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免费读到尾

  自代自矜必自伤,求仁求义求自身

  【原文】伐字从戈,矜字从矛,自伐自矜者,可为大戒;仁字从人,义(羲)字从我,讲人讲义者,不必远求。

  【注释】自伐自矜:伐与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译义】伐字的右边是“戈”,矜字的左边是“矛”,戈、矛都是兵器,有杀伤乏意;从这两个字,自夸自大的人可以得到极大的警惕。仁字的旁边是“人”,义(羲)字的下面是“我”,可见得要讲仁义,并不在远处,只要有人有我的地方,就可以实行。

  【评析】伐和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由字的本身看来,便知道伐和矜有自我杀伤的涵义。而由事实看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自夸自大的人,必定惹得人人厌恶。不要说没有长处,就算有一些长处,也未必能令人心服。因为,人在自夸自大的时候,难免会贬抑他人,有谁愿意受他毁谤?不是远离他,就是内心鄙视他,或是还以颜色,这岂不是一种伤害?岂不是以戈自戈,以矛自刺吗?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实在应该三思啊!

  仁字的旁边是一个“人”字,义(羲)字的下面是一个“我”字,可知仁义不必远求。因为“仁”者施于人,“义”者在于我。想要行“仁”不如先从自己的亲友邻里做起。想要行“义”,只要从自身做起,便可以行义。独处时,能心中存着义,不做非法勾当;与他人相处时,重信用、守公义、讲义气,都是行义。仁义并不在口头,而在日常生活上能身体力行。

  凝浩然正气,法古今完人

  【原文】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亦为之呵护;圣经贤传,乃古今命脉所系,人物悉赖以裁成。

  【注释】所钟:所聚集。裁成:裁剪修成。

  【译义】孝子和忠臣,都是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凝聚而成,所以连鬼神都加以爱惜保护。圣贤的经书典籍,是从古至今维系社会人伦的命脉,所有的忠臣、孝子、贤人、志士,都是靠着读圣贤书,效法圣贤的行为,而成为伟人的。

  【评析】文天祥《正气歌》有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狱,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所谓的忠臣孝子,他们之所以能为忠孝奋不顾身,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股浩然正气。而这种浩然正气,本来每一个人都是具备的,只是他们能扩而充之为忠孝,他们的那股正气,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因此,连鬼神也要护卫他们:至于一般人,常因利欲熏心,不知道涵养自己的浩然正气,渐渐地,这股正气就消失了。要如何涵养自己的正气呢?孟子说得最清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就是说人如果能拿正确的道理好好地教育培养他,而且没有一毫邪念去损害别人,那么,它就能够充塞在天地之间了。

  圣贤的经书典籍,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圣贤的经世济民之道,人伦五常之理,是圣贤智慧的凝聚。我们后代的人,虽然没有圣贤的智慧,但是依据圣贤的教化去做,行为自然没有缺失。文天祥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为什么能无愧于天地呢?因为他能成仁取义。读书的道理就在这里。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暗昧处见光明世界

  【原文】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注释】潇洒襟怀:豁达而无拘无束的胸怀。暗昧:事实隐秘不显明。

  【译义】在愁闷烦恼中,要具有豁达而无拘无束的胸怀,那么,心情便能如徐徐春风般一团和气。在昏暗不明的环境里,要能保有光明的心境,内心就能像青天白日般明亮无染。

  【评析】“人生不如意事十常有八九”,若是件件挂怀,事事牵绊,那么,人生的烦闷真是没有止尽的时候。事实上,我们的烦恼都是由于自己执著不放的缘故,以至于重重网罗,令人挣脱不开,碰到失意落魄的事,更是苦恼无边,像蚕一般作茧自缚。可是,蚕的自缚是为了蜕变成蛾,有其积极的生命意义,而人却往往难以“破茧而出”。禅宗教人“放下”!事实上,再也没有比放下一切的执著,更轻松、更愉快的事了。人生不过百年,有如电光石火,佛家称之为“梦、幻、泡、影”,何必太过执著?让我们学习一点潇洒,一点淡然,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过得愉快些,我们的生命也会活得圆满些。

  即使环境再黑暗,只要我们内心坦荡,仍然能见到光明世界。外界黑暗没有关系,只怕我们的心也一样黑暗;天下皆浊没有关系,只怕我们的心也一样混浊。在绝望之地能有希望,在恶境之中能有勇气,这些都是人心潜在的力量;心是人类文明的开端,也是文明最后的据点。心的灭亡,才是真正的灭亡。

