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简明医彀",免费读到尾

  诸气

  经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九气之为病也。夫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喜则笑不休,为毛革焦,甚为狂;悲则阴缩筋挛,女人血崩;恐则肉脱,骨酸痿厥;寒则水液澄澈清冷;炅则呕逆吐酸、暴注;惊则潮涎口噤痫痴;劳则喘息汗出气竭;思则气郁不眠、中痞不食等证。《内经》治七情九气之法,皆以五行五志之理,制而胜之,深中痛情之至治也。夫怒动肝火;喜动心火;思动脾火;忧动肺火,恐动肾火;凡一经气盛则病。如怒甚者,病属肝木,宜肺金胜之,当以悲忧苦楚之言感之,故悲可以治怒。如喜甚病属心火,宜肾水胜之,当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故悲可以治喜。如悲甚属肺金,宜心火胜之,当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甚属肾水,宜脾土胜之,当以虑彼忘此之言奋之。思甚属脾土,宜肝木胜之,当以污辱诬罔之言怒之。夫何今人不谙此理,徒以方药治之,与情志之病,殊不相通。郁结诸病,必令自遣,但以药饵助之。气无补法,诚为大敝。如邪气壅盛,必宜驱散,病去五则中和,病去七则渐兼补益矣。气脉必沉,沉极则伏,涩弱难治。

  主方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神曲青皮厚朴(各八分)萝卜子(炒,研)

  抚芎桔梗苏子(研)香附(各一钱)上加姜三片,水煎成,磨木香汁五匙服。郁怒痞胀作痛加槟榔、三棱、木通、蓬术;气急加蒌仁;面目浮肿加猪苓、泽泻、葶苈;兼外邪加紫苏、前胡、羌活、苍术、甘草;血瘀腹痛加赤芍、玄胡、郁金;胁痛加柴胡、胆草、黄连;胃脘痛加草豆蔻;不食加藿香、砂仁、麦芽、山楂;气闭加乌药、苏梗;久变成热者加姜制黄连、山栀;初起兼寒凝者宜温散,加吴茱萸、小茴香。

  木香槟榔丸一切滞气痞块,心腹胀痛,胁满,吐酸,痰涎,食积、酒毒及痢疾,便闭不通,积热口干,烦躁。能推陈致新,滋阴抑火,活血通经。

  大黄(二两)黑丑(头末二两)香附(醋炒,四两)木香槟榔枳壳青皮当归陈皮三棱蓬术黄连木通萝卜子(各二两)郁金甘草(各一两)

  上为末。水法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姜汤送下。

  苏子降气汤治心腹胀满,喘促短急。

  苏子半夏曲前胡当归陈皮厚朴(制。各八分)官桂甘草(各三分)

  上咀,水二钟,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服。常服消痰饮,散滞进食。

  升阳顺气汤治七情所伤及劳役、饮食不节,满闷短气。

  人参(一钱)黄(二钱)陈皮半夏升麻柴胡当归黄柏(各七分)草豆蔻(四分)神曲(炒,一钱)甘草(五分)加姜,水煎服。

  分消导气汤治气痰壅盛,二便不利。

  桔梗枳壳(麸炒)厚朴(姜炒)青皮香附子(制)茯苓半夏(各八分)栝蒌黄连川贝母槟榔泽泻川芎麦芽木通(各五分)甘草梢(三分)

  水煎服,或神曲糊丸。

  复元通气散治气不宣通,腹胁刺痛,或成疮疖,并闪挫腰胁作痛。

  舶上茴香(炒)穿山甲(蛤粉炒,去粉。各二两)玄胡索(两半)白牵牛(炒)甘草(炒)陈皮(去白,一两)木香(七钱)白芷天粉青皮(各二两)贝母(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四磨饮理诸气。

  真沉香乌药枳壳槟榔等分,水磨服。

  苏合香丸一切郁气壅滞等证(方见中寒。)

  参苏饮发散诸气(方见伤风。)

  简便方(快气除胀)黑丑(头末)木香槟榔萝卜子(等分)为末,白汤下。暂用。

  又陈香丸、萝卜子(炒,研),等分为末,服。或陈皮、苏梗,水煎服。

  又乌药、香附为末服。或陈香丸,木香一味,汤服。或姜葱熨法(见伤寒。)

  郁证

  经曰∶治五郁者,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调达。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六郁者;气、血、湿、热、痰、食也。郁者,结滞而不得发越也。人之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凝聚,诸病生焉。在妇人尤有贪、恋、慈爱、妒嫉、忧患,八者染一,则坚牢不破,无论富贵贫贱,感此最多。

  气郁胸胁胀痛,脉沉而涩;湿郁周身走痛,阴雨则发,脉沉细;热郁瞀闷烦心,小便赤,脉沉数,痰郁行动喘急,脉沉而滑;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沉而芤;食郁嗳酸腹饱恶食,气口脉紧;治宜发散鞠郁,详审其由。凡久病必开郁破滞,令气血调和始愈。

