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免费读到尾

  不留昨日之非,不执今日之是

  【原文】

  昨日之非①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②,而尘情终累乎理趣③。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注释】

  ①昨日之非:陶渊明《归去来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昨日之非即指过去的错误。

  ②根烬复萌:已断的根复生,已熄的火复燃。

  ③理趣:理想及趣味。

  【评析】

  昨日之非,指过去的错误,陶潜有诗“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佛家也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劝诫,既然前事已非,何必再留些牵挂,有牵挂就说明抛弃得不够彻底,就有再犯的可能,而痛改前非,把错误斩草除根才是上策。

  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但不能过于拘泥和呆,板,陷得太深,就会加重欲望,痴迷不舍,所以“舍不得夕阳,就会失去满天繁星”。佛家说:过去事,丢掉一节是一节;现在事,了去一节是一节;未来事,省去一节是一节。”对任何事都不要极端化,太偏执就可能会走向事物的反面。玄奇之疾,医以平易

  【原文】

  玄奇之疾①,医以平易;英发之疾②,医以深沉;阔大之疾③,医以充实。

  【注释】

  ①玄奇之疾:喜欢卖弄新奇的毛病。

  ②英发之疾:才智太过锋芒毕露的毛病。

  ③阔大之疾:迂阔、大而无当的毛病。

  【评析】

  有错就要改,才能完善自己。有人出于一种取悦于众的心理,在生活中不脚踏实地做事情,而是靠夸夸其谈地胡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人应该用平淡朴实的作风来加以纠正,使之放弃虚荣之心。有的人喜欢卖弄才智,锋芒毕露,缺乏深厚沉着的功底,应该劝其收敛自己的锋芒,避免树大招风,受人嫉妒。爱不切实际说大话的人,内心不够充实,就要加强其学问品行的修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能有自知之明,并采取措施去改正错误,弥补缺陷,那也算得上出色的人了。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

  【原文】

  人常想病时,则尘心①便减;人常想死时,则道念②自生。

  【注释】

  ①尘心:生劳爱想之心。

  ②道念:求道之念,追求真实与永恒生命的念头。

  【评析】

  世人熙熙攘攘为名利,其实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过多的欲求又有何益?当人身强力壮时,为了名利而孜孜以求,不知止息,可一旦生了病就会感到人生命原来是如此地脆弱不堪,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去斤斤计较凡俗的得失而徒生无尽的苦恼呢?

  不管每个人生活是什么样的,最后都会殊途同归于一个结局——死亡。人追求生命永恒是难有所获,可是当想到早迟都会面对必然的大限时,许多事情就会大彻大悟。佛家说看破红尘的人,把一切都看作空。而有智慧的人,能看破生命这一层虚伪的表象,转而追求另一种更真实、不生不灭而永恒的生命。恩爱吾之仇也

  【原文】

  恩爱吾之仇也①,富贵身之累也②。

  【注释】

  ①吾之仇也:是我的仇敌。身之累也:足以拖累吾身。

  ②身之累也:足以拖累吾身。

  【评析】

  金钱美色是社会不变的主题,世人都追求恋爱中的甜情蜜意,追求丰厚的物质享受,然而如今的感情不是被物欲的苦海所淹没,就是被世欲的杂念所冲淡,真正的恩情爱意实在难求,反被爱欲的苦果所牵挂,所以不如看破恩爱的本性,抛弃爱恨情仇的牵累,去寻求心灵中一方净土,这样或许才会获得心灵的自由。

  荣华富贵是很多人向往的,但人们追求富贵的手段却不一样,有人是靠自己的勤劳积累,有的则是背弃自己的人格,昧着良心干苟且的事,有的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殊不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就如《红楼梦》中有“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之称的贾府昔日的富有风光也有若梦境,最终“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只有抛弃它,才能梦稳心安,清闲自在。人生善读书,享世间清福

  【原文】

  人生有书可读,有暇①得读,有资②能读,又涵养③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

  【注释】

  ①有暇:有空闲的时间。

  ②有资:有金钱。

  ③涵养:修养。

  【评析】

  古人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又言:“为善最乐,读书最佳”,可见读书有着无穷的乐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如此乐趣。有的人奔忙于杂务之中,心中想读书却挤不出闲暇时间,美其名曰没有时间读书;有的想读书,却为生计操劳,无足够的金钱买书来读,更是望书兴叹;有的人即使有时间、有金钱来读书,可是被书中的文字所束缚,进入书中不能跳出,纵然读书也是书痴,反将未读书时的几点情趣消磨殆尽,此种读书不如不读书。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能有时间、有金钱读书,又不尽信书,博览群书却仍怀平常心,才是真正享受了读书的乐趣,永葆纯真向上之心态。古人不掩瑕