  勤俭蕴育廉洁,艰辛炼铸伟人

  【原文】俭可养廉,觉茅舍竹篱,自饶清趣;静能生悟,即鸟啼花落,都是化机。一生快活皆庸福,万种艰辛出伟人。

  【注释】清趣:清新的乐趣。化机:造化的生机。庸福:平凡人的福分。

  【译义】勤俭可以修养一个人廉洁的品性,就算住在竹篱围绕的茅屋,也有它清新的趣味。在寂静中,容易领悟到天地之间的道理,即使鸟儿鸣啼,花开花落,也都是造化的生机。能一辈子快乐无愁的过日子,这只不过是平凡人的福分;经历万种艰难困苦,才能成就一个伟人。

  【评析】人若过惯俭约的生活,就不会贪慕物质享受,自然不容易再为物质而改变心志,所以说俭可以养廉。其实,华服美食的生活,总不如竹篱茅舍的生活清静自在,更接近自然。人心在纷争扰攘中,容易被五光十色所迷,无法酝酿出深刻的智慧:只有在心情宁静时,一方心湖澄澈清明,能照见天光云影与万化的生机,这时,即使是一声鸟鸣,或是观赏一朵花的凋落,都能体会到生命的至理。因为,这时花已非花,鸟亦非鸟,甚至自己,也未必是原先那个自己了。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确实极有道理。

  一辈子快活无忧的过日子,几乎是我们平常人的心愿,实际上,想得到这种“庸福”,也实在不容易,这份小小的心愿,也真称得上是“小人物狂想曲”了。既然如此,想成就为一个伟人,岂不是更难了?就是因为难,才愈见其伟大。伟人的一生,大半历经千牛万苦,各种磨难,这不是一般人承受得了的。而一位伟人的出观,或许便能造就千万凡人的“庸福”。

  知莲朝开而暮合,悟草春荣而冬枯

  【原文】莲朝开而暮合,至不能合,则将落矣;富贵而无收敛意者,尚其鉴之。草春荣而冬枯,至于极枯,则又生矣;困穷而有振兴志者,亦如是也。

  【注释】尚其鉴之:最好能够看到这一点。

  【译义】莲花早晨开放,到夜晚便合起来,到了不能再合起来时,就是要凋落的时候了。富贵而不知收敛的人,最好能够看到这一点,而知道收敛。春天时,草木长得很茂盛,到冬天就干枯了,等枯萎到极处时,又到了草木再度发芽的春天了。身处穷困的境地,而有志奋起的人,也应当以这一点自我勉励。

  【评析】天地之间的至理,经常是蕴涵在万物的生机里面。看到莲花的朝开暮合,甚至到不能合起而凋落时,就要明白:富贵而挥霍无度,不知谨守,最后只有衰败一途。富贵而能守成,才是真正的富贵之道。

  草木春天发芽,冬天枯萎,这种枯尽而复生,正是《易经》中“否极泰来”、“剥极而复”的道理。我们常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一株小苹,只要它的“根”仍在,便有源源不绝的生机。人何尝不是如此?即使处于极度困穷的境遇,只要心存振兴的志向,不自暴自弃,总有重见天日的时候。只是,我们都太容易丧志了,稍不如意;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妄自菲薄。想活得生意盎然,就让我们的心充满“生机”吧!

  存心方便无财也能济世

  虑事精详愚者也成能人【原文】济世虽乏赀财,而存心方便,即称长者;生资虽少智慧,而虑事精祥,即是能人。

  【注释】赀财:财货。存心方便:处处便利他人。

  【译义】虽然没有金钱财货帮助世人,但是,只要处处给人方便,便是一位有德的长者。虽然天生的资质不够聪明,但是,考虑事情却能处处清楚详细,就是一个能干的人。

  【评析】济世不一定要用钱财,许多事,不用钱财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的。有许多事,在他人可能要大费周折,而自己只是举手之劳。只要处处留意,便可发现需要帮助的人很多,这些帮助,有时是不需要靠金钱的。所谓济世,无非是自己经常存着方便他人的心。就像在路上拾起一块滑脚的果皮,上车时让老年人先行,这些都是便利他人的行为。有这样的品德,便是一个可敬的人。

  一个人天资虽不聪颖,任何事只要他仔细地考虑清楚,计划周详,谨慎地去做,必然也会成为一个能干的人。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天生聪明的人,因为自恃聪明,便草率行事,事情就不能做得圆满了。天生愚鲁的人,由于知道自己天资不够好,凡事三思以后才肯着手,反而能使他们稳当地做事,不出差错。

  有才若无有德若虚,富贵生骄奢淫败俗

  【原文】观周公之不骄不吝,有才何可自矜?观颜子之若无若虚,为学岂容自足?门户之衰,总由于子孙之骄情;风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

  【注释】不骄不吝:不骄傲,不鄙吝。

  【译义】周公制礼作乐,是周朝的圣人,但是,他却不因为自己的才德,而对他人有骄傲和鄙吝之心。有才能的人,哪里可以自以为了不起呢?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却“有才若无,有德若虚”,不断虚心学习。求学问哪里可以自以为满足呢?一个家族的衰败,总是由于子孙的骄傲懒惰,而社会风俗的败坏,多是由于大家过度的奢侈浮华而造成。

  【评析】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而周公为武王之弟,周代的礼乐行政都由他订定,周公才华之美,由此可知。倘若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般美好,而为人却骄傲鄙吝,这个人在其他方面,也就没有什么可看之处了。为什么呢?因为,才能是用来服务人群、造福社会的,一个骄傲鄙吝的人,不但瞧不起别人,更是吝啬于贡献自己,再高的才华又有什么用呢?

