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解",免费读到尾

  上古聖人觀轉蓬,始以為輪,輪行不可載,因物生智。後為之輿,用輿以載物,物至則拾輿,雖數輿不一,輿豈自矜其用乎,競無輿也。王侯之功,濟物者甚大,自謂孤寡不穀,輿無輿何以異哉。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琭琭,玉之美容也。落落,石之美狀也。雖外見其美,而內無變通以濟之,故不欲如玉石之有外容狀也。

  反者道之動,

  物極則反,道非隨物而極,故知為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道之行也,與物無競,知雄守雌,故知為道之用矣。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生則為有,不生則無,利害相因,存亡相繼,唯反者弱者理契於無。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信悟之至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信不厚而悟未至也。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不信不悟,理故如是。

  建言有之;

  有所據也。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顏,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外跡淺\近,內融幾微,知幾守微,故不可測。

  夫唯道,善貸且成。

  貸則假於物而不窮,成則全其妙而不敗矣。

  道生一,

  一謂璞之始也。

  一生二,

  天之體也。

  二生三,

  地之形也。

  三生萬物。

  天地既判,萬物遂生,情欲之繁,不能守一矣。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陰陽,道之妙用也。負則在外,抱則在內,沖而用之,不失其和者也。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沖和之至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道之所在,不可測度,損益盈虛,相續不已。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

  言其教有所始,有所起,教以沖氣為和也。義,宜也。我,道之所在也。人用其教,亦由我隨物宜而教之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

  強梁則不任自然也,非沖和之妙用也。不得其死則不復能全其生理者也。

  吾將以為教父。

  凡稱父母者,皆喻其始生之義也。以為教父,本其教興之始也。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道性虛無微妙,可不謂之柔乎?與物無競,用之則行,拾之則藏,可不謂之堅乎?

  無有入於無間,

  無有,妙用之道。無問,無所不通,不可隔塞也。妙用道行則通變不測,可以全微妙之理矣。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無為之益,達道者覺之,非衆\人之易悟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語》曰:天不言而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及者少也。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者,道之華。貨者,道之妄。得者,道之累。身者,道之本。有身則可以視教行道,故名不親於身,貨不多於身,得不安於亡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恐失其愛者,必耗散其精。恐失其藏者,必心常不足。故有大費之悔,厚亡之憂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則不甚愛也。知止則不多藏也。契道合教,雖不欲長久,其可得乎?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若缺、若沖,不自滿假之謂也。如是則不弊不窮骨矣。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屈則不直,拙則不巧,訥則不辮。直有時而彰,巧有時而行,辮有時而設。聖人深於道妙,藏用待時,故能如此。

  躁勝寒,靜勝熱,

  必然之理也。

  清靜為天下正。

  清靜,無為之所致也。我無為而民自正,故清靜可為天下正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有道者以清靜為用,心存不爭,故卻走馬。天下無事,人悉好生,故可以糞田疇,美土疆,以自足食而實其腹也。無道則嗜欲共興,處於必爭之地,大則兵戈以相好勝,故戎馬生於郊,以其不拾鬥亂也。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可欲者,以名為親者也。不知足者,以貨為多者也。欲得者,以得為病者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者,有一而不望二,有少而不望多,外境紛紜,內明了悟,一與少猶之以為累,況不足乎?故知足者常足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聖人得一以為天下正,故不假戶牖而所知所見愈遠矣。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耳目之所接者有渥,故曰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道博者知其行之動止,見其名之孚偽,請其成之大小,所以不待自行而知,不待自見而名,不待自為而成也。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學者有漸,從少至多,故曰有益。道成則藏其用,祕其明,故曰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虛無清淨,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不畏損。損而至於無為,是道之微妙也。無為而無不為,如損之而無所損也。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因物有治,隨事而教,故無常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言均一,無愛惡也。有德之善,有德之信,故不分別而天下以為善,以為信。

