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陵国家传奇",免费读到尾

  在历代帝王中,乾隆的附庸风雅是出了名的,在一次次的巡游中,不仅到处留情,而且一路写诗题字,吟诗作赋,对古玩字画更是嗜好成癖,一见到名人字画,就像老鼠见了大米,不弄到手决不善罢干休。

  据史料记载,1745年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内府,爱不释手的乾隆把画挂在书房内,空闲时就欣赏品味一番,看得高兴了就题诗钤印,本意是为画作增光添彩,其实是狗尾续貂,把一幅6米多长的画卷涂鸦得面目全非,楞给糟蹋了。

  《乾隆大阅图》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晚期作品。

  郎世宁是意大利人,清康熙帝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因一直忙于为皇帝作画竟没有机会传教。他先后受到康熙、雍正、乾隆的重用,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乾隆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他擅于采纳中国绘画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今日全球各大博物馆都有他的作品陈列。

  郎世宁公元1715年7月抵中国,当时康熙61岁,酷爱艺术与科学,虽然不赞成郎世宁所信仰的宗教,却把他当作一位艺术家看待,甚为礼遇。康熙不喜欢油画,因为年代久了就会变得黑乎乎的,模糊不清。于是郎世宁与其他欧籍画师开始学习使用胶质颜料在绢上作画的艰难技巧。郎世宁的作画题材由皇帝指定,人像必须画平板板的正面,不能画阴影,那个时代的人认为像上的阴影好似脸上的斑点瑕疵。

  公元1722年康熙驾崩,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继位。郎世宁根据皇帝的旨意,向中国的宫廷画家班达里沙、八十、孙威凤、王珓、葛曙和永泰等人传授欧洲的油画技艺,从此,纯属欧洲绘画品种的油画,在清朝的宫廷内也开始流行。在这段时间里,郎世宁创作了不少作品,但是保存至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多已经失传了。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皇帝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这为郎世宁提供了发挥其创作才能的极好机会。他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这座东方名园内,画了许多装饰殿堂的绘画作品。其中既有欧洲风格的油画,还有在平面上表现纵深立体效果的欧洲焦点透视画。雍正皇帝对于这位洋画师的作品十分赞赏,曾经对一幅人物画的图稿做了如下评语:“此样画得好!”

  在宫廷之外,郎世宁还与雍正皇帝的几个同父异母弟弟关系颇为密切,如怡亲王允祥、果亲王允礼、慎郡王允禧等,为他们作画,并有多件作品流传至今

  雍正在位13年,由乾隆继承大统。乾隆皇帝雅好书画诗文,在位期间重视宫廷绘画的发展,所以从康熙时就入宫的画家郎世宁仍然得到重用,成为宫廷画家中的佼佼者。乾隆登基时年24岁,每日必去画室看郎世宁作画。后来乾隆皇帝还为郎世宁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七十岁寿辰祝寿仪式,赏赐寿礼甚丰,并亲笔书写了祝词。

  郎世宁身为宫廷画师,将乾隆一生中的大事都一一入画——战争的场面、壮观的狩猎、喜庆的宴会等。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百余年间,清朝中央政权与西北蒙古族各部和维吾尔族回部争战频繁,终于在乾隆中期平定了蒙古族厄鲁特部和回部的叛乱,使得西北的边境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为此乾隆皇帝在宫廷画家中挑选了以郎世宁为首的中外画家,创作了一系列史诗般的画幅:《乾隆万树园赐宴图》横幅、《乾隆观马术图》横幅、《阿玉锡持矛荡寇图》、《玛瑺斫阵图》卷、《哈萨克贡马图》卷等。

  另外,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开始,郎世宁和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一起为铜版组画《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册(又称《乾隆平定西域战图》册,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很多博物馆中均有收藏)绘制图稿。这套十六幅的图稿后来通过广州粤海关将其送往法国巴黎镌刻成铜版印刷,成为宫廷艺术的珍品之一。它们成为中国最早的铜版画作品,其中郎世宁的开创功不可没。

  郎世宁在宫廷内作画,获得了许多荣耀,不但超过了其他欧洲传教士画家,而且令众多供奉宫廷的中国画家也无法望其项背。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公元1766年7月16日),郎世宁在他七十八周岁生日的前三天,病逝于北京,其遗骸安葬在北京城西阜成门外的欧洲传教士墓地内。乾隆皇帝对于郎世宁的去世甚为关切,特地下旨为其料理丧事。郎世宁的墓碑上刻着皇帝旨谕: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奉旨:西洋人郎世宁自康熙年间入值内廷,颇著勤慎,曾赏给三品顶戴。今患病溘逝,念其行走年久,齿近八旬,著照戴进贤之例,加恩给予侍郎衔,并赏给内务府银叁佰两料理丧事,以示优恤。钦此。”墓碑的正中下方为汉字:“耶稣会士郎公之墓”,左边为拉丁文的墓志。

  据《石渠宝笈续编》记载,《乾隆大阅图》共画有《幸营》、《列阵》、《阅阵》和《行阵》四卷,展现了乾隆四年(1739)11月乾隆皇帝南苑阅兵的盛大场面。画中不仅部队编制、旗号、装备、服饰清晰可见,而且画上列阵军队的位置,如骁骑、护军、前锋、火器诸队列于何处,每队多少人,由何人负责;列阵之时,各位大臣、将校、侍卫等如何进退;乾隆阅阵时的程序;装备的金、鼓、长枪、鸟枪、子母炮、神威炮等等,都一目了然。几万人的大军井然有序,威武气派跃然纸上。

  《乾隆大阅图》绘制过程中还有一段趣闻。据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大阅之前,乾隆皇帝特意发话:“俟大阅之日,着海望将画画人金昆带着。”金昆因此成为大阅礼的目击者之一。但在绘制过程中,乾隆皇帝发现图中八旗列阵的顺序居然搞错了,万分恼怒,立即降旨停了金昆的俸禄。

  画中的人物虽然只有指甲大小,却神态各异,清晰可见。第三卷《阅阵》中的乾隆皇帝,穿铠甲、戴头盔,佩戴腰刀,挂着弓箭锦囊,威风凛凛地骑在一匹浑身雪白的高头大马上,眉宇间透射出一股稳操胜券、一统寰宇的不凡气概。他身上的盔甲也描绘得十分细致,有很强的金属质感,与今天故宫所藏的乾隆大甲胄相比照,质地、式样、做法、颜色、花纹竟然完全符合,连金丝线都一模一样。

  《乾隆大阅图》入宫后,150余年间成为历代君王的至爱。到了1911年,一次意外变故使其流出宫外,却经历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陵国家传奇",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