝王不善终者,即追溢为“灵”。不勤:

  不劳,不安慰。成名:指受到追谥。这两句的含义是,零陵王虽然被迫禅位,但仍不免被杀害,死后

  也得不到安慰,他的命运还不如山阳公的善终。

  (10)卜生善斯牧:卜生,指卜式。《汉书?卜式传》:“‘式’布衣草0(jué,通“”,草鞋)

  而牧羊上(汉武帝)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

  匆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以治民。”善斯牧:善于牧羊。卜式善牧的特点,即在于“恶者辄去”,

  这一点也同样适于施政,汉未许芝在奏启曹丕应代汉称帝时,就曾引《京房易传》说:“凡为王者,

  恶者去之,弱者夺之,易姓改代,天命应常。”那么陶渊明此诗用卜式善牧的典故,则暗指刘裕铲除

  晋室中异己,为篡权作准备。安乐不为君:安乐,汉昌邑王刘贺的臣僚。不为君,不为君主尽职尽忠,

  《汉书?龚遂传》载,昭帝死,刘贺嗣立,日益骄溢。而安乐身为故相,并不尽忠劝戒。此句以安乐

  不尽忠刘贺事,暗指晋臣僚不忠于晋室。

  (11)平王会旧京:东周的开国君主周平王,于公元前七七○年东迁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之

  事。去:离开。旧京:旧都镐,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这里是借平王东迁事,指晋元帝建基江左。峡

  中纳遗薰:峡同“郊”,指郏鄏(jiárǔ颊辱),即今洛阳。薰,薰育,亦作严狁。猃狁、荤粥、獯鬻、

  荤允等。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殷周之际,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春秋

  时被人称作戎、狄,后亦称为匈奴。刘聪为匈奴遗族,曾攻陷洛阳,晋元帝因此东迁。这两句是说,

  晋元帝离开旧都东迁江左之后,洛阳一带中原地区就被匈奴占领了。

  (12)双阳甫云育:双阳,重日,寓言“昌”字。指晋孝武帝司马昌明。甫云育:开始有了后嗣。

  《晋书?孝武帝纪)载:“初,简文帝见谶云:‘晋祚尽昌明’。”待其于孝武帝降生,无意中竟取

  名为“昌明”。于是流涕悲叹,以为晋柞已尽。但孝武帝死后,子安帝又嗣位,晋朝并未尽于“昌明”。

  这句是说,孝武帝既已有了后嗣,便可延长晋朝江山。三趾显奇文:三趾,三足,即三足乌。晋初曾

  用它作为代魏的祥瑞。《晋诸公赞》:“世祖时,西域献三足乌。遂累有赤乌来集此昌陵后县。案昌

  为重日,乌者,日中之鸟,有托体阳精,应期曜质,以显至德者也。”显奇文:是说谶纬之言,本为

  晋代魏之祥瑞,而今又成为宋代晋之祥瑞,故曰“奇”。《宋书?武帝纪》:晋帝禅位于王,诏曰:

  “故四灵效瑞,川岳启图瞻乌爱止,允集明哲,夫岂延康有归;咸熙告谢而已哉!”这句意思是,

  三足乌又成了刘宋代晋的祥瑞征兆。

  (13)王子爱清吹:王子,即王子晋。《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名晋,好吹笙,年十七,乘白

  鹤,白日升仙而去。清吹,即指吹笙。此句以王子晋托言东晋,谓已亡去。日中翔河汾;日中,即正

  午,有典午之意。典,主其事,即“司”;午,属马,典午托言司马,暗指晋。翔:邀游。河汾:晋

  国地名。遨游河汾,暗指禅代之事。《梁书?武帝纪》载禅位策说:“一驾河汾,便有窅然之志;暂

  适箕岭,即动让王之心。”又《庄子?逍遥游》:“尧往见四子于汾水之阴,窅然丧其天下焉。”这

  两句是以王子晋年十七而仙逝喻晋朝在刘裕的控制下十七年而亡,司马氏政权以禅代而告终。

  (14)朱公练九齿:朱公指战国时范蠡。范蠡佐越破吴后,变姓名游于江湖,至陶(地名),号

  陶朱公。这里是以朱公隐“陶”字,是陶渊明自称。练九齿:修炼长生之术。九与“久”谐音义同;

