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屈原差点改写历史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历史的真相",免费读到尾

  屈原被楚王重用时,提过美政思想,相对楚国进行一次达到扩斧的改革,并且将统一全国纳入未来规划蓝图。

  从当时现状看,楚国疆土辽阔,几乎占到战国七雄的一半,并且人口较多,保证了兵源供给。物产丰富,具有物资基础,还有一点,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具有先决条件。屈原的一些列改革建议,内容广泛,可以从各方面推进楚国大跨步前进的进程。但遗憾的是由于楚王昏庸,听信谗言,改革计划流产,楚国不但为走向强大,反而走向衰落,乃至灭亡。

  从理论上讲,楚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具统一全国的客观因素的,如果差就差在屈原变法这个客观条件上了。

  赵括的冤屈

  赵括被认为只会纸上谈兵,因为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精锐全军覆没,实际上,真正责任并非赵括承担。

  当时的局势注定了全国一统的大势不可阻挡,赵国没这个能力,就只能作为被统一者,其实,赵国国力根本不敌秦国。在此前两国多次交战,赵军败仗居多。

  另一个原因赵国偏偏又遇到灾难,一场大旱,损失惨重,秦国趁火打劫,发重兵分两路进攻。

  在一个原因就是赵国国君的昏庸,赵牧屡次获胜,被反间计,被杀;廉颇采用死守法,秦军无法推进,又被谗言,撤;换上了赵括,于是也想守,可是被屡次催促进兵,结果中了埋伏,全军覆没,其实赵括最大的悲剧是性格太懦弱,乃至只听命令,失去主见,犯了兵家大忌。

  战国兵力探讨

  战国时期,战争不绝,规模巨大,动则几十万,其实细细算来,其中人数很是让人生疑。别的且不谈,但就秦统一来看,全国人口2000多万,再找一个小点国家赵国来看,人口应该不会超过400万,那么就长平之战一下子损失40万,还有后来坚守的,统统算上,应该不少于60万军队,不到400万国民,就60万军队,太不可思议了吧。

  就算年纪小点的都算上,那么长平那40万精锐应该都是壮年吧,还有,精锐部队应该不会用完吧。于此以来,军队怎么也不止人口的十分之一。

  还有不要忘了,军队是不能饿着肚子打仗的,需要粮食、给养,可是那时生产力极其低下,怎么办,用人力上啊,可是青壮年都去打仗了,又怎么供给呢?

  由此可见,战国军队怎么也要打些折扣的,正如赤壁之战,曹操号称80万,实则只有20万一样,或许处于壮势的考虑,不乏将人数有意虚报多报的考虑吧。

  张居正变法

  张居正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很知名的改革家了,那么他的改革是如何推进的呢?

  张居正家主上是千户长,实际上地位很低,世代军籍,一代人只有一人可以参加科考,改变命运。

  可是他的叔公、父亲都失败了,但张居正成功了,而且非常成功,成为内阁首辅,面临日显衰微的大明朝,他将改革提上日程。

  改革首先要组建自己的班底,他的原则是:

  用新人也用旧人,所以老师徐阶的人用,老师政敌高拱的人也用,

  用中庸的人不用偏激的人,所以海瑞那么知名,可是这人太极端,五岁女儿吃了仆人给的烧饼,就把女儿关进材房,说什么男女授受不亲的鬼话。虽然张居正没少口头表扬他,他也有举人出生,成为二品官员,却从未进入张居正的改革班底,

  用能做事的人不用光说话的人,一堆言官,个个滔滔不绝,真正做起事来,一个比一个不经用,大笔一挥,全部开掉。

  打击政敌,寻求支持,甚至与太监冯保关系极好。

  改革观点也很彻底,他主张“采灵菌于粪壤,拔姬、姜于憔悴。王、谢子弟,或杂在庸流。而韦布闾巷之士,化为望族。”

  他的具体措施在政治上整顿吏治,经济上一条鞭法,军事上,重用戚继光等人巩固边防……

  一定程度上促进大明的盛况,但是万历皇帝掌权后,他的下场却十分凄惨。竟被抄家,这种结局除了那些狗奴才只会窝里斗外,另一个原因是万历皇帝的怪脾气,竟然十分痛恨张居正这个老师一向对自己管的太严,所以经常不上朝,可是军队对外作战却全部大胜,不得不说是张居正变法的结果。另一个原因是贪财,明朝皇帝太多有这个个性,说天下都是你的,为何贪财呢?他会说,狗屁,那都是假的,我看不见,银子才是真的,于是有的整天数银子数到手抽筋,有的天下危难,需要钱,有千万家财,却一毛不拔,万历这家伙也不例外的贪财。

  所以,张居正变法终究中断下来,但影响却是极大,也留下太多叹息与遗憾,在腐朽的朝代,当没落不可避免时,几个理想者的力量总是微不足道的。

点击下载App,搜索"历史的真相",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