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仙都志",免费读到尾

  疆理之書,肇於禹貢而具於職方,然水有經,郡邑有乘,此《仙都誌》所由作也。仙都,東昊勝,事在道家書,為祈仙洞天,爰自發蹟軒轅,由唐建,宋錫名,薦祉符瑞,屢臻聖朝。延祐問,貞士趙虛一載奉璽書來領釐事山川草木昭被寵光獨峰鍊谿,若增而高浚而深也。住山陳君此一載筆于編,沿革瑰奇,鉅細畢錄,其有功玆山者歟。吾聞蓬萊在望而風輒弘去,桃源既入而路忽迷,則名山大川豈人人之所能周覽哉。此編目擊道存可以臥游矣。至正戊子五月既望。山川仙都山,古名縉雲山。按道書洞天三十六所,其仙都第二十九,名玄都祈仙洞天,周迴三百里,黃帝駕火龍上升處,山巔有石屋,世傳為洞天之門。《史記》載:縉雲本黃帝夏宮之名。張守節云:枯州縉雲縣,其所封也。《太平寰宇記》:唐置縉雲縣。又以枯州為縉雲郡,蓋以其地有縉雲山故也。今縣在山之西二十三里。《圖經》云:唐天寶七年六月八日有綵雲起於李溪源,覆遠縉雲山獨峰之頂,雲中仙藥響亮,鸞鶴飛舞,俄聞山呼萬歲者,九諸山皆應。自申至亥乃息。刺史苗奉倩上其事于朝,救改今名。

  獨峰山,一名仙都石,謝靈運\《名山記》云:縉雲山旁有孤石,屹然干雲,二百丈,三面臨水,周圍一百六十高丈,頂有湖,生蓮花,有巖相近,名步虛山,遠而望之,低於步虛,迫而視之,步虛居其下。舊《東陽記》:一名丹峰山。昔黃帝嘗乘龍車登此山,轍跡猶存。自唐白樂天以下,古今名賢,留題有什。步虛山,在仙都山前,正與玉虛宮相對,疊蟑倚空,群峰掩映。又有小峰列如北斗,名日斗巖。謝靈運\《名山記》云:中巖上有峰,高數十丈,或如蓮花,或如羊角。古老云:黃帝嘗鍊丹于此。劉澄《山水記》云:縉雲臺,黃帝鍊丹之所。《輿地誌》云:縉雲堂即三天于都。山巔平敞,有若壇憚,是其地也。

  童子峰,在獨峰側,其狀如筍。獨峰之腰有竅若臍,此峰平臍,故名。括蒼舊誌云:獨峰山旁,一石峭立,謂之童子峰。

  好山,在仙都山西,初暘谷左。宋紹興問轉運\使李士舉嘗遊仙都,過徐氏山居,賦詩有:華屋重重對好山之句,由是得名。後晦庵朱先生彌節于此,其名益著。隱真洞,在步虛山巔,與獨峰相對,洞口巖石玲瓏宛若窗牖,峻絕難躋,罕有到者。按《郡誌》云:唐劉隱真先生修鍊之所。

  仙水洞,在步虛山麓,《郡誌》一名鏡巖洞。中有泉出自崖竇問,滴于石池,雖大旱不竭。唐周景復先生修鍊之所。名公磨崖記遊者眾。

  金龍洞,在步虛山東,中有二洞相連,通明開敞。舊誌云:洞深不可測,道家謂洞天,即此也。宋天禧四年投金龍玉簡於其中。

  天堂洞,在仙都山東,雙龍洞左,高峻,人跡罕到。洞中石壁正面列二圓穴,右者淺\而左者深,有龍居之,旱禱\必應。洞旁又二石窪,左者水清常溢,右者水濁,或縮名日月泉。山後別有一洞,俗呼為天堂山,內築精舍,扁日清虛。

  忘歸洞,在仙都山西,可坐數十人,洞外有石聳出溪流之上,遊者登覽盡得仙都之勝,使人忘歸,名忘歸臺。初暘谷洞,一名倪翁洞。臨於練溪之上,左右巖石奇怪,對望獨峰。《郡誌》云:谷在仙都山西,初入頗陰隘,少進有石室洞房,虛敞可居,以東向先得日,故名初暘。正東石壁有竅,大如盤盂,初暘光射室中,爛然五釆,其外晴波萬斛,有如爍金。或云倪翁洞在縉雲縣東半里,訛也。宋嘉泰問,郡人陳百朋《續誌》云:洞正屬仙都山練溪旁初暘谷中。崖上有洞名三大字,或云李陽冰篆,今考谷中有磨崖初暘谷三楷字,倪翁洞三篆字,古老相傳昔有倪長官隱居于此,今失其名。宋乾道問郡守錢竽題仙都詩云:初暘便是扶桑谷,洞裹倪翁招我來。則知倪翁洞即初暘谷明矣。又日雲堂洞。右山中巖洞固多,自來唯六洞著名。

