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刮痧在临床各科的应用6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刮沙健康法大全",免费读到尾

  (十)中医病症

  呕吐

  概述呕吐是由于多种原因而引起的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导致食物或痰涎等由胃中上逆而出的病症,又称“呕恶”。“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两者多同时出现,合称呕吐。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

  2.腹部中脘、天枢。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

  反胃

  概述反胃亦称翻胃、胃反。是以脘腹痞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多因饮食不节,酒色过度,或长期忧思郁怒,使脾胃之气损伤,以致气滞、血瘀、痰凝而成。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意舍、胃仓。

  2.腹部关元、府舍、中脘。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

  吐酸

  概述吐酸又称噫醋,凡酸水由胃中上泛,随即咽下者,称为吞酸;不咽入而吐出者,则称吐酸。一般说,吐酸是指泛吐酸水的症状,轻者又称泛酸。本症常与胃痛兼见,但亦可单独出现。本症多由肝火内郁,胃气不和而发;亦可因脾胃虚寒,不能运化而成。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

  2.胸腹部膻中、中脘、章门、期门。

  3.下肢部足三里。

  痞病

  概述痞病以病人自觉胃脘部满闷不舒、触之濡软不痛、外形无变化为特征。主要由于外邪内陷、食滞气阻、饮水壅聚、情志所伤、瘀血内阻、脾胃虚弱所致。

  刮痧部位

  1.胸腹部中府、云门、膻中、中脘、下脘、期门、章门、梁门、关门。

  2.上肢部内关。

  3.下肢部足三里。

  胃痛

  概述胃痛又称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症的疾病。病邪犯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均可使气机不利,气滞而作痛。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

  2.腹部中脘、天枢。

  3.上肢部内关、手三里。

  4.下肢部足三里。

  腹痛

  概述腹痛是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有关脏腑、经脉受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以致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不能温养,均可产生腹痛。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膈俞。

  2.腹部中脘、关元。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

  呃逆

  概述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逆连声,短促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的疾患。呃逆可偶然单独发生,亦可见于它病的兼症,呈连续或间歇性反作。多因寒邪、胃火、气郁、食滞、或中焦虚寒、或下元亏损,致使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

  刮痧部位

  1.背部膈俞、胃俞、胃仓。

  2.胸腹部缺盆、膻中、中脘。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丰隆。

  噎膈

  概述噎膈又称噎塞,是指饮食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病症。噎,指吞咽时梗噎不顺;膈,指饮食格拒不入,或食入即吐。噎膈的形成,主要由于忧思郁怒以及酒食不节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1.头颈部天突、廉泉、天鼎。

  2.背部膈俞、督俞、肝俞、胆俞、厥阴俞、大肠俞。

  3.腹部膻中、关元、气海。

  4.下肢部足三里。

  泄泻

  概述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完谷不化、或泻下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主要由于湿胜与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肠间而成。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大肠俞。

  2.腹部中脘、天枢。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上巨虚。

  便秘

  概述便秘又称为“大便难”、“脾约”,是指大便坚硬,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排便时艰涩难下而言。主要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道停留过久,水份被吸收,从而粪便过于干燥,坚硬所致。或因体虚推动无力,大便虽不干燥但排出不畅。

  刮痧部位

  1.背部小肠俞、中髎。

  2.腹部大横、腹结、天枢、外陵。

  3.上肢部支沟。

  4.下肢部足三里、上巨虚。

  胃缓

  概述胃缓,系指由于长期饮食失节,或七情内伤,或劳倦过度,导致中气下陷,升降失常,从而出现脘腹痞满,嗳气不舒,胃脘疼痛,漉漉有声等以睥胃虚弱为特点的病症。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

  2.腹部中脘、气海。

  3.下肢部足三里。

  癃闭

  概述癃闭是指小便量少、点滴而出,小腹胀急,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疾病。主要由于膀胱和三焦气化不利所致。

  刮痧部位

  1.背部三焦俞、膀胱俞。

  2.腹部气海、水道、中极。

  3.下肢部阴陵泉、三阴交。

  腰痛

  概述腰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而言,亦属患者一种自觉症状。腰的部位在背部第十二肋骨以下至髂脊以上的空软处,这一部位所出现的疼痛都属于腰痛。主要由于感受寒湿、湿热或肾虚体弱、气滞血瘀所致。

  刮痧部位

  1.背部肾俞、志室、腰阳关、腰眼、秩边。

  2.下肢部委中、承山、太溪、昆仑。

  遗尿

  概述遗尿,是指小便不能控制而自行排出的一种疾病。或是指小便前后,部分小便失去控制,遗留残尿于裤中。主要由于脬气未固、脾肺气虚、下焦虚寒、肝失疏泄所致。

  刮痧部位

  1.头部百会。

  2.背部肾俞、膀胱俞、命门、志室。

  3.腹部关元、中极。

  4.下肢部三阴交、阴陵泉。

  淋症

  概述凡小便频数短涩,淋沥不禁,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者为淋症。多因湿热蕴结、脾肾亏虚、肝郁气滞等原因引起。

