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治理辽东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三国之铁骑无双",免费读到尾

  其次,控制盐业。

  盐业,也是一个重要的点略物资,利润丰厚,陈玉来到辽东以后,将制盐业收回官办,如此一来,增加了官府的收入,让陈玉的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台阶。

  第三,建设交通。陈玉所辖地域广大,从南匈奴故地一直到辽东,长达千里之遥,为了方便商业和军事行动,陈玉新修了三条官道,一条是从辽东的襄平到柳城,一条是从柳城到美稷,还有一条是从襄平到乐浪,这三条官道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钱财,然而,对于安置流民却是很有好处的,这样一来,让流民有了工作,政府又可以提高收入,所以,还是值得的。

  随后,陈玉还兴办各种手工作坊,这些作坊,都是官府出资承办,种类齐全,甚至还包括酿酒,这让辽东地区的商业开始发达起来,在未来的十年之间,成为整个汉朝最为兴旺发达的地区。

  除此之外,陈玉还兴办学校,奖励工商,在陈玉的治下,一所所的学校被兴办了起来,只是,让陈玉发愁的是,这些学校,还少一个主事的人,这个主事的人需要德高望重,需要有真才实学,这样的人真的很难求,就在这时,一个人选被王烈提了出来,这就是管宁。

  管宁,管宁是春秋时齐国名臣管仲的后人,自幼饱读诗书,才高八斗,生性淡薄,不看重名利,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管宁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生活,很是贫穷,于是有人就想赠他财物,结果他却没有收下,只凭自己的能力将父亲埋葬。

  有一次管宁锄园子,竟让他锄到了金子,看着那金灿灿的黄金,管宁完全无视,直接将金子用锄头拔到了一边,不一会儿,华歆也看到了金子,他有些不忍心,就把金子拿了起来,看了一会儿才将金子扔在了一旁,这就是锄园得金的故事。

  黄巾起义爆发后,天下大乱,为了逃避战火,管宁来到了辽东,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度早就听说过管宁的大名,就想让管宁在自己手下做官,不过任由公孙度如何请求,管宁就是不做官,最后,管宁干脆跑到山里,自己搭了个简陋的房子住了下来,公孙度一看管宁确实不想当官,也就不勉强他,公孙度想通过结交管宁为自己赢得一个尊重士人的美名,他看到管宁生活困难,就经常接济他一些钱财,可是管宁没有收。

  从此,而管宁从此就在辽东安心的住了下来,传授学生,教导百姓,因为他的言传身教,百姓们民风变的纯朴起来,人人有礼貌,家家和睦相处,管宁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

  这样一个知名人氏,公孙度几次相请都没有请动,陈玉能请动管宁吗?

  陈玉派人将管宁找到了襄平,此时的管宁,不过三十多岁,一缕胡须飘在胸前,目光炯炯,只是有些清瘦,陈玉看到管宁,微微一笑,先向管宁行了一礼。

  管宁心中一动,心说陈玉不愧是世家子弟,这礼数倒也周全,不过他是一方诸候,自己不过是一个平民,这礼,有点重了。

  陈玉看出了管宁的心思,嘴里说:“管先生,我这一礼是为辽东百姓敬你。”

  “噢?怎么讲?”管宁心中一动,一提到为百姓而敬,管宁的心里有些飘飘然。

  “管先生,我知道公孙度几次请你做官,你都没有答应,今天,我不是请你做官,而是请你教授徒弟,主持整个辽东的教学。”陈玉微微一笑说。

  管宁心中又是一动,他不图名利,只想将自己的本事传给世人,陈玉的话,打动了他的心。

  “我想在辽东兴建学校,由官府出资,不收学费,让所有读不起书的孩子能上得了学,你说,这是不是一件好事?”

  管宁心中一震,官府出资办学,这还没有过,大汉朝,只在洛阳有官府的学校,别的地方还没有听说过,陈玉要是真的做到了这一点,那简直是一个划时代的尝试,想到这儿,管宁的心更动了起来。

  “可是,我所兴建的学校缺乏老师,缺乏主事的人,所以,我想请你前去主事,让你的学生充当老师,不知道先生怎么看?”陈玉问。

  管宁并没有思考太久,立即说:“这件事情是个好事,我可以让我的学生充当学校的老师,不过,我自己是不会出山的。”

  陈玉一笑,“难道先生真的不担心孩子们的教学吗?我要先生出山,是让先生主持教学,只要有先生在,孩子们的教学才有保证啊,难道先生真的想撒手不管这些孩子的教育吗?请先生为孩子们考虑一下吧。”陈玉情真意切的说。

  管宁叹了一口气,从心里说,他不图虚名,不爱钱财,图的就是一个清静,不过,一想

  到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管宁的心就有些软了,沉思良久,管宁说道:“好吧,我可以出山助将军管理学校,不过,我不需要授受官职。”

  “呵呵,这个可以,不过虽然不授官,但俸禄还是要给的,先生的日子过的太清苦了。”陈玉是知道管宁的,管宁不贪图钱财,日子过的很是清苦。

  管宁微微一笑,这一次他并没有坚持,而是点了点头,同意了陈玉的话。至此,大儒管宁终于成为了陈玉的得力臂膀。当然,管宁所起的作用仅限于教育方面,但他的学生众多,个个又都有真才实学,开始活跃于辽东的各个阶层,成为了陈玉控制辽东的骨干力量,所以说,陈玉这一招说服管宁,起以了示范效果,还是很成功的。

  一年之内,一座座学校建立了起来,书声朗朗,辽东的百姓仿佛看到了光明,人们含着泪,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学校,这是他们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陈玉却帮他们做到了,百姓们对陈玉是感恩戴德,甚至为陈玉建立了生祠,日日供奉陈玉的塑像,陈玉通过兴建学校,终于赢得了百姓的认可。

  整个辽东在陈玉的治理下开始了大发展,然而,还有一件事情却涌上陈玉的心头,那就是医馆的建设。

  说起医馆,陈玉早就有这个想法,当初,看着自己部下受伤的士兵,因为缺医少药而身死,陈玉的心在滴血,这些大好的儿孩子,只要有医生的治疗,是可以恢复过来的啊,他们都是百战老兵,见过血的老兵,比没有见过血的新兵战力要强上一倍,然而,现在他们就这样死去了,陈玉真的不甘心,所以,陈玉早就存了建立医馆,在军中配备军医的想法,只是因为战事很急,草原又缺少人才,所以一直没有实现。

  现在,陈玉终于迎来了发展建设期,这个事情,终于提上了日程,陈玉要在全辽东建立起医馆,让自己治下的百姓有病能得到照料,能看的起病,为了这个,陈玉决定,所有的医馆免费治疗,病者在痊愈之后,只需上交一斗米,就可以充作诊金。不过,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大量的医师,医师,在这个时代是很紧缺的,为了招募医师,陈玉在整个幽州发出了告示,只要有人肯到辽东来做医师,就由官府给以俸禄,重金礼聘。如此一来,三个月中,辽东来了二百多位医师,不过这些医师良莠不齐,医术大多一般,这让陈玉感到很头痛,直到一个人的到来,终于让陈玉解决了这个问题。

点击下载App,搜索"三国之铁骑无双",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