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仲夏纪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春秋左传",免费读到尾

  仲夏【正文】

  一曰: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①,昏亢中②,旦危中③。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蕤宾④。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小暑至,螳螂生,始鸣⑤,反舌无声⑥。天子居明堂太庙⑦,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桷,养壮狡⑧。

  是月也,命乐师修鞀鞞鼓⑨,均琴瑟管箫⑩,执干戚戈羽,调竽笙埙篪,饬钟磬祝敔。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原,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祭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农乃登黍。

  是月也,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令民无刈蓝以染,无烧炭,无暴布,门闾无闭,关市无索;挺重囚,益其食,游牝别其群,则絷腾驹,班马正。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欲静,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径,以定晏阴之所成。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

  是月也,无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登山陵,可以处台榭。

  仲夏行冬令,则雹霰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于疫。【解说】

  见《孟夏》。【注释】

  ①东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简称“井”,在今双子座。

  ②亢: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室女座。中:指中星。

  ③危: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宝瓶座及飞马座。

  ④蕤(ruí)宾:十二律之一,属阳律。

  ⑤(jué):伯劳鸟,夏至开始呜叫,冬至而止,鸣叫的声音很难听。

  ⑥反舌:百舌鸟,立春开始呜叫,夏至而止。叫声婉转,如百鸟之音。

  ⑦明堂太庙:南向明堂的中央正室。

  ⑧壮狡:力大强健的人。狡,健。

  ⑨鞀鞞(táopí):乐曲演奏时,用来指挥的鼓。

  ⑩均:调节。

  干:盾。戚:斧。羽:古时舞者所执的顶端插有羽毛的用来指挥的旗子,因为上边有羽毛,所以称作羽。干戚戈羽都是舞具。

  竽笙:管乐器,竽大于笙,竽三十六簧,笙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埙(xūn):古代陶制的吹奏乐器。篪(chí):竹制的吹奏乐器。

  饬:整饬。磬(qìnɡ):石或玉制成的打击乐器。柷(zhù):打击乐器,状如漆桶,中间有木椎,可以左右敲击,乐曲开始时击柷。敔(yǔ):打击乐器,形状像伏虎,背上有锫,用杖刷击,乐曲结束时击敔。准备以上这些乐器和舞具,是为即将到来的雩祭天帝时使用。

  百原:众水的发源地。原,水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源”。

  雩(yú):旱时求雨的祭祀。帝:天帝。

  盛乐:指众乐齐奏,即上文自鞀鞞至柷敔各种乐器齐奏。

  百县:天子领地内的百县大夫。百辟卿士:指前世的百君公卿。辟,君。这句意思是命令百县大夫祭祀对人民有功的前世百君公卿,祈求谷物籽实丰满。

  登:献。

  以雏尝黍:就着雏鸡品尝黍。雏:小鸡。

  羞:进献。含桃:樱桃。

  刈(yì):割。蓝:草名,即蓼蓝,可以提炼青色。仲夏月因蓝草尚未长成,所以禁止刈割。

  暴(pù)布:晒布。暴,晒。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曝”。此月炎热,晒布容易变脆而损坏。

