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贬官大理寺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一品权臣",免费读到尾

  国葬的那一天,朝中的大臣们全部是素衣穿着,由于在朱元璋的遗诏中明确的说明了藩王不得进京,所以燕王朱棣并没有前往应天府,看着朱元璋的尸体抬入到了棺材之中,朱允炆也留下了眼泪,他最大的靠山就这样死亡了,未来的日子里面朱允炆将要独自的承担。

  朱允炆继位之后,大力的推行新政,不过这些新政看似仁慈,却背后充满了危险并且这种危险,虽然目前的朝堂之上显得风平浪静,但是这样的平静是完全属于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朝中的大臣们,依然还是按时的进行上朝,对于这位大明帝国的新君主,这些大臣们还是充满了尊重,毕竟朱元璋为了能够让他的孙子朱允炆登上皇位,耗尽了很多的心血,现在这位年轻的领导人终于是做到了这个至高无上的皇位之上,仰望天下,朱允炆似乎感到了一丝丝的孤独。

  朱允炆很清楚以后的路必须要自己走了,他要成为皇帝就必须要成为一个孤家寡人,所以说朱允炆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不信任,朱允炆很清楚天底下窥视这个皇位的人数不胜数。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权力更加强大,朱允炆开始思考一个大胆的想法。

  远在北京的朱棣每天都在训练兵马,现在的朱棣正在朝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朱棣实现心中的伟大抱负。

  大明王朝即将迎来它的新的继承者,而这座前朝的命运,却显得如此的命运多舛,没有人能够知道,这座巨大的帆船将会驶向何处。

  现在北京城的燕王朱棣,望着北方荒芜的草原,心中也是想起了许多年前的事情,他跟随朱元璋试图征战,曾经也是下了赫赫战功,可是仅仅,因为燕王朱棣并不是长子,所以朱元璋,并没有立朱棣为太子。

  这对于拥有雄心抱负的朱棣来说是并不想看到的,朱棣毫无疑问是一位野心家,在某些方面他像极了自己的父亲朱元璋。他想要的东西,无论用任何手段都要夺得。

  朱棣,要抢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今在应天府之中,建文帝一系列的政策,颁布之后大部分的百姓还是比较的欣赏。毕竟与朱元璋不同的是朱允炆更加强调的是仁政,或许是早年间受到了儒家学派的影响,所以在行事风格之上,朱允炆还是特别的推崇儒学。

  这一年建文帝朱允炆,年仅21岁,在21岁的年龄,他便成了大明帝国的最高领导者,他现在手中握有无上的权力,整个天下都是他的。

  或许是因为推崇儒家的原因,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位老者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

  而这三个人也成为了年仅二十一岁朱允炆的谋策团,他们开始纷纷给朱允炆上荐书,希望能够在国内大力的推崇儒学,并且在各个阶层之中都安排了自己的人。这一切陆重希都看在眼里,其实对于陆重希来说,他并不讨厌朱允炆,他很清楚朱允炆是一个善良的人。

  可是,他的地位是皇帝,皇帝是不需要善良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陆重希才选择了朱棣。朱允炆自从有了这三个老臣的鼎力相助后,处理政事也逐渐的游刃有余。

  在这三个人之中,其中的黄子澄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学者,他在1385年举进士第一名。他在明太祖时代担任过很多官职,现在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学士,并参与国家政事。所以说,建文帝朱允炆还是比较看重他的。

  而这三个人中的第二个人便是齐泰,他和黄子澄一样也是1385年的进士,是一位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特别精于礼和兵法。他在洪武帝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

  最后的这位便是方孝孺,他早在四十来岁的初年就已经是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闻名,不过他却未中过举,所以说在他很晚的岁月才开始进入仕宦生涯。朱允炆即位以后被召为翰林侍讲。

  而就是这三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成为了建文帝朱允炆最强大的助手,这三位儒家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皇帝。黄子澄和齐泰变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教育他。他们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帝国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方孝孺是《周礼》,一部关于乌托邦式政府的经典著作——专家,他发觉他所见到的是个人专制统治的缺点,因此他建议皇帝应该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

  可以说所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但是,最重要一点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并且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正是因为有这三个人的帮助。所以才会一步一步的把建文帝推向历史的深渊。

  除此之外,在朱元璋尚在人世的时候。朝中大臣沈潜便是积极的示好朱允炆,而当朱元璋病重的时候,这位尚书沈潜依然还是大力的支持朱允炆,沈潜的这种举动也是让年少的朱允炆十分的感激。

  一日,沈潜独自一人来到了皇宫之中,这朱允炆听到太监说沈潜到了之后,急忙的和沈潜想见,这朱允炆好奇的对着尚书沈潜说道:“今日沈尚书前来,所为何事啊?”

