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孟子",免费读到尾

  三十二诗曰章

  公孙丑曰:“《诗》曰①:‘不素餐兮②。’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悌从之,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注释】

  ①诗曰:诗经魏国风伐檀之篇。②不素餐兮:朱注:“素,空也。无功而食禄,谓之素餐。”

  【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说:‘不是白吃禄米的。’那君子不耕种吃人家的禄米,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君子住在这个国家里,这国君举用他,便能使国家安定富足,尊贵荣耀;国中的子弟随从着他,就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尽忠国家,取信朋友,‘不是白吃禄米的,’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呢?三十三王子章

  王子垫①问曰:“士何事②?”孟子曰:“尚志③。”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④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⑤。”

  【注释】

  ①王子垫:齐王之子,名垫。②士何事:朱注:“上则公卿大夫,下则农工贾,皆其所事,而士居其间,独无所事,故王子问之也。”③尚志:朱注:“尚,高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士既未得行公卿大夫之道,又不当为农工商贾之业,则高尚其志而已。”④恶:读乌,犹何也。下恶同。⑤大人之事备矣:朱注:“大人,谓公卿大夫;言士虽末得大人之位,而其志如此;则大人之事,体用已全。”

  【译文】

  王子垫问道:“士做什么事?”孟子说:“高尚自己的志向。”王子垫说:“什么叫做高尚志向呢?”孟子说:“志在仁义二字罢了。杀了一个无罪的人,就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而把它取来,就是不义。这颗心住在那里?在仁上;走的路在那里?在义上。所住的便是仁,所从的便是义,这大人的事就完备了。”三十四仲子章

  孟子曰:“仲子①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②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③亡亲戚君臣上下④。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注释】

  ①仲子:即于陵陈仲子。见滕文公篇(十五)匡章章。②舍:同舍。③焉:于也。④亡亲戚上下:“亡”。同无。“亲戚”,亲族也,指父母兄弟等。

  【译文】

  孟子说:“陈仲子这个人,如不合于义,就是给他齐国,也不肯接受。大家都相信他。这好像是舍弃一篮饭和一碗汤的小义罢了。人的最大错处,莫过于抹煞父母、兄弟、君臣、上下的伦常,因为他的小义,就相信他的大节,怎么可以呢!”三十五桃应章

  桃应①问曰:“舜为天于,皋陶为士②;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③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踪④也。窃负而逃,遵⑤海滨而处,终身然⑥,乐而忘天下。”

  【注释】

  ①桃应:孟子弟子。②皋陶为士:皋陶,人名;亦作咎繇。舜臣。“土”,士师,狱官也。③有所受之:朱注:“言皋陶之法,有所传受,非所敢私,虽天子之命,亦不得而废之也。”④敝踪:破草履也。“踪”,同屣。⑤遵:循也。⑥然:“”,同欣。即欣然。

  【译文】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狱官;假如瞽瞍杀人,那末怎么办?”孟子说:“把他依法逮捕就是了。”桃应说:“那末舜不禁止吗?”孟子说:“舜怎么能够禁止?皋陶是有法律的根据啊!”桃应说:“那么舜怎么办?”孟子说:“舜看那弃掉天子尊位,如同抛弃破草鞋一样。私下背着父亲逃去,沿顺着海滨隐藏起来,一生一世高兴地奉侍父亲,快乐得而忘掉了天下。”三十六自范章

  孟子自范之齐①。望见齐王之子,喟然②叹曰:“居移气③,养移体④,大哉居乎!非夫⑤尽人之子与?(孟子曰⑥:)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⑦。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注释】

  ①自范之齐:范,齐邑。今山东省范县。之,至也。②喟然:叹声。③居移气:“居”,所处之位及环境。言地位环境足以影响人之气象也。④养移体:“养”,奉养也。言人之奉养足以改变身体也。⑥孟子曰:朱注以为衍文。盖此二节语意衔接,当合为一章也。⑦呼于垤泽之门:“呼”,怒呼。垤泽,宋国城门名。“垤”、音至。

