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诗经注译",免费读到尾

  日月

  ——自救者得救

  【原文】

  目居月诸(1),照临下土(2)。

  乃如之人兮(3),逝不古处(4)。

  胡能有定(5),宁不我顾(6)。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7)。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一之人兮,德音无良(9)。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10)。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11)。

  【注释】

  (1)居、诸:语气助词,没有实意。(2)下土:在下面的地方,大地。(3)如之人:象这样的人。(4)逝:语气词,没有实意。古处:象从前那样相处。(5)胡:何怎么。定:止,停止,止息。(6)宁:岂,难道。顾:顾念,顾怜。(7)冒:覆盖。普照。(8)报:理会,搭理。(9)德音:动听的言词。(10)畜:同“慉”,意思是喜好。卒:终,到底。(11)述:循,依循。不述:指不遵循义理。(1)居、诸:语气助词,没有实意。(2)下土:在下面的地方,大地。(3)如之人:象这样的人。(4)逝:语气词,没有实意。古处:象从前那样相处。(5)胡:何怎么。定:止,停止,止息。(6)宁:岂,难道。顾:顾念,顾怜。(7)冒:覆盖。普照。(8)报:理会,搭理。(9)德音:动听的言词。(10)畜:同“慉”,意思是喜好。卒:终,到底。(11)述:循,依循。不述:指不遵循义理。

  【译文】

  太阳月亮在天上,光辉普照大地。

  世间竟有这种人,待我不像从前样。

  何时他不在放荡,难追不顾我忧伤?

  太阳月亮在天上,每天升起在东方。

  世间竟有这种人,花言巧语没心肠。

  何时他不再放荡,何时我才忘忧伤?

  太阳月亮在天上,每天升起在东方。

  生我养我亲父母,他竟半路把我抛。

  何时他不再放荡,待我无情更无义!

  【读解】

  先说日月。日月在天,虽然有可能暂时被阴云退档,却始终在天,光鉴大地,把一切阴暗邪恶不可告人的污秽暴露在它们的光辉之下,没有什么可以逃脱。

  以日月为题,日月起兴,日月作比,大有深意焉。日月象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经地义,正气凛然。

  一位弃妇,以日月的名义,控诉丈夫的朝三暮四,忘恩负义,抛弃合法妻子。她慷慨陈词,音调铿锵,凛然不可冒犯,道义的力量于此展露无遗。

  被人抛弃,就像坐翘翘板,另一头的人突然不辞溜掉,这一头的人栽下来,摔得遍体鳞伤,青一块紫一决。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污迹,义正辞严地谴责忘恩负义者,这是顺理成章的。问题在于,义正辞严地谴责之后怎么办?他人纵然可以同仇敌忾,可以洒一掬同情之泪,可以帮忙抚慰创痛,而拯救还得靠自己。正如自己肚子饿了,任何人都不能帮忙吃饭而使自己的肚于饱他起来,还得靠自己一口一。把饭吃下去。

  自救是以实际的行动来告别过去,告别过去的自己,宣告对自己的信心和价值的确认,同时也是新的自我的诞生。挺起胸来朝前走.前面是大路和山丘,不管风吹和雨打,人生百年莫蹉跎。

  所以,自救者得救,不自救者即使上帝也爱莫能助。

  【原文】

  目居月诸(1),照临下土(2)。

  乃如之人兮(3),逝不古处(4)。

  胡能有定(5),宁不我顾(6)。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7)。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一之人兮,德音无良(9)。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10)。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11)。