  瑜,今人难知真伪

  【原文】

  古之人,如陈玉石于市肆①,瑕瑜不掩②;今之人,如货古玩③于时贾,真伪难知。

  【注释】

  ①市肆:市场店铺。

  ②瑕瑜不掩:“瑕”指玉上的斑点,“瑜”指玉的光彩。不掩,不加以掩饰。

  ③古玩:可供赏玩的古器古物。

  【评析】

  古代生产力落后,人们的经济不发达,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似乎古代民风很纯,人们天性纯厚,不善做作,优点和缺点都暴露无遗。然而“人心不古”,社会毕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的社会已经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都突飞猛进,人们由于受物欲的影响,缺乏质朴与实在,拼命掩饰而使人看不清本来的面目,良莠难分。真假难辨的不仅在于林林总总的商品,也包括各式各样的人或社会意识。

  本文在人心质朴与否上厚古薄今的原因,是出于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行为价值观的变化无法适应,因此才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以忍制己情,以恕制人情

  【原文】

  己情①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②不可拂,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

  【注释】

  ①己情:自己本身的情念欲求。

  ②人情:他人所要求的事情。

  【评析】

  人常常讲如何克服外界的困难,却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就在自己本身。能战胜自己的人,才能战胜一切。古来有许多英雄人物,都是毁于纵情;情不可纵,因为,情欲如水流,放纵即横肉流决堤。因此,应以“忍”字待之,压抑限制,千万不要顺遂情欲的念头。

  他人往往有许多要求,有时对自己本身会造成一些困扰,但是却也拒绝不了,这时只以一种宽容、体谅对方的心情,去顺遂对方的要求。我们常说要顺随人情,随和处世,可知这是要内心存着“恕”道,才能做得到的。时时想着人情之常,才能愉快地与人相处。唐代张公艺老人全家百余人,九世同堂,一时传为佳话。唐高宗颇多嘉勉,并亲自到张公艺家中控访,当高宗问及九世同居而少纠纷是什么原因时,张公艺用手指在桌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忍”字作答。由此可见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重要性。对已之欲望要遏制,对人之要求不要违背。忍可以消除很多人际关系中的麻烦。如果稍不如意,就一触即发,暴跳如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可能还会把事情弄糟。待人之道重在“恕”,要心胸开阔,对别人的要求,能满足的尽量给予满足,不能满足的,也要给予理解。对朋友不能太苛求,朋友有不足处也要采取宽恕的态度,这样才是顺应了人之常情,才能够愉快地与人相处。随遇而安,何不清闲

  【原文】

  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若能随遇而安①,不图将来,不追既往②,不蔽目前③,何不清闲之有?

  【注释】

  ①随遇而安:安于所处的任何环境。

  ②不追既往:不再追悔过去的事。

  ③不蔽目前:不为眼前的事物所蒙蔽。

  【评析】

  生活方式和目标是人们自己所选择的。有的人为了摆脱烟熏火燎的日子,终日来往奔波;有的人养尊处优,却还想拥有更多的财富;有的人甘与清贫为伴,过着平淡的日子。名利是社会发展最有效的润滑剂,但就个人而言,怎样在保障自己生活质量的基础上,让自己的心灵和精神得到放松,这是人们常常忽视的问题。应当明白:如果为名利的浮云遮住了双眼,就会生活在阴影中,为烦事所扰,不得安宁,这样的一生又有什么价值呢?浮云有常

  情,流水多浓旨

  【原文】

  观世态①之极幻,则浮云转有常情;咀世味之昏空,则流水翻多浓旨②。

  【注释】

  ①世态:世事的种种情态。

  ②浓旨:浓厚的意旨。

  【评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些都说明世道的变幻无常,让人无法捕捉到其变化的规律。蓝天上的浮云,虽说时而似棉花,时而像骏马,时而如高山,时而如群羊,但仔细观察,似乎还可以找出其变化常情。

  人的思想时刻变化,是世间纷烦复杂的现实的反映,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人心难测,而不如反观流水东去,浪花旋转,似乎蕴含了无尽的旨趣,令人兴味颇浓。历代立志高远的文人都钟情自然,常于青山绿水间寻找幽趣,看白云舒卷,观逝水如斯,面对世间繁华也就淡然了。贫士肯济人,

