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元好问集",免费读到尾

  【赠裕之】(麻九畴)

  向来三度见君诗,常望西山有所思。

  谁料并州天绝处,相逢梁苑雪消时。

  贤人乐古声犹在,聱叟文高世岂知。

  只恐神嵩不留客,秦川如画渭如丝。

  【元裕之以山游见招,兼以诗四首为寄,因以山中之意仍其韵】

  石华政可采,负我孤舟蓬。

  胡为红尘里,扰扰槐安宫。

  山间绿萝月,一照千岩空。

  洪崖去不返,清游谁与同?

  空余松根泉,杂佩流无穷。

  人心堕泥滓,不如与天通。

  举头视霄汉,浩露洗心胸。

  日月两角蜗,天地一粒粟。

  老盆可径醉,岂择瓦与玉。

  大笑区中人,朱门丐梁肉。

  清晓登少室,日夕眺王屋。

  紫烟晞我发,碧霞贮我腹。

  溪中有白云,万事付濯足。

  物物惬幽情,不独兰与菊。

  南风入桂树,高叶碧峥嵘。

  举手戏攀折,上与云烟撑。

  黄金间白玉,遍地光晶荧。

  笙箫坐间发,鸾鹤空中鸣。

  浩歌山谷应,起舞衣裳轻。

  一尊石上酒,如我浩气盈。

  目送飞鸿尽,青云万里平。

  国风久已熄,如火不再然。

  流为《玉台咏》,铅粉娇华年。

  政须洗妖冶,八骏踏芝田。

  青苔明月露,碧树凉风天。

  尘土一一尽,象纬昭昭悬。

  寂寥抱玉辨,争竞摇尾怜。

  幸有元公子,不为常语牵。

  【同裕之、钦叔分韵得“莫”、“论”二字】(雷渊)

  幼安谢辟命,子云老寂寞。

  趋向岂独异,时命非所度。

  我久困流离,一廛求负郭。

  虽无斩敌功,尚举力田爵。

  嵩少启吾封,四履尽伊洛。

  有客来问津,醉眼入寥廓。

  世事久闭眼,终日只睡昏。

  清风何处来,佳客已在门。

  倒屣往从之,玉色何我温。

  妻孥趣作具,欢喜倾瓶盆。

  清夜襩被往,共就遗山元。

  嘲谑及俳语,发挥间微言。

  悬断漏天枢,高啸惊邻垣。

  吻合政相和,意到俄孤骞。

  恨不倒囷廪,矧肯留篱樊。

  弃牴获珠玉,披榛见兰荪。

  我肱已三折,醉堕偶全浑。

  知无适俗韵,量力任灌园。

  二君清庙器,巾幂华罍尊。

  苍生望休息,朝廷待崇尊。

  出处既异途,会合难预论。

  此乐未易得,此夕勿惮烦。

  白酒举初子,黄鸡溷诸孙。

  水乐喧后部,山鬟秀前轩。

  一醉万事休,商声满乾坤。

  【玉华山中同裕之分韵送钦叔得“归”字】

  洗耳颍川水,疗饥西山薇。

  山川得佳客,草木生光辉。

  末路风教薄,此道日已微。

  相期千载事,非君谁与归?

  【九日登少室绝顶,同裕之分韵得“萝”字】

  闲居爱重九,佳人重相过。

  登高酬节物,少室郁嵯峨。

  迤逦谢尘土,夷犹出烟萝。

  歨如据鳌头,万壑俯蜂窝。

  浩浩跨积风,沵沵渺长河。

  日车昃红轮,天宇凝苍波。

  指点数齐州,始觉氛埃多。

  我无倚天剑,有泪空滂沱。

  惊鳞盼奥渚,倦翼占危柯。

  悔不与家来,结茅老岩阿。

  归途眷老阮,广武意如何!

  【次裕之韵,兼及景玄弟】

  名肠相焮半成灰,战退纷华旆始回。

  文字喜逢修月手,津梁愧乏济川材。

  等闲有酒辄共醉,信口哦诗不置才。

  最忆平生刘子骏,紫芝可惜不偕来。

  【玉华谷同希颜、裕之分韵得“秋”字】(李献能)

  玉龙落峡喷飞流,空翠霏霏晚不收。

  软脚山堂一壶酒,暮凉闲对两峰秋。

  【荥阳古城登览寄裕之】

  突兀高台上古城,登临人境两峥嵘。

  关河落日岁云暮,草木临风气未平。

  虎掷龙拏王伯事,天荒地老古今情。

  一杯欲洗兴亡恨,为唤穷途阮步兵。

  【送裕之还嵩山】(王渥)

