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口义",免费读到尾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以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此章借大國小國之得所欲,以喻知道之人,宜謙宜靜,非教人自下以取勝也。三代而下,世有取國之事,故因其所見以為喻爾。下流者,自處於卑下也。大國之人能自卑下,則可以合天下之交,譬如牝者以靜而勝其牡也。自下者以靜為道,故曰以靜為下。以大取小曰以取,以小取大曰而取,此兩句文字亦奇特。大國之意,不過欲兼畜天下之人,以為強盛;小國之意,不過欲鎸刺求入於人。二者皆非自下不可,惟能自下,則兩者皆得其欲。然則知道之大者,必以謙下為宜矣。此句乃一章之結語,其意但謂強者須能弱,有者須能無,始為知道。一書之主意,章章如此,解者多以其設喻處作真實說,故晦庵有老子勞攘之論。獨黃茂材解云,此一章全是借物明道。此語最的當,但不能推之於他章,故亦有未通處。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道者萬物之奧,此提起一句,贊美言之也。此下卻言道在天下,人人有之,無智無愚。其為善人者,有道之人固寶之愛之矣。其不善人者,有道之人亦保合容之。此即中以養不中之意。市,人之相與以利交也,亦能為美言以相悅。一鄉之間,纔有一善可尊者,人亦推敬之,可以加於人之上。以此而觀,則此性之善,何嘗絕於天下。然則人之不善者,知道之士其可棄之耶?美言可以市,市者,自售也,如今藥家有曰不欺廣惠者,是以美言自售也。尊行可以加人,如鄉落之間,或有長厚者,或有好善者,其鄉人亦未嘗不稱尊之。此二句,蓋謂雖庸人亦未嘗不知此道之為善。拱璧以先駟馬,聘賢之禮也。卑辭厚禮求賢,而致之三公之位,不若能虛能謙以求此道,故曰不如坐進此道。且古之以此道為貴者何也?求則得之,道本在我,為仁由己,由人乎哉。有罪以免者,言一念之善,則可以改過。即惡人齋戒沐浴,可以事上帝也。不曰者,如謂詩不云乎。道無賢愚,悟則得之,此所以為可貴,故曰故為天下貴。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無為而後無不為,故曰為無為。無所事於事,而後能集其事,故曰事無事。無所著於味,而後能知味,故曰味無味。能大者必能小,能多者必能少,能報怨者必以德,能圖難者必先易,能為大者必先於其細。自味無味以下,皆譬喻也。難事必作於易,大事必作於細,只是上意申言之也。聖人不自大,而能謙能卑,所以成其大。輕諾者多過當,故鈴至於失信。以易心處事者,多至於難成。此亦借喻語也,但添一夫字,其意又是一轉。前言易矣,恐人以輕易之心視之,故如此斡轉曰易,非輕易也。聖人猶以難心處事,遂至於無難,況他人乎。此意蓋謂前言易者,無為無事而易行也,非以輕易為易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方其安時,持之則易;及至於危,則難持矣。事之未萌,謀\之則易;及其形見,則難謀\矣。脆而未堅,攻則易破;及其已堅,則難攻矣。迹之尚微,攻之易散;及其已盛,則難散矣。事必為於未有之先,治必謀\於未亂之始。合抱之木,其生也,必自毫末而始;九層之臺,其築也,必自一簣之土而始;千里之行必自發足而始。凡此以上,皆言學道者必知幾。此幾字,有精有粗,如十三之一亦餞也,無始之始亦幾也,自然之然亦幾也。至於為至於執,則皆有迹矣,故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聖人為以不為,執以無執,故無敗無失。凡人之從事於斯世,其所為之事,皆有可成之幾而常敗之者,不見其幾而泥其迹也。不求事之終,而致慎於事之始,則無敗事矣。眾人之所不欲者,聖人欲之;眾人之所貴者,聖人不貴之。難得之貨,借喻語也。眾人之所不學者,聖人學之;眾人之所過而不視者,聖人反而視之。復,反也。此亦借喻語也。聖人惟其如此,於事事皆有不敢為之心,而後可以輔萬物之自然。

  古之善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於大順。

  聰明道之累也。聖人之教人,常欲使之晦其聰明,不至於自累,故曰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愚字下得過當,秦之愚黔首,此語誤之。故晦翁所以謂之勞攘也。智巧多,則民愈難治,故以智治國者,反為國之害。蓋上下相尋,皆以知巧,則亂之所由生,故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兩者,智與不智也。能知智之為賊\,不智之為福,則亦可以為天下法矣。能知此法,則可謂之玄妙之德。深矣遠矣者,欺美之辭也。反者,復也。與萬物皆反復而求其初,則皆歸於大順之中矣。大順,即自然也。

  江海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百谷之水,皆歸之江海。江海為百谷之尊,而乃居百谷之下,此借物以喻。自卑者人高之,合後者人先之之意。以言下之如曰愚夫愚婦一能勝予是也。以身後之稽乎眾,合己從人是也。聖人非歌上民,欲先民而後為此也。其意蓋謂雖聖人欲處民上民先,猶且如此,況他人乎?語意抑揚稍過當耳。聖人雖處天下之上,而民不以為壓己。雖居天下之前,而民不以為害己。舉天下皆樂推之而不厭者,以聖人有不爭之道,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不重,不厭也。一章三是以,亦猶《繫辭》一章數是故也。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大似不肖,當時有此語也,故老子舉以為喻,亦前章不穀孤寡之意。天下皆謂者,言天下皆有此常語也。夫惟大1,故似不肖,至大者,必以至小之心處之。肖,象也。慊然似無所肖象,自小之意也。若自以為有所肖象,則為細人矣,非大人之量也。此二句乃老子以當時俗語如此發明也。一本於謂我下添道字,其細下添也夫字,皆誤也。三寶,其道可寶而用之也。我有者,人人有貴於己也。惟慈故能勇,惟儉故能廣,惟能不敢先,故為天下之長。《左傳》曰:晉公子廣而儉。正用此語。歛,收敵也。廣,開豁也。亦小而後能大之意。器,形也,成器即成形也。凡在地之成形者,我皆為之長,故曰成器長。今人捨慈而用其勇,捨儉而用其廣,捨後而用其先,此非保身之道也,故曰死矣。戰,交物而動也,猶莊子曰與接為構,日以心闘也。守,猶莊子曰純氣之守也。人能以慈為主,則外可勝物,內可自守,故曰以戰則勝,以守則固。救,佑助也。衛,自衛其身也。能以慈衛,天所佑也。此語隱然,有譏責今人不能之意。能者天誘其衷2,則不能者天奪之監矣。前言三寶,此舉其一能慈,則二者在其中矣。

  善為士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士,士師之官也。武,猶曰健吏也。作士明刑,豈以健吏。戰而怒,忿兵也。不與,不與物為對也。用人為之下,即前章以下取國之意。四者之善,皆不爭之喻也。不爭之德,可以配天,可以屈羣力用天下,自古以來無加於此,故曰古之極。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口义",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