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免费读到尾

  妖冶成泉下骷髅,功名是梦中蝴蝶

  【原文】

  无端妖冶①,终成泉下②骷髅;有分功名,自是梦中蝴蝶③。

  【注释】

  ①妖冶:艳丽妩媚。

  ②泉下:九泉之下,指人死后所居。

  ③梦中蝴蝶:指庄周梦蝶之事。梦中蝴蝶,意谓终成虚幻。

  【评析】

  《庄子·齐物论》载: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遨游四处,快乐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一会儿醒过来,自己分明是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美色与功名,也只是过眼云烟。佳人再艳丽,终究会有美人迟暮的一天,“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功名再高,也如庄周梦蝶一样,只是一场美梦。世间的虚荣繁华,就如热闹非凡的聚会终有曲终人散之时,既然如此,何以再对美女、名利孜孜以求?所以人生在世不必去争名夺利求美色,要让心灵冲破凡俗的樊篱。独坐禅房

  【原文】

  独坐禅房,潇然①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炷,看达摩面壁②图。垂廉少顷,不觉心静神清,气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达摩与之乘槎而见麻姑③也。

  【注释】

  ①潇然:清爽的样子。

  ②达摩面壁:达摩乃禅宗始祖,梁武帝时由天竺至中国,曾面壁九年,传二祖慧可,至六祖慧能时,中国禅宗由此大盛。

  ③麻姑:古仙女名。

  【评析】

  达摩是禅宗的始祖,梁武帝时由天竺来到中国,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将法衣传给了二祖慧可。麻姑,据《神仙传》载,东海中有仙女名叫麻姑。传说麻姑能撒米成珠。

  面对世间物质诱惑,如果能静下心来坐坐,冷静的思考,就像文中所写一样:独坐禅房,煮壶香茗,点燃一炷香,静静地观看达摩面壁图,不知不觉进入一种新境界,这是多么清静自在。作为凡夫俗子虽不需要静坐参禅,但静心思过同样能提升自己的境界。以正敛放,以趣通板

  【原文】

  才人①之行多放②,当以正敛之;正人之行多板③,当以趣通之。

  【注释】

  ①才人:有才气的人。

  ②多放:多疏放而不受检束。

  ③多板:多死板而不知变通。

  【评析】

  昔文人才子大都“狂歌走马遍天涯”,如李白的“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性格洒脱,不拘形迹。但他们大都为当权者所不容,为世人所不解,所以命运多舛、人生坎坷,如果以人情世规来加以约束,他们岂不是既才华横溢又言行堪称表率,能圆融处世,岂不皆大欢喜?

  古代正直的人也多命运曲折、受排挤,因为过于正直的人往往比较坚持原则,在行为方式上也许会显得刻板不近人情,如果以幽默谐趣来规劝他,使他变得活泼些,从而既坚持原则,又与人为、善,外圆而内方,平易近人,世人就会喜欢他们。疑善信恶,满腔杀机

  【原文】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①也。

  【注释】

  ①满腔杀机:指胸中缺乏平和化育之气。

  【评析】

  郑板桥说过:“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善念,当听到别人做了善事或有了进步,都会当自己取得成绩一样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听说别人有了不好的事情,就会想也许是传闻有误或对方有不得已的苦衷,即使是事实,也希望对方能及时觉悟并改正,这才是与人为善的正确态度,可是有的人却不是这样,当他听说别人有了好事时,或者怀疑其动机如何,或者充满妒忌之心,蓄意贬低、诽谤对方,而当听说对方做了坏事时,则抱着惟恐天下不乱的心态,感到无比的快意,这样的人实是卑鄙阴险的小人。

  与人为善,这是处世立身之根本。能脱俗便是

  奇,不合污便是清

  【原文】

  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处巧若拙①,处明若晦②,处动若静。

  【注释】

  ①处巧若拙:对于巧妙的事情反以拙笨的方式处理。也可说是不自炫,寓巧于拙的意思。

  ②处明若晦:虽然位居高明之处,却善自韬晦。

  【评析】

  人们称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称它是“花中君子”。一个人追求超凡脱俗,志向高远是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心灵的超凡脱俗,是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不同流合污,能出污泥而不染就行。

