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名人喝酒也疯狂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醉好笑",免费读到尾

  杜康造酒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言:“杜康作秫酒。”杜康,杜康字仲宁,是康家卫人,是我国酿(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业的鼻祖、酒神。考证发现,今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为当年杜康造酒之处。在《中州杂俎》、《直隶汝州全志》里,都形象具体地讲述了杜康造酒的过程。

  据说河南汝阳杜康村的酒泉沟,有一棵老桑树,这便是杜康发明酒的地方。杜康小时候每天一大早就把羊赶往母羊坡放牧。到了中午,就到酒泉沟旁边吃饭看书。酒泉沟古时称空桑涧,那里桑树丛生。一股清泉穿林而过。泉边有棵老桑树,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空。杜康就在树下吃饭。他常缅怀祖选,饭难下咽,就把剩饭扔进桑树洞里。乡亲们见杜康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就给他送来曲粉充饥。无意中,他又将曲粉扔进了树洞。这样饭曲发酵变成了酒。杜康饮了此酒,才知酒能解忧助兴。于是他总结了经验,从此以酿酒为业。

  杜康百年之后,他家乡的人却传说杜康并没未死去,只因造酒劳累过度,睡着后好久没醒来。后来仙童玉女们垂涎酒香,就悄悄从梦中把杜康带到了天上。杜康酒醒,急着要重返人间,玉帝却死活不让他放,还让他做瑶池宫经济总管。杜康当然是婉言谢绝了。玉帝也无奈,只好让他重操旧业,继续造酒。

  超级酒鬼刘伶

  据说,当年的杜康以泉水酿酒,并在九皋山下开了一个酒店,店门上贴着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

  一天,刘伶路经这里,看到对联后,便大摇大摆地走进店里说:“店家,拿酒来!”话音一落,只见店内一位鹤发童颜、神情飘逸的老翁捧着酒坛向他走了过来。刘伶看到如此美酒,抑制不住高兴,接连喝了三杯,还未等捧起第四杯,只觉得天旋地转,不能自制,连忙向店家告辞,跌跌撞撞回到了家里。

  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讨要酒钱。刘伶妻子听到杜康来要酒钱,又气又恨,上前拉住杜康说:“刘伶因喝了你的酒,已死去三年了。”并要带他去见官。杜康拂袖笑道:“刘伶未死,只是醉过去了。”众人不信,打开棺材一看,脸色红润的刘伶刚好睁开睡眼,伸开双臂,深深打了个哈欠,吐出一股喷鼻酒香,陶醉地说:“好酒,真香!”

  陶渊明的“酒中趣”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他一生嗜酒,为此还留有许多佳话。青年时代的他到亲戚朋友家去喝酒,往往一去就喝醉。从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就可以领略到诗人青年时代诗酒自娱的生活风貌: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他在仕途上走了13年。几次入世、出世后,他看透了当时政治的黑暗,于是决心归隐田园。但生活上总得有保障,得有酒喝、有饭吃,于是“固穷守节”的陶渊明不得不作了彭泽令,这是他最后一次任职。关于为酒做官这件事,诗人在《归去来辞序》有记述:于时风波未静,心殚远役。彭泽去家百余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当然,诗人最终还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只做了80多天彭泽令,便高唱退出江湖,退隐田园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是清苦的,特别是晚年,农田收成好的时候,还能过“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的自娱自乐的生活。遇到天灾,可能就得断炊挨饿了,即便如此,诗人依然热衷于酒。

  陶渊明曾写过一首《乞食》诗:“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写作者晚年遭灾,饿得不得不出门乞讨。敲开一家人的门,主人用酒饭招待。在这样极端困苦的环境中,一次短暂的诗酒之会,也给诗人以极大的欣娱。

  刘宋著名文学家颜延年与诗人的交情较好。颜作始安郡太守,经过寻阳,每天都会到陶渊明家与陶渊明共饮。临走之时还会给陶渊明留下两万钱,诗人就全部送到酒家,陆续取酒。

  尽管陶渊明嗜好酒,但决不能与那些醉生梦死的酒徒同日而语。一次陶渊明断炊很久,到了无法起床的地步。江州刺史檀道济到访,并馈以梁肉,却被委婉地拒绝了。诗人固然好酒,但他决不愿为酒食而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嗜酒,自有他的理由。在他为其外祖父孟嘉写过的一篇传记,他提到了孟嘉对酒的态度和认识:“温(桓温)尝问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君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耳!’”