  门:指城门。闾:指里巷的门。门闾不闭是为顺阳气,便利人民出入。

  关:要塞。市:集。无索:指不征税。

  挺:缓。

  游:这里指放牧。牝:母兽,这里指母马。因母马已怀孕,所以放牧时要使它们与其他马群分开。

  絷(zhí):束缚马足。腾驹:公马。

  班:颁布。马正:即马政,有关养马的政令教化。正,通“政”。

  日长至:即夏至,一年中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漏刻昼六十五,夜三十五。

  阴阳争:仲夏之月,阳气覆盖在上,阴气升起在下,所以说阴阳相遇而争。

  死生分:阴阳相争,使物各有死生。分,别。

  处:居处。掩:深。为避暑气,居处必深。

  止:禁止。

  进:进御,指嫔妃进御。

  薄:用作动词,减少。滋味:美味。

  无致和:不要希望各种滋味都调和在一起。致,尽。和,调。

  退:止。

  百官:指身体各种器官。

  径:急速。

  晏阴:阳阴。晏,阳(依王念孙说)。这句大意是阴阳相争,未知所定,所以君子要安静无为,以待阴阳成败的确定。

  解:脱落,这里指生新角而脱去旧角。

  半夏:药草名,夏历五月而生。

  木堇(jǐn):落叶灌木,花早晨开晚上闭。堇也写作槿。荣:花,这里用作动词。

  无用火南方:五行说认为南方属火,仲夏火气旺盛,如果再于南方用火,则火气伤阴,所以说“无用火南方”。

  高明:指楼观等高而明之处。

  远:用作动词。

  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榭:台上的高屋。以上四句都是顺阳避暑之意。

  暴兵:指不义之兵。暴,害。五行说认为冬季天寒,主闭藏,仲夏行冬令,就会雹霰伤五谷,道路不通畅,暴兵来侵犯。

  百螣(tè):指各种类似蝗虫的害虫。媵,虫名,类似蝗虫,吃庄稼的叶子。

  饥:荒年。五行说认为春主生育,仲夏行春令,就会使五谷晚熟,害虫成灾,遭遇荒年。

  疫:疾疫。五行说认为秋气寒凉,仲夏行秋令,就会使草木枯落,果实过早成熟,人民因时气不合而遭受病害。

  大乐【正文】

  二曰: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①,本于太一②。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④。浑浑沌沌⑤,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⑥。天地车轮⑦,终则复始,极则复反⑧,莫不咸当⑨。日月星辰,或疾或徐⑩,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辟,乐乃可务。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

  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乱世之乐有似于此。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民人呻吟,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⑨。欲与恶,所受于天也,人不得与焉,不可变,不可易。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安由出哉?

  大乐,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欢欣生于平,平生于道。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

  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先圣择两法一,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能以一治其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解说】

  本篇关于音乐的论述与《乐记》相通,反映了儒家的音乐思想。文中提出,“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安由出哉”,显然是针对墨家“非乐”说而发的,是对墨家“非乐”思想的否定。

  本篇的天道观在《吕氏春秋》中是比较完整的。文章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东西,包括天地,都是由“太一”派生出来的,“太一”是天地万物之本。那么什么是“太一”呢?文章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圜道》中说:“一也者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可见,在《吕氏春秋》一书中,作为万物本原的“太一”、“道”、“一”,三者内涵是相同的。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着根本不同。在老子学说中,“道”是“无”,是超乎“一”的虚构的观念。而在《吕氏春秋》中,“道”是“有”,是“太一”、“一”。因此,《吕氏春秋》中的自然观与宇宙起源说同《淮南子》中的“道始于一”是一致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性质。

  关于宇宙变化的规律,本篇描述为“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这与《圜道》中的论述是一致的,陷入了简单的循环论。这种循环论,尽管在现在是十分浅陋的,但在当时,比之于那些认为万物永恒不变的观点来说,却已经是进步的了。【注释】

