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孟子",免费读到尾

  三十一视臣章

  孟子告齐宣王①曰:“君之视臣如手足②,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③;君之视臣如土芥④,则臣视君如寇雠⑤。”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⑥;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⑦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⑧,又先⑨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⑩: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注释】

  ①告齐宣王:朱注:“孔氏曰:宣王之遇臣下,恩礼衰薄,至于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则其于群臣,可谓邈然无敬矣。故君子告之以此。”②手足:朱注:“手足腹心,相待一体,恩义之至也。”③国人:犹言路人。无怨无德也。④土芥:谓视之如土如草也。⑤寇雠:雠:通仇。犹言敌人。⑥为旧君有服:仪礼丧服:“大夫为旧君何以服齐衰三月也?大夫去君,归其宗庙,故服齐衰三月也,言与民同也。何大夫之谓乎?言其以道去君而犹未绝也。”朱注:“王疑孟子之言太甚.故以此礼为问。”⑦膏泽:犹言恩泽也。⑧导之出疆:朱注:“防剽掠也。”⑨先:先容之也。朱注:“称道其贤,欲收用之也。”⑩收其田里:“田里”,谓田禄里居也。朱注:“三年而后收其田禄里居,前此犹望其归也。”搏执:赵注:“搏执其亲族也。”案亲族,指其父母妻子兄弟也。极:困也。穷也。谓穷之困之于所往之国,使之终死于此,所谓极之也。

  【译文】

  孟子向齐宣王说:“人君看待臣子像手足,臣子就把人君看待像腹心;人君看待臣子像犬马,臣子就把人君看待像路人;人君看待臣子像土芥,臣子就把人君看待像敌人。”宣王说:“礼经上说:凡是事过君的臣子,应替旧君穿孝服三个月。怎样才可以替旧君穿孝服呢?”孟子说:“臣子进谏时便采用,臣子建议时便听从,因此,使恩惠施及到百姓身上去。当他有事故要离开本国时,人君便派人领导他出境,又先在他所到的地方宣扬他,等他去国三年不回来,然后才收回他的田禄和里居;这是对臣子做了三件有礼的事。这样,就应替旧君穿孝服。现在做臣子,有进谏并不采用,有建议并不听从,不能使恩施及到百姓身上。当他有事故离开本国,人君就派人押着他离境,又派人在他所要去的国家,尽量地破坏,使他陷于绝境。他一离开,就收回他的田禄里居。这样,就叫做敌人。既是敌人,还有什么孝服可穿呢?”三十二无罪章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①;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②。”

  【注释】

  ①大夫可去:谓辞去其官职。②士可以徙:谓迁地他往。赵注。“恶伤其类,视其下等,惧次及也。”

  【译文】

  孟子说:“国君无故杀了士人,凡是做官的,就可以辞职不干了。倘无故杀了百姓,凡是士人,皆可迁往他处去了。”三十三君仁章

  孟子曰:“君仁①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注释】

  ①君仁全二句:此已见前“仁不足与适也”二十章。朱注:“上篇主旨人臣当以正君为急。此章直戒人君。”“君仁”,兼指存心行政之公言。“君义”,兼指存心行政之宜言。

  【译文】

  孟子说:“国君能依仁道行事,百姓自然没有不仁了。国君能依义理行事,百姓自然没有不义了。”三十四非礼章

  孟子曰:“非礼之礼①,非义之义②,大人③弗为。”

  【注释】

  ①非礼之礼:赵注:“若礼而非礼。陈质娶妇而长,拜之也。”言如妇长于夫,而夫拜之,似敬长之礼,而实非礼也。②非义之义:赵注:“借交报仇,是也。”言如助友以报仇,似交友之义。而实非义也。朱注:“察理不精,故有二者之蔽”。③大人:指有德之君子。

  【译文】

  孟子说:“行之似礼,实际不是礼;行之似义.实际不是义。有德的君子是不会做的。”三十五中也章

  孟子曰:“中①也养不中②,才③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④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⑤之相去⑥,其间不能以寸⑦。”

  【注释】

  ①中:全也。即大全中正之道也。②不中:偏而不全也。一有所偏,则入邪道。③才:俊才也。④乐有贤父兄:赵注:“乐有父兄之贤以养己。”即乐父兄之贤以教己也。⑤不肖:不贤也。⑥相去:犹言相距。⑦不能以寸:谓贤者应负教养不贤者之责,今如不教养,则贤与不贤相距,其间不及一寸地位。极言其相差无几也。

  【译文】

  孟子说:“合于中道的人应教养不合中道的人,有才能的人应教导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都喜欢有个贤父兄。假如合于中道的父兄,弃绝不合中道的子弟,有才能的父兄弃绝没有才能的子弟,那末,贤和不贤,便相差无几,中间距离最多不到一寸罢了。”三十六不为章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①。”

  【注释】

  ①人有不为二句:朱注引程子曰:“有不为,知所择也。惟能有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邪?”按“不为”,指真操守言;“有为”,指义行言。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须有不为的操守,才能够有正义的大作为。”三十七言人章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①,当如后患②何!”

