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宋词三百首",免费读到尾

  菩萨蛮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①。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②,离人犹未归。

  【注释】

  ①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系脱胎于此句。

  ②柳绵:即柳絮。

  【简说】

  这是一首思妇词,景中含情,情真意切,缠绵感人。“溪山掩映斜阳里”,“日之夕矣”,正是“鸡栖于时”、“羊牛下来”的时候,而“君子于役”,教人“如之何勿思”(《诗·王风·君子于役》),因此触动了她的心思。“楼台影动鸳鸯起”,描写极为细腻,但鸳鸯惊飞未必是因为“楼台影动”,而适足见思妇之触景伤情而已,而隔岸出墙的红杏,更加撩人情思。换头,写她“早晚溪边去”,去溪边干什么呢?结尾“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二句,揭出本意,原来她丈夫已经三年没回家了,她是到溪边望郎归。思妇眷眷的情思,在这两句中得到充分表现。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曾子宣(曾布,字子宣)丞相,元丰间,帅庆州,未至,召还,至陕府,复还庆州,往来潼关。夫人魏氏作诗戏丞相云:‘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由于曾布宦游在外,他们夫妻也常常天各一方,劳燕分飞,词中的那位思妇,该是有词人自己的影子吧!苏轼(三十九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县名)人。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受到欧阳修的赏识。王安石变法,苏轼表示反对,随即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等处地方官,又因写诗被指为“谤讪”朝政,在湖州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接着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哲宗时召回为翰林学士。绍圣初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又被贬到广东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后远徙到昌化(今海南岛昌江县)。徽宗立,赦还,死于常州。

  在宋代文人词的发展道路上,苏轼的词作起着革新的作用。其主要成就是能在内容上突破传统束缚,“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宛转绸缪之度。”(胡寅《酒边词序》)在扩大题材的过程中,做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但又能表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正因为如此,苏词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多样,远远超过以往的词人。

  现存的三百多首苏词中,既有忧国忧民,伤时感世的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等;又有咏史怀古、抒发襟怀的篇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就是以怀古为题,借此抒写他的报国之志、不遇之感,向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之作。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苏词中有一些反映农村风光的小词,如在徐州时写了五首《浣溪沙》,记叙了他在农村的所见所闻。在他以前的词人,绝大多数生活圈子狭小,笔触离不开罗幌绮筵;苏轼却能把创作视野扩展到农村方面。南宋辛弃疾在退居上饶时,也曾写下不少以农村为题材的词作,在这方面,苏轼的农村词起着一定的倡导作用。苏词中还有不少是惜别怀人之作,但与一般文人词不同的是,其中不作缠绵悱恻的绮语,而是通过自然景色,抒写自身襟抱,或以此念旧思远。当然苏词并不完全摒弃婉丽纤媚的格调,象《蝶恋花》中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写得宛转而多风致。又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则更是缠绵多感,被认为是咏物词中的最工者。

  由于政治上的坎坷不平,宦海中的升降浮沉,苏轼受庄子及禅宗影响较深,所以在苏词豪放爽朗的基调中不时出现虚无旷达,超凡脱俗的成分,至于那些谈禅论道的词,如“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如梦令》)更形象地反映出他世界观中消极遁世的一面。

  苏轼重视词作内容,不仅表现在他着意扩大题材、开拓疆宇上,还反映在他作词时“不喜剪裁以就声律”,即重视内容,力图不受声律束缚,以及通过清新有致的小序,从另一角度解释内容。

  尽管苏轼通过他的词作“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但在当时的词坛上,苏词仍被不少人目之为“别派”,与“当行本色”的柳永词不同。如陈师道就认为:“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事实上,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那注重内容而又爽朗磊落的词风,为文人词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在当时就出现不少苏轼的追随者。王灼指出:“晁无咎、黄鲁直皆学东坡,韵制得七八。”(《碧鸡漫志》)晁补之、黄庭坚是苏门学士,此外还有南渡之际的叶梦得、向子、陈与义等。特别是在南宋,通过许多爱国志士、主要是辛弃疾的创作实践,豪放词派已成为宋词发展中的主流,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从这方面来讲,苏轼对宋词的开疆拓宇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苏轼的诗、文、词和书法都有名于世。有《东坡词》,存词三百多首。