  主方香附(童便或醋炒)抚芎苍术神曲陈皮桔梗上加生姜水煎服。

  气加木香、青皮、苏子、厚朴、枳壳;湿加羌活、白芷、泽泻;热加栀子、连翘;痰加贝母、茯苓、半夏、海石∶血加桃仁、牡丹皮、红花;食加山楂、麦芽、厚朴、砂仁、槟榔。痰郁不能吐咯,气郁不舒,先用稀涎散吐之(方见中风。)

  越鞠丸治诸郁。

  香附(制)苍术(制)神曲(炒)栀子(炒)抚芎(等分)

  上为末,水法丸绿豆大。每服百丸,白汤送下。加贝母尤效。

  六郁汤能解诸郁。

  陈皮(去白)贝母连翘苍术枳壳抚芎(各一钱)栀子(炒)赤茯苓(各七分)

  香附子(二钱)苏子砂仁(研。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温服。气郁加木香、槟榔、萝卜子,倍香附、砂仁;湿郁加白术,倍苍术;热郁加芩、连,倍栀子;痰郁加南星、半夏;血郁加桃仁、红花、赤芍;食郁加山楂、神曲、麦芽。

  木香槟榔丸治气郁、食郁,胸膈痞满,大便结滞(方见诸气。)

  生韭饮治食郁。久则胃脘有瘀血作痛,大能开提气血。

  生韭(捣自然汁一碗,温,加酒一、二杯同服。)

  右先以桃仁连皮细嚼数十枚,后以韭汁送下。

  简便方(治诸郁)木香砂仁白豆蔻(等分)研末,每五分,不拘时,白汤下。或木香酒磨下;或砂仁、白蔻,常嚼一粒佳。郁金,酒磨服效。

  又枇杷叶(刷去毛)、兰香叶二味煎汤,时时啜之。或贝母嚼细,白汤送下。

  梅核气

  是证因七情之气,郁结不舒;或因饮食之时,触犯恼怒,妇人患此最多。总由痰与气结,状如梅核,或如破絮,停于咽嗌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壅热盛,上气喘急;或留饮恶心,呕吐涎沫。久久不已,则为噎膈、关格之渐。治宜开郁顺气,利膈化痰、清肺为主。

  主方陈皮半夏(姜制)白茯苓(各一钱)枳实青皮南星(姜制)萝卜子苏子神曲(炒)砂仁(炒,研)白豆蔻(研)益智仁槟榔(各五分)上姜五片,水煎成,调砂、蔻末,卧床慢服。

  气郁加香附、抚芎、厚朴;胀加青皮、腹皮;火加栀子、黄芩。

  七气汤(一名四七汤)治七情九气结滞成痰,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饮呕逆等证,并皆治之神效。

  半夏茯苓(各三钱)紫苏叶厚朴(姜炒。各二钱)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远服。

  简便方用腊糟不下水者一斤,朴硝净者半斤,和匀。新瓷坛收贮、封,置净处,每取三匙,煎汤一盏,卧床慢饮。

  关格

  经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难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荣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荣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荣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正命而死。是证膈中觉有所碍,欲升而不升,欲降而不降,欲食不能食,此谓气之横格也。关者,则不得大小便,甚热之气,在于下焦,填塞不通,无出之由,故曰关也。格者,则吐逆不能食,甚寒之气,在于胸中,遏绝不纳,无入之理,故曰格也。胸中有寒者,当以热药治之;丹田有热者,当以寒药治之。胸中之寒,丹田之热,上下治法,主当缓治,客当急治。经曰∶阳盛阴不得荣,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曰关;阴盛阳不得荣,故气口大四倍于人迎,曰格。

  主方陈皮白茯苓贝母枳实(麸炒,一钱)苏子(炒,研)栝蒌仁香附(童便炒)抚芎厚朴(各七分)木香沉香(各五分,俱另磨)甘草(三分)上生姜三片水煎,加灯心,竹沥,磨沉香、木香调服。

  利格汤治关格。

  陈皮滑石木通(各一钱)半夏茯苓(各八分)人参芦(钱半)甘草(四分)

  上姜、枣煎服,再煎探吐。如气虚脾弱,治宜吐法,以提其气之横格,不在痰也。有痰者,二陈汤吐之。如中气不运者,利格汤去滑石、木通、参芦,加人参、白术、升麻、枳实、栝蒌。如胃寒不纳,以沉木香、砂仁、白蔻为末,不时舐咽。下焦大便不通,以承气汤为末,糊丸晒燥,汤下。或以大黄末布条圈脐中作窝,朴硝汤逐匙渍之,大便通。痰多,二陈汤加木通之类。