  随后沈潜的这个举动彻底的吓到了年轻的建文皇帝。沈潜突然跪倒在地,痛哭流涕的对着建文帝朱允炆说道:“陛下继承太祖皇位,这乃是天命也,可是陆重希却在先帝病危之时勾结朝中大臣,支持北方的燕王朱棣为新任太子,在这陆重希的眼中根本没有陛下啊!”

  这朱允炆听到了沈潜这样说后,虽然有些生气,但是却对着沈潜摆了摆了手说道:“这陆大人先皇在世之时,便极为的仰仗,而且这陆大人也是一位朝中大臣,为我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这陆大人所做的事情,定然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沈潜万没有想到这位建文帝朱允炆竟然会如此的善良,他大声的对着朱允炆说道:“陛下啊,这陆重希乃是对陛下骄横无理,老臣认为一定要给陆重希一点颜色悄悄,不然的话,这朝堂之上可是乱套了。”

  听到了沈潜这样说后,这建文帝也是陷入到了思考之中,的确现在的事情已经不单单是陆重希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朝堂的事情,所以说建文帝必须要教训一下陆重希。

  最终在第二天的早朝之上,建文帝对着群臣百官们说道:“户部陆重希办事不利,没有能够尽职尽责,朕确定贬官三级,为大理左寺丞。”

  听到了建文帝朱允炆这样说后,陆重希并没有任何的感觉,因为在陆重希看来,他已经是早就预想到了。陆重希急忙跪在地上,对着高高坐在龙椅上朱允炆说道:“臣,谢陛下。”

  陆重希说完之后,便离开了朝堂之上,其他的大臣们见到陆重希离开身影心中也是各怀鬼胎,他们开始思考该如何为自己的政治仕途添砖加瓦。

  牛明很无奈,他知道陆重希即将要面对从政以来危险的时刻。而现在他也不得不和陆重希一起踏上这条不归路。

  在大理寺内,陆重希心情还是有些平淡并没有因为贬官的事情而影响心情,倒是这牛明却一直在陆重希的耳边唧唧喳喳的说道:“重希啊,现在我们就是任人宰割的牛羊,根本没有任何的还手力量。”

  陆重希听到了牛明的话语后,根本没有任何的激动的心情。陆重希不急不慢的对着牛明说道:“牛大人啊,莫着急,现在我们要沉住气。等待机会。”

  牛明是一个官场的老油条,他看到了陆重希如此沉着冷静后,也认为陆重希肯定有办法改变这一切,于是他深吸了一口气,离开了大理寺。

  陆重希在大理寺里面战战兢兢的工作,他丝毫不受贬官的影响,工作结束后,他便回到了家中,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嬉闹。

  望着已经渐渐长大的两个儿子,陆重希心情也是有点欣慰,他要好好的享受这最后宁静的时光,因为很快朱允炆马上就要开始了削藩了。

  朱允炆心中很清楚,自己的实力特别的弱小,和他的几位叔父更不能相提并论,削夺世袭封藩的政策的产生是由于担心几个有野心的皇叔可能要发难,特别是担心燕王朱棣。

  1370年以后,明太祖朱元璋陆续分封了他年长的九个儿子,把他们封在西北边境和长江中部,王位世袭;之所以把这些儿子分封为王,朱元璋的目的主要还是想让这些藩王都是用来作为抗击蒙古侵略和镇压叛乱的支柱。

  所以说这些王子们都享有巨额年俸和广泛的特权;虽然他们在法律上对境内平民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权力,但他们每人都节制三支辅助部队,其人数在3000到15000之间。

点击下载App,搜索"一品权臣",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