  【注释】

  (1)居、诸:语气助词,没有实意。(2)下土:在下面的地方,大地。(3)如之人:象这样的人。(4)逝:语气词,没有实意。古处:象从前那样相处。(5)胡:何怎么。定:止,停止,止息。(6)宁:岂,难道。顾:顾念,顾怜。(7)冒:覆盖。普照。(8)报:理会,搭理。(9)德音:动听的言词。(10)畜:同“慉”,意思是喜好。卒:终,到底。(11)述:循,依循。不述:指不遵循义理。(1)居、诸:语气助词,没有实意。(2)下土:在下面的地方,大地。(3)如之人:象这样的人。(4)逝:语气词,没有实意。古处:象从前那样相处。(5)胡:何怎么。定:止,停止,止息。(6)宁:岂,难道。顾:顾念,顾怜。(7)冒:覆盖。普照。(8)报:理会,搭理。(9)德音:动听的言词。(10)畜:同“慉”,意思是喜好。卒:终,到底。(11)述:循,依循。不述:指不遵循义理。

  【译文】

  太阳月亮在天上,光辉普照大地。

  世间竟有这种人,待我不像从前样。

  何时他不在放荡,难追不顾我忧伤?

  太阳月亮在天上,每天升起在东方。

  世间竟有这种人,花言巧语没心肠。

  何时他不再放荡,何时我才忘忧伤?

  太阳月亮在天上,每天升起在东方。

  生我养我亲父母,他竟半路把我抛。

  何时他不再放荡,待我无情更无义!

  【读解】

  先说日月。日月在天,虽然有可能暂时被阴云退档,却始终在天,光鉴大地,把一切阴暗邪恶不可告人的污秽暴露在它们的光辉之下,没有什么可以逃脱。

  以日月为题,日月起兴,日月作比,大有深意焉。日月象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经地义,正气凛然。

  一位弃妇,以日月的名义,控诉丈夫的朝三暮四,忘恩负义,抛弃合法妻子。她慷慨陈词,音调铿锵,凛然不可冒犯,道义的力量于此展露无遗。

  被人抛弃,就像坐翘翘板,另一头的人突然不辞溜掉,这一头的人栽下来,摔得遍体鳞伤,青一块紫一决。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污迹,义正辞严地谴责忘恩负义者,这是顺理成章的。问题在于,义正辞严地谴责之后怎么办?他人纵然可以同仇敌忾,可以洒一掬同情之泪,可以帮忙抚慰创痛,而拯救还得靠自己。正如自己肚子饿了,任何人都不能帮忙吃饭而使自己的肚于饱他起来,还得靠自己一口一。把饭吃下去。

  自救是以实际的行动来告别过去,告别过去的自己,宣告对自己的信心和价值的确认,同时也是新的自我的诞生。挺起胸来朝前走.前面是大路和山丘,不管风吹和雨打,人生百年莫蹉跎。

  所以,自救者得救,不自救者即使上帝也爱莫能助。

  击鼓

  ——征夫的内心情怀

  【原文】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陈与宋⑤。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⑨,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⑩,不我信兮。

  【注释】

  ①镗:击鼓的声音。②兵:刀枪等武器。③土国:国中挑填混土的工作。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⑤平:和好。⑥爱:语气助同,没有实义。⑦契阔:离散聚合。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⑨于嗟:感叹词。阔:远离、⑩洵:远。

  【译文】

  战鼓敲得咚咚响,奔腾跳跃练刀枪。

  国人挑土修漕城,我独南行上沙场。

  跟随将军孙子钟,联合陈国与宋国。

  不许我们回家乡,忧愁痛苦满心伤。

  哪里是我栖身处?哪里丢失我的马?

  让我哪里去寻找?在那山坡树林下。

  生离死别好凄苦,先前与你有誓言。

  紧紧拉着你的手,与你偕老到白头。

  可叹远隔千万里,想要生还难上难。

  可叹生死长别离,山盟海誓成空谈。

  【读解】

  在家伺候公婆养育子女的妻子心有怨尤,在外从军打仗的征夫同样心怀幽怨。原来无论男女,两情相依,两心相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从军打仗不知为哪般之时,身上的铠甲刀枪便成了沉重的枷锁镣铐。一旦身死疆场,还不知魂儿变成了谁家的鬼。