  噎膈

  经曰∶三阳结,谓之膈。又曰∶少阳所致,为呕涌溢,食不下。食不得入,是有火也。是证因七情过极,房室劳役,致五脏火炽,血液枯涸,煎熬成痰,渐致胃脘干槁。近咽嗌间则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名之曰噎。槁在胃脘,食虽可下,不能营运,良久复出,不出则胀满难当,名之曰膈。既无谷味生养气血,自然衰惫。或因病起微渐之时,惟欲速效,过用香燥辛热之药,损伤阴血而致者,然去死不远也。脉寸紧而尺微涩,浮弱气虚,涩小血弱。治宜补气养血,顺气消痰清热。五噎者,忧、思、气、劳、食也。五膈者,思、忧、喜、怒、悲也。此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神静阴生,阴生则血生。火降而肠胃滋润,能断浓味,庶不助火。若吐白沫,粪如羊屎者不治。

  主方人参(五分)白术茯苓当归陈皮半夏(姜制)黄连(各八分)甘草(三分)上加姜、枣煎,磨入沉香汁(三匙)服。

  气虚加黄;呕加霍香、砂仁;助胃加山药、莲肉;消食,山楂、麦芽;开郁,香附、神曲、抚芎、山栀;气胀不舒加木香、萝卜子;大便秘加酒煮大黄;肥人多痰加二陈,制半夏、贝母、蒌仁,药中入竹沥、姜汁少许,韭汁、童便、驴尿服。瘦人四物养血,少加桃仁、红花,常宜人乳、牛羊乳。

  少入姜汁、蜂蜜、砂糖、甘蔗汁、梨汁作饮。枇杷叶、青橘叶、兰叶煎汤饮。御米、粟米煎粥,入竹沥食。此证有干食糯米饭,绝不饮茶汤而安者。

  五噎五膈散治膈噎等证。

  人参半夏桔梗白术白豆蔻木香沉香干姜HT头糠荜HT茄甘草(各三分)

  枇杷叶(五片,刷去毛,蜜炙)

  上加生姜七片,水一盏煎服。

  生姜汁煎,治噎食不下,咽喉壅塞,胸膈烦闷等证。

  生姜汁白蜜牛酥(各五两)人参百合(各二两)

  上药入铜铫中,以慢火熬膏,不拘时。每用三匙,用人参百合汤调下。

  枇杷叶煎治五噎立效。

  枇杷叶(刷去毛,炙)陈皮(去白。各三钱)生姜(五钱)

  水盏半,煎七分,作二次温服。

  嘉禾散治脾胃不利,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五噎五膈。

  砂仁白茯苓薏苡仁(炒)枇杷叶(刷去毛,姜汁炙)桑白皮(炒)沉香(磨汁)

  五味子甘草(炙。各五分)木香(磨汁)青皮芽(炒)藿香随风子石斛(酒炒)大腹皮(洗)陈皮半夏曲(炒)神曲(炒)槟榔杜仲(姜汁炒断丝。各三分)

  白豆蔻丁香人参白术(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五噎入柿干一枚;膈气吐逆,入韭白三寸、枣五枚同煎。

  人参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逆喘满,利脾胃壅滞,膈噎圣药。

  人参当归藿香(各一两)木香槟榔(各七钱)枳实(炒)甘草(各八钱)浓朴(姜炒)大黄(酒浸各二两)

  上为末,滴水丸桐子大,温水下三十丸。

  翻胃

  经曰∶浊气在上,则生胀,邪气逆上,则呕而吐。是证由荣卫俱虚,气血不足,停水积饮于胃,则脏冷而脾不营运,气逆而成翻胃也。故朝食暮吐,心下牢大如杯;甚则食已即吐。经曰∶得谷则昌,绝谷则亡。谷味难进。去死不远。患者知此,万缘屏息。澄心静养。参酌方药。尤宜食干饭,以陈年酱、姜下之。渴以甘蔗汁,少入姜汁为饮,能饮驴尿最佳,切忌羹汤、生冷、硬物。近世多以辛香燥热之药治之,间有虚寒者取效。若食已即吐,属实热者用之,因辛能行气破滞。虽然暂可,由是五脏之火反炽,脾胃之阴愈伤,病转甚矣。尤有药饵将养得宜,遂获小愈;则百念复生。饮食杂进,病加不能生全,理当预知。如有痰热、大便燥秘,日服滚痰丸数分(方见痰门)。脉紧而弦为虚寒,浮紧滑数皆为热。小弱迟涩为寒而正气虚,兼助元、健脾和胃为本。

  主方半夏(制)厚朴栀子(炒黑)黄连(姜制)陈皮(各八分)茯苓苍术(米泔浸,炒)竹茹枳壳(各八分)香附子神曲泽泻当归白豆蔻(各五分)甘草(二分)上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入磨沉香汁服。

