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免费读到尾

  得道无牵系静躁两无关

  孤云出岫①,去留一无所系②;朗镜悬空③,静躁④两不相干。

  【注释】①孤云出岫:孤云,见陶潜永贫士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李善注:“孤云,喻贫士也。”翰注:“孤云迥出无所依,盖以喻贤士也。”岫,山穴。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②系:同糸。③朗镜悬空:在此有隐指为人光明磊落之意。④静躁:在此有隐指人世之争之思。静,缄默;躁,喧闹。

  【译文】一片浮云从山岫飘起,去留完全没有什么系挂。明月高挂在天空,大地的恬静喧闹和它两不相干。

  【评析】天地万物原本自由自在,一无羁绊,其活动无不行于所不得不行,止于所不得不止,彼此无牵无挂的,要等受了外力,才开始被束缚。人类为了弥补利害冲突下的祸害,自己刻定了种种规范。人既不能免于利害冲突,当然必须确实遵守,但在遵守社会上种种规范之际,应同时不要忘记自己原来自由自在的面目,予以还原,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才不会感觉人际的扰攘。

  浓处味短淡中趣长

  悠长之趣,不得于酿酽①,而得于啜菽饮水②;惆怅之怀,不生于枯寂③,而生于品调丝④。固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注释】①酿酽:指美酒。酽,凡液体或物之色、香、味等之浓厚者皆曰酽。②啜菽饮水:喻清淡之生活。啜菽,喝豆粥;饮水,喝清水。礼记檀弓下:“孔子:‘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③枯寂:谓寂寞之甚也。元好问诗:“岩居枯寂朝市喧。”④品竹调丝:亦作品竹弹丝;乐器多丝竹为之,谓演奏乐器也,但在此则有以喻征逐声色行乐之意。

  【译文】悠久的趣味,不是从美味中得到,而是从清淡的生活中得到;惆怅的情怀,不是从非常寂寞的时候产生,而是从征逐声色的时候得到。可见浓艳中的趣味是短促的,清淡中的趣味反而真实。

  【评析】这种意境,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出来的,也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出来的。我说这话并没有什么矛盾之处。因为人人都有物欲,随时都在追求享受,所以说不是一般人所体会出来的;因为人们都有自然的本真,都不能长久身于刻意的生活,所以说也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得出来的。那么,你能因此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吗?如果你认为人生没有提升精神生活,以及保持本真的必要,当然只说对了一半。

  理出于易道不在远

  禅宗①曰:“饥来吃饭倦来眠②。”诗旨③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④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注释】①禅宗:佛教宗派名,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达摩为初祖,禅宗之名称始于唐代;其起源则世传释尊尝灵山拈花示众,惟摩诃迦叶破颜微笑,释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今付属于汝。”自迦叶以下二十八传而至达摩,达摩东来,佳住山少少林寺,面壁者九年,盖于静默中教示无言之心印也。后传心印于慧可,由慧可而僧璨而道信而弘忍,弘忍下有神秀、慧能二大师,自是禅宗分南北。得弘忍心印者为慧能,是为六祖;慧能之嗣法者甚多,其法统传于后世最盛者,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南岳末流,有沩仰、临济两派;青原末流,有曹洞、云门、法眼三派。至宋代,临济下又有杨岐、黄龙二支。于是成所谓五家七宗之分派;降至元、明,禅风渐衰,多兼弘禅、净两宗,而所教融会之一门遂盛行于世。②饥来吃饭倦来眠:“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玄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由身外见神仙。”所以谓“禅宗日”,是因此语有禅宗味道。此语在说禅门天真烂漫与圆融无碍之极意。按中峰和尚有“饥和契饭冷添衣”句;南岳懒瓒和尚有“饥来契饭困来眠”句;王阳明诗或转出于此。③诗旨:作诗的要旨。④寓:托也。

  【译文】谈禅的人说:“饿了就吃饭,疲倦了就睡觉。”论作诗要旨的人说:“眼前的景致,要描写得平易顺口。”因为最高深的道理往往就寄在最平凡的事物中,最难到达的境界往往就产生在最容易入手的地方;有意求道的人反而离道远,无心求道的人反而离道近。