  刮痧部位

  1.背部三焦俞、大肠俞、关元俞、膀胱俞。

  2.腹部中脘、气海、水道。

  3.上肢部太渊。

  4.下肢部曲泉、阴陵泉。

  耳鸣、耳聋

  概述耳鸣是指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声,或如潮水声,或大或小。耳聋是指不同程度听觉减退,轻者称为重听,重者甚至听觉完全消失而成全聋。主要由于肾精亏虚、脾气虚弱、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1.头颈部风池、翳风、耳门、听宫。

  2.背部肾俞。

  惊悸

  概述惊悸是指病人自感心中急剧跳动,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症候。常伴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候。主要由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1.背部心俞、膈俞、脾俞。

  2.胸部膻中、周荣、巨阙。

  3.上肢部内关、神门、通里。

  胸痹

  概述胸痹是指胸中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主要由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1.背部肺俞、心俞、厥阴俞、肩井。

  2.胸部紫宫、玉堂、膻中、中府。

  3.上肢部内关、神门。

  4.下肢部丰隆、解溪。

  不寐

  概述不寐亦称失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而言。即一般所谓“失眠”。轻者入寐困难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重者整夜不能入寐。形成不寐的原因很多,思虚劳倦,内伤心脾、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

  刮痧部位

  1.头颈部百会、四神聪、印堂、神庭、攒竹、太阳、角孙、风池、鱼腰。

  2.背部神道、心俞。

  3.上肢部神门。

  4.下肢部三阴交。

  多寐

  概述多寐的特征为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又睡的病症,也称为“嗜眠”。主要由于脾气不足、脾肾阳虚、痰湿阻滞、肝胆热盛、瘀血阻窍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1.头部太阳、睛明、百会、人中。

  2.腹部中脘、天枢、大横、梁门。

  3.下肢部足三里、上巨虚、丰隆。

  健忘

  概述健忘是指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症。健忘又称“喜忘”、“善忘”、“多忘”。主要由于肾气亏虚、心肾不交、心脾两虚、痰浊扰心、瘀血痹阻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1.头部百会、太阳、天柱。

  2.背部心俞、肾俞、膏盲、志室。

  3.下肢部足三里、太溪。

  癫狂

  概述癫与狂皆是指精神错乱,神志失常的疾患。癫症表现以沉默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狂症表现以精神狂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殴骂躁妄,甚则狂欲杀人,日夜不寐者为特征。本症多见于青壮年。主要由于痰迷心窍、瘀热乘心、火扰心神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1.头部水沟、百会。

  2.背部心俞、肝俞、脾俞。

  3.腹部天枢、中脘。

  4.上肢部内关、通里。

  5.下肢部丰隆、解溪、足三里。

  痫症

  概述痫症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俗称羊痫风,或癫痫。其特征为发作时精神恍惚,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发出叫吼声,醒后一如常人。发无定时,忽作忽止。主要由于七情、饮食所伤而致。

  刮痧部位

  1.头颈部百会、攒竹、人中、翳风。

  2.背部心俞、膈俞。

  3.上肢部支沟、神门、间使、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丰隆、太冲。

  黄疽

  概述黄疸是以肌肤熏黄、目黄、小便黄赤为主症的疾病。尤其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多由感受湿热毒邪、饮食失节或脾胃虚寒、内伤不足引起。

  刮痧部位

  1.背部肝俞、胆俞、三焦俞。

  2.腹部日月、水分、中脘、水道。

  3.下肢部足三里、胆囊穴、阳陵泉。

  臌胀

  概述臌胀指腹部胀大如鼓而言。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腹部青筋暴露为特征,臌胀又名“蜘蛛臌”、“单腹胀”等。主要由于肝、脾、肾三脏受病,气、血、水等瘀积于腹内而致膨胀。

  刮痧部位

  1.背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

  2.腹部建里、天枢、水分、关元。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曲泉、足三里。

  痉病

  概述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主要由于邪壅经络、热盛阴伤、瘀血内阻、气血亏虚、药物中毒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1.头颈部百会、人中、风池、风府、大椎、肩井。

  2.背部心俞。

  3.胸腹部膻中、中脘。

  4.上肢部内关、劳宫。

  5.下肢部足三里、丰隆。

  胁痛

  概述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发生疼痛而言。胁痛主要是

  由于肝胆的疾病,多因肝气郁结、瘀血、痰火等引起。

  刮痧部位

  1.背部肝俞、胆俞。

  2.胸胁部章门、期门、日月、中府。

  3.下肢部胆囊穴、太冲。

  积聚

  概述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疾病。积症和聚症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是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本病的发生,或由七情郁结、气机郁滞,甚则瘀血内停,或由饮食内伤,或由寒温失调致脏腑失和、正虚瘀凝所致。