  【译文】

  孟子从范邑到齐国,看见齐王的儿子,就感叹的说:“地位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气象,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态,地位环境的关系真大啊!他不也是和一般人的儿子一样吗?王子所住的房子,所乘的车马,所穿的衣服,多和人相同,可是王子的态度那样好,这是受他的地位环境影响呢!何况那处于天下广居的仁人吗?从前鲁君到宋国,呼吼于垤泽的城门前,守门人说:‘这不是我的国君,怎么声音这样像我国君呢?’这没有别的缘因,只是因为所处的地位环境相似啊!”三十七食而章

  孟子曰:“食①而弗爱,豕交②之也;爱而不敬,兽畜③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④者也。恭敬而无实⑤,君子不可虚拘⑥。”

  【注释】

  ①食:音嗣。以饮食与之。②豕交:谓但食畜之,如养豕也。交,接也。③兽畜:“畜”。养也。“兽”,犬马之属。④将:犹奉也。朱注:“程子曰:‘恭敬虽因币帛而后发见,然币之未将时,已有此恭敬之心,非因币帛而后有也。’”⑤恭敬而无实:朱注“此言当时诸侯之待贤者,特以币帛为恭敬,而无其实也。”⑥虚拘:谓以虚伪之恭敬而挽留之也。“拘”,留也。有“覊糜”意。

  【译文】

  孟子说:“供给他饮食而不爱他,只是当猪接待他呢;爱他而不敬他,只是当犬马养他呢。恭敬的心,是在未奉送币帛礼物以前就具有的。如果仅有外表的恭敬,而无内心的诚意,君子不会为此虚伪的恭敬而被挽留住的。”三十八形色章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①;唯圣人然后可以践形②。”

  【注释】

  ①形色天性也:“形”,形体。“色”,说文:“颜气也。”盖形者,体之外形。色者,肤之颜色。皆天所赋本质,故曰性也。②践形:赵注:“践,履居之也。”孔注:“践,循也。”“践形”,谓依照人之原形而实践之,使无亏缺也。

  【译文】

  孟子说:“人的形体气色,就是自然的本性流露;只有圣人才能依照人的原形而实践他的本性。”三十九齐宣章

  齐宣王欲短丧①。公孙丑曰:“为期②之丧,犹愈于已③乎?”孟子曰:“是犹或紾④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⑤。亦教之孝弟⑥而已矣。”王子⑦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注释】

  ①短丧:即将缩短三年之丧。②期:一年。③已:止。④紾:戾。⑤姑徐徐云尔:“姑徐徐”,谓且缓缓扭之也。“云尔”,语助词。⑥教之孝弟:朱注:“教之以孝弟之道,则彼当自知兄之不可戾,而丧之不可短矣。”

  【译文】

  齐宣王想要缩短三年的丧期。公孙丑说:“改为一年的丧期,总比不穿孝服要好些?”孟子说:“这如同有个人要扭转他哥哥的手臂,你告诉他,暂且慢慢儿扭呢!依我看,你应教他孝弟就好了。”同时,有个王子,他生母死了,因为嫡母在,不可长期服丧,他的师傅替他请求几个月孝服。公孙丑说:“像这件事怎么样?”孟子说:“这本来想服完三年丧,却不可得,即使多加一天,总比不穿孝服好多。我刚才所说的,是针对那些没谁禁止他,却自己不肯服满三年丧的人说的。”四十君子章

  孟子曰:“君子所教者五①:有如时雨②化之者;有成德③者;有达财④者;有答问⑤者;有私淑艾⑥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释】