  【评析】日常生活就是道,就是学问。书本上的学问,固然是学问,但这种学问还未应用到现实人生上面来,就不算真切的学问。而在现实人生里所体会的道理,所获得的启发,由于都和本身有密切关系,也往往对自己人生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学问最为真切,最应把握。所以,只要生活过得不糊涂、不悠忽,处处都能得到宇宙人生的大学问。

  动静合宜出入无碍

  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①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②之机。

  【注释】①处喧见寂:是说位在喧聒之中却能意识到寂静。喧,喧聒,指闹境;见,意识领会。②出有入无:是说起于有心而归于无心。

  【译文】水淙淙地流着,而四周却悄然无声,这能够使人得到处于喧聒之中意识寂静的趣味。山峰高耸天际,而过往的浮云仍不受阻碍,这可以让人领悟起于有心却归于无心的道理。

  【评析】“动静合宜”是待人处世的基本条件,“出入无碍”則是最高的境界。庄子一书中有如下的话:“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出有入无,可以从这段描写申看出。到了这种境界,就是禅家所谓“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的人生。

  执著是苦海解脱是仙乡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①变成市朝②;书画是雅事,一贪痴③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④,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⑤,乐境成苦海矣。

  【注释】①营恋:沉迷留恋。营,惑也,通荧。②市朝:在此指俗境,与上句之仙林对。市,贾卖之所;朝,君臣谋政事之处。③贪痴:贪爱痴迷。专意一事,类似呆者曰痴,在此则有狂热过度之意。④染著:浸渍附着,指外物的浸染。⑤系恋:即糸恋。

  【译文】山川林泉是风景优美的地方,但一耽迷留恋就变成了俗境。书法绘画是一种高雅的事情,但一贪爱痴迷就成了市侩之物。因为心无外物的浸染,即使在充满人欲的地方仍是清净的仙乡;如果内心有了系恋,即使在乐土之中也有如置身苦海了。

  【评析】平常心就是道,无门和尚有一首小诗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事实眼前都成佳景,事事俱可遣兴,人如果能作“欣于所遇,暂得于己”、“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那么无时不在乐境之中,永远不会为物欲所苦。“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透彻的人生应该要有这种胸襟。

  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时当喧杂①,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②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③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注释】①喧杂:喧嚷杂乱。②漫然:随意貌。③恍尔:恍然,思虑忽然明澈貌。尔,表已然,同然。论语子罕:“鼓瑟希铿尔。”

  【译文】在喧闹繁杂、心浮气躁的时候,就是平日所能记忆清楚的事,都会漫然忘掉;置身宁静安谧、心平气和的环境下,就是从前所遗忘的事情,也会恍然浮现在眼前。由此可见,稍一分出宁静、烦躁,心神的昏味、灵明马上就不同了。

  【评析】李鸿章曾说:“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可拿来做为最有力、最简洁的说明。“拂意,则怒;顺意,則喜;志得,则扬;志阻,则馁。七情交逞,此心何时安宁?”这句话虽没有直接告诉人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但也不难看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清明在躬”的源头。

  卧云弄月绝俗超尘

  芦花被①下,卧雪眠云②,保全得一窝夜气③;竹叶杯④中,吟风弄月⑤,躲离了万丈红尘⑥。

  【注释】①芦花被:芦,一名苇,亦名葭,禾本科,生湿地或浅水中,多年生草本,茎中空,高数尺或丈许,叶细长而尖,秋日茎枯抽大穗开花,即芦絮;芦之种子上丛生细毛,柔白如絮,种子既熟,则固风飞散,谓之芦絮,外观似花,故俗称为芦花。芦花被,非真以芦花为被,乃置身芦花纷飞之中,有如被芦花所覆之意,此言大自然生活情趣。②卧雪眠云:是说以雪地为床,以浮云作帐。③夜气:杨载诗:“神清存夜气。”故夜气当作平明之气,即本真解。④竹叶杯:竹叶相映的酒,亦言得自然之趣。杯,不作酒杯解,乃酒之隐称。⑤吟风弄月:宋史周子传:“程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黠也之意。”’诗人吟咏多风月之作,世因称诗人吟咏为吟风弄月,但在此则非仅吟咏,乃泛指与自然为伍。⑥万丈红尘:指热闹繁华之地。孟浩然诗:“酒甜白日暮,走马入红尘。”