  齿,年龄。九齿即长寿。世纷:世间的纷乱。这两句说,我要修炼长生之术,退隐闲居,离开纷乱的

  世界。

  (15)峨峨:高大的样子。西岭:即西山,指伯夷、叔齐隐居之地,不食周粟,采薇充饥,终于

  饿死。偃息:安卧。《诗经?小雅?北山》:“或偃息在床,或不己于行。”亲:“这里有钦慕、敬

  仰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那高高的西山之中,安卧着我所仰慕的伯夷、叔齐两位高人。

  (16)天容:天人之容,即出众人物的形象,指伯夷、叔齐。永固:永久保持。彭:古代传说中

  的长寿者彭祖。殇(shāng伤):指夭折的儿童。等伦:同等,一样。这两句是说,伯夷、叔齐那出

  众的节操将会永久存在,正如长寿的彭祖同夭折的儿童不能等量齐观。

  [译文]

  重黎之光普照南国,

  人才众若风鸣相闻。

  秋草虽然尚未枯黄,春风早已消失散尽。

  白砾皎皎长洲之中,

  南岳衡山已无祥云。

  豫章与帝分庭抗礼,

  虞舜已死只剩灵坟。

  心中悲怨叹息流泪,

  倾听鸡鸣盼望清晨。

  国内有人献上嘉禾,

  四灵祥瑞为我所驯。

  叶公帅军讨伐白公,

  白公兵败已丧其身。

  献帝被废犹得寿终,

  恭帝虽死不得存间。

  卜式善牧恶者辄去,

  安乐失职不为其君。

  平王东迁离开旧都,

  中原皆被匈奴入侵。

  司马昌明已有后嗣,

  三足乌显成宋代晋。

  王子吹笙白日仙去,

  正午遨翔汾河之滨。

  陶朱修炼长生之术,

  隐居避世离开纠纷。

  高高西山夷叔所居,

  安然仰卧为我所钦。

  天人之容永世长存,

  彭祖长寿难与比伦。

  责子

  [说明]

  这首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

  责子,就是责备儿子。诗人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

  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能好学奋进,成为良才。其中流露出诗人

  对爱子们的深厚、真挚的骨肉之情。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1)。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2)。

  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3)。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4)。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5)。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6)。

  〔注释〕

  (1)被(pī披):同“披”,覆盖,下垂、鬓(bìn):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肌肤:指身体。实:

  结实。

  (2)五男儿: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大名分别叫俨、俟、份、佚、佟,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

  通。这首诗中皆称小名。纸笔:这里代指学习。

  (3)二八:即十六岁。故:同“固”。曾本云,“一作固”。无匹:无人能比。

  (4)行:行将,将近。志学:指十五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

  人遂以十五岁为志学之年。文术:指读书、作文之类的事情。

  (5)垂九龄:将近九岁。觅:寻觅,寻找。

  (6)天运:天命,命运。苟:如果。杯中物:指酒。

  〔译文〕

  白发覆垂在两鬓,

  我身已不再结实。

  身边虽有五男儿,

  总不喜欢纸与笔。

  阿舒已经十六岁,

  懒惰无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岁,

  也是无心去学习。

  阿雍阿端年十三,

  竟然不识六与七。

  通儿年龄近九岁,

  只知寻找梨与栗。

  天命如果真如此,

  姑且饮酒莫论理。

  有会而作并序

  这首诗约作于宋文帝元嘉三年(426),陶渊明六十二岁。“有会而作”

  就是有感而作。陶渊明晚年的生活日渐贫困,加之遇到灾荒,家中常常困乏,

  甚至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这首诗就真实地再现了诗人的这种困境。尽管穷

  困如此,但诗人仍能固穷守节,决不向权贵妥协,表现了老而弥坚的性格。

  旧谷即没,新谷未登(1),颇为老农(2),而值年灾,日月尚悠(3),为患未

  已(4)。登岁之功(5),既不可希(6),朝夕所资(7),烟火裁通(8)。旬日以来,

  始念饥乏。岁云夕矣(9),慨然永怀(10)。我今不述(11),后生何闻哉(12)!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13)。

  寂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14)!