  雙龍洞,在獨峰之東,靈澤廟左,盤石橫跨山澗中,其下空洞通人,雖大旱清流不竭。宋紹興問久旱,玉虛道士游先生望雲氣,至其所見二巨蛇盤旋石下,飲水不去,遂祝之雷雨,隨至合境霑足,由是得名,立祠祀之。洞內左有陰穴橫穿而上,昔嘗有人明炬而進,莫窮其源,至今早檮必應。時行沛澤,或見雷光。洞前澗水深處,即古所謂游龍泓,又日龍泓洞。宋人胡誌通大魁王十朋俱有題詠。狀虎巖,在獨峰之西,書院之右,有小石山如虎銓伏,一名駐獅巖。

  翔鸞峰,在獨峰之南,回瀾亭左,山巔有二石,狀如鸞鶴,展翅翔舞,俗呼為丫叉巖。

  靈龜石,在獨峰之北,仙都界石之旁,山麓有巨石倚立,宛若大龜,昂首而上,鄉人驗其燥濕以占雨暘。

  小蓬萊,在練溪之下,按《郡誌》云:在仙都之西。潭心有小島,上多怪石奇樹,潭之南有石壁,高可百仞,名公鐫歌詠于崖以記登覽之勝。遊者泛舟而入,恍若蓬瀛之境。參政四明樓公鑰大書小蓬萊三字刊于碑,以亭覆之,今廢。傍有合掌洞,可容數十人。石壁高處橫列十餘穴,若璣貫組,名大組巖。其東復聳一巖,上廣下斂,日雨簑巖。小赤壁,在川石潭上,按《郡誌》云:在仙都之東,瀕溪壁立,高可千尺,峰巒奇秀,壁下空洞,潭水凝湛,莫測其深,泛舟而遊,迥出塵外。邇流一舍餘,亦有一巖,郡人參政何公澹書小赤壁三字磨于崖。雖地異而名同,故併錄于此。

  仙釋巖,在小赤壁之西岸,有石挺然森列于溪之許,問有狀如仙人釋子之像者,玉虛山地多在其側而古籍常以仙人石為界。

  黃僇赤巖,在仙都山之東麓,有崖壁立,橫亙數十尋,巖竇給訝,色絢五彩,遠望如雲錦\,近視若霞銷,今土人立田社於巖下。

  天師巖,與赤巖對峙,巖下有洞可立二十人,內有陰穴直下通于溪。古老云:昔人值早,往元真護國天師祖廟請香火于玆,致檮獲應,遂建殿于洞前,因名。其巖厥後殿址蕩于水,至今鄉人猶望洞而祀之。東蒙巖,在初暘谷左,有石低昂奇怪,聚立于深潭之濱,巖下可以泛舟,海上有仙山日:東蒙。泰嶽之南山名東蒙,此巖之名莫詳所出。或云巖正朝東,太陽將暉,水光互映,而日東矇,亦取初暘之義,二字未知孰是。

  玉飯巖,在初暘谷右,山半有石,突起如飯,巖下有穴,宛若鼇門,天將雨則巖上霧氣如炊,溪流暴漲則門內有如釜沸之聲。《括蒼舊誌》云:一名碧雲洞,又號張公寵。莫詳所由。

  楊郎洞,在初暘谷後,驛道之旁,洞中高下二級,可容二十餘人。古老相傳昔有楊郎居此,以符藥濟惠於往來者,後人思之,立祠于中。

  仙巖洞,在好山之北,仙巖市上,山半有洞,深曠高明可立百餘人。今市民立田社于中。

  梯雲洞,在仙都山西,與雨衰巖對峙,巖下空洞若磴,自山根循至山腰長六十餘丈,一名長亭。其上深敞處土人嘗構屋於中,近廢。鼎湖,即獨峰頂上湖也。嘗生蓮花。按唐宋以來,名公題詠,並以鼎湖稱之。