  【译文】在尘花纷飞之下,以浮云为帐,白雪为床,可以保全住一身的本真。在竹叶相映的酒中,吟啸清风,玩赏明月,能够躲离热闹繁华之地。

  【评析】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荡涤一身的尘气。“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四时的变化,自然的景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孕育人类灵魂的所在,任何人只要乐于接近,那么无形中便会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会有如脱胎换骨。

  鄙俗不及风雅淡泊反胜浓厚

  衮冕行中①,著一藜杖②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③,著一衮衣的朝士④,转添许多俗气⑤。固知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注释】①衮冕行中:高官群中。衮,天子礼服;冕,古时天子、诸侯、卿大夫之礼冠;衮冕,在此指高官。②藜杖:以藜所做的手杖。藜,藜之老茎曰藜,可截以为杖。③渔樵路上:指以劳力讨生活的路人。渔,指渔夫;樵,指樵夫。④朝士:谓官吏之在朝者。剑禹锡诗:“休唱贞元供奉曲,当年朝士已无多。”⑤俗气:凡庸不雅的质性。⑥固知:安知。固,安也。

  【译文】达官显贵场合,有一位手拿藜杖的隐士,就会增加一分清高的风采。渔人樵夫之中,有一位穿着锦衣的官吏,反而增加许多不雅的俗气。可见浓艳就比不过恬淡,庸俗就不如清雅。

  【评析】人的价值观来自周围的环境,世俗的眼光,让人追逐、鄙俗,而有求知上进心的人,则更喜欢风雅。与俗人相比,求知的人自然有品位,然而,如果一个人真正能明白为人处事修身的道理,则当流行坎止,淡泊更能表明志向所致。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尽心

  出世①之道,即在涉世②中,不必绝人③以逃世;了心④之功,即在尽心⑤内,不必绝欲以灰心⑥。

  【注释】①出世:对于人世而言,谓脱离俗界也。②涉世:经历世事也。韩非子:“涉世如此其汙。”③绝人:和人群隔绝。④了心:了悟心性。⑤尽心:自竭其心力也。孟子尽心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⑥灰心:言心静之极也。庄子曰:“而心固可使如死灰手。”后人因谓遭逢失意事而不复思振作,曰灰心。

  【译文】脱离俗界的道理,就在经历世事之中,不一定要和人群隔绝逃避世俗。了悟心性的工夫,就在尽自己心力之内,不一定要根绝一切物欲以使内心平静。

  【评析】圣贤教人求道,是要人在立己之外进而立人,而不是仅止独善其身;道若不能落实到现实的社会人生,是不成其为道的。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而天台德韶禅师的这首偈子,当能使你在修持中进一步认出本末。

  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①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②我。

  【注释】①差遣:任使之谓也。②瞒昧:相欺隐瞒。瞒,匿情相欺。逸周书宝黄:“浅薄间瞒,其谋乃获。”

  【译文】能把自己常置于悠闲的环境里,那么荣辱得失哪样能来差使我?能把心灵摆在安静的境界之中,那么是非利害哪样能来欺瞒我?

  【评析】多少忧辱只因不甘寂寞。“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

  苏洵这段话在说闲静对于处世的益处,可以拿来在此一起细细品味。人心一向容易随着环境动摇,一旦不能静下,昏昧就随之到来,昏昧随身則做人做事鲜有不差失。

  云中世界静里乾坤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①;芸窗②中雅听③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注释】①云中世界:超逸如云的自在世界,即仙境。云,当形容词用,言超逸如云。②芸窗:书斋,芸能辟蠢,书室当贮之。按芸,即云香,多年生的香草,茎高一二尺;其下部则成木质,故古称芸草,亦曰芸树,实一物也。叶为羽状复叶,复开黄绿花,花叶香气皆强烈,闻数十步,自夏至秋不歇,置叶于书间席下,可辟蠢蚤,以其树皮或树脂杂诸香焚之,可薰衣去湿。③雅听:犹言清听。