  闹场能笃学

  【原文】

  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①能笃学②,方为心地上工夫。

  【注释】

  ①闹场:喧闹的环境。

  ②笃学:笃实地学习。

  【评析】

  处身荣华富贵之中,对穷人的施舍,有种居高临下的味道,也是比较容易的事。然而,处身贫寒窘境中,仍能以一颗仁慈善良的心肠,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人的本性中仁惠与德泽的真实流露了。此与富人“嗟,来食”式的帮助相比,显得崇高多了。

  学习需要幽静的环境,但环境的幽静,并不是以了无声息来作为惟一标准的。身处闹市,却能远离喧嚣,沉下心来笃志于学,才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身处幽境,却心猿意马,对外面的世界念念不忘,“身在曹营心在汉”,要想学业有成是很难的。了心自了

  事,逃世应逃名

  【原文】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还集①。

  【注释】

  ①膻存蚋还集:腥膻的气味没有除去,蚊虫还会再次聚集。

  【评析】

  事由心起,也由心灭,事情之所以无法了结,其根本原因在于心有所牵,如斩断牵挂之心。人们常说看破红尘,如果对尘世如藕已断却丝还连,那么那就是六根未净。对尘世俗念就如冬天的枯草般,若不斩草除根,来年又会春风吹又生。

  身外闹市的人,既留恋夜夜笙歌的富贵享乐,又向往“居止白云内,渔樵苍海边。呼儿采山药,放犊饮溪泉”式的田园生活,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清闲幽静,若真想弃离尘世中的纷争和烦忧,必须心也要静下,才是真正的隐居,如果还念念不舍世间的名利奢华,计较名利得失那远离尘世又有什么意义呢?风流得意,鬼胜顽仙

  【原文】

  风流得意,则才鬼①独胜顽仙②;孽债③为烦,则芳魂毒于虐祟③。

  【注释】

  ①才鬼:有才气的鬼。

  ②顽仙:冥顽不灵的仙人。

  ③孽债:指情债而言。

  ④虐祟:凶恶的神鬼。

  【评析】

  风流得意,不在名而在实,如果名为神仙,实则木讷,全无风雅气质,何谈潇洒?即便是冥冥中的鬼魂,假若具备风流意趣,也会有很多闲情逸致,比冥顽不化的神仙可爱得多了。所以看人与事不在表面,而在实际的内容。

  真挚的感情是令人向往的,但感情的纠缠也会让人神伤,是一段很折磨人的孽债,发之于心,无所依托,则由情生怨,由怨生恨,如魔如痴,外界无法帮助,内心不能解脱,必然会失魂落魄甚而致死。所以说,孽债不除,美女的芳魂比恶鬼更毒。

  固心不可囿于感情纠葛中。不因人言而

  悟,不因外境而得

  【原文】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①;意兴②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③。

  【注释】

  ①了了:清楚分明的意思。

  ②意兴:意趣和兴味。

  ③休休:《诗经》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休休。”休休指乐道之心。

  【评析】

  人们常说大彻大悟,此非经他人指点而有所悟,是由自己内心由外而内的实实在在的领悟。外界施之于己,只能指点迷津,能否入于心中保持长久,还要靠自己领悟,所以人常就求人不如求己,我心自明才是真正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环境所得的兴趣,也许会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全然消失,而发自内心的快乐心境,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使自己心情愉快的方法,并不取决于环境,而是从心中生出自得其乐的情怀,这样才是真正领悟了快乐的真谛。简淡出豪杰,

  忠孝成神仙

  【原文】

  豪杰向简淡①中求,神仙从忠孝上起。

  【注释】

  ①简淡:简朴平淡。

  【评析】

  海水的汹涌壮丽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是由一砖一瓦构筑钓,能够成为天下人瞩目的英雄豪杰,不是一蹴而就,一夕而成的,必定经过一翻艰难曲折的奋斗,从最平凡的小事着手,从最简朴的小处着眼,坚持不懈,简单平淡中也能造就出豪杰之士,伟大寓于平凡之中。

  迷信的人渴望修行得道成神仙,殊不知神仙之道就是为普渡众生。要救众生,首先要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做起,从对国家的基本义务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父母之恩尚不能报,何谈帮助他人?国家之义不能尽,何谈得道?所以成神成仙的基本要求就是孝顺父母、尽忠国家。浇花种树,道人魔障