  那么,什么是陶渊明的“酒中趣”呢?《五柳先生传》说:“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萧统在《陶渊明集序》则说:“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以乐其志”“寄酒为迹”,这大概就是陶渊明嗜酒所追求的“酒中趣”了。此外,他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或揭露世俗的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隐后的怡然自乐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满腹。

  阮籍以酒避祸

  阮籍是晋代“竹林七贤”之一,他一生闷闷不得志,生不逢时,无法效仿屈原殉国,也不能像陶潜那样静下心来。于是,酒便成了他的生命之水,成了阮籍精神上最大的支撑。其实酒有时也是一种良好的精神补品,能让人们暂时忘却烦恼和忧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但酒醉很容易醒,醒了是痛苦的。喝得次数多了,他便深得酒中之道,仕途上似醉尤醒,醒中带醉。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关于他以酒避祸的事,这开创了醉酒掩盖政治意图的先河。

  《晋书》第四十九卷记载,司马昭曾想和阮籍结为儿女亲家,但阮籍不愿委身于司马氏,怕与权贵沾上亲戚,陷入政治斗争,对自己的后代不好,但又不想得罪他,也不敢违命,否则就可能遭来杀身之祸。这可如何是好呢?左右为难的时候,阮籍想到了酒。那一次也不知道喝了多少,一连沉醉了60天,醉到了舌头发硬,无法张开嘴说话的地步,因为他醉得无法言语,司马昭只好把这件婚事搁下,让他蒙混过关。

  阮籍一生就处于这种半梦半醒之间,用酒抒胸中之闷,以慰藉心灵,用酒精麻醉自己,忘却自我。《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可见酒对阮籍不能不说是一个精神的依赖。

  醉酒胡言枉殒命

  孝武帝生性好酒,每饮必醉,一喝醉就乱说话。一次喝醉了,他指着宠妃张贵人说:“你啊,马上就要人老珠黄了,朕喜欢小雏。”说着他拍拍身边一个十三岁的小宫娥哈哈大笑起来。小宫娥吓得浑身打哆嗦,连说:“奴才不敢,奴才不敢。”

  张贵人听到皇帝这么说,不由得心惊,马上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问道:“奴婢自知容颜丑陋。但毕竟服侍陛下一场,陛下将如何处置?”

  孝武帝此时头脑昏沉沉的,不能清醒思考,他甩出一句赌气的话:“朕要将你打入冷宫,朕要找别的妃子去。”说完,倒头呼呼大睡了。

  还在那儿清醒着的张贵人寻思着,老家伙要不理我了?找别人去,那哪儿能行!可是酒后吐真言,莫非此事他早有打算,真要被黜,则终身被误,还可能伙计满门,这可如何是好?张贵人越想越气,越想越害怕,最后,张贵人一咬牙,一狠心,招来宫内心腹秘密商议,又与宫外权臣进行策划,最后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于是搬了几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还在香甜睡梦中的孝武帝给活活捂死了。

  可怜纯真的孝武帝,就因为酒后一句气话,丢了几辈子才修来的一条皇帝命。看来,祸从口出一点不假,而许多时候惹是生非,往往是由于一“酒”字啊。

  白居易与酒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自称为“醉司马”,其一生不仅以狂饮著称,还以善酿闻名。为官时,他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他认为酒的好坏,重要的是要看水质如何。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浊水”产生优质酒。他上任一年自惭毫无政绩,却为能酿出美酒而沾沾自喜。在酿的过程中,他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参加实践。

  此外,白居易不仅诗韵不让李白杜甫,酒兴更不在其之下,白居易的诗篇中有关饮酒的高达800首。在他的劝酒诗中,最有名的是《劝酒十四首》。此为咏酒组诗,共分为两题,一为《何处难忘酒》,一为《不如来饮酒》,每题各七首,主要表达求闲、求静、求无思虑、求无作为的老庄思想和佛家禅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说的是一场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独酌无相亲”,除了酒之外还要有知己同在,才能使生活更富有情味。

  据说他还写下了《酒功赞》,并创办了诗酒会“香山九老”,与好友一道赏酒论诗。

  白居易67岁时,又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文中醉吟先生,乃是其本人)。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客、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的确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曾去游历过。这可以说是对诗人一生的最好总结。

