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解",免费读到尾

  感通之道,雖木石猶行,况於鬼神乎?以神守其靈,我保其德,相與全道,是謂交焉。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下流者,柔和接物,不視剛強,滔滔其勢,不逆不窮。交謂交結而附於己者也。

  天下之交牝。

  柔和之喻也。

  牝常以靜勝,

  得柔和之要也。

  牡以靜為下。

  用牡者常以靜為下,靜為下則天下之交至焉。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俱以靜勝然也。謂小國不治,大國取以治之,大國不治,小國取以治之,不限大小,惟道是尊,非私其人而取其境土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其歸一揆,自然之道,不出其下矣。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兼,育人有義。入,事人有禮。事人則己為下矣。

  兩者各得其所,故大者宜為下。

  大國恃強,鮮能下下。今獨言大者宜為下,將明其大者所難行也。

  道者萬物之奧,

  奧,深奧也。·深奧則無名可稱,無跡可尋,非淺\近之類。

  善人之寶,

  珍寶,人之所藏,是以為喻也。

  不善人之所保。

  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故得安焉。

  美言可以市

  聞而從之者衆\也。

  尊行可以加人。

  人所欽仰,故不厭焉。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棄人則道不行,道不行則教不興,故不可棄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

  言其用教之至大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拱璧駟馬,雖禮之貴,用畢則已。備禮之物,物無變通。三公坐而論道,元化莫窮,以治於民,民咸受賜,故璧馬與道不可同日而語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不日求而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行之即是,故不日求。與理合宜,故非有罪。道本如是,故天下貴之。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為無為則所為不礙也。事無事則事不復因也。味無味則其味不爽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大小多少,總而言之,包括其不一也。報怨以德,柔和清靜,不懷惡意,道之妙用也。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易者難之基,細者大之本,故難易之相尋,大小之相續,如循環之無端。聖人知其然,信其理,故保小守下而已。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亦自然之理也。為先言圖難於其易,難事叉作於易,恐人以輕易自處。故今言輕諾鈴寡信,多易必多難,明其事有漸也。

  是以聖人由難之,故終無難。

  知難之道,慎終如始,難不能阻其妙用,故終無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為之於未有危、未有跡之時也。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治之於未亂也。"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用力少而見功多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言有之與亂從微至著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極力有為,為極必敗;極力以執,執多必失之也。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明上義也。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愚者請成事,智者睹未萌。為山九仞,功虧一贊,常情淺\見,故成敗如是焉。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持盈守成,可保長久,故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難得之貨,欲之大者。欲不欲,則無欲之至也。

  學不學,

  道被德廣,無所可學也。

  復衆\人之所過,

  復,反也。反衆\人之所過,不與衆\人同過也。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輔萬物之自然,不專於己之力也。不敢為,所以顯輔之之道也。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愚者無所知識,明者智識務多。智識相競,背德違道,非善為道者之所宜也。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已為難治,因自用其智識,況復明之以助其亂。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用智則失其自然,故喻之以賊\。治物有理,濟以變通,何禍之有。

  知此兩者亦楷式。

  不可淪也,古今同然,蓋取楷式以為之喻。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雖云楷式,無狀可見,故曰玄德深矣遠矣。物之趨利,巧偽並生,道本自然,故與物反。反其物之失道者,順之至也,無不順者,故曰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喻也。江海處於低下,大而有容,衆\流歸之,故在百谷之上。

  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孤寡不穀,以言下之也。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做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以身役之也。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

  道德深邃,不可得以輕重,不可得以加害也。處上無自崇大之意,處前有容於後人,故重害遠矣。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樂推不厭,因不重不害之所生也。輕重灾害猶不可及,況於爭競乎。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肖,似也,似前人也。世俗衆\人之所見,謂以強治之也,言不似前人有為顯跡以治天下也。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大道不可測,衆\人不能知,不能見,故似不肖。我道肖似前人以道治天下者也,故曰若肖久矣。理密言玄,故曰其細。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

  不可須臾離也。

  一曰慈,

  謂愍天下之失道者。

  二曰儉,

  嗇之至也。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如江海之善下也。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其器長。

  道之用,理之然也。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

  獨任食強,行及於亂,人悉不與,死可立而待也。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言慈之為道,無施不可也。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合天德也,天之道亦以慈為大。

  善為士者不武,

  以柔和行之也。

  善戰者不怒,

  以仁義勝之也。

  善勝者不爭,

  爭則不足,故勝在不爭也。

  善用人者為之下。

  推美遜德,人必歸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得道之至也。己有不爭之德,人有奉己之力,天法道而行,聖人法天而治。極,中也,大中之道也。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兵者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故不為主而為客,言禍亂不從己生也。不敢進寸,無妄動也。不敢退尺,果於禦亂也。

  是謂行無行,

  行不自我始也。

  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

  皆行無行之類也。

  禍莫大於輕敵,

  不敢進寸,不敢退尺,豈輕敵之有焉。

  輕敵則幾喪吾寶。

  喻也,以慈為寶也。

  故抗兵相加,一辰者勝矣。

  戰而不怒,仁義隨之,固可取勝。漢高祖素服軍門,能奉義帝,哀之至也。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能崇道,非道崇人。易知而不能知,易行而不能行,所以欺之也。