  【译文】在竹篱旁听到鸡啼狗叫,恍然有如置身在自在的仙境。在书房里静听蝉鸣鸦噪,才知道静中别有天地。

  【评析】人若要在静中有一分生气。必须不为物摇。竹篱下悠然自适之际,“犬吠鸡鸣”惊回了现实,这是在无我的境界里保持我;芸窗中心游六合之际,“蝉吟鸦噪”影响不了一颗静修的心,这是在无我的境界里物我合一。这短短的30个字。真是把静的妙处写得淋漓尽致,真是足以使人乍见神往。

  不希荣达不畏权势

  我不希荣,何忧乎利禄之香饵①;我不竞进②,何畏乎仕宦之危机?

  【注释】①香饵:渔猎者用以诱取鱼鸟之物,在此指诱惑。②竞进:竞相追逐功名的意思。

  【译文】我不希望荣华富贵,何必忧虑名利的诱惑?我不竞相追逐功名,何必害怕官场中的危机?

  【评析】人们的祸害都是自招的,“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这句话在此是最好的注脚。任何羞辱或祸害不会无缘无故地加诸任何一个人身上,而周遭人们的横祸竟那么多,万物之灵的人竟可以一再为身外事物自取其辱。

  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徜徉①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②渐息;夷犹③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④。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⑤,亦常借境调心。

  【注释】①徜徉:亦作徜佯,戏荡也。②尘心:世俗物欲的心。佛家谓碍心开朗之种种欲念曰尘。③夷犹:同夷由。迟疑不决也,在此则指流连。④潜消:消失看不见。潜,凡不使人见皆曰潜。⑤玩物丧志: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传:“以器物为戏弄则丧其志。”谓贪图物欲之玩好能丧失人之壮志。

  【译文】徜徉在山林泉石之间,世俗物欲的心就会渐渐忘去。流连在诗书图画之内,庸俗的质性就会消失于无形。所以,君子虽不贪图物欲的玩好,丧失本来的心志,也常要借所遇的事物来调养身心。

  【评析】适当地利用外物可以厚生。山林泉石,如果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作欣于所遇,暂得于己观,则在与大自然交融的一刹那间,可以使人直觉本性、直观本心,荡涤了一向在世俗中打滚的尘心。诗、书、画三者乃人类性灵一种至高的表现,寄身在三者之中,使心灵生活获得提升,自然可使庸俗的质性消失于无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事物有其利必有其害,只有适予利用,則何玩物丧志之有?

  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清爽

  春日气象繁华①,令人心神骀荡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③,使人神骨俱清④也。

  【注释】①气象繁华:气象,气概;繁华,美丽、侈盛。②骀荡:谓安详舒放也。③空明:苏轼赋:“击空明兮沂流光。”谓月映于水,生光明也。④神骨俱清:精神和形体都感到舒畅。

  【译文】春天的景色繁华美丽,令人心神安详舒放,不过却不如秋天云淡风清、兰花芬芳、桂花清香,水面和天空一片蔚蓝,天朗气清,大地一片辽阔,使人精神身体都感到舒畅。

  【评析】春到人间,万物欣欣向荣,到处一片蓬勃景象,人们无不急于追寻春的脚步。一叶落而知秋,大地显得一片萧条之意,人们大都感到几分落寂,而这里居然说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清爽,岂不有背人情?其实不然,这是从再进一层的人生境界来看的。春之繁华,犹人生年轻时之起步;秋之清爽,犹人生中年以后之突破俗情,这是作者哲人的眼光。

  得诗家真趣悟禅教玄机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①者,得诗家真趣②;一偈不参③而有禅味④者,悟禅教⑤玄机⑥。

  【注释】①诗意:诗的情操。②真趣:真的趣味。③一偈不参:即禅教所述之妙旨偈言,一句也不去参考研究。偈,梵语译为颂。主要由三言或四言而成一句,乃述禅之要旨的一种韵文。④禅味:禅之妙趣。⑤禅教:禅宗之教理。⑥玄机:佛家神妙不可测的灵机。