  醉落魄离京口①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苍烟合②。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③。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④。

  【注释】

  ①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②孤城:指京口。这句形容孤城笼罩在夜雾之中。

  ③这两句是说刚才宴会上的笙歌之声犹历历在耳,但以后怎样告别回到船上就记不起来了。这里形容自己醉归情况。

  ④这两句是说自己老家在四川,但因游宦在东南一带而生活很不安定,所以说是“东南别”。

  【简说】

  本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这时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上年冬,他因事到镇江,至本年六月方回杭州。在这段期间,他经常来镇江、丹阳与常州一带,本词就是他某次离开镇江时作于长江舟中的。

  上片先点明时间、地点,再写自己酒醒以后的追忆。下片是半夜梦回,四顾寂然,思乡念家之情,油然而生,从而对这种经常作客的生涯表示了倦意。

  将本词与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相比,同样都是写江上舟中酒醒梦回,但前者是对家人的思念,后者系对情人的眷恋,两词各自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少年游润州作①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②,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③,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④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释】

  ①润州:今江苏镇江市。

  ②余杭门:宋代杭州城北三座城门之一。

  ③这句是写月下独饮。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姮(héng恒)娥:即“嫦娥”。传说她是后羿的妻子,她偷服了“不死之药”而飞升,成为月神。

  【简说】

  作者自从熙宁四年(1071)冬来杭州以后,经常来往于江南各地。熙宁六年冬,他自杭州至镇江,到次年春尚迟留未归,有感而写了本词。

  上片说去年离家是在飞雪似杨花的冬天,到杨花似飞雪的今年春暮还没有返家的消息。这样就把眼前的杨花和去年的雪花联系起来。

  下片写对酒邀月,月光却偏偏照着稳栖画梁的双燕,借此衬托出作者久居客地的孤寂凄凉之情。

  虞美人

  湖山信是东南美①。一望弥千里②。使君③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沙河塘④里灯初上。水调⑤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⑥。

  【注释】

  ①嘉祐初年,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临行时仁宗作诗送行,开头两句是“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挚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吴山上,欧阳修曾为作记。信是,确实是。

  ②弥(mí迷):满,遍。这句是说作者在吴山上登高望远,只见平野千里,美不胜收。

  ③使君:汉时称州牧为使君,后世用米称州郡长官,这里是指陈襄。

  ④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热闹繁华之地。

  ⑤水调:本为隋代民间曲子,到唐代极为流行。

  ⑥这句是以碧琉璃形容月光映照之下的江水。

  【简说】

  据《本事集》说,熙宁七年秋,杭州太守陈襄(述古)将罢任,离杭之前,宴客于有美堂,苏轼即席赋此词(这时苏轼任通判,是陈的属吏)。

  本词所描绘的东南湖山之美,是从月明水净的夜景中显示,而作者自己一无杂虑的澄澈心境也通过明静的夜景中表现出来。杜甫《陂行》有“波涛万顷堆琉璃”之句,可见用琉璃形容水面的莹澈是诗人所习用的。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①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②。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释】

  ①临平山:在杭州东北。

  ②荧荧:光亮貌,这里指泪珠被灯光所照时闪闪发光。

  【简说】

  本词作于熙宁七年七月,这时陈襄将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县)太守,作者写词送行。

  以临平山上的高塔,来象征别后自己伫立远望的形象,再以秋雨也有睛时来和自己的别泪不干和比较,二人友谊的深厚,可以想见。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①。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②,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③。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④,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⑤。

  【注释】

  ①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卒于京师,其明年,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作者写本词时,离王氏之死刚好十年。茫茫,不明貌,指两人生死相隔已有十年。

  ②千里孤坟:指王氏葬在四川,与自己相隔几千里。

  ③两句是说十年来自己风尘满面,两鬓斑白,衰老得很快。

  ④轩:指有窗槛的小室。小轩窗,小室的窗前。这四句写梦境。

  ⑤短松冈:种着小松树的山冈。即王氏孤坟。

  【简说】

  这是悼亡之作。熙宁八年(1075)写于密州(今山东诸城县)。

  潘岳《悼亡诗》第一首有“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之句。“何时忘”与“自难忘”,都是形容死别之苦,忆念之深。

