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宋词三百首",免费读到尾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①,照水红蕖细细香②。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③。殷勤昨夜三更雨④,又得浮生一日凉⑤。

  【注释】

  ①翻空:在空中飞翔。

  ②照水:映照在水面上。蕖:芙蕖,荷花的别名。

  ③杖藜”句:拄着藜杖慢步行走,太阳也渐渐转向西方。这里是说借散步消磨时光。杖,用作动词,拄。藜,藜茎做成的手杖。

  ④这句说,天公十分作美,昨夜给人们下了一场透雨。殷勤,尽心,周到。

  ⑤浮生:短促而飘忽不定的人生。

  【简说】

  这首词作于元丰三年至六年(1080~1083)间,时苏轼在黄州。作品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片写景,由远而近:“林断山明竹隐墙。”然后镜头顺次移至茅舍的周围:“乱蝉、衰草、小池塘”。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展示出一幅醉人的画面。上片写景十分突出,远景、近景、动态、静态、视觉、听觉、嗅觉,全都配合得恰到好处,自然而不板滞,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下片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作者便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在这幽闲静谧的环境中,作者沐浴着雨后潮湿、凉爽的空气,心旷神怡,不禁感谢“殷勤昨夜三更雨”,使人们“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不用典,不雕琢,采用白描的手法;铸词造句,鲜明、准确而又生动;音节和谐、优美,读起来十分顺口。此外,作者“以诗为词”的特点,在本篇也表现得比较明显。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①,梦盼盼②,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③,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④,铿然一叶⑤,黯黯梦云惊断⑥。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⑦。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⑧。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⑨。异时对、黄楼夜景⑩,为余浩叹!

  【注释】

  ①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燕子楼:在今徐州市,为关盼盼所居之地,现旧址已废。

  ②盼盼:关盼盼,唐代徐州著名歌妓。礼部尚书张建封纳盼盼于燕子楼,三日乐不息;后又另建新燕子楼,专供盼盼居住。张建封死后,盼盼念旧爱不愿改嫁,独居燕子楼十余年。

  ③明月如霜: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④如三鼓:三更鼓咚咚响了。,击鼓声。如,语助词。《晋书·邓攸传》: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⑤铿然一叶:形容深夜寂静,一片树叶落地也铿然作响。铿然,金石声。

  ⑥“黯黯”句:梦中惊醒,不禁黯然心伤。梦云,隐用宋玉《高唐赋》中楚怀王梦巫山神女行云下雨事,喻梦盼盼。惊断,惊醒梦断。⑦觉来:醒来。

  ⑧“天涯”三句:我已厌倦了在远方作客,很想回到山中去过田园生活,可是故乡渺远,枉自望眼欲穿。故园,故乡。

  ⑨旧欢新怨,指人间的欢怨情事。

  ⑩异时:以后的某个时候。黄楼:苏轼在彭城东门兴建的一座大楼。

  浩叹:感慨深长。

  【简说】

  《永遇乐》是苏轼于元丰元年知徐州时写的,是一篇别具意境的佳作。词中写的是梦盼盼的事,但审细阅读似乎别有寄托。

  上片写夜景和寻梦。“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以霜比喻皎洁的月光,以水比喻清凉的风,景色可以说是至清至幽。鱼儿跳,露珠滚是动景,却给人以极静的感觉。树叶落地竟铿然作响,其静更可想见。梦被“铿然”的落叶声惊断,却无处寻找失去的梦境。下片写感。先写思归的心情和望眼欲穿的急切。“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说:“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由燕子楼之人去楼空,联想到人生无常,古今如梦,叹息无人梦醒。作者把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感慨深沉,含蓄蕴藉。

  “贵神情,不贵迹象”,是苏轼的二个重要美学观点。虽是怀古,而遗貌取神,偏重于写景抒情,写景抒情的技巧,也臻于娴熟的境地。

  念奴娇

  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①,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②,乘鸾来去③,人在清凉国④。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⑤。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⑦。便欲乘风,翻然归去⑧,何用骑鹏翼⑨!水晶宫里⑩,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