  毕卓盗酒

  毕卓,字茂世。晋鲷阳(今安徽阜阳鲷城)人。公元321年被尚书郎胡母辅之推荐为吏部郎。才华横溢的毕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由于酒,他做官,半途而废;作文,却没有流芳百世。一个极有才华的人,就这样因为过度饮酒而前程自毁。

  有一天,毕卓邀了几个朋友,准备了一条船和一些酒菜,到湖上泛舟。他们从早喝到晚。结果,带的菜第一吃完了。怎么办呢?毕卓人机灵,点子也多,他随即让人从湖里抓了些大螃蟹给蒸了。鲁迅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状可怕,开始吃螃蟹的人的确需要勇气。毕卓吃螃蟹,首先是因为自己喝醉了,其次是没有下酒的菜了,不吃螃蟹吃什么呢?于是醉意朦胧的他兴奋地扔掉帽子,脱去外衣,站在船头,一手拿着酒杯,一手抓着大螃蟹,喝一口酒,咬一口螃蟹,嘴里还不停地高喊着:“只要有酒喝,我愿在酒中了此一生。”就这样,他在船上狂喝滥饮了一整天,直到月上树梢,才摇摇晃晃下了船。就在他快走到家门口时,一股诱人的酒香扑鼻而来。禁不住酒的诱惑的毕卓便顺着酒香找去。没过多久便摸到一个酿酒作坊旁。原来,他的邻居刚刚在家里酿了一大缸酒。毕卓偷偷溜进贮酒处,揭开缸盖,找了个碗边痛快地喝起来。这样喝觉得不过瘾,他干脆将头扎进酒缸里喝起来。

  后来被管酒的小吏发现了,他见有人偷酒喝,就上去踢了毕卓两脚,还用绳子把他捆得结结实实的,准备天亮再交由主人处理。此时喝得烂醉如泥的毕卓,哪有力气挣扎,他很快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酒的主人一看盗酒者竟然是毕卓,忙松绑赔不是。而他却大笑:“让我闻一夜的酒香,多谢了”。并让其打酒再饮,大醉而归。至今,民间仍有“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的劝酒对联。齐白石曾有《毕卓盗酒》画作,并题:“宰相归田,囊中无钱。宁可为盗,不肯伤廉”。

  李适之与酒

  李适之,一名昌,历官通州刺史、刑部尚书,天宝元年,任左相,因与李林甫争权失败而罢相。李适之与贺知章、李进、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共称为“饮中八仙”。

  李适之的酒量极大,当官都当到了左丞相,但喝酒照样不耽误,白天批文件,晚上回家换件衣服就开喝。按《旧唐书》的记载,李丞相的酒量是相当可观的,喝一斗就跟没事儿一样。在唐朝,一升为594.4毫升,而一斗则有十升,这相当于现在市场上10瓶600毫升的左右的啤酒的容量。虽然说当时白酒度数超低,但也不至于比啤酒的度数还低,一斗下去,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可见其酒量之大。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他:“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第一句是说他每天不惜花费万钱,极言豪奢。据《逢原记》说,李适之有酒器九品:蓬莱盏、海川螺、舞仙、瓠子卮、幔卷荷、金蕉叶、玉蟾儿、醉刘伶、东溟样。蓬莱盏上有山,像三岛,注酒以山没为限。舞仙盏有关捩,酒满则仙人出舞等等。仅从他的酒器之珍贵,就说明他确是奢侈豪华。第二句说他酒量极大,喝酒好像“长鲸吸百川”。第三句说他为饮酒而不愿当高官。他自己曾写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李白与酒的不解情缘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其诗想象丰富,雄奇豪放,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李白一生嗜酒。

  李白毕生嗜酒如命,得意时喝酒,落魄时也喝,所以郭沫若先生称其为生于酒而死于酒的诗豪酒仙。据记载,李白的酒量极大,他曾这样说自己:“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由于嗜酒,李白也觉得愧对夫人:“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曾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这虽不免有艺术的夸张,但李白的嗜酒成性却也是事实。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描绘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古时的酒店时里,都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对于这位“酒中仙”,后人一直津津乐道,特别是“不上船”,还有各的说法。其一认为这个“船”指的是天子的龙舟,唐玄宗在白莲池泛舟时召见李白,可是他已经喝高了,晃晃悠悠地几乎走不了路,只得由高力士搀扶着上船。其二是根据《康熙字典》的释义“衣襟为船”,于是有了李白由于醉酒,天子召见时竟连扣子都系不上,衣襟不整、邋邋遢遢,一幅醉态,虽有不尊,天子也无奈。又有人提出新的见解,据《辞海》解释:船,在古代也是一种酒器。于是又有了一种说法,李白应召进宫来,看到没摆上酒器,就半开玩笑地说:“臣是酒仙,怎么不给我上酒呀!”关于李白喝酒的传说还有很多。说李白宾居任城时,与孔巢父等五人相识,他们一起在徂徕山中每天饮酒沉醉,被世人称为“竹溪六逸”。