  鍊金溪,源出大盆山,至仙都,則名鍊金。水中有石與獨峰之根連續一片,其平如砥,兩岸相望闊三十餘丈而水深僅尺許。按《郡誌》仙都之里曰鍊金里,溪日鍊金溪,渡日鍊金波,然莫考其所出。據唐韋加《仙都山銘》日:丹穴傍起,金溪下融。又唐隱真先生《玄墟誌》日:鍊金溪畔,足以濯纓。則鍊金之名古矣。

  金華潭,在鍊金溪下深處。古老相傳鼎湖金蓮花瓣嘗飄墜于此,因而得名。

  練溪,又在金華潭之下,水光若練,故名。按《郡誌》云:在仙都之西,初暘谷洞前。水中有大人跡犬馬蹄痕。又有石井,深不可測。

  丹井,在玉庫正殿之西南隅。隱真先生嘗汲以鍊丹一至今泉清味甘,冬溫夏寒,雖早撩不枯濫。玉泉池,在雙龍洞下,其色玉潔。放生池,在玉虛官外,以嬸澗水既廣且'深,自昔為放生之所。其,一在妙庭觀前。天塘,在天堂洞後山頂,冬夏不竭。

  梳水織,在小蓬萊上大溪中一,兩岸相接唯片石狀。櫚闊三十餘尋,水落石出之時,餘波分派而流以渡。俗呼為偶轎巖。

  樸頭石,在鍊金溪中,以狀似而名之。祠字玉虛官,在仙都山中,即玄都祈仙洞天黃帝飛昇之地。自唐天寶戊子以獨峰綵零仙樂之瑞,刺史苗奉倩奏聞敕封仙都山,周迴三百里禁樵採捕屆它、!獵,建黃帝祠宇,歲度道士七人以奉香火。宋治平乙巳改賜今名。宣和庚子毀于寇。道士游大成迺即舊基,再謀\營造。時官東坐西向,陰陽者流謂虎瞰而角法宜改。為景定庚申,郡守安劉取朝旨,命道士陳觀定遷宮地向,不期年而告成。元延祐,庚申,道士趙嗣棋欽受宣命,佩服頒降處州路仙都山玉虛宮提點所五品印章,主領宮事。再奉璽書護持,改復甲乙,及蒙集賢院暨天師正一教主大真人、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各給榜據,俾永遵守。一由是官門增重舊觀。本官殿宇開列于左。

  金闕寥陽寶殿,郡人葉嗣昌書額。

  黃帝祠宇,唐縉雲縣令李陽冰篆額。

  飛天法輸藏殿,宋朝乾道己卯,道士李伯祥創立法輸,規模宏美,郡人陳沂書扁。

  天一真慶行宮。

  三元三官聖堂。

  梓潼帝君行祠。

  洞天仙官祠。

  玉虛真官祠。

  衍教堂,郡人何傳書扁。

  隱真堂,韓永錫書扁,昊俊嘗留題,今奉鍾呂諸仙像,方丈扁日,天開圖畫,文公五代孫朱煌九歲書。風雨堂,昊興趙孟頫\書扁。金蓮綰,蜀郡虞集書扁。玉虛宮門,東陽趙霆篆額。祈仙洞天門,邑人潛說友篆額。仙都山門,趙孟頫\書額。

  片雲亭,取樂天片雲孤石之詠為名。

  回瀾亭,在金華潭上,郡人何宗姚書扁。

  仙都蛻軒。

  競秀軒。

  擷芳軒。

  練玉軒。

  駐鶴亭,在洞天門外。

  照水亭,在放生池上。

  忘歸亭,在忘歸洞前。

  妙庭觀,在仙都山東,金龍洞上,唐成通元年隱真劉先生所建,又築玄墟於其後。乾符三年,門人朱惠思詣闕請觀額,蒙錫以仙都之號。景福元年,江東羅隱作記,宋治平二年,改賜今名。元皇慶元年,玄妙葆真道士陳懷玉欽奉璽書復為甲乙,世襲香火,由是振興。獨峰書院,在鍊金溪西,正對獨峰。宋淳熙壬寅,晦庵朱先生持常平節上疏,劾台守未報,徜徉于此山,以伺朝旨,有於此藏修為宜之語。紹定戊子,郡人開國葉公嗣昌始就此創禮殿為講貫之所。咸淳丁卯,邑人尚書潛公說友,即舊址而廣大之。基址並係玉虛山也。

点击下载App,搜索"仙都志",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