  ①桂魄:指月亮。古代传说,月中有桂树,古人称月为魄,故名“桂魄”。②玉宇琼楼:美玉砌成的楼阁宫室,此指月中宫殿。③乘鸾来去:想象月宫里仙人乘鸾自由往来。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④清凉国:指月宫。⑤历历:清晰分明。⑥“举杯”二句: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苏轼化用其句。⑦“今夕”句:人间的今夕,不知是天上的什么日子。⑧翻然:飞动的样子。⑨鹏:传说中的大鸟。《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⑩水晶宫:这里指月宫。吹断横笛:形容笛声高亢嘹亮。吹断,吹彻的意思。

  【简说】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赏月时写的。作品通过对幻想中天国世界的生动描绘,抒发了作者贬谪期间摆脱现实苦闷、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表现出开阔通脱的乐观精神。

  上片写天国景象。“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写作者“凭高”所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为下面“烟树历历”设下了伏笔。“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不说“明月”而说“桂魄”,增强了作品的神话色彩。“玉宇琼楼”三句,则是对“桂魄”的具体描写,着重表现月宫建筑的高大华美和仙人的逍遥自由。末尾更总写月宫之美。下片写归天意愿。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当作知心朋友,同他一起欢乐,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尽管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以期不辜负这良宵佳夜。“便欲乘风”数句,神思飘逸,更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境界的追求。

  贺拉斯的《诗艺》强调指出:“画家和诗人一向都有大胆创造的权利。”莱辛也曾说:“诗人还要把他想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象写得就像活的一样,使我们在这些意象迅速涌现之中,相信自己仿佛亲眼看见这些意象所代表的事物。”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创造,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并使读者获得醇美的艺术享受。

  青玉案

  和贺方回韵①,送伯固归吴中②

  三年枕上吴中路③。遣黄犬④,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⑤,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⑥。辋川图上看春暮⑦。常记高人右丞句⑧。作个归期天已许⑨。春衫犹是,小蛮针线⑩,曾湿西湖雨。

  【注释】

  ①贺方回:即贺铸,宋代大词人。其《青玉案》结尾三句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因此得名“贺梅子”。

  ②伯固:苏坚的字。苏坚博学工诗,与苏轼友善。吴中:今江苏苏州,苏坚的家乡。

  ③三年:苏坚于己已年(1089)从苏轼监杭城商税,至此已三年。枕上:指思念。吴中路:去吴中的道路。

  ④黄犬:《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有黄犬,名黄耳。陆机在洛阳时,曾将书信系在黄耳的脖子上,让它带到松江家中,又从家中捎回信至洛阳。

  ⑤松江:即吴淞江。

  ⑥老子:年老者自称,宋人习用此语。

  ⑦辋川图: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隐居在辋川,曾绘《辋川图》纪之。其地在陕西蓝田境内。

  ⑧“常记”句:是说苏坚的诗具有王维的风格。高人:指清高不肯出仕的人,即隐士。右丞:王维曾做过尚书右丞,人呼为王右丞。

  ⑨天已许:已蒙朝廷准许。

  ⑩小蛮:人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家妓,以善舞出名。这里苏轼借以指他的妾朝云。

  【简说】

  本词作于元祐七年(1092),时苏轼在扬州,题旨为送别。

  “三年枕上吴中路”,“三年”,点明了苏伯固跟随苏轼的时间,“枕上”表示日夜思念。然后只用“黄犬”等六字带过,即折入对去地——吴中松江的怀念。“莫惊鸳鹭”,取神于虚处把自己对吴中的思恋和爱惜之情,写到了极处。从“若到”四句的嘱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得以归家的羡慕。下片首句写吴中风物之美如辋川,次句称赞苏伯固的诗也萧疏清淡如王维。“作个”数句,奇境别开,因伯固之归,而叹己之不得归。用“曾湿西湖雨”的“小蛮针线”,显出宦游天涯之可哀,而己思归之情,亦倍见殷切。

  此词章法奇横,饶有情韵。况周颐云:“‘曾湿西湖雨’,是清语,非艳语。与上三句相连属,逐成奇艳、绝艳,令人爱不忍释。”观况氏所论,可知苏轼天才吐露,往往馨逸,非后人所可企及。