  李白自己也在诗作中,也描绘了自己与酒的不解之缘。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酒伴随着李白走过了辉煌的一生,也最终致其于死地。传说李白酒醉,泛舟采石附近江面,见水中月影而捉之,遂溺死江中。

  张旭与酒

  张旭字伯高,世称张长史。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他的草书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张旭喜欢喝酒,每次大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据李肇《国史补》说,张旭每次饮酒后就写草书,写时,挥笔大叫,把头浸在墨汁里,用头发抒写。他的“发书”飘逸奇妙,异趣横生,连他自己酒醒后也大为惊奇,这恐怕有夸张之嫌。

  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活灵活现地刻划出张旭醉后挥毫的神态。

  酒与太守欧阳修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其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宋仁宗庆历七年,欧阳修遭诬被贬官到滁州做太守。一日来到琅琊,与一老者开怀畅谈结为知已,并在半山腰修一凉亭,常与友人在此饮酒赋诗或借酒浇悉,并取名为“醉翁亭”。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仿佛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一次,欧阳修带了些酒食又去游山,途中碰到几个砍柴的百姓和一位教书匠,便邀一同到醉翁亭歇息,一同共饮。其友人智山听说欧阳修上山乐,随即也上山,但久等未见他的踪影,便下山去找他。后来在醉翁亭外,见欧阳修醉得面红耳赤的,便上前问道:“太守为何醉成这样?”欧阳修大声笑道:“我哪是醉了!百姓之情可醉我,山水之美可醉我,这酒如何使我醉?偶有醉时,就是以酒浇悉,自作糊涂罢了。”说罢又自斟一杯,一饮而尽,稍休息片刻,便脱口而出:“四十末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自暴自弃记吾年!”那位教书先生也随即附诗一首:“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子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直至今日,这首诗的碑记仍保留在醉翁亭里。

  欧阳修好酒,他的诗文中也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比如《渔家傲》中采莲姑娘用荷叶当杯,划船饮酒,写尽了酒给人的生活所带来的美好。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到夏天,都会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这样欢宴畅饮,直到深夜而归。

  庆历间贾文元任昭文相时,常与欧阳修畅饮。贾知欧阳修饮酒时喜欢听曲,所以预先叮嘱一官妓,准备些好曲子来助兴。谁知这官妓闻而不动,再三催促,仍就无动于衷。贾文元感到很无奈。不料在宴席上,这位官妓在向欧阳修敬酒祝寿时,一曲又一曲地献唱。欧阳修侧耳细听,听完一曲,饮一大杯酒,心情十分痛快。贾文元感到奇怪,过后一问,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全是欧阳修作的词。

  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可见欧阳修与酒须臾不离。

  苏轼自酿自饮

  历史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诗人文士有很多,苏轼是其中很突出的一个。他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文字狱,饱受了各种艰辛,但始终乐观豁达,靠的是一种天性,也是酒。

  元丰十二年(1709年),苏东坡卷入“乌台诗案”,被关了130天,幸亏有名人呼吁营救,才落得个保外就医,尽管坐牢的时间不算长,但因为罪名全是莫须有的,而且苏轼是真心真意忠于朝廷,所以他当时郁郁寡欢,只有借酒浇愁来扫除苦闷。

  一次他喝了一种土造的蜜酒,觉得不错,就向对方请教秘方。倒不复杂,只需用少量蜂蜜掺以蒸面发酵,然后做成米酒。他认为这对他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于是依葫芦画瓢。做成之后,便邀些朋友来品尝。结果人家喝了就拉肚子。于是赶紧收手。

