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变法的悲剧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历史的真相",免费读到尾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失败,标志着李鸿章集团的破产和洋务运动的失败。与日本同时期搞洋务运动,为何他们成功,满清失败呢?

  从体制看,日本明治维新对西方学习彻底全面,中国只学皮毛而已,走走形势,并为深入;日本变法阻力小,对内封建制度较为薄弱,对外西方列强主要精力在防满清的强大,满清完全相反。并且满清内部窝里斗的厉害,不但守旧派攻击李鸿章,连张之洞等洋务派也经常给他下菜。他的北洋海军虽说名义上是世界六大海军,可是训练极差,纪律松弛,所以屡出汉奸,炮弹装备也极其糟糕,到处被动挨打,慈禧更是挪用两亿军费修造颐和园,与日本的战争几乎是李鸿章的淮军对抗日本,其他朝臣反而个个幸灾乐祸,想趁机打倒取代他。所以李鸿章有顾虑,打垮了,家底就没了,自己也就完了。可是越是顾虑,越是耽误了战机,反而损失更大,直至全军覆没。

  卖国的无奈

  李鸿章签过许多卖国条约,一度被认为是卖国的代言人。其实是无奈的选择,比如马关条约是日本提出的人选,目的是为了打击满清的改良信心,看到了吗?这就是幻想着改良的信心,结局只是身败名裂,彻底打垮满清,而李鸿章是争取过国家利益的,日本却制造混乱,满清呢?对日本条件全部答应,他的家底没了,没了说话底气,又是奴才,除了服从,别无选择,更要命的是满清卖国卖到不知羞耻的地步,辛丑条约那么惨,慈禧还说什么“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的屁话来,简直无耻之极。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究竟想表达什么

  《西游记》普遍被认为一种单纯的对当时封建礼教的一种讽刺与批判,实际上并不竟然。

  《西游记》大致可分为两个主题,一个是孙悟空大闹天空,一个是他保唐僧到西天取经。

  第一个阶段面临的是对象征封建礼教的道教的讽刺与批判,但这些章节很少,主要章节却是孙悟空保唐僧到西天取经。

  那么这代表着什么呢?可以认为佛家礼教是另一种与封建礼仪并存的礼法。取经也就是为了用一种外在的礼法改造现有的礼法。可是事实上,在吴承恩所处的明朝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就把故事背景定格于人人心中怀念的唐朝,可是又无法改变对当朝影响,于是又处处隐射当朝。

  所以,可以理解为对当朝礼教的不满与讽刺,但更多的是个人美好的憧憬与寄托,以及深知夙愿无法实现的无奈与嗟叹。

  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本质

  项羽宁肯江东自刎,也不愿过江东,引起众人极大的争议,认为项羽过江东,或许还可以卷土重来,实则不然。因为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因素是很多的。

  首先,当年带着八千子弟过了江东,那些子弟是江东乡亲的信任与期望的结果,可是这种结局绝非无一生还,而今项羽独自回去,是怎么也无法面对乡亲的,即便可以厚着脸皮回去,那么又有多少人肯给他理解与信任呢?这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其次,当时江东只有人口十万左右,那么刘邦当时已是兵将如云,几乎控制全国局势,即使江东人口全部押上,个个以一当十,又有多大胜算呢?

  再次,当时的情形,刘邦肯给他卷土重来的喘息机会吗?他前脚过江东,刘邦必定后脚追来。倒是,不但自己还是活不成,甚至可能危及江东父老。

  最后一点,当年带着那么多兄弟,浩浩荡荡,还有一个那样深爱的知己虞姬,而今一切物是人非,自己孤单一人,所以再也没了精神的支撑,于是选择了自刎作为归宿。

  女娲补天的真相

  其实女娲补天的原型只是一个原始人居住的石洞中漏雨水,被女娲创造性的用泥巴补上。

  那么,这个故事为何会成为今天的传说呢?主要原因是原始人生存十分艰辛,许多想象无法寻求对策和答案,便会对一切产生敬畏之感,并且乐于崇拜,比较明显的标志,就是图腾,其中有的部落将狼作为图腾,有的部落将鹰作为图腾,甚至有的部落将生殖器作为图腾,凡此种种,五花八门,极其繁多,但都有一个真相,那就是对许多想象的困惑与敬畏的彰显。

  有考证发现,一处原始人生活的山东有用泥巴修补山洞漏孔的形象,而这也正印证了女娲补天的原型。

  之所以一个简单的故事成为神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文字资料的缺乏,加之各种想象力的融合,在口头传播中,有一个普通的原型演绎为一个美丽的神话。

点击下载App,搜索"历史的真相",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