  言有宗,事有君。

  宗、君,強名也,在知其要而已。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因其無知,故不知道之妙。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既知我者希,容有知者而以為楷式,是可貴也。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喻也。被褐則不自顯其美,以略外相也。懷玉則內自視其真,以全內境也。

  知不知,上。

  知道之沖,謙虛不足,猶為不知,知之上也。

  不知知,病。

  實不知而強知,穿鑿其義,失於自然,是以為病。原憲曰: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道為病,能求知道以除其不知道之病,故無病可及,所以不病矣。

  聖人不病,

  知道之要,故不病也。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亦由知不知道之病,教使除不知道之病故也。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非常人所用之威,拾聲色刑罰者也。道唯貴知,不知則亂倫理,取戕賊\,是大威存乎其中矣。民不畏人而畏道,故曰大威至也。

  無狹其所居,

  狹其所安,則道不廣矣。

  無厭其所生。

  所生益得以顯道,故不可厭其所生矣。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以其不厭道,故不厭所生。樂之在內,豈有厭哉。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詳於內而略於外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自見自貴而取不厭之道也。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勇於敢是害也,勇於不敢是利也,皆失其坤和之妙用也。天之所惡,與道違也。孰知其故,迷於敢不敢,不知其故如何耳。

  是以聖人猶難之。

  亦不能勇於敢不敢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法道,故如是。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網以喻夫包籠\萬物也。恢恢,大之貌也。大則難密,體雖不密,而應乎物如影響然,不可言其有失也。

  民不畏死,

  拾安就危,日以為務,知進不知退,同類相推,俱入禍門,豈畏死乎。

  奈何以死懼之。

  見死在前,觸冒為之,是以不懼。

  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畏死懼殺則為惡者恢,輕死慢殺則為惡者如舊,又何益於教化哉?奇,邪也。今以其不畏死,故不敢任殺。

  常有司殺者殺。

  惡盈罪見,司殺者主之,殺之足以懲勸。

  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

  喻也。大匠有繩墨,有利器,不妄雕斲,故能使物成其器也。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傷手則不得其法者。代司殺者殺人,如代大匠斲木器,必不成而又有所傷害也。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不知予之為取,聚斂大行,民食不足,於是乎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有為之甚者,民興敝倖以逃其刑,情偽百端,於是乎難治。

  人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迷於愛歡,亡心其患苦,衆\人之情也。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無以生為,道之妙也。任理自然,不強其物,故賢於貴生,得其道者也。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性靜忘情,樸素可保長存,情欲漸盛,不畏死亡,故曰生柔弱而死堅強也。

  萬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生甲蔥青,觸物則折,貪生務長,力極數窮,必致桔死,亦有性焉,與人同也,故日生柔脆死枯槁也。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情欲盛者,必與人爭;支幹大者,必膺人用。柔弱柔脆,人不競之,工不取之,故死生之境異矣。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

  兵強而極,易見必敗,故曰不勝。木強而極,易見枯槁,故曰則共。謂共同其枯槁,皆自然之理也。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強大無容,極則易喪,處下之道,可保長久。柔弱有容,未至極致,人悉與之,處下之益,萬物皆然。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此張弓之勢,沖而用之不盈者也。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稱物平施,故如是。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言貴求之無厭,損至和之妙用也。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用廣大,利物不窮,是常有餘能奉天下矣。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

  此有餘之玄機也。

  其不欲見賢。

  恃其為,處其功,則見其賢矣,非聖人得道之宜也。

  天下至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水之為功,善利萬物,入汙流下,非柔而何。攻堅強者恃力違順,故不能勝水之柔也。無以易之,其理自然,不可改易。

  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水,衆\人之所見,非難知之物也。莫能行則信道不明,崇道不篤也。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言含垢納汙不窮,則信道行德愈大,天下之所與也。

  正言若反。

  似反於正也。受垢為社稷主,受不祥為天下王,以言觀之則似非正,以理觀之則至正矣。

  和大怨,必有餘怨,

  有怨不如無怨,和怨非強力不可,故有怨生怨,所以有餘怨也。

  安可以為善?

  非善之善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左契,衆\人之所不能見者也,亦抱陽之義也。左契用則人必從之,故不必責於人而後成其道也。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左契,上德者之所執也,上德存則契於道,無上德則無契,故曰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謂善於行道之人也。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寡,少也。民寡則所用不多,貪欲不競,可以似道之妙,全真反素。什伯之器非全不用,不爭用之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人各自足以全生意,故重其死。少欲寡求,不必遠就其利故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寡欲易足,物共不爭,故舟輿可閑,甲兵可偃。結繩之政,上古民淳之時所行,今復結繩,全真反素之驗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易自足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

  言其不為荒僻不治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各不貪求,淳淳之至使然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以顯教達理,豈拘以美惡哉。飾美其言,未必誠\實,取信則難矣。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行著於前,不假膚說。膚說既盛,豈善之善哉。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心知在內,無所不通,自顯其博,博豈誠\然,不知之嫌,因是而有。

  聖人不積,

  立教顯理,未常不與人同,道豈獨藏積於己乎。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明達識通,道大德廣,教人猶己,如江海之源,不患不有不多矣。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道聖人,其施一也,利於物性,為於物始,不害不爭,乃全妙用矣。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解",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