  ①度量:指律管的长度、容积等。

  ②太一:“道”的别称。天地万物的本原。

  ③出:生。两仪:天地。

  ④章:等于说“形”。

  ⑤浑浑沌沌:古人想象中世界生成以前的元气状态。

  ⑥天常:自然的永恒规律。

  ⑦轮:转动。

  ⑧极:终极。

  ⑨当:合宜。

  ⑩或:无定代词,有的。

  行:行度,指运行的轨道。

  柔:柔和。这里指万物生发的春夏二季。刚:刚厉。这里指万物肃杀的秋冬二季。

  造:开始。

  :凝冻。

  适:合度。

  先王: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

  上:当作“正”(依许维遹说)。

  具:准备。这里是条件的意思。

  节:节制。

  辟:放纵。

  务:专力从事。

  术:方法。

  戮(lù)民:遭受屠戮的人民。

  溺者非不笑也:(左传。哀公二十年)有“溺人必笑”句,这大概是当时的谚语。

  武:当作“舞”(依刘师培说)。这里是手足舞动的意思。

  失处:与“失位”义近,指丧失各自的本分,即父不行父道,子不行子道。

  辟:避开。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与(yù):参与。

  易:改变。

  非乐者:指墨家学派,《墨子》中有《非乐》篇。非,否定。

  大乐:盛乐,指完美的音乐。

  说(yuè):喜悦。

  为状:描绘出形状。

  不见之见:不见中包含着见。

  一:即“太一”、“道”。

  两:指由“一”派生出的、非本原的东西。

  择:弃。法:用。

  情:实情。

  说:悦,用如使动。黔首: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

  宗亲:指同母兄弟。后世也指同宗亲属。

  天:指天性。

  大化:广远深入的教化。

  时:用如动词,适时。

  明两:等于说“用两”。明,显扬。狂:惑乱。

  侈乐【正文】

  三曰:

  人莫不以其生生,而不知其所以生①;人莫不以其知知,而不知其所以知。知其所以知之谓知道②,不知其所以知之谓弃宝。弃宝者必离其咎③。世之人主,多以珠玉戈剑为宝,愈多而民愈怨,国愈危④,身愈累⑤,则失宝之情矣⑥。乱世之乐与此同。为木革之声则若雷⑦,为金石之声则若霆⑧,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以此骇心气⑨、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⑩,以此为乐则不乐。故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主愈卑,则亦失乐之情矣。

  凡古圣王之所为贵乐者,为其乐也。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巨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吕;楚之衰也,作为巫音。侈则侈矣,自有道者观之,则失乐之情。失乐之情,其乐不乐。乐不乐者,其民必怨,其生必伤。其生之与乐也,若冰之于炎日,反以自兵。此生乎不知乐之情,而以侈为务故也。

  乐之有情,譬之若肌肤形体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则必有性养矣。寒、温、劳、逸、饥、饱,此六者非适也。凡养也者,瞻非适而以之适者也。能以久处其适,则生长矣。生也者,其身固静,感而后知,或使之也。遂而不返,制乎嗜欲;制乎嗜欲,则必失其天矣。且夫嗜欲无穷,则必有贪鄙悖乱之心、淫佚奸诈之事矣。故强者劫弱,众者暴寡,勇者凌怯,壮者傲幼,从此生矣。【解说】

  本篇旨在批判“侈乐”,体现了儒家“节乐”的思想。文章说:“凡古圣王之所为贵乐者,为其乐也”,指出音乐的作用在于使人快乐。然而作为乱世产物的“侈乐”,非但不能使人快乐,反而引起人民的怨恨,伤害君主的生命,这就丧失了音乐的本来意义了。文章批评了纵欲的危害,指出“侈乐”的产生是纵欲的结果,如果“嗜欲无穷”,那么“贪鄙悖乱之心”、“淫佚奸诈之事”就都由此产生了。【注释】

  ①所以生:赖以生存的根本。

  ②知道:懂得道。

  ③离:通“罹(lí)”。遭。

  ④愈:越。

  ⑤累:忧患,危难。

  ⑥情:真情,实情。

  ⑦木:八音之一。古代称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这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为八音。钟为金,磬为石,琴瑟为丝,箫管为竹,笙竽为匏,埙(xūn)为土,鼓为革,柷敔(yǔ)为木。