  高怀不受簿书侵,清颍鸥盟欲重寻。

  老去宦情知我薄,闲来道念见君深。

  对床夜雨他年梦,满马西风此日心。

  嵩顶胜游谁得共,仙闻仙驭待知音(末句用古仙人诗语)。

  【游丹霞下院,同裕之、鼎玉分得“留”字】

  霜落丰山白水收,岁华全在竹园头。

  赋诗鞍马惭真赏,载酒林泉阻胜游。

  野色自随人意远,夕阳应为鸟声留。

  仙源回首旌旗隔,一笛西风唤客愁(丹霞下寺,土人以“竹园头”名之)。

  【送裕之官邓下,兼简仲泽】(崔遵)

  青灯别酒夜沉沉,力负相思自不任。

  闲里更谁留我醉,兴来无复伴君吟。

  一枝仙桂知难拟,千顷黄陂未厌深。

  为向荆州王粲道,安排佳境约相寻。

  【和裕之(二首)】

  行李西来便得君,相从回首七经春。

  君方备悉原思病,我亦私怜仲父贫。

  底事却成今日别,枯肠难着此愁新。

  鸢肩火色真将验,马虎何劳更问辛。

  不幸还能作幸民,十年同醉颍川春。

  酒船载我虽堪老,仕路有时或为贫。

  少室山人三日恶,夷门纸价一番新。

  益知哀乐终年事,未唱骊驹鼻已辛。

  【题裕之《家山图》】(刘昂霄)

  万里神州劫火余,九原夷甫有余辜。

  作诗为报元夫子,莫倚家山在画图。

  【赠答史院从事】(贾益谦)

  见说才名自妙年,多惭政府旧妨贤。

  物华天宝无今古,凤阁鸾台孰后先?

  郑圃道尊何敢望,济南书在子当传。

  莫言老眼昏花满,及见风鹏上九天。

  【送裕之往许州,酒间有请予歌“渭城烟雨”者,因及之】(辛愿)

  白酒留分袂,青灯约对床。

  言诗真漫许,知己重难忘。

  爽气虚韩岳,文星照许昌。

  休歌渭城柳,衰老易悲伤。

  【寄裕之】

  青云一别阮家郎,甚欲题诗远寄将。

  好句眼前常蹉过,佳人心上不曾忘。

  谁家秋月茅亭底,何处春风锦瑟旁。

  昌谷烟霞久寂寞,欢游还肯到三乡。

  【古月一篇为裕之赋】(李汾)

  古月天不收,敌君三万秋。

  天孙弄明镜,光涌云间流。

  忆昔放逐江南州,金陵女儿歌棹讴。

  草裹乌纱巾,散着紫绮裘。

  酒酣把玉笛,直欲扪参历井骑斗牛。

  醉中呼儿摇双舟,吾欲乘流下石头。

  起来茫茫视八极,万里只有元丹丘。

  丹丘子,游人间,风尘何为往复还?

  玉华山人近招我,九日朝帝苍梧山。

  【读裕之弟诗稿,有“莺声柳巷深”之句,漫题三诗其后】(兄敏之)

  阿翁醉语戏儿痴,说着蝉诗也道奇。

  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

  莺藏深树只闻声,不着诗家画不成。

  惭愧阿兄无好语,五言城下把降旌。

  传家诗学在诸郎,剖腹留书死敢忘(先人临终,有“剖腹留书”之语)。

  背上锦囊三箭在,直须千古说穿杨。

  【跋遗山墨迹】〔刘因(见《容城集》)〕

  晚生恨不识遗山,每诵歌诗必慨然。

  遗墨数篇君惜取,注家参校有他年。

  【遗山先生挽诗】〔阎复(见元诗)〕

  萧寺秋风卷玉荷,月明人影共婆娑。

  谁知别后《骊驹曲》,便是先生《薤露歌》。

  野史夜寒虫蠹简,《锦机》春暧凤停梭。

  秪应前日西州路,常使羊昙忍泪过。

  【题《中州诗集》后】〔家铉翁(见《文类》)〕

  世之治也,三光五岳之气钟而为一代人物。其生乎中原,奋乎齐鲁、汴洛之间者,固中州人物也。亦有生于四方,奋于遐外,而道学文章为世所宗,功化德业被于海内,虽谓之中州人物可也。盖天为斯世而生斯人,气化之全,光岳之英,实萃于是,一方岂得而私其有哉!迨夫宇县中分,南北异壤,而论道统之所自来,必曰宗于某,言文脉之所从出,必曰派于某,又莫非盛时人物,范模宪度之所流衍。故壤地有南北,而人物无南北,道统文脉无南北,虽在万里外皆中州也,况于在中州者乎!