  减字木兰花

  已卯儋耳春词①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③。便乞春工④,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⑤,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⑥。

  【注释】

  ①已卯: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即今海南儋县。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再贬儋州。

  ②春牛春杖:古代习俗,府县官表示劝农,于立春前一日,迎春牛置署前,次日以红绿丝鞭打牛身,谓之打春。牛古以土制。春杖,即采鞭。

  ③海上:绍圣四年,苏轼由惠州南徙琼州。三年赦归。此词作于海南岛,故曰“海上”。

  ④春工:以春天拟人。指生物得春而发育滋长。金元好问《赋瓶中杂花诗》之二:“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薰染费春工。”

  ⑤春幡:春旗。旧俗于立春日挂春幡,作为春至的象征。春胜:也是立春节物,剪纸或绢,作吉祥图案、文字。

  ⑥“不似”二句:即“不似杨花,卷起天涯似雪花”之倒装。杨花,即柳絮。

  【简说】

  这首词作于元符二年(1099),时作者在海南贬所。作品写海南春光,着意歌颂报春的海风。

  词由海南开春民俗写起。立春节物,春旗采胜,迎春劝农,与中原一般无异,系乎民俗,可资考订。词中,作者以“我本儋耳人”,“海南万古真吾分”的主人身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歌颂了和煦报春的海风。是它“又绿江南岸”,吹绽桃花红艳艳,增人朝气,把万物唤醒。不像暮春暖风,卷起似雪杨花漫天涯,容易触引宦途失意的感伤。

  这首词,不但反映的内容是当地诸黎百姓熟悉的开春时节致祭先农、祷祝丰年的事,具有浓郁的海南农村特色和生活气息;而且词语通俗生动,富于变化而有力度。全词精神境界颇为高昂。“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东坡此词亦足当之。李之仪(一首)

  李之仪,字端叔,沧州无棣(今山东县名)人。神宗时进士。哲宗时曾任枢密院编修官。徽宗朝因文章得罪,被贬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他的词以小令见长,毛晋《姑溪词跋》说他“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可以看出他的词风。有《姑溪居士文集》。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简说】

  相思不得相见,此恨长于此水,只能祝愿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平常,而设想却很别致,可以说深得民歌风味,正是以情语见长。舒亶(一首)

  舒亶(dǎn胆)(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明州慈溪(今浙江县名)人。英宗治平二年进士。神宗时做过知知制诰,御史中丞。徽宗时任龙图阁待制。有集,不传。

  虞美人寄公度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②。背飞双燕贴云寒③。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浮生只合尊前老④。雪满长安道⑤。故人⑥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海。

  【注释】

  ①公度:不是黄公度。此公度生平不详。

  ②芙蓉:指荷花。两句是形容日落以后,水天相连,波上寒雾四起的苍茫景象。

  ③寒:言其高远。这句指双燕相背向云边飞去。

  ④浮生强合尊前老:句式与韦庄“游人只合江南老。”(《菩萨蛮》)相同。尊,即酒器。这句是指借酒以消磨光阴。

  ⑤这句是说目前大雪把来长安的道路都堵住了。

  ⑥故人:指黄公度。这两句用陆凯寄范晔诗意。《荆州记》说。“陆凯与范哗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哗。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简说】

  上片写当年所见的江南景色是花落燕飞、春色无际。下片写眼前雪满长安,想见江南春景而不可得,只能期待从故人寄来的梅枝上见到江南春色。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累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后因事忏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又复太中大夫,再谪许州,致仕。卒谥文定。子由善文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和《栾城应诏集》。

  水调歌头一首

  徐州中秋①

  离别亦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②,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③,同泛清河古汴④,船上载《凉州》⑤。鼓吹助清赏⑥,鸿雁起汀洲⑦。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⑧,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⑨,相对永登楼。

  【注释】

  ①徐州中秋: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中秋节,苏辙与兄苏轼“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苏轼《水调歌头》小序)