  又一次,他被贬到定州,他又向别人学习怎么酿松酒,这一次颇为成功,起名“中山松醪”,为此苏轼还写了一篇《松酒赋》。

  60岁时他被贬到了惠州,又酿起了桂酒,用生姜,桂肉作配料,能养神发色延年益寿,这可以说是他的得意之作,取名“罗浮春”,他写了《桂酒赋》,寄给友朋,还保证不会再有拉肚子这样的事,有一个陆惟谦,竟然不远两千里,赶来尝他的手艺。

  苏老先生造了那麽多的酒,并不自称酿酒大师,只是业余爱好,其目的无非是自酿自饮,自娱自乐,招待一下好友,添点雅趣。

  苏轼不但好饮又能酿,而且还爱写酒。关于酒的诗词,苏轼写了有百余首,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乘年华”“使君能得几回来,便是樽前醉倒更徘徊”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妙句。

  唐伯虎醉吟《登高》诗

  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行为放荡,穿着很不讲究。

  一年春天,唐伯虎打扮成一个乞丐到虎丘山上去游玩。来到千人石上,他见七八个乡绅模样的人围坐在一块,正在饮酒赋诗。唐伯虎站在一旁观看,只一人摇头晃脑,想了半天也还没想出半句诗来。唐伯虎不禁“扑哧”笑了一声。那个乡绅转身朝唐伯虎看了看,见是个“乞丐”,便厉声喝道:“笑什么呢,老爷正在做诗呢,刚想出一句好诗就被你笑忘掉了,你有本事,你来。”

  唐伯虎道:“不就一首小诗么,太简单了。不过,我有一习惯,得先喝了酒才能做诗,要不就作不出诗来。”

  那个乡绅觉得好笑,心想:就你这副模样,也会作诗?也罢,就让你出出洋相吧。于是他说:“行,给你喝一杯酒,你给我作一首诗,如果作不出来,就别怪老爷不客气了。”说罢,把一杯酒递给唐伯虎。

  喝完酒,唐伯虎铺好纸,提笔写了“一上”两字,转身就要走。

  乡绅们看了都大笑起来。这可把那个乡绅气坏了,他追上去抓住唐伯虎,说:“就两个字也能算诗?”

  唐伯虎答道:“当让不算,但只喝了一杯酒啊,这是开头,除非喝一壶酒,才能作出一首诗来呢。”

  这时,大家都站起来,七嘴八舌地说:“那就给他一壶酒吧,看他有这能耐不,如果作不出,再揍他也不迟。”

  于是,唐伯虎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提笔,喝一口,又写“一上”两字,再喝一口,再写“又一上”三字。大家看了一个劲在那笑:“一上一上又一上”,平平淡淡,这算什么诗呢?有个乡绅取笑道:“乞丐嘛,你还指望他能写出什么诗来。”

  唐伯虎听后只是笑笑。又写了一句“一上上到高山上”。大家看了看,顿时笑得前俯后仰,这也叫诗?唐伯虎还是笑笑,继续写道:“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这一下,大家看得呆了,好大的气魄呀,真是一首好诗。这绝对是个不简单的人,那他是何许人呢?正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唐伯虎的好友祝枝山来了,看见唐伯虎,就大喊:“伯虎兄,我找你半天了,你原来在这啊。”这时,大家才知道这个乞丐是唐伯虎。

  女王对酒独钟

  伊丽莎白一世是最著名的女王,她在位有45年,当时,在她的治理下,英国变得强盛起来。但她有本事将英国统治成强国,却没为自己找个如意郎君,她终身未婚。自她即位后,议会一次次恳求女王择婿,期望她能为王室留下继承人。女王却对此无动于衷。也许是她太多情,也许是她太挑剔了。

  也许是对酒别具情怀,她特别嗜好“爱尔(Ale)啤酒”。最早的“爱尔啤酒”是未加酒花的麦酒,酒花是1524年由荷兰传入英国的。后来爱尔啤酒”由英国人在中世纪酿制成功的,那时特别受王公贵族的喜爱。伊丽莎白一世喝的就是加了酒花后酿制的美味香醇的“爱尔啤酒”。只要女王出外巡视,她便会派专人先到出访的城市先品尝一下当地酿制的“爱尔啤酒”,如果发现该地的啤酒不合自己的口味,就立即派人从伦敦专程运来。可见,女王与啤酒真可谓结下了不解之缘。