  【注释】

  ①不善:即恶也。②后患:好言人恶,受者必怀恨而图报复于他日,其后果必不堪设想,故曰后患。

  【译文】

  孟子说:“常好说人家不好的,要想到将来的后果怎么样。”三十八仲尼章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①。”

  【注释】

  ①已甚:“已”,太也。犹言太甚。

  【译文】

  孟子说:“孔子处世待人,从不做太过分的事。”三十九惟义章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①,信不必果②,惟义所在。”

  【注释】

  ①不必信:谓不必执一守信,有时可通以权变。②果:决也。亦信也。凡预期而获信验曰果。

  【译文】

  孟子说:“有道德的伟人,说的话不一定守信,做的事不一定果决,但留意于通权达变,而独以正义为依归。”四十赤子章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①者也。”

  【注释】

  ①赤子之心:“赤子”,即婴儿。朱注:“赤子之心,纯真无伪;大人之所以为大人,正以其不为物诱,而有以全其纯一无伪之本然。”

  【译文】

  孟子说:“道德高尚的大人,他永远不失掉他做赤子时的一片纯真的心。”四十一养生章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①,惟送死②可以当大事。”

  【注释】

  ①大事:指丧葬之事。②送死:朱注:“事生固当敬爱,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事亲,舍是无以用其力矣。”盖儒家以孝为仁本,而孝又以丧祭为严,故以送死为大事。

  【译文】

  孟子说:“子女奉养父母,虽是尽孝道,还不能够算得大事。只有送父母的死,殡葬尽礼,才可算得大事。”四十二深造章

  孟子曰:“君子深造①之②以道③,欲其自得④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⑤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⑥逢其原⑦。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注释】

  ①深造:“造”,诣也。前进而不已,达于至极之境也。②之:正义谓,指所学言。下文“自得之”,“居之”,“资之”,“取之”并同。③道:谓治学之方。④自得:朱注:言默识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⑤资:借也。朱注:“则所借者,深远而无尽。”⑥左右:朱注:“身之两旁,至近而非一处也。”⑦原:同源。谓水之来源处。即无往而不值其所资之本也。

  【译文】

  孟子说:“君子做学问,必定用方法深入到所研究的学问里,希望默识心通,自然地领悟得真理;能自然地领悟得真理,心就会安适的住在那里;能安适的居住那里,一切行事,皆可借助于它。一切行事皆可借助它,那么反用起来,或左或右,到处都可遇到本源,所以君子希望默识心通,能自然地领悟得真理。”四十三博学章

  孟子曰:“博学①而详说②之,将以反说约③也。”

  【注释】

  ①博学:广博研究之。②详说:详细说明之。③说约:“约”,要也。谓说明简要之原理也。朱注:“言所以博学于文而详说其理者,非欲以夸多而斗靡也。欲其融会贯通,有以反而说到至约之地耳。”

  【译文】

  孟子说:“学者不但要广博的研究,并且要详细的说明,这就是将它反转来说明最精要的原理啊。”四十四善服章

  孟子曰:“以善①服人②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③,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末之有也。”

  【注释】

  ①善:美德也。“欲其同归于善。”②服人:谓使人顺服。朱注:“欲以取胜于人。”③养人:谓培育人。

  【译文】

  孟子说:“拿美德来顺服人,那不会有人顺服他的;拿善德来培育人,那天下的人都诚心地顺服他。不能使天下人诚心地顺服他,就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争。”四十五无实章

  孟子曰:“言无实不详。不详之实,蔽贤者当之。①”

  【注释】

  ①言无实不详:朱注:“或曰,天下之言,无有实不详者,惟蔽贤为不详之实。或曰:言而无实者,不详;故蔽贤为不详之实。二说不同,未知孰是,疑或有阙文焉。”按胡毓寰云:“此章意思,分上下两截,上截谓‘言无实’为不详,下截谓‘蔽贤’为不详。中间无介系组织,致前后意不连贯,故朱子疑其或有阙文焉。窃意孟子之意:‘言无实者,受不祥之名;蔽贤者,受不详之实。’名者,实之对。下言不详之实,故知上为不详之名。祥,善也。不善之名,如被呼为小人是也。不善之实,祸患是也。盖谗邪蔽忠,则群小竞进,国必乱亡;而覆巢之下无完卵,群小亦同被祸焉。故日蔽贤者受不详之实。推孟子之意,殆以言无实者,害犹小,蔽贤者,害乃大也。”

  【译文】

  孟子说:“人的说话不诚实,固然是不好,但这不过是小害。害中最大的,只有蔽塞贤人的谗言,才足以担当呢!”四十六徐子章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称于水曰:‘水哉!水哉③!’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④,不舍⑤昼夜。盈科⑥而后进,放乎四海⑦:有本⑧者如是。是之取尔,⑨!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⑩,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

  ①徐子:名辟。孟子弟子。②亟:读器。数也。屡也。③水哉水哉:欢美之辞。④原泉混混:“原泉”,即有源之水。“混”,俗作滚。“混混”,涌出貌。⑤舍:止也。⑥盈科:“盈”,满也。“科”,坎也。⑦放乎四海:“放”,至也。“四海”,犹四方。⑧本:水之源。言泉水有源,久流不竭。⑨是之取尔:“取”,择选也;言孔子择选水之优点者此耳。⑩集:聚也。沟浍:田间路旁行水之沟也。朱注:“浍,田间水道也。”涸:水干也。声闻:名誉。情:实也。耻之:耻其无实也。

  【译文】

  徐子问孟子道:“从前孔子历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为什么取意在水呢?”孟子说:“有源的水,混混地涌出来,日夜不停地流着,等到流满了坑陷,然后再继续向前行,一直流到海里去;有本源的就像这样,所以这点便可取啊!假使没有本源的水,那就像七八月间大雨骤然的注集,田间大小水沟都涨满了,但雨一停止,它干涸极快,可以站在旁边等待着的。所以虚名超过了事实。君子是认为可耻的。”

点击下载App,搜索"孟子",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