  ⑧霆:疾雷。

  ⑨心气:指人的精神。

  ⑩生:性情。

  侈:盛大,奢侈放纵。

  大:增大。

  观:景象。这里有壮观的意思。

  俶(chù)诡:奇异,他书或作“淑诡”。殊瑰:异常的瑰丽。

  千钟:钟律之名(依高诱注)。

  大吕:齐钟名,音协大吕之律,故名大吕。

  巫音:古代以舞降神的音乐。

  兵:伤害。

  故:缘故。

  性:通“生”。

  适:适中。

  长:久。

  或:有的。

  遂:顺。这里指顺其放纵之心。返:回,这里有收拢的意思。

  乎:相当“于”,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天:身。

  淫佚(yì):纵欲放荡。他书或作“淫泆”、“淫逸”。

  暴:侵暴,损害。

  傲(ào):同“傲”。

  适音一作和乐【正文】

  四曰:

  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①;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②;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③。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④,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⑤。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人之情:欲寿而恶夭⑥,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⑦。胜理以治身,则生全以⑧;生全则寿长矣。胜理以治国,则法立;法立则天下服矣。故适心之务在于胜理。

  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荡⑨,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⑩,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谿极”,谿极则不鉴,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搏,不搏则怒。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谓适?衷,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黄钟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乐无太,平和者是也。

  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俗而知其政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故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进乎音者矣,大飨之礼,上玄尊而俎生鱼,大羹不和,有进乎味者也。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儒家“和乐”的思想。文章指出,“和乐”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心适”,一是“音适”。怎样才算“心适”?文章认为“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怎样才算“音适”?文章认为,要做到“衷”,即声音大小、清浊要适中。这样,“以适听适”,即以畅快的心情听适中的乐音,就达到“和”的境界了。文章强调了音乐的作用,指出:“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这反映了儒家对于音乐的特殊重视。本篇指出了“欲”与“乐”的区别,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提出的美学上的主客观关系的理论。【注释】

  ①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这里泛指音乐。

  ②五色:青、黄、赤、白、黑。这里泛指各种色彩。

  ③五味:酸、苦、甘、辛、咸。这里泛指美味。

  ④之:连词,相当“与”。

  ⑤行适:行为合宜适中。

  ⑥夭:少壮而死。

  ⑦胜(shènɡ)理:依循事物的规律。胜,等于说“任”。

  ⑧以:通“矣”。

  ⑨太:过分。荡:摇动。

  ⑩横塞:充溢阻塞。

  嫌:通“慊(qiàn)”。不满足。

  詹:通“赡”。足。

  窕(tiǎo):细而不满。

  危:高。

  谿(qī)极:空虚疲困。

  鉴:察,鉴别。

  搏(zhuān):专一。

  衷:指声音大小清浊适中。

  大不出钧:指钟音律度最大不得超过钧所发之音。钧,通“均”,古代度量钟音律度的器具。

  重不过石:指钟的重量最重不得超过一石。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黄钟之宫,音之本也:古乐中的十二律以黄钟之宫为本,用“三分损益法”(详见《音律》篇)以次相生,所以说“黄钟之宫,音之本也”。黄钟之宫,古乐以律确定五音音高,用黄钟律所定的宫音,叫做黄钟之宫,又称黄钟宫。这是古乐中最基本的乐调之一。

  无:通“毋”。太:指上文“太巨”、“太小”、“太清”、“太浊”。

  以:连词,相当于“而”。

  乖:乖谬。

  教:教化。

  清庙:宗庙。宗庙肃然清静,所以称为清庙。瑟:古代一种拨弦乐器,形似古琴。

  疏越(huó):镂刻的小孔。疏,镂刻。越,穴,瑟底的小孔。

  一唱而三叹:宗庙奏乐,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唱,领唱;也作“倡”。叹,继声和唱。这里是说,宗庙祭祀,奏乐演唱规模很小。

  进:这里是超出的意思。

  大飨(xiǎnɡ):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庙合祭。

  上:献上。玄尊:盛玄酒的酒器。玄酒,指上古行祭礼时所用的水。水本无色,古人习以为黑色,故称“玄酒”。俎(zǔ):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这里用如动词,把……盛在俎中。