  颜渊是孔门弟子中德行最好的,孔子屡次称赞他,但是他却更为谦虚,更努力学习。我们现代人,论学问品性,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当时的颜渊呢?然而,大部分的人稍有所得便洋洋得意,殊不知学问愈渊博的人,愈不敢自满,因为他明白学海无涯的道理。而自满的人,又如何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呢?

  一个家族的衰败,往往是由于不肖子刊、骄横怠惰所致,因为骄横失德,怠惰失学,门风怎么可能不败呢?而社会风气的败坏,总因为有些人虽然富贵,却竞相奢靡浪费,把一个淳朴良善的社会,变成一个重财重色的大染缸。奢淫的祸害,实在太大了。那些对社会风气具有影响力的达官显贵,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为社会作个好榜样。

  一生温饱气昏志惰,几分饥寒神紧骨坚

  【原文】饱暖人所共羡,然使享一生饱暖,而气昏志惰,岂足有为?饥寒人所不甘,然必带几分饥寒,则神紧骨坚,乃能任事。

  【注释】气昏志,隋:神气昏昧,志气怠惰。神紧骨坚:精神抖擞,骨气坚强。

  【译义】人人都羡慕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可是,就算一生都享尽物质饱暖的生活,而精神却昏昧怠惰,那又有什么作为呢?忍受饥寒是人们最不愿意的事,但是,饥寒却能策励人的志气,使人精神抖擞,骨气坚强,这样才能承担重任。

  【评析】人长久生活在饱暖的环境里,就不能吃苦,四体不勤的结果,便是志气堕落,雄心大志早就被逸乐的日子消磨得一干二净,这种人很难有作为。因为,志气是要能在逆境中经受磨炼,想成功就必须要有坚强的精神意志,在饱暖中浸泡得骨软志昏的人,是无法承担它的,长久的无所用心,已使他们失去应变与开拓的能力了。

  而饥寒却足以激起人的精神,磨炼人的耐力。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这种经验,在夏日炎炎时,人的精神容易昏沉嗜睡,而冬日气寒,却使人精神特别清醒。在苦境中,人容易被激发起斗志和潜力,也容易被环境训练得更能吃苦耐劳,这些都是成功所必备的条件。这样的人才能肩负重责,而不会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闲居常怀振卓心,交友多说切直话

  【原文】一室闲居,必常怀振卓心,才有生气;同人聚处,须多说切直话,方见古风。

  【注释】振卓心:振奋高远之心。切直话:实在而正直的言语。

  【译义】闲散居处时,一定要时常怀着策励振奋的心志,才能显出活泼蓬勃的气象。和别人相处时,要多说实在而正直的话,才是古人处世的风范。

  【评析】闲居的时候,最容易流于懒散而不知节制,若是没有高远的理想和策励之心,便不知不觉白白地蹉跎大好光阴,人也会变得安于逸乐,因此而丧失一颗向上的心,闲居就变成有害的事了。事实上,聪明的人正是利用闲居的时候来充买自己的,因为,忙碌使人没有时间考虑其他的事情,惟有在空闲时,才可能自我充实。生活闲散,又没有一点振奋之心,一个人真的会过得了无生气。这段话,真是教我们过日子的至理名言。

  和许多人相聚在一起时,不要总是说些言不及义的话。古人好友相聚,常互相勉励,言语恳切正直,彼此都能有所长进。因此,古人交游多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一来能增广见闻,二来能修养品德。如果大家在一起只是饮酒作乐,互相标榜,那么,也不过是一群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罢了。与古人相比,我们真的太过“聒噪”了。

  秤心胆成大功,铁面铜头真气节

  【原文】成大事功,全仗着秤心斗胆;有真气节,才算得铁面铜头。

  【注释】秤心斗胆:比喻一个人心志坚定,胆识远大。铁面铜头:比喻一个人公正无私,不畏权势。

  【译义】能够成大事立大功的人,完全靠着坚定的心志,以及远大的胆识。真正有气节的人,才可能铁面无私,不畏权势。

  【评析】成大事立大功并不全靠学问,虽然学问也是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如果没有一颗如秤砣般坚定的心,以及远大的胆识,什么事都不敢做,即使做了也不长久,那么,凡事都不能成功。例如,孙中山十次革命失败却仍不气馁,心志的坚定可见一斑。在那时,革命被视为叛逆的行为,抓到了是要杀头的,可是,孙中山始终不忧不惧。他的学问渊博,胆识超人,才能成就这番推翻帝制的大事业,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古来的英雄烈士,哪一个不是凭着秤心斗胆,抛头颅、洒热血,为历史增添一页页可歌可泣的史页?

