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养生导引法",免费读到尾

  一、中风门

  属性:(原文)一法∶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

  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

  (解说)采用正立背靠墙姿势,不息,行气,(功法详见本节讨论)运用意识导气,使内气从头至足而止。这种练功法可以治疗疽病、疝气、大风、半身不遂,以及各种风痹病。

  (原文)二法∶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

  (解说)将两脚趾仰起、行气,五息而止,引气至腰背。可以治疗腰背痹痛和半身不遂,并能改善人的听觉。经常用此法练功,还能使诸根(佛家称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因眼、耳等对于声、色等能产生感觉,故称为根)清净,不受病邪和外界不良原素的侵袭和干扰。

  (原文)三法∶以背正倚,展两足及指,瞑心(收心使之安静),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

  (解说)采用背部端正靠墙壁的坐式,伸展两脚和足趾,排除杂念,使心神宁静,从头上引气,使内气随意念向下行到双脚十趾及足掌心的涌泉穴。如此反复以意引气做二十一次,等到脚底似有受气的感觉时为止。

  这就是所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的功法。

  (原文)四法∶正柱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

  (同促)令气至头始止。治疽、痹、大风、偏枯。

  (解说)采用背部端正靠墙的坐式,不息,行气,以意念引导内气,从嘴内至头顶为止。

  可以治疗疽病、痹症、大风和半身不遂。

  (原文)五法∶一足(同蹋、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欷(通欹、斜。倾

  侧)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解说)一只脚踏地不动,另一脚伸向侧面,转身成斜势,两手相合尽量随身体掉转,

  左右交替十四次。可消除脊背风寒,半身不遂引起的气血不能通达润养肢体。

  (原文)六法∶手前后递(交替、顺次更迭)互拓(举、推),极势三七,手掌向下,

  头低面心,气向下至涌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同膊。肩膀、肩胛)前后欹侧,柔转二七。去并冷血,筋急渐渐如消。

  (解说)两手前后交替互推,尽力活动二十一次。然后停止推手,手掌朝下,低头面向心胸,以意行气下达涌泉穴和仓门,气至后守一会儿收功,收功时要放松全身,将气散开,使气平调。此后再活动头部,向肩部前、后、左、右倾斜,柔和自如地转动十四次。这种功法可以祛除肩部血脉的寒邪,使筋脉拘急逐渐消除。

  (原文)七法∶两手抱左膝,伸腰,鼻纳气七息,展右足。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痛痿。

  (解说)采用踞坐姿式,用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伸展右腿,以鼻吸气,行气七息。可治疗下肢活动障碍,难以屈伸、跪拜、起立,小腿疼痛痿软无力。

  (原文)八法∶两手抱右膝着膺(胸)。除下重难

  屈伸。

  (解说)用踞坐位,两手抱右膝贴胸。可消除下肢沉重,难以屈伸。

  (原文)九法∶踞(凭倚)坐,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

  七息,展左足着外。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痹。

  (解说)采用踞坐位,即倚坐位。伸展右腿,两手抱左膝头,伸腰,用鼻吸气,

  尽量使吸呼深长,行气七息,然后伸左腿,足向外展。这种功法能治疗下肢屈伸、跪拜、

  起立困难,小腿疼痛,肿胀麻木。

  (原文)十法∶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势,一手向下如捺物,

  极势,上下来去换易四七。去膊内风,两膊井内冷血,两腋筋脉挛急。

  (解说)采用站式,使身体上下正直,一手向上举,仰掌象推东西一样,一手向下

  象按捺东西,两手尽量用力,上下反复交替进行二十八次。这种功法可祛除肩膀内的风邪,

  两肩井内血脉受寒,两腋筋脉拘急痉挛。

  (原文)十一法∶踞,伸左脚,两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

  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

  (解说)踞坐位,伸展左脚,两手抱右膝,伸直腰,用鼻吸气,尽量使吸呼深长,行气

  七息,然后再伸左脚外展。此法可治疗下肢屈伸、跪拜、起立困难,小腿疼痛。本节与原文第九法动作大致相同,一为右,一为左,交替进行即为一个完整功法。

  (原文)十二法∶偃卧(仰面而卧),合两膝,布两足,伸腰,口纳气,振腹七息。除

  壮热疼痛,两胫不随。

  (解说)采取仰卧位,并拢两膝,伸展两脚,把腰伸直,用口吸气,使气达腹中,小腹随吸气鼓起,呼气收缩,上下振荡,连作七息而止。这种功

  法可治疗高热身疼痛,两小腿动作不便。

点击下载App,搜索"养生导引法",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