  【原文】

  招客留宾,为欢可喜,未断尘世之扳援①;浇花种树,嗜好虽清,亦是道人之魔障②。

  【注释】

  ①扳援:攀缘。

  ②魔障:修道的障碍。

  【评析】

  “酒逢知已千杯少”,约上三五宾客,给以热情的款待,大家开怀畅饮,在杯筹交错中享受乐趣,确实是人生乐事。可是纵情过后,留下的只是杯盘狼藉,烂醉如泥。如果宾客频繁往来,贪杯过度,难免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也许此时你才领悟到清静才应是你最终的追求。

  浇花种树可谓闲情逸致,是十分高雅的嗜好,可是潜心修道,就必须对一切事物无牵无挂,如果情志过于执着,岂不是与万念皆空背道而驰了吗?所以即使是浇花种树,也是求“道”的障碍。天下之灵,千古如新

  【原文】

  灵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①之?故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此三才②之用,无非一灵以神其间,而又何可泯灭之?

  【注释】

  ①泯灭:消灭。

  ②三才:天、地、人谓之三才。

  【评析】

  天、地、人是宇宙的三大组合,其间神妙难尽,变化莫测。宇宙之大,地球之奇,生命之妙,也是我们一心探求的。立天之道是阴与阳,立地之道是柔与刚,立人之道是仁与义。三者的具体表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分别是风、雷、雨、露、山、川、民、物、语、言、文、字等。在三者之中,人是万物之灵,立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构成完整的世界。如果没有人,这世界也就没有主宰,没有了活力;有了人,这世界才灵动多变,才有灵气和精神。人与同样具有灵气的天地构成世界的整体,又如何能让这些灵气消失掉呢?人生三乐

  【原文】

  闭门阅佛书①,开门接佳客②,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注释】

  ①佛书:泛指佛经。

  ②佳客:志趣相投的友人。

  【评析】

  关上门,隔绝尘世的喧嚣,佛经中充满生命的智慧,读后使人的杂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读之自然乐趣无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品茗谈禅,互相交流,可使人享受思想共鸣的快意,自然会倒履相迎;走遍天下山水名胜,领略大自然的造化,感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其乐无穷,不失为一种令人身心健康的办法。人生中乐趣良多,最令人快乐的莫过于找到与自己的心灵相契合的东西了。眼里无点灰

  尘,方可读书千卷

  【原文】

  眼里无点灰尘①,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②,才能处世一番。

  【注释】

  ①灰尘:指偏见而言。

  ②渣滓:指对人对事无益的不满或执着。

  【评析】

  如果不广泛涉猎各个方面各种观点的书籍,以一孔之见去读书,必然会知识面太窄,一叶以蔽目,目光变得短浅。所以饱读群书,畅游书海时,应该摒弃一己之见,接受书中的各种道理知识,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书中的学问。

  读书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胸中应该清除不满或怨恨的成见,坦坦荡荡,没有任何阴暗的心理,以己昭昭示人昭昭,这样与人相处时才会如潺潺流水般轻快自在。遇到不如意之事,如能及时化解,公正对待,就能圆融地与世人相处,这就是懂得了处世之道了。不作风波于世上

  【原文】

  不作风波①于世上,自无冰炭②到胸中。

  【注释】

  ①风波:比喻对生活的欲望无穷。

  ②冰炭:比喻寒冷如冰和炙热如炭两种不同的情怀。

  【评析】

  生活方式及目标却是自己选择的。有人为名誉、金钱,房子兴风作浪,得到了自然心满意足,得不到则怨恨、谩骂,乃至心灰意冷,感叹世态炎凉。有的人却在情与利中找到了契合点,快快乐乐地找钱养家,轻轻松松地享受生活,知足开心,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其闲情逸致令人羡慕。人生得意失意相随。其实,潜到生命的底层,便可以发现在大风大浪的生命表象下,生命的本身是宁静的,心是安宁的,不去做世间名利的追逐者,又怎么会有烈火炙心,寒冰刺骨之感呢?无事不乐而

  忧,是一座活地狱

  【原文】

  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①亦不知是何缘故,这便是一座活地狱,更说什么铜床铁柱,剑树刀山也。