  刮痧部位

  1.背部膈俞、肝俞、脾俞、胃俞。

  2.腹部章门、上脘、天枢、气海。

  3.下肢部足三里、丰隆、太冲。

  梅核气

  概述梅核气系指咽喉有异物感,梗塞不适,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的症状,但不影响饮食进入。兼见精神抑郁,胸膈堵塞或满闷欲呕,善叹息。该病多见于中、青年人,以女性多见,因情志不畅,精神抑郁而起病。

  刮痧部位

  1.颈背部风池、心俞、肾俞。

  2.腹部气海、关元。

  3.上肢部神门。

  4.下肢部足三里、阳陵泉、太冲。

  奔豚气

  概述奔豚气是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症。

  由于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表现为病发时有气从少腹上冲直达咽喉,腹痛,胸闷气急、心悸、惊恐,烦躁不安,甚至抽搐厥逆;或少腹有水气上冲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热。其病因病机和七情或寒水损伤心肝肾及冲脉有关。

  刮痧部位

  1.背部心俞。

  2.腹部中极。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照海、三阴交、太冲。

  郁症

  概述郁症为情志所伤,气分郁结所致。其表现为抑郁不畅,精神不振,胸闷胁痛,善太息,不思饮食等症。

  刮痧部位

  1.背部肝俞、胆俞。

  2.上肢部内关、支沟。

  3.下肢部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太冲。

  眩晕

  概述目视发黑或眼花、视物模糊为目眩,头如旋转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为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眩晕的发生,与脑的关系最为密切,或因各种致病因素侵犯于脑而引起,或因人体气血、精髓空虚,不能充养于脑而导致。

  刮痧部位

  1.头颈部印堂、睛明、百会、风府。

  2.背部脾俞、肾俞。

  3.腹部气海、关元。

  4.上肢部合谷、内关。

  5.下肢部足三里。

  中风

  概述中风是以卒然昏迷,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又名卒中。主要由于风邪入侵、阴虚风动、痰浊上蒙、心肝火旺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1.头颈部人中、百会、风池。

  2.背部天宗、肝俞、肾俞。

  3.上肢部曲池、合谷。

  4.下肢部髀关、梁丘、承扶、足三里、丰隆、环跳、委中、承山。

  咳嗽

  概述咳嗽是肺部疾患常见症候。有咳声而无痰咯出的称谓咳;无咳声,而喉中有痰,易咯出痰液的谓嗽;若既有咳声,又有痰液咯出的称谓咳嗽。咳与嗽一般难以区分,而并称为咳嗽。主要由于外邪侵袭、脾失健运、肝火刑肺、肺脏虚弱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1.头面部角孙、风池。

  2.背部肺俞、脾俞。

  3.胸部膻中、中府、神封。

  4.上肢天府、侠白、尺泽、太渊。

  肺痨

  概述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胸痛、形体逐渐消瘦等为特征。主要由于痨虫传染、气血虚弱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1.背部肺俞、厥阴俞、膈俞、大椎、肝俞、脾俞、肾俞、命门。

  2.腹部气海。

  3.下肢部足三里。

  失音

  概述失音是指讲话语声嘶哑,甚则不能发声。主要由于感受外邪、久病虚劳、忧思郁怒、过食辛辣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1.头颈部人迎、扶突、哑门、风池、肩井、翳风。

  2.背部大椎、大杼、陶道、风门。

  3.胸部天突、膻中、中府、云门。

  4.上肢部合谷。

  鼻渊

  概述鼻渊是指鼻流腥臭脓涕、鼻塞、嗅觉减退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主要由于外邪犯肺、胆腑郁热、脾胃湿热、正气虚羸所致。

  刮痧部位

  1.头颈部风池、印堂、迎香、大椎。

  2.背部肺俞。

  3.胸腹部膻中、中脘、关元。

  4.上肢部曲池、合谷。

  5.下肢部丰隆。

  感冒

  概述感冒是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为其特征的常见外感疾病。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气候骤变时多见。

  刮痧部位

  1.头颈部太阳、四神聪、天柱、风池、风府、大椎。

  2.背部肺俞。

  3.上肢部尺泽、经渠、支沟、合谷。

  哮症

  概述哮症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特征。哮症的发作,多骤然起病,亦可有先兆症状,如鼻喉做痒,喷嚏,胸中不适,继则发作明显,逐渐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痰粘量少,咳吐不利,甚则张口抬肩,目胀睛突,不能平卧,伴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症,此时若能将粘痰畅利咳出,痰鸣气喘可随之缓解。主要由于外感风、寒、暑、湿之邪,饮食酸、咸、甘、肥等品,或因恼气逆,劳倦过度,使肺气的升降发生逆乱,痰升气阻,肺气通畅不利而发病。

