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对身边人不同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历史的真相",免费读到尾

  项羽在下属受伤后,会为之流泪,为送上食物慰劳,多么真心坦诚,并且心胸大度,范增在鸿门宴上刺杀刘邦失败了,那么骂他,依然没见对范增怎样,大度啊。虽然对下属未许下封王给地的承诺,可是这也说明不空许承诺,因为当时天下未定,事业未成,一切为时尚早,所以做不到就不说,乌江边本来可逃,想到的还是八千江东子弟兵,因此歉意,自刎,可逃也不逃,见到追来的投靠刘邦的旧部,本可轻易杀死,却说毕竟相识一场,让这个叛徒取了自己脑袋请功邀赏,真诚啊,实是在啊……

  刘邦呢?名士来了,照样一边搂着一个美女在那亲亲我我,给他洗脚了,甚至还躲过人家帽子朝里撒尿,简直荒唐之极。对韩信、彭越、英布是封王给地,咋一看大方啊,感人啊,可实际只不过利用罢了,全是空口承诺,做不到还要说,虚伪到家,违心让人卖命的骗局而已,一旦事成,立即翻脸不认人,大开杀戒了,韩信、彭越、英布的死就是见证,且惨死的一个比一个恐怖凄惨,英布还是功臣呢?不照样把他剁成肉酱,还拿来厚颜无耻的在众人面前展览,简直惨无人道之极,让人不寒而栗,凶残无比……

  由此可见,项羽是个阳谋家,成绩来源于实力;刘邦是个阴谋家,成功来自卑鄙伎俩……

  所以,项羽光明磊落,虽败犹荣,;刘邦苟且偷生,虽胜可耻。二人结局完全是一种巨大的讽刺,难怪李清照要写《夏日绝句》诗感怀了: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白起之死的背后

  白起因为触犯秦始皇被逼着自杀,有人便为他叫冤,可是实际上他手上沾的鲜血却更加多……

  据统计,从石广元之战始,至长平之战130年,秦杀六国130万人,白起杀92万……

  这些所杀之人,当然不乏战场上所杀,但也有死的更冤的,其中典型的就是长平之战中赵国那46万士兵和将领……

  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赵括自己被乱箭射杀,赵国40多万大军几乎全部投降,之所以投降是因为白起许下了给他们活路的承诺,可是,他们一投降,情况立即全然不是如此了,白起一声令下,全部活埋……

  倘若秦始皇杀白起是为了自己的天下,是为自己;而赵军是为赵王打仗,多是无辜百姓……

  所以,倘若因此就说白起冤枉,那么他手上那些无辜的魂灵岂不更冤,为何都为他鸣冤,又有谁为赵军无辜死难者声张正义呢?

  陶渊明不做县令的真实原因

  因为要穿戴整齐了,接见一个督邮,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悬着金印,飘然而去……

  这是流传极广的版本,他也一次次这样宣扬,于是人们便一致推崇:真有气节……

  可实际则不然,陶渊明做不做官那是他自己的选择问题。这不存在好坏之分,只是一个中性问题,根本不存在是否合适上,别人亦无权对此作出任何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

  官与官的最大区别却是如何做官上,所以带褒贬色彩的也正是如此……

  换言之,黑暗的时代照样可以出清官,刘备做县令的时候,东汉末年,天下黑到极点,可他不是照样善待民众,做了个好官……

  同时,开明时代就不出坏官吗?哪朝哪代不总是有坏官的影子呢?

  所以,如果陶渊明坚持用心做官,好时代可以为好时代奉献,坏时代拯救不了时代,就造福一方,也不错啊,不同样是百姓之福吗?这有错吗?

  所以,陶渊明出仕有合适的借口,人仕也能找到好的理由,在出仕和人仕上,谁说哪种选择一定是对或者错呢?