  【注释】

  ①自家:自己。

  【评析】

  人们常说“杞人忧天”,是讲古代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因此寝食不安,担惊受怕。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不少人感觉到压力很大,整天生活在紧张中,忧愁不堪,满怀悲观,感觉生活像是地狱,甚至有的人为了解脱,走上了人生绝路。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老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染布,二儿子卖伞,当晴天时,老妇在家愁眉不展,担心二儿子伞卖不出去,当下雨天时,老妇仍然哀声叹气,担心大儿子没法染布。有人劝她说:天晴时,你的大儿子就可以染布了,你应该为他高兴,天下雨时,你二儿子又可以卖伞了,你仍然应该为他高兴。无论天晴还是下雨,你都应该高兴才对呀!可见世上很多事情,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从另一面看,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善于排解,就能够逃出心中的活地狱,生活在阳光之中,自我折磨是毫无必要的。必出世者,方能人世

  【原文】

  必出世者,方能人世,不则世缘易坠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②。

  【注释】

  ①世缘易坠:人世间的种种攀缠易使人坠落。

  ②空趣难持:不容易持久地待在空的境界中。

  【评析】

  佛家认为出世入世乃是修行所必须的。然而在出世、入世问题上长久以来有许多争议,出世、入世都是辨证的。身处花花世界中的人,既要有不受世俗约束的能力,又要有进入尘世不为物质所诱惑的自制力。佛语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辨证说法,对于尘世中俗事的态度也应如此。只有具备看破世间真相的智慧,才能入世而不乱,不被尘世中的种种物质引诱而堕落,从而把握好人生的方向。人有一字不

  识,而多诗意

  【原文】

  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①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②故也。

  【注释】

  ①偈:阐释佛理的句子。

  ②淡宕:恬淡畅适。

  【评析】

  有的清高文人满腔诗才,出口成“诗”,写诗只不过作为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升官发财的阶梯而已;有的人吃斋念佛,整日参禅,实则心猿意马,欲念炽烈;有的人每日抱着酒坛子,嗜酒如命,一身酒气,满嘴酒话,令人作呕。此等之人,能懂诗意、禅意、酒意吗?相反,有的人不识字却充满诗情,不参禅却充满禅心,不喝酒却明了酒趣,不玩石却多有画意,诗情、画意、禅心、酒趣就蕴藏在他们心里,所以他们常常能找到意趣,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此文把看似简单的道理,变得深沉化,含有深邃的思想。过多的功利之心、过多的理性与认识,反而束缚了人性真情的流露,所以恬淡处世,无为而为,才能满怀意趣。眉上几分愁,

  且去观棋酌酒

  【原文】

  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①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

  【注释】

  ①观棋:看人下棋。

  【评析】

  人生路上甜苦与喜忧相伴。面对烦事,如果愁眉苦脸,心情郁闷,就会影响到身心健康。情绪低落忧愁时应当自我排解,或观人下棋,从棋局的厮杀中找出世事无常的道理,或对酒当歌,从浅酌慢饮中,或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饮中,领略无事一身轻的乐趣,酒作知己度人生。

  种竹浇花,至情至雅,其中蕴含的真谛须细细地品味,如品茗,香味悠然。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往往寓于平淡之中,处处都充满情趣,不必刻意寻找,只需善于发现,慢慢体会。得心上本

  来,方可言了心

  【原文】

  完得心上之本来①,方可言了心②;尽得世间之常道③,才堪论出世。

  【注释】

  ①本来:本来面目。

  ②了心:了却心识,亦可说是明了心的本体。

  ③常道:不变的道理。

  【评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加上世间万物迷乱纷扰,要想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得拨开迷乱的世俗去寻找自己心灵的本体,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用佛家的语言来说,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佛,倘若能领悟到这一点,就可以超越虚妄的心识,了悟到自己不生不死的本来的面目。

  世间不管多么伟大或多么渺小的事物都在变,人都难逃“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必然,所有的一切最后都将成空。了解这个道理,才能超脱人世。出世并非要逃离尘世,而是要透悟“变”与“空”的常道,从而摆脱世间俗事的烦扰,活得更自在闲适。调性之法

  【原文】

  调性之法①,急则佩韦②,缓则佩弦③。谱情之法④,水则从舟,陆则从车。

  【注释】

  ①调性之法:调整个性的方法。

  ②急则佩韦:《文苑》:“西门豹、范丹,皆性急,佩韦以自戒。”韦是熟皮,有柔和的意思。

  ③缓则佩弦:《文宛》:“宓子贱、董安子,皆性缓,佩弦以自急。”弦是弓弦,有刚急的意思。

  ④谱情之法:调适性情的方祛。

  【评析】

  古人很重视个人的性格修养,于是想方设法来自觉磨炼自己的良好性情。比如所提倡的有:“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俭,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给急性子人戴一块柔软的皮革,给性子慢的人佩上弓弦,其用意在于警醒自己要以适于事体为准,过缓过急都不利于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只要因势利导,以柔制刚,以缓制急,当断则断,当缓则缓,用事物相生相克的道理来疏导,如在水上要行船,在陆地上要乘车一样,适时适事,就能达到调适性情的目的。好茶涤烦,好酒消忧