  梦中还乡重逢,无言相对,这是借梦境说明相思之切。最后归结到月下孤坟,又反映出“无处话凄凉”的苦衷。

  江城子猎词①

  老大聊发②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③。锦帽貂裘④,千骑卷平冈⑤。为报倾城随太守⑥,亲射虎,看孙郎⑦。酒酣胸胆尚开张⑧。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⑨。会挽雕弓如满月⑩,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①傅《东坡纪年录》:“乙卯(1075)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②老夫:作者自弥。聊:姑且。

  ③两句说左手牵黄狗,右臂举苍鹰,准备出猎。《梁书·张克传》:“值克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

  ④锦帽:锦蒙帽。貂裘:貂鼠裘。

  ⑤千骑(jì计):形容随从乘骑之多。卷平冈:卷起平冈上的尘土。指千骑过处,卷起一片尘沙。

  ⑥为报:为了酬答。倾城:全城的人。太守,指一州的行政长官,宋代以“太守”为“知州”的别称。

  ⑦作者自比孙议,要亲自去射虎。《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孙郎,即孙权。

  ⑧这句说饮酒尽量,胸怀胆气都很豪壮。

  ⑨持节:拿着符节。云中:汉代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及山西西北一部分地区。冯唐:汉文帝时人。当时魏尚任云中太守,因事获罪,冯唐向文帝陈述魏尚阻击匈奴有功,不应因报功时虚报了杀敌数字而办他的罪。文帝便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罪,并恢复他云中太守的职务,还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见《史记·冯唐列传》。王勃《滕王阁序》亦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句。这里作者是以冯庸自比。

  ⑩会:将要。雕弓:雕着花纹的弓。满月:弓本为半月形,尽量拉开成为满月形。

  天狼:星名。《楚辞·九歌·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王逸注:“天狼,星名,以喻贪残。”《晋书·天文志》:“狼一星在东井(星)南,为野将,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简说】

  本词是熙宁八年苏轼在山东密州任上所作。上片先写大队人马出猎的盛况,并以勇掷猛虎的东吴孙权自比,说明自己年富力强,正当有为之时。下片以汉文帝时的冯唐自比,希望朝廷加以录用,俾能为国效力,建树功勋。全词充满昂扬振奋的情调和强烈的同仇敌忾之心。

  在这首小词中,反映出意义重大的主题,能突破传统上以词为“艳科”、只能作为文章余事的看法,是值得予以重视的。

  望江南暮春①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濠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③。休对故人思故国④,且将新火试新茶⑤。诗酒趁年华。

  【注释】

  ①望江南:一般为单调,这首是双凋。

  ②壕:城壕。城下水沟。

  ③咨嗟:叹息之辞。

  ④故国:指故乡,故园。

  ⑤新火:旧时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新茶:指“雨前茶”、“明前茶”。

  【简说】

  这是熙宁九年(1076)春在山东密州任上所作。苏轼在密州修葺了超然台,经常登临游息。他的《超然台记》,是一篇很好的散文。

  超然台筑在城上,因此登台能眺望到全城。词中先写寒食清明时全城一片烟雨迷濛的景象,引人愁思,从而过渡到下片的酒醒咨嗟,反映了自己思乡的心情。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②。不知天上宫阙③,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④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⑤,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⑦。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⑨。

  【注释】

  ①子由:即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这时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市)。

  ②两句从李白《把酒问月》诗中化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③天上宫阙:指月宫。“明皇游月宫,见膀曰‘广寒清虚之府’。”(《天宝遗事》)

  ④乘风:见《列子·黄帝篇》:“列子乘风而归……随风东西,……竟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耶?”