  【译文】即使不认识字、作不出文章的人,说起话来却有诗的味道,这是对诗家的真趣味有所领悟。至于谈禅的妙旨,虽然是连一种偈言都没有参考研究的人,也能够不念佛颂经,而悟得禅的玄机妙旨。

  【评析】诗是用来表达志向的。如果一个人的志向没有诗意,无论字汇、词藻多么丰富,都不能作出好诗。反之,一个字也不识,而有诗意的人,也能得到诗人的真趣。能作偈也和能作诗一样,能够理解偈言或很巧妙的作出偈言,并不一定就能悟出禅机。反之,未曾参究过偈言的人,只要有禅的趣味,便是悟得了禅的玄妙机用。古人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禅則有许多是不立文字而在教外别传,绝不拘泥于文字的。其实,不仅作诗和参禅是如此,世上一切事情都是自然而成的。

  像由心生像随心灭

  机动的①,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②,石虎③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注释】①机动的:指好用心机的人。②念息的:指内心闲静的人。③石虎:人名,石勒之从子,字季龙,迅捷凶暴,所向无敌。勒死,虎废其子弘,自立为人赵天王,已遂称皇帝。僭位之日,工役发民众,动至数十万人,猎车千乘,养兽万里,夺人妻女无算,僭立十五年而死,先是诸子已自相残杀,虎死,遗胤复为其将冉闵先后覆灭,石氏遂无遗灭。

  【译文】好用心机的人,看到角弓的影子会认为是蛇蝎,看到黑暗中的石头会认为是蹲伏着的老虎,心中都充满着算计人的念头。内心安闲的人,可把凶恶如石虎的人当成海鸥一般温驯,聒噪的蛙声可当成悦耳的乐章,到处都是一片祥如之气。

  【评析】善恶完全系于一念之间,古人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即是。此意滚滚尘世间,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禅家所谓“见山是山”,是在告诉人们不要刻意捏造改变任何事物,应以“自然之心”和自然界和谐共处;这句话可以拿来在此做注脚。吾人倘保固本心,那么,尘世间的一切,不就时时像苏东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般,永远是吾人随心所欲的吗?而每个人的人生,也都是和谐、知足、常乐的。因此,从这句话里,我们能了解到:舍蜉蝣之身,最可贵万不可失去的,就是我们的“本性”。

  来去自如融通自在

  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①;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②。

  【注释】①流行坎止:流行,随水流漂行;坎止,随水流停止;坎,止也。②刀割香涂:以刀割身喻痛苦,以香涂身喻赞美。

  【译文】身体要像没有系上缆绳的小舟,完全自由自在地任着水流的漂行、停止。内心要像已经烧成灰烬的木头,冷寂得刀割的痛苦、人们的赞美都不动心。

  【评析】这里讲的和前一章相类似,告诉人们不要受外在的事物左右。存心应自自然然地像流水,“行于其所不能不行,止于其所不能不止”,才不致碌碌终生,为外物所苦、所役。天地生我,端在维持“生生之德”,而生生之德之能永不止息,吾人之不太违背自然之道,厥为相对基因。所以由治而乱,乱极必治,斑斑的历史轨辙,揭示了大自然的哲学,告诉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历史上祖先留下的教训,眼前他人给予的借鉴,往往都在教我们不要陷入“虛幻、做作”的无底深渊中,不要因外物,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你到底要取借他人,还是要做为他人的教训呢?

  忧喜取舍之情皆是形气用事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①之,遇草则欲去之,但以形气用事②。若以性天③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机,非自畅其生意④也。

  【注释】①培:栽种的意思。宋史卢秉传:“材木,非培植根株勿成。”②以形气用事:靠形体意气来取舍、判断。③性天:即天赋的本性。④生意:生存的意念。

  【译文】一般的人情,听到黄莺的啼声就觉得喜悦,听到青蛙的鼓鸣就觉得厌烦,看到美丽的花朵就想取回栽种,遇有野草就要加以铲除,这只不过是凭着外在的感受来作取舍。如果从万物自然的本性来看,何物不是在自求抒发他(它)们原有的本心?不是在自求舒畅他(它)们蓬勃的生气呢?