  人们在处世中,不要锋芒毕露,要注意讲究藏韬隐晦的策略,越是机巧之事,越要补拙,不可自以为是,处处表现自己的小聪明,这样做往往落得聪明反被聪明误,人们不是常说“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吗?越是处在高位,越要行事谨慎,不可张扬、炫耀,成为众矢之的;越是面对动荡的环境,越要镇定自若,随机而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此乃处世之道也。君子尽心利

  济,即此便是立命

  【原文】

  士君子尽心利济①,使海内②少他不得,则天亦自然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③。

  【注释】

  ①利济:利物济人。

  ②海内:犹言一国之内。

  ③立命:为自己的生命建立意义和价值。

  【评析】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是这样回答的:“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已经把整个生命奉献给了社会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在这有限的生命中,有人拼命追求享受,拒绝付出,这类人虽生犹死,生命毫无意义。而有的人,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尽力去做有益的事,让生命之树枝繁叶茂,生命价值也就得到了实现。这样的人就是死了,也能千古流芳。读史耐讹

  字,闲居耐俗汉

  【原文】

  读史要耐讹字①,正如登山耐仄路②,踏雪耐危桥,闲居耐俗汉,看花耐恶酒,此方得力。

  【注释】

  ①讹字:错误的字。

  ②仄路:狭窄倾斜的路。

  【评析】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世间万事万物都没有十全十美的,总有些缺陷或遗憾,就是太阳也有黑子,或许正是这些遗憾,才使事物充满趣味和挑战性。就史书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书中难免有讹误,但如果读书时有恒心毅力,就能沉得住气,发现讹误不妨批注在文字旁边,然后纵情进入书中境界,就不会因为书中的错字或断简残篇而败了兴味,有时还能从错误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此就是“耐”。

  读书如此,做人亦如此。比如登山遇险,踏雪寻梅时碰到危桥,享受闲情逸致时却遇上世俗之人,兴浓赏花却无好酒,和史书中发现了错讹一样,不免令人扫兴,但是如果学会遇事不苛求,用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不如意,“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讲究一个“耐”字,一切都恬然处之,佳境一样是令人兴味回穷。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

  【原文】

  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一生息顷①;利荣驰念②,何若名山胜景,一登临时③。

  【注释】

  ①一生息顷:休息一会儿。

  ②利荣驰念:因荣华名利而意念纷驰。

  ③一登临时:登高而望远之时。

  【评析】

  声色娱乐诚然给人以短暂的享乐,但它让人心猿意马,沉溺于物欲中难以自拔,反生烦恼。荣华富贵只是如浮云飘过眼前,留下的是纷扰烦杂。与其这样,倒不如在窗明几净的环境中,临窗而坐,听清风细语,看云卷云舒,心情静谧平和,此种快乐才是人生中可宝贵的。

  有的人一生追求着荣华富贵,为欲求所羁绊,岂不知如果抛却名利之欲求,就能超然尘世之外。当你面对名山大川,看“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当你登临山顶,极目远眺之际,那时,你才会顿悟人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返朴归真应该才是人一生的追求。心上无事好快

  活,何必情欲乃为乐

  【原文】

  若能行乐,即今便好快活。身上无病,心上无事,春鸟是笙歌①,春花是粉黛②。闲得一刻,即为一刻之乐,何必情欲,乃为乐耶。

  【注释】

  ①笙歌:乐曲。

  ②粉黛:妆饰。

  【评析】

  感官刺激中得到的快乐不是享受,只有当身体健康没病痛,心中舒坦没有忧虑时,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快乐。那时听春天的鸟叫,感觉就像是婉转悠扬的曲子,看到春花满地,便把它当作上天对大地的装饰。快乐不要刻,意去寻求,因为它就在人们心中,只要有一刻空闲,就能享受一刻的欢乐。外在感官的刺激是短暂的,甚至是冒险的,短暂的快乐后面也许是无穷无尽的纷扰,那还不如享受心安理得的快乐罢了。兴来醉倒落