  和中桔梗汤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即吐,脉浮而洪。

  桔梗(两半)半夏曲(二两)陈皮(去白,一两)白术(一两五钱)枳实(炒)

  白茯苓厚朴(姜炒,一两)

  上咀,每服一两。煎取清汁,调木香散(二钱),隔夜空腹服。三服之后,气渐下,吐渐止。然后去木香末,每料中加芍药二两,黄一两五钱,服之便愈。如大便燥硬,食不能下,以小承气汤微下之,少利为度,再服前药补之。

  木香散木香、槟榔各等分为末(小承气见伤寒。)

  茯苓泽泻汤治翻胃吐而渴欲饮水。

  泽泻(四两)白茯苓(半斤)甘草桂枝(各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上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三合,日三服。一方有小麦一升。

  青金丹治翻胃及一切寒热呕吐,百药不效者,一服即止。

  水银(一两)硫黄(五钱)

  上同研至不见星,每服一钱,浓生姜、陈皮汤调下,未止再服。或姜糊丸绿豆大,姜汤下。

  属寒者二钱,姜汁酒热调服,浓被盖出汗。小儿量服。

  更以半夏(三钱)、陈皮(二钱)、茯苓、厚朴、藿香、苍术(各一钱)生姜(七片),捣,入水煎成,调砂仁(炒,研,一钱)服。另取姜汁半杯,和汤一杯,热而辣者,每进药一口,姜汤一口送,服完,频饮热姜汤。垂死者用人参二钱,水煎顿服。日再进以人参煮粥,食未安再服。

  滚痰丸治痰热吐(方见痰门。)

  荆黄汤热气冲逆,食已即吐(方见呕吐。)

  简便方平胃散(根据方制成)。姜汁、红枣丸,盐汤下;或姜,枣同研服。

  又六一散,生姜自然汁澄下稠者(糖果店柞姜丝最多),和丸绿豆大,汤下。

  又白粱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和服。

  又干柿饼烧灰(一钱),酒下。

  又米粉搜和成剂,丸如桐子大,煮熟,点盐少许,空心和汁吞。

  又大附子(一个),姜汁一碗浸透煮干,母丁香(十个),共为末,以少许安掌中,不时舐服。

  又蚯蚓屎(一两),木香(五钱),共为末,神曲糊为丸,陈皮,姜汤送下。

  痞满

  经曰∶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痞,不通之谓。精神荣卫,气血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闷密而为痞也。有伤寒下早,邪气攻上而痞者;有杂病下多亡阴,血虚而痞者;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痞者;有饮食、痰积窒塞而痞者;有湿热太甚而痞者。盖痞与胀不同,胀满则内空虚而外有形,痞满则内闷实而外无状,脉宜浮滑,忌短涩。治宜察其虚实而行攻补,实人略与疏通,随宜调补,不可专于通利,暂得宽舒,再作益甚。

  主方陈皮半夏茯苓枳实黄连(姜炒)厚朴(姜炒。各八分)草豆蔻木香益智青皮柴胡(各五分)干姜吴茱萸(各三分)上水煎服。

  脾虚无血加当归、芍药、川芎、白术;郁加香附、神曲;中气虚痞加人参、白术、苍术;痰积加贝母、山楂、麦芽;湿热加酒炒黄芩、栀子、苍术;肥人湿痰,半夏、茯苓、苍术、滑石;瘦人,枳实、黄连、芍药、升麻;痰挟血成窠囊,桃仁、红花、香附、大黄、郁金。

  黄连消痞丸治心下痞满,小便不利有热者。

  黄连(炒,两半)黄芩(炒)干姜(各三钱)茯苓白术(炒)甘草(炙)厚朴(制)猪苓(各五钱)枳实(一两)陈皮(七钱五分)泽泻姜黄(各三钱半)砂仁(三钱五分)半夏(制,一两三钱)

  上为末,蒸饼,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汤送下。

  开结枳实丸(一名木香利膈丸)治湿痰留滞,胸膈痞闷,时作鸣声。

  枳实(炒)白术半夏(制)南星(泡)枯矾大黄青皮木香(各五钱)牵牛(头末,二两)皂角(炙,去皮弦子)旋复花(各一两)

  上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米饮下。

  香砂枳实丸治痞。

  保和丸(并见饮食。)

  简便方痰食积痞。

  半夏为末,姜汁和作饼子,用湿纸包,慢火煨香,熟水二钟,饼一个,盐五分,煎至一钟服。

  又凉物过饱,不消,遂成痞。用马牙硝一两,以陈年吴茱萸半升,煮浓汁入硝,乘热服。

  良久未转更服。

  又用枳实麸炒为末,每服二钱,清粥汤送下。

  又卒得胸痛,薤根捣自然汁饮。姜、葱熨(法见伤寒。)

点击下载App,搜索"简明医彀",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