  【评析】咬得了菜根,百事可成。本章所讲,很可以为作者洪应明先生为本书取名“菜根谭”作最好的注脚。贪求感官上的享受,是人之常情;人们在未“尽已之诚”以前,就先在享求甘美方面作“三级跳”,自古而然。前人早已点破玄机,吾人其尚一味以己念判外物乎?

  梦幻空华真如之月

  发落齿疏,任幻形①之凋谢;鸟吟花开,识自性之真如②。

  【注释】①幻形:指形体;人生大限一到,形体即委诸天地,故曰幻形。②真如:佛家语,谓实体实性而永世不变之真理。惟识论:“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

  【译文】人在头发逐渐掉落,牙齿逐渐稀疏的时候,要听任这种形体上的自然凋谢;在鸟吟花开的时节里,要能体认出自身精神可以永不幻灭的真理。

  【评析】目下年轻人,经常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相祝福;这话细想大有哲理,正是所谓“胸中自天地”。发落齿疏,是人生必经之事,不需伤悲;而鸟吟花开,是彼固有情事,吾人引为美景,是“胸中自创天地”。一层想入一层,真可以做假。假可以当真,虚者实,实者虚,世事有什么值得矫饰做伪的呢?

  欲心生邪念虚心生正念

  欲其中①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②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③不知其喧。

  【注释】①中:心目中。②虚:中空无所有,指没有物欲。③朝市:早晨的市场,即交易特别热闹。

  【译文】追求外物的欲念存在心中的人,能使平静的心湖掀起汹涌的波浪,即使身处在山林之间也不能使内心宁静;心中没有物欲的人,在酷暑之中内心仍觉得清凉,置身喧闹的场所也不会感觉吵攘。

  【评析】“心中的欲念正在炽烈地燃烧着”、“眼前的钞票即将到手,双眼几乎喷出火来”等,一些形容欲念的字眼,往往少不了“烈”字,我们拿来和这章参解,可能高喧“阿弥陀佛”吧!

  富者多忧贵者多险

  多藏者厚亡①,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高步者疾颠②,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

  【注释】①厚亡:增加败亡的可能。厚,动词,增也。②疾颠:疾,急速;颠,坠,坠落。

  【译文】一心聚积财富的人会增快败亡的可能,所以由此可知豪富不如清贫的人无忧无虑;处身高位的人易加速失势的可能,所以由此可知显贵不如卑贱的人能常感安乐。

  【评析】这里讲“富者多忧,贵者多险”,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弃富拼贵”,而是从另一角度告诉我们满则溢、溢则损。至于如何富而不忧、贵而不险,并没有一定的办法,还是要靠各人如何做到“不骄”、“知礼”了。

  读易松间谈经竹下

  读易晓窗①,丹砂研松间之露②;谈经午案③,宝磬宣竹下之风④。

  【注释】①晓窗:清晨的窗户。②丹砂研松间之露:用松树上的露水来调和朱砂,以作眉批。丹砂,即朱砂,红色颜料;研,调和的意思。③午案:午间的书案。案,桌。④宝磬宣竹下之风:宝磬的声音随着风飘散在竹林里。磬,家宅及寺庙神龛上,范铜铁作钵形,祭时击以发声之器曰磬。宣,动词,有散布的意思。

  【译文】清晨在窗前研读易经,用松树上的露水来调和朱砂;午间在书桌前诵读佛经,宝磬的声音随风飘散在竹林里。

  【评析】研读易经,要在松间;参悟禅机,要在竹林。如果你信以为真,那就“谬无以复加”了。在现实生活的营求过程中,不要忘了力争多沐浴在“自然”之中。因为自然界奥妙无穷的道理、趣味,可以使人们的人生充满更醇厚的情趣。