  花前,机息忘怀磐石上

  【原文】

  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①;机息②忘怀磐石③上,古今尽属蜉蝣④。

  【注释】

  ①衾枕:枕被。

  ②机息:一切的心机平息不起。

  ③磐石:大石。

  ④蜉蝣:形似蜻蜓的小虫,生在水边,生后数小时即死。

  【评析】

  饮酒作乐,醉卧花前,是何等的惬意悠闲啊!欧阳修曾作《醉翁亭记》,写与友人在山间饮酒之乐,“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范仲淹登上岳阳楼,亦作感叹“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可见在大自然中,任我心自由自在地驰骋;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将天地万物置于空灵之中,看万物都如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样短暂,如黄昏中的彩霞,绚烂一时,夜幕终降。人生苦短,何不在短暂的时空中尽情享受这无尽的乐趣,又何必执迷而不醒悟呢?何不天作被衾地作枕,抛开凡心杂念,享受人生乐趣呢?烦恼之场,何种不有

  【原文】

  烦恼之场①,何种不有,以法眼②照之,奚啻蝎蹈空花③。

  【注释】

  ①烦恼之场:指世间。

  ②法眼:佛的五眼之一,能观察一切的真相无妄。

  ③蝎蹈空花:蝎子爬在虚幻的花上。

  【评析】

  法眼即佛家认为的五眼之一。佛家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和天眼仅能见事物幻相;而慧眼和法月艮能洞见实相,仅次于佛眼;佛眼即如来之眼,无事不知,无事不见,《诸经要集》曰:“五眼精明,六通遥飚”。《无量寿经》曰:“当眼观察,究竟诸道。”宋人严羽《沧浪诗话》曰:“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正如佛祖参悟到人有心才有烦恼,无心何来烦恼一样,人世的一切烦恼都像蝎子趴在虚幻的花上,蝎子对虚幻的花能有什么伤害呢?悟透这一点,凡事就用不着太在意得失,烦恼自然就消失了。休去便休去

  【原文】

  如今休去①便休去,若觅了时了②无时。

  【注释】

  ①休去:停止。

  ②时了:将一切了尽之时。

  【评析】

  停止与发展是相对的,想寻求到一个绝对终了的时候很难。所以凡事能够告一段落,就可以主动作罢,不必纠缠于非得一个彻底了结的时候,等侯中已经错过了很多停止的机会,也许在等侯中你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痛苦,这时再想停止已经晚矣。

  人总有无尽的欲求,得了时且了,永无满足的索求带给人的只是虚幻的满足,因为事物总在不断地发展,期盼着事物自动停止下来不现实,所以人要及时选择恰当的时机,当机立断,当止则止。常言道“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不了了之”,讲的也是同样之理。意亦甚适,梦亦同趣

  【原文】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拂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藉以卧②。意亦甚适,梦亦同趣。

  【注释】

  ①穷回溪:走尽了回旋曲折的小溪。

  ②相枕藉以卧:相互为枕而睡卧。

  【评析】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深入自然中,寄情于山水,就会忘记凡俗中的种种纷争与心机。所以现实社会中的人都有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愿望。徜徉于大自然中,看深谷清泉,奇石怪木,行云白雾,在天地间吟咏坐卧,其乐融融,似乎自己就成了那灵动花叶,与日月为伴,那种畅心与超脱是任何红尘之人所无法想象的。如果有良朋益友为伴,心意相通,就连做梦都会充满诗情画意。业净六根成慧眼

  【原文】

  业净①六根②成慧眼,身无一物到茅庵。

  【注释】

  ①业净:罪业清净。

  ②六根:佛家语,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

  【评析】

  佛家认为人是有罪孽的,业净是指罪孽清净。六根,佛家称眼、耳、鼻、舌、身、意六者为罪孽之源。眼为视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身为触根,意为念虑根。慧眼,佛家所说的五眼之一,能看到过去和未来,即“慧眼无限量,甘露灭名称”、“慧眼见真,能度彼度”。业净六根成慧眼,是说当我们迷妄之时,仿佛还在梦中,梦中做了各种罪孽之事;当我们了悟时,就像发现了梦中所见、所听、所嗅、所尝、所触、所想,均为虚妄,皆是幻心所生。所以罪孽清静,六根便成慧眼,便能观照过去和未来;看透了世俗红尘,也就如同住在茅草庵中修行一样了。犬吠鸡