  刮痧部位

  1.背部风门、肺俞、脾俞。

  2.胸部天突、膻中。

  3.上肢部列缺。

  4.下肢部足三里、丰隆。

  喘症

  概述喘症以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导致喘症的原因甚多,包括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病后虚弱等方面。

  刮痧部位

  1.背部风门、肺俞、膏盲、定喘。

  2.胸腹部膻中,中脘。

  3.上肢部尺泽、列缺。

  4.下肢部阴陵泉、丰隆。

  疟疾

  概述疟疾是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特征的疾病。主要是感受疟邪引起,多发于夏秋之间。俗称“打摆子”、“冷热病”。农村发病率较城市为高。

  刮痧部位

  1.背部大椎、陶道。

  2.上肢部曲池、间使、内关、关冲。

  3.下肢部足三里。

  中暑

  概述中暑是发生在夏季或高温作业下的一种急性病。在夏令暑热环境下,人体处于劳倦或饥饿状态时,元气亏虚,暑热乘虚而入,随体质的不同,或燔灼阳明或触犯心包,甚至导致阴阳离决。临床以壮阳、烦渴、汗出、昏迷、肢厥为特征。

  刮痧部位

  1.颈背部风池、大椎、心俞。

  2.胸部膻中。

  3.上肢部曲泽、曲池。

  4.下肢部委中。

  脏躁

  概述脏躁是因情志内伤,气郁伤神而引起的以精神忧郁、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精神症状。以喜怒无常,烦冤善哭,咽中梗阻,失眠惊悸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刮痧部位

  1.背部心俞、肝俞、胆俞。

  2.上肢部支沟、内关。

  3.下肢部行间、足三里。

  自汗、盗汗

  概述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病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日间时时汗出,活动益甚者为自汗;睡时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又称寝汗。自汗主要属气虚不固或营卫不和;盗汗属阴虚火旺或心脾两亏的心液不藏。

  刮痧部位

  1.背部大椎、肺俞、心俞、脾俞。

  2.上肢部曲池、内关、神门、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

  痰饮

  概述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所产生的一类病症。如饮留于胃可见脘腹胀满而痛。饮留于肠可见水声漉漉。饮留于胸胁,可见胸胁胀满疼痛,呼吸、咳唾、转侧时加重。饮留胸肺可见咳喘胸满,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痰如白沫。饮留四肢可见四肢沉重或疼痛,甚则肢体浮肿。痰饮主要由于寒湿浸渍、饮食所伤、阳气虚弱等因素而致。

  刮痧部位

  1.背部大椎、肺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

  2.腹部关元、气海。

  3.下肢部足三里、丰隆。

  消渴

  概述消渴是以口渴引饮(多饮)、消谷善饥(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疾病。临床分为上、中、下三消症。上消:以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为特征。中消以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为特征。下消以小便频量多,尿如脂膏、面色黧黑、腰膝酸软、阳痿为特征。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致燥热偏盛、阴津亏损所致。

  刮痧部位

  1.背部肺俞、脾俞、胃俞、肾俞。

  2.上肢部尺泽、曲池、内关。

  3.下肢部血海、曲泉、足三里、太溪。

  痹症

  概述当人体肌表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导致气血失于通畅,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处发生酸楚疼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关节肿大、甚至红肿热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均称为痹症。

  刮痧部位

  1.背部大杼、膏盲、膈俞、筋缩、肾俞、关元俞。

  2.上肢部肩井、肩髃、肩贞、肩髎、曲池、尺泽、手三里、阳池、大陵、合谷。

  3.下肢部环跳、委中、犊鼻、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解溪、昆仑、太溪。

  痿症

  概述痿症是指肢体筋脉弛缓,四肢痿软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活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多见,故又称“痿辟足”。主要表现为手不能握,足不能行,肌肉消瘦,呈枯萎状态。痿症的形成外因以感受温热毒邪和湿热浸淫为主,内因以气血阴精亏损为主,致使筋脉失于濡养而致。

  刮痧部位

  1.背部胃俞、脾俞、大杼。

  2.胸腹部中脘。

  3.下肢部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环跳。

  头痛

  概述凡整个头部疼痛以及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总称头痛。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患。头痛的发病与外感风、寒、湿,内伤肝、脾、肾三脏有关。

  刮痧部位

  1.头颈部印堂、太阳、头维、百会、风池、风府。

  2.背部大椎、肺俞、肝俞、肾俞。

  3.上肢部合谷、内关、列缺。

  4.下肢部阳陵泉、太冲。

点击下载App,搜索"刮沙健康法大全",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