  大(tài)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带汁的肉。和:指调和五味。古代大飨祭祀“上玄尊而俎生鱼,大羹不和”,这是表明先王崇尚饮食之本。

  特:只,仅仅。

  平:端正。

  古乐【正文】

  五曰:

  乐所由来者尚也①,必不可废。有节,有侈,有正,有淫矣。贤者以昌,不肖者以亡。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②,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③,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④,以来阴气⑤,以定群生⑥。

  昔葛天氏之乐⑦,三人操牛尾⑧,投足以歌八阕⑨:一曰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阳道壅塞,不行其序,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于蠏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昆仑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先为乐倡。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笭、管、埙、篪、鞀、椎、钟。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乃以麋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舜立,命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

  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暴虐万民,侵削诸侯,不用轨度,天下患之。汤于是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六英,以见其善。

  周文王处岐,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王。散宜生曰:“殷可伐也。”文王弗许。周公旦乃作诗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绳文王之德。

  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作为大武。

  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音乐发展的历史。文中保存了许多传说,虽然大都富有神话的意味,但在史料缺乏的情况下,对于我们研究音乐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仍是很有价值的。文章结尾说:“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这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音乐的历史的观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但本篇把音乐的产生、发展归结为“圣王”的功绩,这种历史唯心主义的音乐史观显然是本篇的一大缺陷。【注释】

  ①尚:久远。

  ②朱襄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其首领为炎帝。

  ③散解:分散、脱落。

  ④士达:朱襄氏之臣。

  ⑤来:用如使动,招来。

  ⑥群生:即“众生”,指一切生物。

  ⑦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这里指其部落首领。

  ⑧操:持。

  ⑨投足:顿足,踏着脚。八阕:指舞乐的八章。

  ⑩载:负载。

  遂:顺。

  奋:茂盛。

  天常:指自然规律。常,常道。

  达:通。

  德:指四时的旺气。

  极:终极。以上:“八曰”为乐曲八章之名。八阕之乐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产斗争和原始宗教信仰的舞乐。第一章“载民”是歌颂负载人民的大地;第二章“玄鸟”是歌颂作为氏族标志的图腾——黑色的鸟;第三章“遂草木”是祝草木顺利地生长;第四章“奋五谷”是祝五种谷物繁茂地生长;第五章“敬天常”是表达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第六章“达帝功”是表达他们要通达天帝之功的愿望;第七章“依地德”是表达他们要依照四时的旺气行事;第八章“总万物之极”是说明他们总的愿望是要使万物发展达到最高限度。(以上参见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5、6页)

  阴康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这里指其部落首领。

  滞伏:沉积凝滞。湛(chén):通“沉”。厚,浓。

  序:指正常规律。

  郁阏(è):郁抑阻塞。滞著:不舒畅。

  瑟缩:蜷缩。

  宣导:疏通引导。

  伶伦:传说为黄帝的乐官。伶,乐官。伦,人名。律:古代定音用的竹制律管,相传为伶伦所制。

  大夏:传说中古代西方的山。

  之:往。阴:山的北面。

  嶰(xiè)谿:山谷之名。他书或作“取竹于懈谷”。嶰谷,昆仑之北谷。

  钧:通“均”。

  黄钟之宫:用黄钟律所定的宫音。

  吹曰舍少:义未详。刘复说:吹出来的声音是“舍少”。“舍少”是模拟黄钟管的声音(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引)。译文姑依刘说。

  次:依次。

  凤皇:即凤凰。

  十二律:中国古代乐制中,以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每个半音称为一“律”。

  雄鸣为六:指六阳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ruí)宾、夷则、无射(yì)。

  雌鸣亦六:指六阴律,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律吕:十二律中,阳律称律,阴律称吕。