  鸣,恍似云中世界【原文】

  茅帘外,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①;竹窗下,惟有蝉吟鹊噪,方知静里乾坤。

  【注释】

  ①云中世界:指远离尘世的高远空阔之境。

  【评析】

  鸡鸣狗吠、蝉鸣鹊唱的田野风光,让人有不尽的遐想,追忆无穷,留连忘返,这其实是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真实表现。万籁俱寂中,听茅屋外、田野中鸡犬之声,好似住在逃离尘世的世外桃源中;听到竹窗下蝉吟鹊躁,才会知道原来宁静中的天地是如此广阔。

  人在喧嚣的尘世中生活久了,忙碌的节奏,复杂的关系,众多的问题,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自然就有了跳出城市,回归自然的念头。然而意到心随,境随人意,只有内心感到几分宁静,才能真正领悟静的神韵,体会出田园风光的无限的美丽。陶渊明远离官场重返田园时,作了《归去来兮辞》,感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而饮酒出游:“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他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心境宁静,远离尘世,纵情于山水的乐趣。异士未必在山泽

  【原文】

  山泽①未必有异士②,异士未必在山泽。

  【注释】

  ①山泽:山林泽畔。

  ②异士:超凡奇特之士。

  【评析】

  隐居山林并非心在山林,身居闹市并非心在闹市,隐者与闹市没有必然的鸿沟。大凡超俗独特之人,其修养极其深厚,总是含而不露,可身处山林修行得道,也了身居闹市却仍有超凡脱俗的气质,所以“大隐隐于市”,他们注重的是内心的修养和智慧,而非表面上的隐居。而隐居山林的人,不一定是完全脱离尘世,也许只是为了吸引别人注意而标新立异,所以作者感叹“山泽未必有异士”。天下可爱

  的人,都是可怜人

  【原文】

  天下可爱的人,都是可怜人;天下可恶的人,都是可惜人。

  【评析】

  之所以说好人往往值得同情,因为他们保留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极力维护人类美好形象,不愿意采用卑鄙的手段去赢得财富等,不愿意与他人同流合污,只是中规中矩地做份内事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往往得到的很少,境况很窘迫。

  而有的不善之人,他们为非作歹,恣意妄为,为了自己的愿望而不择手段,他们可能拥有金钱豪宅,可能拥有美女华车,但由于丧失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他们可能享受不到人间真情,不能体会为善的喜悦,正如不能感受阳光的温馨,不能嗅到花朵的芬芳,他们深缠于凡务中,常常因为达不到目的而心受烦扰,令人遗憾惋惜。作者简简单单两句话,总结了一种历史现象,令人深思。事有急之不白者

  【原文】

  事有急之不白者①,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②。

  【注释】

  ①不白者:不能辩白的事。

  ②益其顽:使对方更为顽劣。

  【评析】

  待人处世,有许多方法,柔能克刚,静以制动,欲擒故纵,郤急故缓,欲强先弱,欲弱先强,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处世策略。“欲速则不达。”遇到急事又无法辩白的时,不妨宽以待之,让事情随时间的推移而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遇到坚持自己观点固执己见的人,不妨多听他的意见,让他自己仔细思考,通过自我认识以达到自我否定,这样更具有效果。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

  【原文】

  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①,则自知足。

  【注释】

  ①较量:比较高低。

  【评析】

  一个人如果放低标准,降低要求,减少欲望,就会使自己的心情轻松,心境得到满足,从而感到快乐。无止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生出种种事端。如果常和境况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宁静。古人说:“要足何时足,知足便足”,也是这个道理。俭为贤德,贫是美称

  【原文】

  俭为贤德①,不可着意求贤;贫是美称,只在难居其美②。

  【注释】

  ①贤德:贤良的美德。

  ②难居其美:很少有人能安居于贫困中。

  【评析】

  凡事应当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不能因为节俭是美德,就刻意地追求节俭、为博取俭的美名而故作姿态,这样就使节俭失去它本身的含义,节俭变成吝啬,生活也变得毫无色彩。

  在古代,安贫乐道是人们所赞誉的,可是能够安于贫困,以守贫为乐却是很难的。《论语》载,颜回有贤德,一碗饭食,一瓢饮水,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人们忍受不了这种贫困,可是颜回却不改变这种乐趣,这是因为他潜心修道,抛弃了名利之心的缘故。许多人在安贫乐道中时间一长,就耐不住寂寞了,这是因为他们并未淡泊名利之心的缘故一当然,对于当今社会来说,贫穷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安贫乐道是不可取的,如能脱贫乐道,那就好了。唤醒梦中之