  怒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15)。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16)!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17)。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18)。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19)。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20)。

  〔注释〕

  (1)未登:谷物没登场,即尚未收割。

  (2)颇为老农:做了很久的农民。老农是作者自称。

  (3)日月尚悠:日子还很长。悠:久远。

  (4)未已:不止。

  (5)登岁之功:一年的农业收成。

  (6)希:希望,指望。

  (7)朝夕:指每天,日常。资:资用,指吃的用的生活必需品。

  (8)裁:同“才”,仅。

  (9)云:语助词,无意义。夕:指年终。

  (10)永怀:用诗歌来抒写怀抱。永:通“咏”。

  (11)述:陈述,抒写。

  (12)后生:后代,子孙。

  (13)弱年:少年时期。更:经历。

  (14)菽(shū叔):豆类的总称。甘肥:指精美的食品。

  (15)惄(nì逆)如:因饥饿而愁苦之状。(诗经?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毛传:

  “惄,饥意也。调,朝也。”郑玄笺:“怒,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亚九饭:亚,次于。

  九饭:一个月吃九顿饭,指子思。《说苑?立节》说,子思住在卫国时,非常贫困,“三旬而九食”。这

  句是说,我饥饿穷愁,仅次于子思。当暑厌寒衣:在暑天还穿着讨厌的寒衣,谓贫穷而无夏衣更换。

  当:值。

  (16)暮:指年终,一年将近。如何:奈何。

  (17)善:称许,称赞。粥者:施粥以赈济饥民的人,这里指黔敖。《礼记?檀弓》:“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

  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蒙袂(mèi

  妹):用衣袖蒙住脸。袂:衣袖。

  (18)嗟来:不礼貌的吆喝声。吝:恨。徒没:白白地饿死。遗:失,弃。以上四句称许黔敖的

  善良本心,并为蒙袂者不食嗟来之食而婉惜,其实诗人自己也是不主张食嗟来之食的。萧统《陶渊明

  传》说渊明“躬耕自资遂报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僵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

  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陶渊明此诗“有会而作”,疑即有感于此而作。

  (19)这两句用《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的典故,是说君子可以为保持节操

  而穷困,小人如穷困就会干出越轨之事。夙所归:平素的志向所期望达到的。

  (20)馁(něi):饥饿。在昔:过去。余多师:我有很多老师。指值得效法的先贤,如伯夷、叔

  齐、子思,以及不食嗟来之食的蒙袂饥者等。

  [译文]

  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尚未收获,我这长期务农的老汉,又遇上了灾荒之

  年,来日方长,饥患未了。一年的收成,既然已无指望,日常生活所需,仅

  能勉强维持不至断炊。近十多天来,开始感到饥饿困乏。一年将尽,深有感

  慨,写下此诗以抒发怀抱。现在我如果不把心里话说出来,后代子孙又怎么

  能知道呢?

  年少即逢家困乏,

  老来更贫常受饥。

  粗食淡饭愿已足,

  哪敢企求精美味!

  穷困仅次于子思,

  暑天已厌穿寒衣。

  一年岁月又将尽,

  何等辛酸又苦悲!

  施粥之人心善良,

  掩面之人非所宜。

  嗟来之食何足恨,

  白白饿死徒自弃。

  人穷斯滥非我愿,

  君子固穷是本志。

  饥饿贫穷又何妨,

  古来多有我先师。

  蜡日(1)

  [说明]

  这是一首即景言情的清新小诗。岁暮蜡日,为祭神之时、诗人对酒赏梅,

  沉醉其间,表现出悠然自适的神情意态。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2)。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3)。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4)!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5)。

  〔注释〕

  (1)蜡(zhà乍,又读chà岔):周代十二月祭百神之称。《礼记?郊特性》:“蜡也者,索也者,

  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2)余运:一年内剩下的时运,即岁暮。时已和:时节已渐和暖。

  (3)夹门植:种植在门两旁。佳花:指梅花。

  (4)唱:指咏诗。尔:你,指上句的佳花。言得:称赏之意。适:适意,惬意。这两句表现饮酒

  赏梅的沉醉之态。

  (5)未能明多少:难以明了到底有多少,意谓极多。指“酒中适”。章山:江西南城县东北五里

  有章山,乔松修竹,森列交荫。疑当指此。

  [译文]

  风雪送走岁暮日,

  不妨时节渐暖和。

  梅柳种在门两侧,

  一枝佳梅已著花。

  我唱歌诗你称赏,

  酒中适意何其多!

  未能明了意多少,

  章山之中有奇歌。

点击下载App,搜索"陶渊明集译注",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