  有真气节,才能不徇私;有真气节,才能不畏权势。所谓铁面铜头,正是形容一个人不徇私、不畏恶的凛然作风。这种人如果做官,政治必定清明,因为他以廉洁自守。如果只是个老百姓,也一定有为有守,不致作奸犯科,伤风败俗。不管是在朝为官,或是在野为民,这种人即使撞得头破血流,还是一副硬骨头,因为,真理永远是他们追寻的目标。

  心胸坦荡可见光明境界

  涵养正气做到勿忘勿助【原文】不忮不求,可想见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功夫。

  【注释】不忮不求:《诗经·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说一个人不陷害人,也不希求非分之财,这种人怎么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来呢?“臧”是美善的意思。勿忘勿助:《孟子·公孙丑》:“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这是指义气的功夫必定要把集聚道义当作一件事,但不可预先期望效果,只要心里不忘记由它自然生长就是了,也不要因为气不充足,另外想法子帮助它生长。“正”是预期的意思。

  【译义】由安贫知足,与世无争,不陷害别人,不贪取钱财的态度,可以看到一个人心境的光明。在涵养的功夫上,既不要忘记聚集道义以培养浩然正气,也不要因为正气不充足,就想要想尽办法帮助它生长。

  【评析】《论语·子罕》篇:“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章是孔子描绘子路的话。子路为人慷慨尚义,孔子说他穿着破旧的袍子,和穿了皮袍的富贵中人站在一起时,他没有一点儿自卑感,丝毫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种气魄不容易养成,必须要有真正的学问和气度才行。因此,孔子引用《诗经·邶风·雄雉》章中的两句话称赞子路,也告诉我们子路为什么能做到,就是这四个字:“不忮不求”。

  大家都知道“不求”——凡事都无求。什么是“不忮”呢?以现代的观念来解释,就是内心一片坦荡。你地位高、有钱,但你是人,我也是人,并没有把功名富贵和贫贱之间分等,都一样看得很平淡,自然不会因忌妒而陷害别人了。以此待人处世,“何用不臧”?怎么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来呢?哪里会行不通呢?有这种心理,自然就气度高远。所以说培养气质,不是外表的服可以培养出来的,要在内心具备这种修养,才是一个坦荡磊落的君子。因此,作者认为一个人不忮不求,才能见出他光明的心境。

  孟子谈到如何培养浩然之气时,曾经举了一个例子。

  宋国有个人忧愁他的禾苗不长大,就把苗根拔高起来。他精疲力竭地回到家里,告诉家人说:“今天累死了,不过,我也帮助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去一看,那些禾苗都已经枯槁了。

  这就是“揠苗助长”的故事。孟子利用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一般人养气,不像宋人那样帮助禾苗生长的实在很少。有的人认为养气没有益处而丢开它,这就等于种田却不替苗锄草,最后仍然得不到效果一样。有的人养气未成,却硬要帮助它速成,这就和拔苗助长一样了,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害了它。因此,想涵养那股浩然之气,千万不要忘记把聚集道义当作一件事,更不要忘记让它自然生长,不要因为它不够充足,就想助长它。因为这浩然的正气,是集聚平时所为的一切道义,内在生发出来的,并不是在外面窃取一两件偶然合于道义的行为就能得到的。所以,作者才说“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的工夫。

  求其理数亦难违,守其常变亦能御

  【原文】数虽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数亦难违;变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无失,变亦能御。

  【注释】数:运数。理:合于万事万物的道理。常:常道。

  【译义】运数虽有一定,但君子只求所做的事合理,若能合理,运数也不会违背理数。凡事虽然应该防止意外,但君子如果能持守常道,只要常道不失去,再多的变化也能御防。

  【评析】许多人相信“命运”是个定数,因此,有的人过于相信而不思努力,甚至坐以待毙。事实上,天下的事情,一切依理而行,只不过有时显而易见,有时却隐晦不明。比如一个杯子坠地,你若能及时用手接住,杯子便不会破碎,人的命运也是如此。有的看来似乎很难以转变,却又不尽然。例如:佛家说:“定业不可转,惟忏悔可转。”也不说命定。《了凡四训》更说明为善能够改变命运的事实,历历可证。算命的人也认为相随心转,命随行易。无论显而易见或隐晦不明,总不说命为定数。所以君子为事,于人求人理,于事求事理,只要不悖理行事,命运的好坏就不值得忧虑了。