  余尝有见于此,自燕徙而河间,稍得与儒冠缙绅游,暇日获观遗山元子所裒《中州集》者,百年而上,南北名人、节士、巨儒、达官所为诗,与其平生出处大致,皆采录不遗。而宋建炎以后,衔命见留,与留而得归者,其所为诗与其大节始终,亦复见纪,凡十卷,总而名之曰《中州集》。盛矣哉!元子之为此名也。广矣哉!元子之用心也。夫生于中原,而视九州四海之人物,犹吾同国之人。生于数十百年后,而视数十百年前人物,犹吾生并世之人。片言一善,残编佚诗,搜访惟恐其不能尽,余于是知元子胸怀卓荦,过人远甚。彼小智自私者,同室藩篱,一家尔汝,视元子之宏度伟识,溟涬下风矣。呜呼!若元子者,可谓天下士矣。数百载之下,必有谓予言为然者。

  ※遗山先生文集后序

  自有书契以来,以文字名世,得其全者几人耳。《六经》诸子,在所勿论,姑以两汉而下,至六朝及隋唐、前宋诸人论之,上下数千载间,何物不品题过?何事不论量了?大都几许不重复?文字凡经几手,左聁右扯,横安竖置,搓揉亦熟烂尽矣。惟其不相蹈袭,自成一家者为得耳。噫,后之秉笔者,亦趯乎其为言哉!

  今观《遗山文集》,又别是一副天生炉鞴,比古人转身处,更觉省力。不使奇字,新之又新;不用晦事,深之又深。但见其巧,不见其拙;但见其易,不见其难。如梓匠轮舆,各输技能,可谓极天下之工。如肥浓甘脆,叠为饾饤,可谓并天下之味。从此家跳出,便知籍、湜之汗流者多矣。必欲努力追配,当复积学数世,然后再议。

  曩在河南时,辛敬之先生尝为予言:“吾读元子诗,正如佛说法云:‘吾言如蜜,中边皆甜。’”此论颇近之矣。虽倡优、驵侩、牛童、马走闻之,莫不以为此皆吾心上言也。若夫文之所以为文,亦安用艰辛奇涩为哉!敢以东坡之后,请元子继,其可乎?不识今之作者以为如何?或者曰:“五百年后,当有扬子云复出,子何必喋喋乃尔?”

  济南杜仁杰直序

  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二十二阙文补

  【阳曲令周君墓表】

  君讳鼎,字器之,姓周氏,世为定襄人。曾大父万,力田为业。大父庆嗣,字荣甫,通《六经》,教授乡里者六七十年,乡人尊之。父丕显,字著明,质直尚义,好交结四方。获鹿世家,有以女婢诱陕右饥民为赘婿者,岁既久,并所生男女皆奴之。赘婿单弱,无以自解。著明冤之,示以文法及诉讼次第,累为有司所直,准生女从母,其余皆夺为良。尝自言:“吾后世当有兴者。”君,其长子也。

  幼颖悟,未十岁,大父教之《六经》,应童子举。平阳宿儒毕晋卿爱其风骨,谓当有所成,许之亲授赋学。年十六,即辞家从之。又二年,取平阳解名。三赴廷试,贞祐乙亥程嘉善榜内登第。释褐征事郎、五台主簿。未几,丁母王氏艰。太原行元帅府事翟德升雅知君名,以便宜起复定襄丞。

  时中原受兵,所在残毁,民人保聚,多为胁从。君时佩银符,兼义军弹压,以为军力不足备敌,而人无所逃死,岂乐为背逆?凡所诖误者,一切贷之,县民赖以全活者甚众。明年,迁阳曲(以下不缺)。

  《遗山先生集》今世行者,以此本为最古,惟二十二卷内《中顺张君碑》中脱一叶,末阙铭文两行;《阳曲周君表》佚去前半十八行。盖明时已然,后刻各本仍之。近见灵石杨氏本搜访颇勤,廑从金石例补得《阳曲周君表》阙文半首而已,爰移录于此,聊弥前隙云尔。

  丁卯八月,吴县姜殿扬校补并记

点击下载App,搜索"元好问集",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