  人为乏生趣天机在自然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①,翱翔自若②,自是悠然会心③。

  【注释】①文:错画曰文。②自若:自如。③会心:谓心中独自领会也。世说新语言语篇:“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译文】花一栽种在盆中,就从此失去蓬勃的自然生机;鸟一关养在笼里,就不免缺少活泼的跳跃气息。由此可见,不如让花鸟生长在山林之间。自由自在地各去领会生命的意义。

  【评析】人为乏生趣,天机在自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难看到。盆中花、笼中鸟它们的生命色彩.总不及山林里的花鸟来得美丽、具有活力朝气。由此一比喻可见,任何刻意求得的事物,大都缺乏自然的生趣。然而,人们往往将“巧夺天工”之事,视为一种不朽;到底“矛盾”老是紧跟着人生!

  烦恼由我起嗜好自心生

  世人只缘①认得我字太真②,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③。前人④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⑤也。

  【注释】①缘:因缘,缘由。②真:真实,真面目。③烦恼:佛教之语。原为指障碍菩提正觉的一切欲念。④前人:古人。⑤破的之言:正中下怀、合于道理的话。

  【译文】世人只因为把“我”、“自己”认得过真了,无论什么事都以自己为本位,于是产生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古人说:“人能完全否定自我达到无我的状态,又如何能分别彼此、善恶呢?”又说:“知道了我身不是属于我所有,烦恼又怎能侵入我身呢?”古人的无我之语实在是一语破的,得了其中真义啊!

  【评析】古人不以“我”为重,如果人能达到无我之境,知道自己的身体都不是自己之物,就不会被烦恼侵入而痛苦。凡事不起争夺之心、贪图之念,自然一切平稳,身心舒适,旷达神怡。

  以失意之思制得意之念

  自老①视少②,可以消奔驰角逐③之心;自瘁④视荣⑤,可以绝纷华靡丽⑥之念。

  【注释】①老:老年。②少:少壮。③奔驰角逐:奔波驰骋为争逐名利。④瘁:憔瘁,衰老,凋零。⑤荣:荣华富贵。⑥纷华靡丽:繁华奢侈的生活。

  【译文】少年人血气方刚,喜欢争名夺利。到了年老力衰,竞争的念头便逐渐消失了。当人处于高官厚禄时,都过着繁华奢侈的生活;待盛机必衰、落魄潦倒时,于是感到无限的凄凉。因此,少壮时要考虑衰老的时候,在享受荣华富贵时,要顾虑到潦倒后的日子,如此才可有备无患,免于灾祸。

  【评析】老子说:“祸兮福所之,福兮祸所倚。”世上的事,一利一害一得一失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何况人生几何?一味争长论短、奔驰角逐,实在是愚不可及的事;一切顺其自然、泰然处之,过个愉快的人生,才是明智之举。俗语说得好:“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若时时以零落清静之心,去看富贵人们的繁华奢侈的生活,则自己就会小心警惕,自然而然摒除穷奢极侈的念头了。

  世态变化无极万事必须达观

  人情世态①,倏忽②万端,不宜认得太真。尧夫③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却是伊④,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⑤,便可解却胸中⑥矣。

  【注释】①世态:世间的种种形态。②倏忽:忽然,很快。③尧夫:宋之大儒邵雍,字尧夫,河南人,号安乐先生,修物理性命之学,终生不仕。殁于神宗熙宁十年,谥康节。著书皇极经世画六十卷、现物篇、渔樵问答及伊川击壤集二十卷等。④伊:他。物质的他。⑤观:考察,观察。⑥胸中:即悬念、系累之意。即蟠踞于胸中的系念。

  【译文】人情世故千变万化,不应过于认真固执。邵尧夫说:“昔日的我在昔日是与我亲近,而今已渐渐疏远了,今日的我又与我亲近,而他日将变成谁?就不得而知了。”若能常常如此想,自然就可以解除胸中怨恨苦闷的束缚了。

  【评析】人们连自己都不能保持原状,而时时改变,那就难怪人情世事也会瞬息万变了。若能了解这个道理,则自然除去“我执”的偏见,而无往不利、享受快乐人生了。

点击下载App,搜索"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