  对平民百姓而言,除非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之外,相见以兵刃,全都是肉食者谋之的神仙事。肉食者偏偏把受苦受难卖命送死恩赐给小民百姓,能不有怨尤吗?看看中国古代的诗史,诉说征夫怨妇哀愁的歌诗如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蔚成奇观。这足以说明神仙打仗百姓遭殃的悲剧实在大多了。

  这让人想到二十世纪西方有个“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此君也写过类似中国古代从军打仗的小说,比如《永别了,武器》,主人公受伤之后迷惘不知为谁而战,悟到不知为谁的残酷战争与追求个人幸福是两码事,于是偕了漂亮女护士逃离了肉食者们以为神圣的战场。

  如果用这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豪的观点来看,中国古代的征夫们的儿女情长,岂不是这世界上最早的“迷惘的一代”!

  这可不是自作多情的牵强附会,硬往名人身上靠,说不定也可以说他学的是咱们的祖先呢?(!)平心想来,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血污尸骨,到底没有老婆孩子热炕头有魅力。虽说好男儿又怎么不可以躬耕事父母,与妻白头偕老呢?

  战争的策划者和发动者有他们自己的逻辑,而卖命送死的征夫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怨恨。道不同不相与谋。平民百姓的儿女情长,夫妻恩爱情深,恐怕更能让平常人、平常心(与野心相对立)产生共鸣。因此,也应当为征矢怨唱一曲同情的赞歌。

  凯风

  ——永恒的母爱亲情

  【原文】

  凯风自南①,

  吹彼棘心②。

  棘心夭夭③,

  母氏劬劳④。

  凯风自南,

  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

  我无令人⑤。

  爰有寒泉,

  在浚之下③。

  有子七人,

  母氏劳苦。

  晛睆黄鸟⑦,

  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

  莫慰母心。

  【注释】

  ①凯风;催生万物的南风。②棘:酸枣树。③夭夭:茁壮茂盛样子.④劬(qu):辛苦、劬劳。⑤令;善,美好。⑥浚:卫国的地名。⑦晛睆(xuanhuan):鸟儿婉转鸣叫的声音。

  【译文】

  和风吹自南方来,

  吹拂酸枣小树苗。

  树苗长得茁又壮,

  母亲养子多辛劳。

  和风吹自南方来,

  吹拂枣树长成柴。

  母亲贤惠又慈祥,

  我辈有愧不成材。

  泉水寒冷透骨凉,

  就在浚城墙外边。

  养育儿子七个人,

  母亲养子多辛劳。

  清脆婉转黄鸟叫,

  黄鸟叫来似歌唱。

  养育儿子七个人,

  无谁能安母亲心。

  【读解】

  由血缘关系推演出一套社会道德伦理关系、政治体制等,是政治家和理论家们事。

  由亲身体验到血缘关系中的母爱亲情,表达对母爱亲情的感念和内心的愧疚,是

  普通人出于天性的表现。前者用规则来约束个人的言行举止,后者则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千百年来,人们对母爱倾注了极大的关注,以各种方式礼赞它,讴歌它。重视血缘关系的中国人是这样,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也不例外。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丹麦王子复仇时的犹豫不决,同母子余情大有关系。后来弗洛伊德竟想出“恋母情结”来解释母子亲情,让人在开眼界之时有些惊异。

  不管怎么说,母爱亲情是人类当中永恒的、不可磨灭的主题之一。它与其它东西不

  一样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幼时起都有切身的体验,而用不着别人的说教开导。它也是

  人与人之间联结得最为牢不可破的纽带。常言说,虎毒不食子。这是由天性决定的。

  传说中固然有种种大义灭亲、恩将仇报的故事,应当看作是例外的异常现象。血总是浓于水,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所以有“儿不嫌母丑”的说法。对于母亲来说也一样,“娃娃总是自己的乖”。

  但愿天地间永恒的母爱亲情,真正能够不随时而变地永恒下去。

点击下载App,搜索"诗经注译",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