  世事虽然多变化,但是君子只须守住常道,就能“以常制变”,因为常道是万物的根本。就像万物或飞或跃,暂离地面,也一定要回到地面的道理一样。如果常道偏失了,不必等任何变化,自己必定会先倾覆。因此,君子只知道持守常道,并不惧怕小人诡计多端,也不要畏惧世事多变。

  装腔作势百力皆假,不切实际一事无成

  【原文】势利人装腔做调,都只在体面上铺张,可知其百为皆假;虚浮人指东画西,全不向身心内打算,定卜其一事无成。

  【注释】装腔做调:故作姿态;矫揉造作。体面上:表面上。指东画西;言语杂乱,东拉西扯。虚浮:不切实。

  【译义】势利的人喜欢装模作样,只知道在表面上铺排张扬,由此可以看透他所作所为都是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言不及义,东拉西扯,完全不从自己的内心下功夫,可以料定他什么事都无法完成。

  【评析】以财势为重的人,不了解世界上还有比财势更重要的东西,这种人不但不明白人生的价值,也无法拥有人生真正的情趣。因为,他们整日只知在金钱中打转,有了钱就想炫耀,拼命地在表面上下功夫,使自己看来更气派些,以便博得别人羡慕的眼光。更可笑的是,有些人硬要打肿脸充胖子,才不会觉得自己脸上无光。观察这些人的心态,就能推论他们所做的事情大多虚伪不实。一个徒具外表的人,他的内心是无法充实的。这些人和百货公司里穿着貂皮大衣的塑肢人并没有什么差别。还有许多不切实际的人,整天言语不休,说天道地,却没有一句是他做得到的。这种人不知道凡事须从自身做起的道理,也不肯花工夫埋头苦干,一事无成,是预料中的事。因此,一个肯踏实进取的人,才是最可佩的人。

  和气致祥骄者必衰,从善者昌为恶者弃

  【原文】和为祥气,骄为衰气,相人者不难以一望而知;善是吉星,恶是凶星,推命者岂必因五行而定。

  【注释】五行:金、木、水、火、土。

  【译义】平和就是一种祥瑞之气,骄傲就是一种衰败之气,看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并不困难。善良就是吉星,恶毒就是凶星,算命的人哪里需要按照五行才能论断吉凶呢?

  【评析】我们常说:“和气致祥”,可知一个“和”字,能化解多少干戈。生意人常把“和气生财”挂在嘴边,可知一个“和”字,也能带给人们多少益处。一个人能常保中和之气,既不会遇刚而折,也不会太柔而屈;既不会遇骄而覆,也不会太虚而穷。能够常保这种“和气”,生命便如源源活水,这当然是一种吉祥之气了。而骄傲的人即使处在富贵也不长久,因为他盛气凌人,所谓“奇满而覆”,骄慢必定导致衰败,所以说“骄是衰气”。善于看相的人,一望可知,自然能推断一个人的祸福了。

  要论断一个人的吉凶,不必从五行去推断,只要看他行善或是为恶就知道了。从“水流湿,火就燥”的道理来看,行善的人必能得到拥戴,为恶的人必定遭人唾弃。因此,行善的人是吉星,为恶的人便是凶星,想推定吉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依据。

  责人先责己,信己亦信人

  【原文】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注释】远怨:远离怨恨。

  【译义】只责备自己,不责备他人,是远离怨恨的最好方法。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是做事情失败的主要原因。

  【评析】其实,责备别人并不容易,因为责备他人时,首先自己的立场要对。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立场对呢?首先自我反省一番。即使自己做得对,要别人心悦诚服也不容易,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你认为对的,对方不见得赞同,因此,责备别人通常会招致怨恨。不如我们好好地反省自己,先把自己端正好了,再要求别人。有的人一味责备别人,而自己却多行不义,就难怪别人要怨恨他了。话说回来,即使要“责人”,也要懂得“忠告善导”的道理。不过,作者在这里说的,还是重于“修己”,与其要求别人,不如要求自己经常内省。

  没有人做事情永远不出差错。有些人很有自信,这当然很好,可是,如果自信得不相信别人,就值得反省反省了。有时候,我们难免会犯这种错误。我们常说别人刚愎自用,自己又何尝不是?历史上不乏因刚愎自用而失败的例子,以国势来说,任何一个朝代能兴盛,往往是国君肯礼贤下士,采纳忠言;而国家的衰败,总是因国君不听忠言,自取灭亡。因此,我们除了要建立自信心外,相信别人的长处,虚心地向对方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交友要交正直者,求教要求德高人