  陶渊明辞官的另一个缘由是他本身的缺陷,决定了他做不了官,也做不好官,他的性格缺陷主要如下:

  一、不能与人搞好关系,太把自己放在眼里,也太目中无人了。狂妄自大,自私自利,所以看不起督邮,耻于相见,所以,没人举荐他为官,好在朝中还有个叔叔,才使他有了个机会……

  二、做官功利性太强,只为了谋生。所以丝毫抱着混饭吃的态度,经常喝的大醉。让他离家办点事就舍不得家,一路叫苦叫累……

  三、任性行事,接见督邮的规矩不从不说,还干脆连辞呈都免了,悬着金印,自己就赌气走了,目无法纪……

  四、不顾家庭,口上说为了谋生出仕,大打家庭招牌,实际上为了自己有酒喝才是真。否则,辞官会如此痛快,不想想家里情况,眼睁睁看家人跟着受穷,一点牺牲意识都没有。并且,有点钱一个子也没给家人,全存酒店换酒喝了。做县令时,上面给的天地硬是非要全种上酿酒的高粱,老婆好说歹说,才勉强划出三分之一种点粮食,让家人勉强糊口。他只爱自己,来你家人都不爱,还指望他爱苍生……

  如此之人,很能做的好官,做个好官。因此,他的辞官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做不了官,就辞官,写写自视清高的诗句反而出了名。可是还是酸腐之极,非要顾着面子,不肯承认自己的做不来,拿了外界因素做挡箭牌,美其名曰:不为五斗米折腰……

  意思说做官还不容易,我随便就能做好了,只是我不屑做罢了……

  英雄啊,可敬啊……

  可是,您一相信就坏了,他着实很很为自己找了个好借口开脱,将人都涮了一把,他却是一个真正大忽悠罢了……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真实动机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真实动机究竟是什么呢?有人通过透视一个家族的衰落将其推及到表达整个清王朝正在走向灭亡的目的上,看似有些道理,实际则不然。

  从历代王朝的更迭规律看这不可能,王朝兴衰几乎都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朝历代衰落的王朝完全可以数的清楚。可是家族兴衰就很频繁了,哪个朝代不是衰落很多家族呢?曹雪芹能就自己家庭的衰落史,就认定满清正在走下坡路吗?这个命题立得住吗?曹雪芹是个饱读诗书之人,应该深谙此规律,会做出如此判断吗?

  从个人感情来看,曹家受到皇室多年恩泽,而江宁织造也十分得皇帝宠爱,所以又监督地方,直接对皇帝发密函的权力,并且康熙6次下江南,多半住在他家,证明了什么?他们家很忠君,并且深入骨髓,曹雪芹能不受此熏陶。满清搞得是儒家教育,宣扬的是忠君爱民,曹雪芹的家庭会不认真领会学习,况且他饱读诗书,能不对此根深蒂固?并且曹家的衰败是因为转入了皇室内斗,加之家庭确有问题,这些有点咎由自取的成分,他能就此骂朝廷吗?同时,对曹家问题上,清室还是下了软手的,没斩尽杀绝,反而给曹雪芹等人在京郊安排十多间房子,让一批人搬过去住。依照他的思维,应该感恩才对啊……

  当时的处境也说明了一切,满清对各种书籍来了个大清洗,并且大搞文字狱,对书籍吹毛求疵,甚至到了无端陷害的地步,无什么当时这部书稿流传开来,却没有被焚毁的命运,曹雪芹也未受牵连呢?也没人怀疑到他呢?清朝当时并不缺乏能人啊?再说他不怕家人和自己受牵连?所以一切也都解释,此书无此目的,所以根本无这个忧虑可言……

  同时,更重要一点是当时满清正处于康乾盛世的最鼎盛期,各项矛盾正被虚假繁荣完全遮掩着,要不是后来史学家联系满清后来的事件,发现致命的问题,身处当世者,能看得如此清晰……

  因此可见,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真实动机就是对自己家族的一种单纯的回忆与思考,并从中寻得某些美好记忆的慰藉与心灵的感触罢了……

  虽然此目的会使曹雪芹创作此书的被人所宣扬的反整个封建社会的高标杆的初衷打些折扣,但它对历史规律的无意识的反应与流露,以及其对历代兴亡的趋势的参考与借鉴价值依旧意义极大,价值非凡,绝不会打上任何折扣,却更加真实可信……

点击下载App,搜索"历史的真相",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