  梦,窥见身外之身

  【原文】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①;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②。

  【注释】

  ①梦中之梦:以此身是梦,若复迷惑则为梦中之梦。

  ②身外之身:依佛家的说法,我们每个人的真如本性,遍满三千大世界,不束缚于此肉身。

  【评析】

  夜阑人静时,一切白天的虚伪的面具都剥离下来,人恢复了原本自然真实的自我;随之而来的一切想法、愿望也毫不松懈地紧跟着萌发。万籁俱寂时,夜空中传来空鸣的钟声,声声敲在心坎上,使人顿悟:其实人的生命与无边无际的宇宙相比,是何等的渺茫微小,人生的喜怒哀乐、利益名誉都如云如烟,有如梦中之梦,实在没有为此而争斗的必要。

  明月皎皎,将自己的身影投影在清澈的潭水中时,似乎可以感到超越肉体之真我的存在,使人顿时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打透生死关

  【原文】

  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

  【评析】

  生死名利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显得那么的重要,但一个人如果能看透物质的本质,把它视为身外之物那么人就会落得一身轻松,心境轻松了,人也年轻些了。看透生与死的界限,从佛家来说,就是对生与死的超越,领悟到不生不死的本性。《楞严经》讲到观音菩萨当初为救众生,超越生与死的方法,便是引导众生进入一种空的境界,见到佛家所说的人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此时无生死可言,便是打通生死关节了。如果生死都置之度外了,名利还能算个什么?可叹的是世间能坦然面对生死,并能舍弃名利之人实在太少。一笔写出,便是作手

  【原文】

  作诗能把眼前光景,胸中情趣,一笔写出,便是作手①,不必说唐说宋。

  【注释】

  ①作手:作诗的好手。

  【评析】写作贵于真,写作目的在于表达内心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如果只为骗取名声财物,或哗众取宠而作无病之呻吟,纵是引经据典,也未必能写出好诗。纵观古之佳作,重在于用优美真实的笔调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在丙辰中秋大醉后的亲身体验。海水汹涌浩荡的壮观景象与胸臆中壮怀激烈融为一体,写下了《观沧海》,这些都是传世的好诗。隐逸林中无荣辱

  【原文】

  隐逸①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②。

  【注释】

  ①隐逸:安逸地隐居。

  ②炎凉:喻人情的冷暖。

  【评析】

  在山林中隐居的人,他们看惯世间秋月春花,厌烦世人的沽名钓誉,于是放弃对世间荣华富贵的追求,心中已不执著于名声。这时名利荣辱便会远离他们。

  追求道义的人,因为全身心地投入,他根本不在乎世态人情如何,也就是不知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们义无反顾地追求道义,哪里有闲心再计较世态是炎还是凉呢?皮囊速坏,神识常存

  【原文】

  皮囊①速坏,神识②常存,杀万命以养皮囊,罪卒归于神识;佛性无边,经书有限,穷万卷以求佛性③,得不属于经书。

  【注释】

  ①皮囊:佛家指我们的身体为臭皮囊。

  ②神识:即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又称“能藏识”,因为它能将我们身、口,意三业保存,使我们不停在六道中轮回,承受种种善恶果报。

  ③佛性:佛家指人的觉悟之性。

  【评析】

  佛家称皮囊为人的身体,就是说人的身体如皮囊,而精神才是实质。神识,佛家指第八识“阿赖耶识”,又称“能藏识”,它能将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保存,使我们不停地在六轮回道中,承受种种善恶报应。佛性是指人的觉悟之性。

  佛家讲十二因缘,说我们世人最初由一念无明而在行为上造了各种不同的业,这些业藏在我们的神识中,使人们受染神识而投胎,然后产生了色、受、想、行、识五蕴,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投胎之后,便对色声香味以及思想产生相对执着,从而具有苦乐之感受和自我之意识。又因为苦乐而产生爱欲和贪求。这些经验都收纳在神识中。研读佛经,就是要通过其中的文字,去认取超越生死缠缚、转识成智的方法。闻谤而怒者