  【原文】能结交直道朋友,其人必有令名;肯亲近耆德老成,其家必多善事。

  【注释】直道:行为正直。令名:美好的名声。耆德老成:德高望重的老年人。

  【译义】能与行为正直的人交朋友,这样的人必然也会有很好的名声;肯向德高望重的人亲近求教,这样的家庭必然常常有善事。

  【评析】孔子说过有三种朋友值得我们向他学习,那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直友便是行为正直,又能规劝我们错处的朋友。要观察一个人,先观察他所结交的朋友,是一个好方法,物以类聚啊!一方面因为自己正直,才会去结交正直的人,一方面有这种朋友相互提携,自己的德业学问必定能日渐进步。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受人称赞呢?

  老年人的人生经验很丰富,他们就好像是宝藏,只要你肯挖取,必能从中获得许多可贵的宝物;又好像地图,可以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当然,这是指修养很好,道德有成的老年人。一个人如果肯常常去亲近这样的老年人,他对人生的努力,就能掌握正确的方向,才不会常有走错路的遗憾,自然比较容易成功。推而广之,他的家庭也一定能逐渐兴旺,因为他能以好的表率来教导子孙,使得“家和万事兴”。

  人生不可安闲,日用必须简省

  【原文】人生不可安闲,有恒业,才足收放心;日用必须简省,杜帮端,即以昭俭德。

  【注释】恒业:长久营生的产业。放心:放逸的本心。

  【译义】人活在世上不可闲逸度日,有了长久营生的事业,才能够将放失的本心收回。平常花费必须简单节省,杜绝奢侈的习性,正可以昭明节俭的美德。

  【评析】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说,做学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我们放逸逃失的本心收回来。孟子又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读书人不必要有长久营生的产业,却必须要有追求学问道德的恒心。而一般老百姓呢?当然就必须要有“恒产”了。人不能无所事事地过日子,安闲逸乐的日子过太久,就会丧失志气。大人常常骂小孩:“心都给玩野了!”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才有目标,心才能安定下来。我们这颗心,才不会如脱缰的野马,乱跑乱闯,您说是不是?有的人要他过安闲的日子,他还不愿意呢!因为他受不了“不用心”的日子,这种人常常会讥笑自己是“劳碌命”,以另一个观点来看,能为工作而劳碌,有时也未尝不是一种福气。

  日常生活的花费,越简单越好,因为人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一旦陷入,就很难自拔了。粗茶布服不但无损我们的人格,更可以见出一个人淡泊宁静的心胸。而节俭朴实,永远是值得令人称许的美德。现代人似乎都很怕穿得“寒酸”,惹人笑话,其实,以现在的生活水准来看,穿着寒酸倒是很少见的,反而内心。“寒酸”的人越来越多。舍不得衷心赞美他人,舍不得为别人牺牲一点利益,这种内心的“简省”,才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发达福寿空命定,努力行善最要紧

  【原文】发达虽命定,亦由肯做工夫;福寿虽天生,还是多行阴骘。

  【注释】阴骘:阴德。

  【译义】一个人的飞黄腾达,虽然是命运注定,却也是因为他肯努力。一个人的福分寿命,虽然是一生下来便有定数,仍然还是要多做善事来积阴德。

  【评析】如果只相信命运,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完全是命中注定,因而想不劳而获,这就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了。如同一则寓言故事中所讲的懒妇人,她丈夫出远门前,怕她会饿死,就做了一个大圈饼挂在她脖子上,如此才放心出门。但是,回来时发现她仍然饿死了,因为,她连把饼拿起来吃,都懒得动手拿。就算说一个人的命再好,如果不肯努力,不肯下功夫,还是会一事无成的。更何况,命运好不好,谁又能知道呢?一个人发达了,就说是他的命好、运好,否定了他的苦心与努力,更是不公平的事。

  人的福分和寿命虽然也是天生的,然而多有因积善而得福,因行善而致长寿的。按照佛家的讲法,一切都是合乎因果的,你种什么因,便得什么果,不但过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所谓:“欲知过去因,今日受者是;欲明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天生福分虽好,若多行不义,也许今生就会尝到恶果,有什么福分可言?若有人命中原该长寿,可是他心中充满恶念,再加上纵情酒色,哪里会长命呢?因此,不管一个人天生的福寿命运如何,不论佛家的因果报应在什么时候,最重要的,仍是需要今生今世的努力与行善,大家不要忽略了这一点才好。

