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破赵总动员——韩非的到来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嬴政——谋略天下",免费读到尾

  面对秦军的在赵国的两次失利,嬴政并没有气馁,因为他知道,赵国的胜利是以惨重的代价换取的,即便是正常的战斗减员已经让赵国吃不消了,而且,凭借赵国的经济实力,他已经无法再支撑庞大的战争开支了,而这两次的胜利,无疑是有李牧这个赵国的军魂存在,才勉力维持至今。

  可是吃败仗毕竟有损秦国的威严,因为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忍气吞声这四个字,同时,邯郸又是给他童年记忆最深刻的地方,故而,嬴政打算再对赵国进行一场大决战。

  得知嬴政的想法后,李斯提出了如下建议:

  此时的李牧锐气正盛,如果再攻击赵国非明智之举。重要的是,此时的赵国已经不堪一击了,之所以支持到现在全赖李牧一个人的声望而已,故此,按照战略总方针,破赵的目的已经达到。而接下来,发动战略总攻的时刻已经到来,故而,灭韩刻不容缓。

  经过李斯的提醒,嬴政打消了攻赵的念头。开始准备灭韩的战争。

  秦国要搞掉韩国的计划很快被韩王安得知,引起他的极大惶恐。这时他才突然想到国内还有个被他遗忘的天才——韩非,请教挽救危亡的办法。韩非眼见国难当头,便与韩王商量前去秦国游说秦王。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着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是,软弱无能的韩王不识人才,对韩非的意见置之不理。满怀爱国之心的捍卫受到冷落,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内心十分苦闷。无奈之下,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其实,不管韩非是否到秦国游说,他必须到秦国来。因为一个人想要认识认识他,谁呀?嬴政。

  原来,嬴政在为了统一大业而充电的时候,偶尔看到了韩非的论文,当时就被他的观点打动了,他反复诵读,爱不释手,对书中的思想佩服的五体投地。

  如果能够见到这个人并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遗憾了。嬴政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一天嬴政刚好和李斯谈论政事,顺便提到此事。

  李斯看过文章后,一看便知道,普天之下,能够写出此等精妙文章的人只有一人,那就是韩非。

  于是,李斯就将此人的背景告诉了嬴政。此刻的嬴政已经被韩非的理论所倾倒,成了韩非的粉丝,为了得到韩非这个人才,他做出了兵法韩国,索要韩非的决定。

  公元前234年里的一天,秦国的三十万大军突然直压河南中部,韩国处于秦军刀光剑影的笼罩之中。然而,此次秦军压境,并未攻城略地,只是提出了一个要求:交出韩非,否则血洗新郑(韩国的都城)。

  韩王安得到报告后,心里直犯迷糊:秦人找自己这个结巴堂兄干什么?忙命令朝官去找韩非。

  见过了秦国使者,韩非才明白,原来是自己一位远在国外的一个“粉丝”要找他签名,不过得辛苦韩非,让他亲自前去。

  韩非正有意前去秦国游说,如今秦国却派专车来接自己了,韩非乐得如此,正好为国家节省一笔经费开支。数日后,韩非即作为韩国的使者奔赴咸阳秦宫,30万秦军也班师回营。

  嬴政看了几篇韩非写的文章,便执意要亲瞻作者风范,交流感悟。为确保万无一失,不惜劳动30万大军跋涉百里到中原造势,在战国末年,能有如此大手笔的大概只有嬴政一人。

  韩非的到来被始皇帝炒作成了咸阳难得一见的盛事,他不仅亲自出城十里相迎,更是责令百姓夹道欢呼,着实把韩非感动的一塌糊涂。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嬴政如此器重韩非呢?或者说,韩非的理论为何能让一向心高气傲的嬴政如此动心呢?

  原来,韩非懂得治国利君的道理。韩非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这是他被嬴政所看重的根本所在。

  《孤愤》的观点:万乘之国的忧患,在于大臣权利太大,千乘之国的忧患,在乎君主亲信左右。君主应该牢牢掌握国家的权利,利用法家理论控制好大臣,绝不允许权臣乱国的情况。《孤愤》反对大臣分权太多,否则就会“主失势而臣谋国”。

  《五蠹》的观点:所谓五蠹者,五种蛀虫也。韩非借助此喻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第一是学者,战国时,所谓学者,一般指儒家,到这儿给人君讲怎么怎么才是道理,到那儿给人君讲怎么怎么才是意义,其实无用;第二是言古者,就是游说者,合纵连横之徒。凭嘴皮吃饭,老是危言耸听,连马虎带吓唬,好像尽是为别人的安危考虑,其实骨头里为的是自己的私欲、虚名;第三是带剑者,所谓游侠,整天无所事,腰里挎一把剑到处游走,以武犯禁,仿佛英雄,其实不然;第四是患御者,附庸贵族私门的人;第五是商工之民。上述这些人,在韩非心中,无益耕战,危害邦国,和蛀虫无二,皆“邦之蠹”,均在摈除之列。解决的办法就在于王权集中,由君主一个人决定国家的大方向,把任何可能影响政策的因素都破坏掉。

  单就这个说法,估计是一下子就击中了秦始皇的心念。嬴政最怕和最愤恨的是臣下的欺蒙,吕不韦和嫪毐的事件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阴影。而《孤愤》为他提供了一个进行精明强悍的管理方法,《五蠹》则为他提供了一个大致的分类细目,在朝堂之上,需要依靠谁防备谁疏离谁,使他有章可循。

  韩非的理论正是嬴政求知若渴的内容,故而才有了发兵索要韩非的那一幕。

  再说韩非自从得到了嬴政的重视后,心中就像雨打的浮萍,没着没落的。想想韩王安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再想想嬴政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可叹:一方面家国不用,弃之如敝屐;另一方面不惜动用战争机器,必欲得之而后已。两两比较,能不使人感慨?

  感慨之余,韩非每每思念祖国,他知道,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韩国人民还在时时召唤着自己,韩非怎能割舍这份大爱?为此,韩非及时向嬴政递交了存韩意见,韩非的理由是:

  韩国向秦国称臣纳贡30多年,经常出兵协助秦国攻击各国,其政治地位与郡县无异。而秦赵两国积怨甚深,赵国联络各国,厉兵秣马与秦抗衡,乃秦之大患。另外,韩国虽小,却众志成城,未必可以一战而克。如果攻灭韩国之举导致诸侯震惊,韩国叛秦,赵魏出兵,强化了各国合纵,乃秦之大不幸也。

  并且,韩非还提出了秦国成就霸业的方略:

  首先把进攻的矛头指向赵国,并以各种手段破坏六国合纵,迫使楚、魏向秦国称臣,齐、燕与秦国交好。赵国衰败,韩国必亡,待败赵亡韩后,在逐个击灭各国。可以说,韩非的分析有一番道理,然而,这与嬴政制定的战略总方针有一定的冲突,秦国的君臣能够听从他的意见吗?

点击下载App,搜索"嬴政——谋略天下",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