  ②东武:县名,汉置,隋始改为诸城,即今山东诸城。

  ③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市。

  ④清河古汴:徐州护城河上接古汴河,下连古泗水,属于清河的一部分。

  ⑤凉州:指凉州古曲。

  ⑥清赏:赏明月。

  ⑦汀洲:水边平地。

  ⑧素娥:姮娥的别称,代指月亮。

  ⑨王粲:东汉文学家。因战乱依刘表,不为所用,登当阳(湖北)城楼,作《登楼赋》抒发离乡日久,功业难成的感慨。

  【简说】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中秋节,其时苏辙同哥哥苏轼分别七年之后,相聚在彭城,“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苏轼《水调歌头·序》)在中秋泛舟赏月时,作者写下了这首词,其兄苏轼也和作一首。苏轼兄弟两人,手足情深,自幼相伴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早岁又同登进士科,后因宦海飘泊,天各一方。二人经常互寄诗词,以诉相思。苏轼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就是怀念苏辙之作,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对苏辙的衷心祝愿。

  苏辙的这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开门见山,叙写离愁,“离别亦何久,七度过中秋”亟写分别之久,其中透露出思念之深。“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是回忆去年中秋,其兄苏轼在密州东武过中秋,曾写《水调歌头》词,表达无尽的离愁。“岂意彭城山下”,五句,是写今日欢聚赏月的愉悦。“岂意”中隐含着无限的惊喜。尽管兄弟团圆赏月,泛舟引吭,实为一大快事,但从《凉州》古曲中也流露出忧愁和悲凉。词的下半片则极力渲染一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哀怨气氛。“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是写人惜月而月无情,不为暂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是写人惜人而人不能留的苦楚。这三句令人联想起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所描绘的凄凉景象。两者都以情景交融取胜,实为异曲同工。全词以“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作结,用王粲登当阳城,怀乡慨世,作《登楼赋》的典故,表述了自己愿与其兄苏轼一起隐退归乡,共叙天伦的希望。

  这首词的基调比较低沉,但感情深挚真切,发自肺腑。况周颐《蕙风词话》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黄裳一首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市)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举进士第一。徽宗政和年间曾任福州知府,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有《演山先生集》,其中存词五十三首。

  减字木兰花

  竞渡①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②。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③。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④。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⑤。

  【注释】

  ①竞渡:我国南方民间传统的赛龙舟习俗。

  ②渚:水中小洲。

  ③春雷:形容喧阗的鼓声。破:冲破。以上两句写参赛的龙舟从远处破浪而来。④“欢声”两句:写观众的欢呼呐喊,更显出最前面的船力争上游的英雄气概。

  ⑤锦标:锦旗,用以奖给优胜者。

  【简说】

  这首词写端午节龙舟竞渡场面,风格明朗、简捷、晓畅。上片泛写赛龙舟之景,似见其色、似观其形、似闻其声。尤以“飞”、“破”二字显其气势。下片专力写赛龙舟时人们的情绪,观赛者“欢声震地”,参赛者大振“战气”。击鼓声,呐喊声、欢呼声中,夺标者的锦旗高高挂起在船头。著一“惊”字渲染出竞渡时紧张、高昂的情绪;著一“衔”字,写出得胜者的喜悦与得意。

  这首词,写的是俗题、俗事,却写得淡隽、直率、不涉俗。《词论》有云:“文家遣辞,雅言则违俗,俗言则伤雅。用之廊庙者,不谐于里巷;习于民众者,不重于士夫。求其通上下之用、兼雅俗之宜,无施而不可者,厥惟填词。”观此《减字木兰花》可见其一斑。既有《风》《雅》之范,又兼歌谣之风。只合出自曾任福州知府体察民风,又兼诗词文赋之艺的黄裳之手。黄庭坚(六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登第后任叶县尉。神宗元丰元年他写信给苏轼表示敬仰之情,苏轼复了信,两人从此缔交。在北宋新旧党争中,他两次被贬,最后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黄庭坚的诗与苏轼齐名,是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词与秦现齐名,而词风却完全不同。他少年时多作艳词,晚年时词风接近苏轼词。著有《山谷词》。

点击下载App,搜索"宋词三百首",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