  无执滞心始通达事理,

  不做作气还本来面目【原文】无执滞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气,便非本色人。

  【注释】通方士:博学而通达事理的人。本色:本来面目。

  【译义】没有执着滞碍的心,才是通达亨理的人。有矫揉造作的习气,便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评析】从前有一个人,乘船到半途的时候,他的剑掉进河里了,于是,他马上在船上刻了剑的记号。他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入河中的,我只要按这个记号,就可以找到剑了。”你想,他能找到剑吗?当然不可能,他不懂得水流船动的道理。因此,我们把“刻舟求剑”,比喻为固执不通的意思。这个人的心,就是一种“执滞心”。所谓通方士,是指博闻而通达事理的人。一个人心中若固执不通,必然就无法对一切学问通达无碍,因为,他心中常有偏执取舍,以至于许多事物无法以客观与谦虚的态度去评判或接受。因此,他即使学问渊博,也是固执一隅,只能成为专才而无法成为通才。我们常说:“择善固执”,但是执著也极易造成偏见,而滞碍不通更容易变成食古不化。真正的道理都是活的,并不是教条。有“执滞心”的人往往只知道抓着一些“道理的教条”不放,运用时也不知变通。

  矫揉造作无非是想要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因此,才有意去掩饰与改变自己的本性。然而,这一种扭曲与改变,总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有时候,甚至是为了世俗的名利,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想改变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不要在表面上下工夫,应从自己的内心本质改变起,不过,到底是变好还是变坏,自己要看清楚。如果改变的自己,并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不如保有原来的自己,至少不会使自己的生命更糟。人的内在也有一些本性是原来就很好的,孟子说人“性本善”,只要发扬我们心中本有的善性,也许,便是一个最好的本色人。让我们都保有属于自己的“本色”吧!

  有生资更需努力,慎大德也矜细行

  【原文】有生资,不加学力,气质究难化也;慎大德,不矜细行,形迹终可疑也。

  【注释】生资:天赋优良的资质。学力:努力学习。不矜细行:不拘小节。

  【译义】天生的资材很美好,如果不加以学习,脾气性情还是很难有所改进的。只在大行为上面留心谨慎,却在小节上不加以爱惜,到底让人对他的言行不能信任。

  【评析】“人之初,性本善。”是说人本来就有良好的善性,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后来却会成为不好的人呢?这完全是由于外力的影响所造成。就如一块璞玉,如果好好去琢磨,会变得光润美好,然而,若不加以琢磨,它项多也不过是一块石头,终究不能成为玉器。因此,我们才说:“玉不琢,不成器。”同样的道理,人的本性再美好,也要努力学习,在学问的潜移默化之中加以琢磨,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所以,光有优秀的天赋,后天却不肯努力学习,也是枉费了上天一片美意。久而久之,连天赋的潜力也会被埋没,更别谈改变气质了。

  如果仅在大行为上面注意,微细的行为却不加谨慎,仍然不能让人信任。因为由小见大,有时小节正是一个人内心的真正流露,如果小节屡犯,正表示此人还不能将一些劣根性加以去除。正如堤防上有裂痕,随时都有可能扩大而崩裂,谁敢去相信呢?

  忠厚传世久,恬谈趣味长

  【原文】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注释】颠扑不破:理义正当,不能推翻。趣味弥长:滋味更耐久。

  【译义】世俗的风气越来越流于狡猾欺诈,但是,忠厚的人诚恳踏实,他们的稳重质朴,永远是众人行事的模范。近世的习俗越来越崇尚奢侈浮华,不过,还是寂静平淡的日子更耐人寻味。

  【评析】世俗的风气所以狡诈多变,大半是为了“名利”二字。而狡诈的手段都是一些骗人的伎俩,不过大家也不是傻子,会一再受骗。待人处世,不妨学学忠厚人的那股傻劲。小人的狡诈欺瞒,永远是忠厚老实的人学不到的,想也想不通的,为什么不以诚心待人?为什么要老奸巨猾?其实,吃亏的往往是那些小人,那些阴谋诡计,陷害的也是他们自己。让我们的心保留一块净土吧!这片净土,只有忠厚的人能以赤子之心去开垦、耕耘。在你对人心失望透顶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们的社会其实也不乏厚道可爱的人啊!至少,我们就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忠厚的人!

  众人总以为奢侈热闹是最有面子的事,事实上,这样足以令人的心为物欲所蒙蔽。如果大家都崇尚奢侈,就会造成一个重利的社会。既然重利,便不重义,这正是社会风气败坏的原因。老子主张人应清静寡欲,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并非没有道理。反而是寂静恬淡,可以使我们的万虑皆涤,心胸为之一畅。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寂静中才可以观照得到。佛家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如此境界,岂是身迷于五色、心废于五欲,在刹那中生灭的人所能体会到的呢?