  聖人在天下喋喋,為天下渾其心。

  惵惵,思懼貌。《易》曰: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以百姓心為心者,不自明其心之所能也。渾則與百姓外同其跡而內異也。

  百姓皆注耳目,

  信順懷仰之至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注耳目而未知心之淵默矣。

  聖人皆孩之。

  言百姓隨教順治,未有所能,如孩童之就乳不難率也。

  出生入死,

  萬物出則生,入則死,自然之道。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言其類異而事不異也。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言不出於生死之徒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物性本不生不死,專用死以為死,是故以生為生,隨生而死,隨死而生,是厚於生也,故曰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不生不死,內明常存,外境之來,於我何有。故兕虎甲兵無所能及矣。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以其不生,故無死地。玄機妙理,悟者知之。

  道生之,

  大道也,始於道也。

  德畜之,

  上德也,善於容物,故歸於德。

  物形之,

  能生而在地各自成形。

  勢成之。

  順於生畜,賦分類聚。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由道而生,仰德之育,故有尊貴之常。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天下之所尊貴者,官爵而已。道德無形,人莫能爵之,是不可以洛之義也,如是則出於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皆自然之常理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侍,長而不宰,

  不自有其功之至也。

  是謂玄德。

  不可以測度故也。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始於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曰為天下母也。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萬物本道而生,得其母之義也。見萬物已生之衆\,是知其子之義也。萬物有窮盡之時,而人道無休息之理,是復守其母之義也。如是則沒身,豈有危殆以相及乎。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塞其兌者,欲心不興於內也。閉其門者,常邪自施於外也。動,勞也。不勞苦而可保淳和之道。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開其兌者,道不全也。濟其事者,施為不窮也。不可救者,入患難而不復安強矣,故曰不救。

  見小曰明,

  常人忽於小而重於大。干雲之木起於蔥青,千里之塗始於足下,此見小之義也。預識先知,非明而何。

  守柔曰強。

  揉曲木者不累日,銷金者不累月,此柔弱勝剛強之義也。

  用其光,復歸其明。

  光者,照於外者也。明者,內自照者也。用其光則知其子是也,歸其明則復其母是也。

  使我斗然有知,行於大道,

  介,大也。大有知則知其道之要妙,故能行於大道。

  唯施是畏。

  畏其亂得失,迷善惡,以施及於萬物也。

  大道甚夷,

  舉道之要以明非道。

  民甚好徑。

  不任自然,務敏於得,故好徑捷之跡形焉。

  朝甚除,

  除其荒穢以尚嚴整也。

  田甚蕪,

  禾稼盛之,義,如蕪生焉,非荒蕪之蕪也。

  倉甚虛。

  上下足食,無拾剋聚斂之事,非空虛之虛也。

  服文彩,

  文事之飾也。

  帶利劍,

  武事之備也。

  厭飲食,

  無饑饉也。

  財貨有餘。

  無窮乏之憂也。

  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務於好徑,至於財貨有餘,不任自然者多矣。失道之甚如盜者之相誇,不足貴也,故曰非道也哉。

  善建者不拔,

  謹其始也。

  善抱者不脫,

  保其成也。

  子孫祭祀不報。

  不拔不脫之至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

  德,上德也。真則不妄,信於下也。

  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以其全真,故有餘以及於家。以其有餘,故能長以及其鄉。以其可長,故為豐厚以及於國。以其遂豐,故普遍行於天下。是善建不拔之明驗也。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見治身之道則知治己之身,見治家之道則知治己之家,見治鄉之道則知治己之鄉,見治國之道則知治己之國,見治天下之道則知治己之天下,不拔不脫由此可明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用此觀身觀家觀鄉觀國觀天下之道矣。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上德之人也。赤子,嬰兒之巽名也。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烏不搏。

  無恐畏之心,不傷於物,至誠\所在,物亦知之,故不加害。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解",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