  荣将:传说中的黄帝之臣。他书或作“荣援”。

  英韶(sháo):指华美之音。韶,美好。

  以:于,这里引进时间。

  日在奎:太阳的位置在奎宿。奎,二十八宿之一。

  咸池:古乐名,传说为黄帝时所作。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

  空桑:古地名。

  正风:指八方纯正之风。

  熙熙凄凄锵锵:象声词,形容风声。

  飞龙:一说是乐人名。

  效:摹仿。八风:八方之风。参见《有始览》。

  承云:古乐名,传说为颛顼时所作。

  (tuó):通“鼍”。即鳄,皮可制鼓。倡:始。古代奏乐始于击鼓,司击鼓,所以说先为乐始。按:颛顼帝“令飞龙作乐”、“令先为乐倡”,以及下文帝喾“令凤鸟、天翟舞之”,所记古帝役使动物之事都是古代的神话传说。

  偃寝:仰面躺下。

  鼓:击打。

  英英:形容乐声和盛。

  喾(kù):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咸黑:传说为帝喾之臣。

  九招、六列、六英:古乐名,相传为帝喾时所作。

  有倕(chuí):传说中的古代巧匠。有,名词词头。倕,人名。鼙(pí):古代的小鼓。笭:笙。埙(xūn):古代吹奏乐器,陶制。篪(chí):古代管乐器,竹制,单管,横吹。鞀(táo):即鼗(táo),长柄摇鼓,古代打击乐器。椎(chuí):捶击乐器的工具。钟:《御览》作“衝”。“衝”疑是“衡”的讹字(依吉联抗说,见《吕氏春秋音乐文字译注》)。衡,指悬钟的横木。

  抃\(bàn):两手相击。

  或:有的。

  展:这里是演奏的意思。

  天翟(dí):神话中的天鸟。翟,长尾巴的野鸡。

  康:褒扬,赞美。

  质:传说为尧、舜时的乐官。

  麋(míluò):麋鹿的皮革。缶(fǒu):盛酒浆的瓦器,小口大腹。

  拊(fǔ):击,拍。

  象:摹仿。

  致:招引,引来。舞:用如使动。

  瞽(ɡǔ)叟:舜的父亲。瞽,瞎子。拌(pàn):分开。

  大章:古乐名,相传为尧时所作。

  延:相传为舜之臣。

  龙门:地名,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故名龙门,又名禹门口。

  降:大。漻(liáo)水:指洪水。漻,流。河:黄河。

  三江:长江的三条支流。具体指哪三条支流,历史上说法不一。这里当泛指长江水系。五湖:这里泛指太湖一带的湖泊。

  皋陶(táo):禹之臣,传说在舜时掌刑狱之事。夏籥:古乐名,即“大夏”。传说禹时乐舞“大夏”用龠伴奏,故又名“夏龠”。籥,同龠。九成:九段,又称“九奏”、“九变”。

  轨度:法度。

  六州:指古九州中的荆、兖、雍、豫、徐、扬六州。

  大护:古乐名,相传为汤时伊尹所作。

  晨露:古乐名,相传为汤时所作。

  修:研习。

  岐:占邑名,为周的祖先古公亶(dǎn)父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

  三淫:指暴君殷纣所做的三件残暴的事,即“剖比干之心,断材士之股,刳(kū剖开)孕妇之胎”(依高诱说)。翼:辅佐,拥戴。

  散宜生:周文王之臣。

  於(wū):叹词,表赞叹。

  文王在上……其命维新:引诗见《诗·大雅·文王》。

  绳:赞誉。

  六师:即“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

  未至:指未到殷的都城。

  牧野:古地名,在今河南淇县西南。

  荐:献。俘馘(ɡuó):指被歼之敌。俘,俘虏。馘,从敌尸上割下来的左耳。京:国都。太室:太庙的中室。

  大武:古乐名,相传为周武王时周公所作,歌颂武王灭纣的功绩。

  反:叛。

  践:往。

  服:役使,驾御。

  东夷:这里指古代东方诸民族所居之地。

  三象:古乐名,相传为周公所作。

点击下载App,搜索"春秋左传",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