  ①所以教者五:朱注:“下文五者,盖因人品高下,或相去远近先后之不同。”②时雨:朱注:“及时之雨也。”③成德:因其本有之德而教之使成也。④达财:使之通达而为有用之材也。“财”,同材。⑤答问:就其所问而答之。⑥私淑艾:朱注:“私,窃也。淑,善也。艾,治也。人或不能及门受业,但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窃以善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诲之所及。”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五种教人的方法:有像时雨的润育草木;有成就他的德性;有通达他的才能;有解答他的疑问;有未能及门受业,私下窃取君子的嘉言懿行,而来培养自身。这五种,即是君子教人的方法。”四十一公孙章

  公孙丑曰:“道①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②,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③。君子引④而不发,跃如⑤也。中道⑥而立,能者从之。”

  【注释】

  ①道:共行之道。韩愈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盖即儒家施行仁义之道也。②几及:将及也,“几”,近也。③彀率:“彀”,音遘。“率”,音力。谓张弓之度也;④引:开弓也。⑤跃如:如踊跃而出也。⑥中道:“中”,全也。大全之道也。“大全之道”,人人可从而行之。

  【译文】

  公孙丑问说:“仁义的道,是非常高超而美妙啊!学道的人,就像登天般的困难,总是做不到的。为什么不稍降低些,使他们做得到,就能天天勤勉学习呢!”孟子说:“大匠不会因笨的徒弟改变或废弃了用绳墨的方法,羿也不会因笨的学射人改变了他拉满弓的限度。君子教人,如同教人射箭一样,只是拉满弓而不发箭,这箭像活跃地跳出的样子,君子站在大全之道的地位,能学的人就随从着去学习了。”四十二天下章

  孟子曰:“天下有道①,以道殉②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③者也!”

  【注释】

  ①有道:政治清明也。②殉:同徇,从也。③以道殉乎人:谓以正道从俗人也。赵注:“天下有道,得行王政,道从身施功实也。天下无道,道不得行,以身从道,守道而隐,不闻以正道从俗人也。”

  【译文】

  孟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道就随着身子显现而行;天下无道的时候,身就随着道而隐去。没有听说用正道去迁就他人呢。”四十三滕更章

  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门②也。若在所礼③。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④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⑤。”

  【注释】

  ①滕更:滕文公之弟,来学于孟子者。②在门:谓在门下为弟子。③若在所礼:谓似在礼待之列。④挟:有倚恃义。⑤滕更有二焉:言滕更有挟贵挟贤二者于其间。“焉”于是也。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夫子的门下,好像也在礼待之列;但是夫子不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什么原故?”孟子说:“凡倚仗尊贵来问的,倚仗贤能来问的,倚仗年高来问的,倚仗功勋来问的,倚仗旧交来问的,这都不回答的。现在滕更仗倚他的尊贵和贤能,所以我不回答的。”四十四于不章

  孟子曰:“于不可已①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②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③。”

  【注释】

  ①不可已:“已”,止也。“不可止”,谓所不得不为者也。②所厚:指最亲者。③进锐退速:朱注:“进锐者,用心太过。其气易衰,故退速。”

  【译文】

  孟子说:“对于不可中止的事,竟然中止,那就没有一件事不可以中止了;对于应该厚待的人,竟然薄待起来,那就没有一个人不可以薄待了,前进太快的人,他后退起来也最迅速。”四十五君子章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①也,爱之而弗仁②;于民也,仁之而弗亲③。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④。”

  【注释】

  ①物:指禽兽草木。②爱之而弗仁:赵注:“当爱育之而不加之仁,若牺牲,不得不杀也。”朱注:“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程子曰:“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民则可,于物则不可。统而言之,则曰仁;分而言之,则有序。”③仁之而弗亲:赵注:“临民以非己族类,故不得与亲同也。”④亲亲而仁民爱物:赵注:“先亲其亲戚,然后仁民,仁民然后爱物,用恩之次也。”朱注:“杨氏曰: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所谓理一而分殊也。”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禽兽草木,只应爱惜他,却不应对他仁慈;对于百姓,应当对他们仁爱,却不应对他们亲爱。先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及到仁爱百姓,再由仁爱百姓,然后推及到爱惜禽兽草木。”

点击下载App,搜索"孟子",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