  【原文】

  好香用以熏德①,好纸用以垂世②,好笔用以生花③,好墨用以焕彩④,好茶用以涤烦,好酒用以消忧。

  【注释】

  ①熏德:薰陶自己的德性。

  ②垂世:写下永垂不朽的文章。

  ③生花:江淹梦笔生花,文思大进。“好笔生花”也是写下美好文章的意思。

  ④焕彩:描绘好画。

  【评析】

  生活要讲究艺术,而生活的艺术在于物尽其用,发挥物的最佳作用,就如文章中谈修行时,一定要熏燃香草来提醒自己加强品德培育;不朽的文字,也要记录在最好的纸上,以流芳后世;好笔,自然要写下文采飞扬的篇章;一块好墨,也要画出光彩夺目的绚丽图画。

  曹操在悲叹“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亦“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在《将进酒》中更见豪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见人们心灵的烦忧,也要以最醇的美酒、最好的香茗来涤除,这样才能“同销万古愁”。破除烦恼,

  二更山寺木鱼声

  【原文】

  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①声;见澈性灵,一点云堂②优钵影③。

  【注释】

  ①木鱼:佛家法器,相传鱼昼夜常醒,因此刻木象形,击之以警昏惰。

  ②云堂:指山中僧人的禅房或佛堂。

  ③优钵影:指优钵罗花,即青莲花或红莲花。

  【评析】

  木鱼,寺庙中和尚敲击的法器,相传鱼的眼睛昼夜睁着,所以用木头刻成鱼的形状借以警醒人们。云堂,指僧人的禅房或佛堂。优钵影即指钵罗,梵语,又译为乌钵罗、优钵剌,意译为青莲花。青莲花在佛家被喻为清净智慧。

  人的烦恼纷扰很多,在夜深人静时,听远处佛寺中传来的木鱼咚咚,在静谧夜中,显得清脆,声—声敲在心坎上,此时回顾白天的名利纷扰,一切都是那么渺茫空虚,还不如放弃心灵的纠葛,放弃迷失的自我,以宽广慈悲的胸怀来对待世事吧。看到佛堂里的青莲花,洞见自己的本性,生命的真谛也就彻底领悟了,种种凡俗的想法与欲望也就如泉水流过心中不留痕迹。太闲生恶业,

  太清类俗情

  【原文】

  人生莫如①闲,太闲反生恶业②;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③。

  【注释】

  ①莫如:没有比得上。

  ②生恶业:做出不善的事。

  ③俗情:矫俗之情。

  【评析】

  闲适是人所向往的。坐在厅堂中,感受清风徐来;荡舟湖中,看水波不兴;推窗望月,享受月色溶溶;小屋品茗,听雨打芭蕉;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是何等雅事。心无杂念,意在境中,能忘却生活的忙碌与名利的诱惑,心中自有一番闲适的天地。然而,如果身处闲适,心牵挂的是名利,万念难平,在身闲心不闲时就会生出种种邪念,游手好闲的结果往往是惹出事端。

  为人清高固然可贵,但清高而至矫揉造作,不但不会给人好感,反而令人生厌,使人敬而远之,嗤之以鼻,那样的清高又有何用呢?灵丹一粒,点化俗情

  【原文】

  胸中有灵丹①一粒,方能点化②俗情,摆脱世故③。

  【注释】

  ①灵丹:指一颗灵明之心。

  ②点化:变化,改变。

  ③世故:世上的一切事情,或是人世的机心。

  【评析】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这是说为官的好与坏,老百姓自会心明如镜。而每个人洞察世情,也须心明如镜,灵丹一粒,才能治心病。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明净的心,只是有些人的心被世俗之尘所染所蒙,为名为利,心术不正、机关算尽,其心如明珠蒙尘,此时之心即有病。何以拯救之?灵丹一颗治心病。所谓灵丹,就是保持纯净,真诚对人对己,让蒙尘的心灵重新明净。回复以前的坦诚和明净,摆脱世俗,点化俗情,从而走上健康的人生。

点击下载App,搜索"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