  ⑤琼楼玉字:即月宫。《酉阳杂俎》前集卷二:“翟天师名乾祐,峡中人。……曾于江岸,与弟子数千玩月。或曰:‘此中竟何有?’翟笑曰:‘可随我指观。’弟子中两人见月规半天,琼楼金阙满焉。数息间,不复见。”

  ⑥“起舞”句用李白诗意:“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两句说月下起舞、身影零乱,想想月宫高寒,还不如在人间吧。

  ⑦绮:念“起”(qǐ)。三句说月光移动,转过了朱红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那个不眠的人(作者自己)。

  ⑧两句是说月儿不应该这样无情,为什么老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团圆呢?

  ⑨婵娟:美好的姿态,这里形容月亮。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两句祝愿人常健好,千里共此明月清辉。

  【简说】

  这是熙宁九年中秋夜通宵欢饮后所作。上片从问月转到赏月,由向往月宫到月下起舞;有人间天上,此乐相同之感。下片从赏月回到问月,由月难长圆到人难常好;有天上人间、此恨无穷之叹。最后以乐观旷达的祝愿作结。

  本词即景抒情,借问天问月抒发个人怀抱。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想象设问,展现中秋月宫夐绝尘寰的奇景。再从景物的自然更迭到人事的流转交迁,以自然境界的澄彻辽阔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开朗廓达。语言洗却柔靡,脱除陈套,是历来中秋词中意境最高、流传最广的一首。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①。黄童白叟聚睢盯②。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注释】

  ①两句说红日照在溪中,游鱼历历可见,两岸绿树中栖息着乌鸦。

  ②黄童白叟:黄发的小儿和白发的老翁。睢suī虽):仰目。盱(xū虚):张目。聚睢盱:即聚观之意。

  【简说】

  《浣溪沙》五首(包括以下四首),作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上一年四月调任徐州太守,到秋天黄河决口,情势十分危急,他能亲自率领军民修筑护城长堤,昼夜不懈,保全了一城的生命财物。次年(1079)又值春旱,灾情很重,地方官照例要向天求雨,下了雨,又要谢雨。当时求雨和谢雨的地方是在徐州城东二十里的石潭。这五首词就是作者在谢雨途中所作。

  本词写途中日暖溪碧的景色。还写了村中鱼鸟猿鹿及扶老携幼出来观看热闹的场合。

  浣溪沙

  旋抹红妆看使君①。三三五五棘篱门。梢挨踏破蒨罗裙②。老幼扶携收麦社③,乌鸢翔舞赛神村④。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释】

  ①旋(xuàn眩):临时急就。抹红妆:涂脂粉,使君,即太守。全句是说妇女匆匆打扮一番,就出来看太守经过。

  ②蒨(qiàn欠):同茜。茜草的红汁可作染料。蒨罗裙,即红罗裙。

  ③收麦社:收了麦子后要祭神。社,祭祀社神(土地神)。

  ④赛神村:正在祭神的村子。赛,指谢神的祭礼。乌鸢在祭神的村子上面盘旋,想去吃那些祭食。

  【简说】

  上片写乡村妇女匆忙打扮一下就出来看太守经过此地,她们三五成群,站在棘篱门边,由于互相挤挤挨挨,争着要看使君,以至把红罗裙子也踏破了。

  下片写老翁幼童,都高兴地来看迎神赛会,一片欢乐景象。乌鸢盘旋觅食,使节日气氛更为浓厚。

  浣溪沙

  麻叶层层①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垂白杖藜③抬醉眼,捋青捣政策水平软饥肠④。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

  ①(qǐng请):“”的古写,同“茼”。茼麻,一年生草本植物,叶似麻而薄。

  ②络丝娘:本为虫名,即纺织娘;这里是指正在笑语的缫丝妇女。

  ③垂白:指须发将白。杖藜:拿着拐杖。杖作功词用。藜:一年生草木植物。藜杖,藜茎所作作的杖。

  ④捋(luō)青:脱取青麦子。(chǎo炒):干粮。捣,把炒麦捣成粉。软:苏轼《发广州》诗:“三怀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软饥肠:饱肚肠。

  【简说】

  原野上麻叶叶闪闪发光,一片雨后欣欣向荣的景象。走进村子,闻到煮茧的香味,又看到缫丝蚕娘在篱边笑语。在这种活跃气氛的感染下,作者也停住脚步,与捋青充饥的老爷爷谈谈本年的年成。

点击下载App,搜索"宋词三百首",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