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集解·赵炳文",免费读到尾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

  老氏痛當世用兵,以殺為本,故舉古之軍志以明不得已之徵。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主,造事者也。客,應敵者也。

  不敢進寸而退尺。

  進者,有意於争者也。退者,無意於争者也。

  是謂行無行,

  無意於争,雖用兵與不用均也。不與物争,與無行同,

  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

  苟無意於争,則雖在軍旅,如無臂可攘,無敵可因,無兵可執,安有用兵之咎耶。葉曰:大司馬之法曰:伐者,以鍾鼓聲其罪而告之,止於境上,服其罪則已,不必於進也。故進以寸則常寡,退以尺則常多。此雖行而若無行也,雖攘而若無臂也,不見可敵若無仍也,雖執之若無兵也。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

  聖人以慈為寶。輕敵則輕戰,輕戰則輕殺人,喪其所以為慈矣。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兩敵相加而吾出於不得已,則有哀心。哀心見而天人助之,雖欲不勝,不可得矣。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之大,復性而足,而性之妙見於起居飲食之間耳。聖人指此以示人,豈不易知乎。人能體此以應物,豈不易行乎。然世之常患日用而不知,知且不能,而況行之乎。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言者,道之筌也。事者,道之迹也。使道可以言盡,則聽言而足矣;可以事見,則考事而足矣。惟言不能盡,事不能見,非捨言而求其宗,遺事而求其君,不可得也。蓋古之聖人,無思無為,而有漠然不自知者存焉,此則思慮之所不及,是以終莫吾知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眾人之所能知,亦不足貴矣。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聖人外與人同,而中獨異耳。趙曰:此章起下章知不知之意。夫惟無知,非如木石之無知也。道不可以知知識識,泯視聽,絕情量而已。夫道固非窈冥昏默之,然自窈冥昏默而入,此豈世俗所能知哉。世雖不知,獨體道者外晦而內貞,不亦可貴乎?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非思慮之所及,故不可知。然方其未知,則非知無以入也,及其既知而存知,則病矣。故知而不知上也,不知而知病也。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計,然知道了反如不知,則終日知而知不涉緣,即為保道之真,知故尚矣。未明其道,從無立知,穿鑿涉緣,故病。呂曰:道之為體,不知而能知者也。知其不知,而以不知知之,知之至也。雖知其不知,而以知知之,其心庸詎寧乎病矣。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既不可以不知,又不可以知。惟知知之為病者,久而病自去矣。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趙曰:《楞嚴》云:知見無見,即知不知,上也。知見立知,即不知知,病也。故知其不可知者而存知,則病矣。夫惟病可知之病,久而病自亡矣。聖人本無妄知之病,以其病眾人之病,權立知以去其知之病,是以雖立知而不為病矣。呂曰:夫惟知知之為病而病之,則反乎無知,而知不足以病之矣。故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南伯子綦曰:我悲人之自喪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後而日遠矣。若子綦一謂病病矣。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則大畏至。

  夫性自有威,高明光大,赫然物莫能加,此所謂大威也。人常患溺於眾妄,畏生死而憚得喪,萬物之威雜然棄之,終身惴慄之不暇,雖有大威而不自知也。苟誠\知之,一生死,齊得喪,坦然無怖畏,則大威燁然見於前矣。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性之大,可以包絡天地。彼不知者,以四支九竅為己守也,守之而不厭,是以見不出視,聞不出聽,叢然其甚陋也。故教之曰:無狹其所居。彼知之者,知性之大而吾生之狹也,則愀然厭之,欲脫而不得,不知有厭有慕之方囿於物也。故教之曰:無厭其所生。夫唯聖人不狹不厭,而與人同生,而與道同居,無廣狹净穢之辯,既不厭生,而後知生之無可厭也。陸曰:心者,神之舍。無以嗜欲褻之,則不狹矣。神者,形所以生。無以多事擾之,則不厭矣。人不厭神,神亦不厭人,樂天矣。詩云:亦莫戀此名,亦莫厭此身。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聖人雖自知之,而不自見以示人;雖自愛之,而不自貴以眩人,恐人之有厭有慕也。厭慕之心未忘,則猶有畏也,畏去而後大威至矣。雱曰:自知則明於性而不為妄,自見則矜伐,自愛則保其身而不為非,自貴則賤物。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勇於敢則死,勇於不敢則生,此物理之大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僥倖其或然,而怒其常理。夫天道之遠,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惡無從來哉?故雖聖人,猶以常為正,其於勇敢未嘗不難之。列子曰:迎天意,揣利害,不知其已。患天道之難知,是以歷陳之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勝,

  不與物争於一時,要於終勝而已。

  不言而善應,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未有求而不應者也。

  不召而自來,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此又誰召之哉。

  繟然而善謀\。

  繟然舒緩,若無所營,而其謀\度非人之所及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世人其目觀天,見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禍,惡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網之疏而多失也。唯能要其終始而盡其變化,然後知恢恢廣大,雖疏而不失也。

  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政乖刑重,民無所措手足,則常不畏死。雖以死懼之,無益也。

  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民安於政,常樂生畏死,然後執其詭異亂羣者而殺之,孰有不服哉。開元曰:為奇詐者,假令吾勢得執而殺,孰敢即殺,以天綱不失其殺者也。

  常有司殺者殺。

  司殺者,天也。方世之治,而詭兵亂群之人,恣行於其間,則天之所棄也。天之所棄而吾殺之,則是天殺之而非我也。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非天之所殺而吾自殺之,是代司殺者殺也。代大匠斲,則傷其手,代司殺者殺,則及其身矣。趙曰:善乎楚靈王之言曰:予殺人子多矣,能無及乎。以天道好還,此嗜殺人者之戒也。秦毒痛天下,固不足道,以疑似而殺李君羨,以猜忌而殺王景文,此豈天道也哉。若漢唐諸賢,謀\誅宦竪,宦竪之罪誠\大矣。天未老其惡,故有代大匠斲傷手之禍,又況肆行殺戮者哉?鮮不及矣。然惡不可長,幸不可恃。楚漢之戰,五季之亂,其所誅屠夷滅者,十室而九,亦天殺之也,為惡者可無懼乎。

  民之飢章第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人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上以有為導民,民亦以有為應之,故事多而難治。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雖死而求利不厭。

  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貴生之□祕至於之□。惟無以生為而生自全矣。趙曰:此章皆言上章□唯無以厚生為者民□□輕死。何以貴生然。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冲氣在焉,則體無堅強之病。至理在焉,則事無堅強之累。

  是以兵強則不勝,

  兵以義勝者,非強也。強而不義,其敗必速。

  木強則共。

  木自拱把以上必伐矣。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物之常理,精者在上,粗者在下。其精必柔弱,其粗必強大。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集解·赵炳文",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