  【原文】

  闻谤而怒者,谗之隙①;见誉而喜者,佞之媒②。

  【注释】

  ①谗之隙:是指易使谗言毁谤发生。

  ②佞之媒:谄佞发生的媒介。

  【评析】

  作为人,总有难以避免的人性的弱点:喜欢听奉承话,对恶意中伤的人耿耿于怀。只不过各人处理方式不同罢了。有的人听到不好听的话就一触印发,有的人则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对于恭维奉承之言,有的人沾沾自喜,有的人则当作过眼云烟,一笑了之。世上总有人喜欢投其所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听到毁谤的言语就发怒,听到赞美恭维就沾沾自喜,那就刚好中别人的意了。所以应当以此为戒:闻谤而一笑了之,遇媚则避而远之。人胜我无

  害,我胜人非福

  【原文】

  人胜我无害,彼无蓄怨①之心;我胜人非福,恐有不测之祸②。

  【注释】

  ①蓄怨:在心中积下怨恨。

  ②不测之祸:无法预料的灾祸。

  【评析】

  “塞翁失马,焉知是福”,是说的任何事物有得必有失,都有它的两面性,人算不如天算,事物的变化是常人所不能预料的。人们常说“树大招风”,人如果太出色,会引起他人的嫉妒不满,难免会有不必要的麻烦发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高处不胜寒”、“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古人亦说:“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同样道理,当人家都比我强,那我也不去妒恨,以免弄得自己身心不愉快。古时人们的处世哲学是:既不愿落人后,亦不愿领人先,追求中庸之道。现今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中庸之道未必是可取的,只是注意不要处处锋芒毕露就行。闭门是深山,读书有净土

  【原文】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①。

  【注释】

  ①净土:清净的土地,如西方极乐世界,即是阿弥陀佛的净土。

  【评析】

  将心门关上,远离世俗欲念,心里皆是净土,犹如隐居山林。心在深山并非要身在深山,真正得道之人,处处是深山,处处是乐土,何需关上门。古人甚爱读书,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读书方能净化灵魂,明白至理,所以书不可不读。欲见圣人气

  象,必须胸中洁净

  【原文】

  欲见圣人气象①,须于自己胸中洁净时观之。

  【注释】

  ①气象:气概胸襟。

  【评析】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古人认为,圣人就是通达事理,学问、修养、气度超凡脱俗,能够立言、立德、立功而不朽的人。然而从本性上说,圣人与凡人是相同的,人皆可以成为尧舜。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因为他心灵纯净,一尘不染;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就因为他心中的杂念太多,而自己还蒙昧不知。要想成为圣人,首先要悟透生死关,看透名利关,继而清除心灵的垃圾,让自己和他人纯净的心灵重新显现,那就可以成为圣人了。成名每在穷苦日

  【原文】

  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

  【评析】

  “逆境出天才”,困苦使人奋进,骄傲使人落后。人们在贫困的时候,向往着美好的生活,并企图改变自己困难处境,这时容易立志向上,用自己遭受的磨难来激励自己,奋发图强以摆脱贫困。古今许多名人皆是出于逆境。然而人一旦物质条件优越了,地位变化了,就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生出骄横之心,享乐观念便滋生了出来:精神意志渐被磨灭,上进心日益消损,而且自以为是,最后走向失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今多少事,都印证了这一道理。让利精于取利

  【原文】

  让利①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②。

  【注释】

  ①让利:将利益让给他人。

  ②邀名:求取美好的声名。

  【评析】

  传统观点强调君子取义不言利,实际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每个人都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完全不言利是不可能的,与其采取逃避的态度,不如正确地对待利,即“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同时在利益关系上也不能斤斤计较,因为争小利有时既伤和气,更伤大利,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宁可少一些利益,而不伤彼此的友谊。至于名声,也应看得轻些,有时候刻意求名,反而不会有好的名声,相反,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重名声,“逃名巧于邀名”,更受人尊敬。正可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过分求福,适以速祸

  【原文】

  过分求福,适以速祸;安分速祸,将自得福。

  【评析】

  “塞翁失马,焉知是福”,讲的也是这样的道理。凡事都有一个度,求取福分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然而操之过急,铤而走险,不但不能得福反招来祸。这正是“欲速则不达”。灾祸降临时,不能采取逃避的方法,如果冷静面对,泰然处之,就能尽量将灾祸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甚至化险为夷而因祸得福。

  古人言:“祸到休愁,要学会救;福采休喜,要学会受。”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启示。

点击下载App,搜索"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