  解邻纷争即化人之事

  讲话因果亦劝善之方【原文】为乡邻解纷争,使得和好如初,即化人之事也;为世俗谈困果,使知报应不爽,亦劝善之方也。

  【注释】化人:教化他人。不爽:没有失误。

  【译义】替乡里的邻居解决纷争,使他们和最初一样友好,这便是感化他人的事了。向世俗的人解说因果报应的事,使他们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这也是一种劝人为善的方法。

  【评析】在我们的观念中,好像只有做官才能教化人,其实不然。像我们一般人,如果能为邻里的人排解纠纷,为他们讲说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注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性,这也是在教化人。这种影响力虽然小,却也不能忽视。假使每个人都有心如此,小至邻里,大至整个社会,岂不是一片和气吗?因此,每个人都不要轻忽了自己的小力量。

  佛家推断因果,认为人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果的呈现。以佛法来说,人有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前六识所吸收的一切印象,都经第七末那(一种“我执”的执著)进入第八阿赖耶识储存,死后阿赖耶识并不消失,而是随着业力在六道轮回。所谓“业力”,就是人所做的善恶,这些善恶像种子一般储存在阿赖耶识中。如果碰到合适的环境,就会像种子萌发一样,使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比如你今世欠债不还,欠钱这件事便会留在债主和自己的阿赖耶识中,也许来世你就会成为牛马,凭劳力向债主还清你的债务。这就是佛家的因果说。据说春秋时代的白起,在长平一役坑杀无数赵人,汉代便有人发现,初生猪的腹毛上有白起二字,生生世世被人宰杀。若能向乡人解说因果的事,使乡人明白善恶报应的道理,他们自然会勉力行善,而不会去为恶了。因此,作者认为这也是劝人为善的方法。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原文】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注释】百行:一切行为。

  【译义】心中常抱着仁心、孝心,那么,天下任何不正当的行为都不会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为中应该最先做到的。一个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曲的淫恶念头,那么,平常很不愿做的事,现在做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因此,淫心是一切恶行的开始。

  【评析】一个心怀仁义之心的人,连蝼蚁都不忍去踩它,连草木都不忍去任意砍伐。因为,他有着“民胞物与”的胸怀,就更不可能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了。同样的,一个有孝心的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会想到那样做会不会使父母蒙羞,甚至还要想,如何做才会让别人因自己的行为而称赞自己的父母。像这样,一方面断绝了恶行之源,另一方面又开启了善行之端,孝岂不是一切行为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吗?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色胆包天”,一个人心中一旦起了淫邪的念头,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因为,色欲是一个人欲念之中最为强烈的,只可节制它,不可放纵它,更何况任何欲念都是无穷无尽的。一旦放纵,整个人就会受肉欲所驱使,而不能为心智所控制,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敢去做。由此可见,淫实在是万恶之首。佛家说人身不过是痰块脓血、脑汁屎尿的聚合,外面再包上一层皮而已,有什么可爱?所以教人把非夫妇的男女关系,老的做父母想,年龄相近的做兄弟姊妹想,幼小的做儿女想,这样就不会起淫邪之念,同时也能达到人间的敬爱和睦,这是十分好的方法。

  持守本分安贫乐道,凡事忍让长久不衰

  【原文】守分安贫,何等清闲,而好事者,偏自寻烦恼;持盈保泰,总须忍让,而恃强者,乃自取灭亡。

  【注释】持盈保泰:事业到达极盛时,不骄傲自满,反能谦谨地保持着安然。

  【译义】能持守本分而安贫乐道,这是多么清闲自在的事,然而喜欢兴造事端的人,偏偏要自找烦恼。在事业极盛时,总要不骄不满,凡事忍让,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衰退,因此仗势欺人的人,等于是自取灭亡。

  【评析】人若心中不妄求,对天下事物都能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人生一定比较轻松自在。所谓“春有繁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惜人的“闲事”实在太多了,整天患得患失,全没有一个安定处。穷时求富,富时求名,即使名利双收了,还是改不了“好管闲事”的毛病。享受的比别人多,烦恼也比别人多,这似乎是很公平的事。做个快乐的穷人也不容易,因为大部分的穷人都很不快乐,穷人永远是愁眉苦脸的。其实,这是看各人的生活态度而定。凡事顺其自然,不强求而尽本分,保持内心的安泰,这可能是大部分人都无法了解的人生至乐。

  身处富泰的环境,就更要谨慎谦虚了。所谓“势不可使尽,福不可双受。”使尽受尽之后,便是穷窘困乏。因此,富泰若是骄横而逞强欺人,便很难守得住鼎盛的家业。要持盈保泰,就是“忍让”两个字。大部分的人一朝富泰了,以前能忍的,现在再也忍不住了,因为有恃无恐。既然有权有势,还有什么好忍的?如此一来,纷争不断,能富泰到什么时候?不管人处在什么环境,中国人尤其讲求的“忍”,永远是立身处世的良方。

点击下载App,搜索"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