  尼古拉醉酒点兵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有个长年当沙俄炮兵的哥哥叫尼古拉,他生性放荡不羁,特别是嗜酒如命,离了酒便坐卧不安,虽生犹死。平日里总是半醉半醒的样子。一次团长请他吃饭,但临时没买到酒,他急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一口饭都吃不下去。这还是小事,糟糕的是后来的一次酗酒决定了他终生的命运。

  有一次是阅兵日。尼古拉一起床就抱着酒瓶喝得烂醉如泥,眼睛都睁不开。一听到号声,他下意识地骑上战马跟着别人一摇一摆来到操场。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阵立正、稍息的口令过后,上级前来检阅的一名军官披挂齐整走到队列前,准备训话。就在这个时候,尼古拉睁开两眼,看到队前立着一位马上军官,还以为在做梦,大惊之下,猛一声吼,策马从队列中窜出,单人匹马沿着操场疯跑起来。所有的人都这一场面惊得目瞪口呆,随即一片哄笑。尼古拉拔出战刀高举过头,不住挥舞,得意非凡,四周一阵死寂,大家都怕惊了自己的马,纷纷退避。大概是好久没有如此受万众瞩目,想好好表现一番,尼古拉的马好一阵子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越跑越欢。值日军官无计可施,只得命一帮强劲战士拖住马缰,把尼古拉从梦中拖下,此时,他仍在梦中。之后的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他的一生彻底告毁。

  华盛顿总统自酿自饮

  出身于大种植园主家庭的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他19岁时,其父亲和兄长先后去世,于是便继承了家族遗留下的产业维农山庄,执掌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他天性喜欢自己动手料理一切,所以他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当时,庄园生活是基本自给自足的,他既会种地、种花、植树、养牛、打猎,还会为山庄酿造啤酒。更可贵的是,他每天记笔记,一边实践,一边总结,时间一长,他的手艺越来越精湛。

  一天,一个过路的英国绅士向他讨水喝,他递给他自己酿造的鲜啤,那绅士接过鲜啤一饮而尽,略加回味,惊喜地问华盛顿:“这啤酒你是从哪儿买的?这是我们英国最好的啤酒。”华盛顿笑而不答,旁边的一个小伙子忍不住告诉那位英国绅士:“这是这位先生自己酿的。”英国绅士惊诧不已,此后华盛顿的名字便传扬开来。

  华盛顿不仅自酿自饮,还把一些秘诀写成《淡啤酒造法》小册子传给他人。

  他会全套的农牧活,还是一位优秀设计师、装修高手。他遗留下来的格鲁吉亚风格的山庄,就是他本人设计绘图和指挥装修的。这是他比美国所有总统都了不起的地方。最无人能及的是,连任两届总统之后,他不顾大选结果,毅然回家种地酿酒。

  邱吉尔酒探斯大林

  邱吉尔以善饮闻名,当年他访苏,与斯大林达成联手抗德的共识后,兴冲冲准备回国。离开前,斯大林热忱地邀他共饮,丘吉尔没有推辞。其实,邱吉尔正好想借此机会进一步了解斯大林,因为当时丘吉尔听到传闻说斯大林在国内的地位不怎么稳固,想试探一下。

  在斯大林住处,两人很快畅饮起来,庆祝这次会谈圆满成功。交杯换盏,酒酣耳热之际,英洛托夫走了进来,他是斯大林身边的红人,酒量很大,斯大林特地叫他前来助兴。英洛托夫入席后,便出力想讨好这两位巨头,于是不停地给邱吉尔劝酒。没过多久,三人都有些醉意。邱吉尔觉得时机已到,便对斯大林说:“您是否了解您的外交部长最近访问纽约时说,他去纽约完全是自己的主张,回来迟了,也并不是飞机出了问题,而是他本人的意志。”

  听到丘吉尔这么一说,洛托夫吓坏了,他惊慌地盯着斯大林,恐怖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因为苏联官员在斯大林面前一向唯唯诺诺的,不敢大声说话。没想到斯大林并没有像英洛托夫所想的那样勃然大怒,酒兴正酣的他,不以为意,半开玩笑地说:“他去的不是纽约,而是另一些暴徒居住的芝加哥。”说完,继续举杯邀饮。听斯大林这么一说,英洛托夫这才放下心来,拘谨地笑了一下。

  这一幕也证实了斯大林在国内的无上地位,邱吉尔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相信他们之间的协议有了保障。

  傅杰先生与酒

  溥老先生不仅爱喝酒,爱品酒,还喜欢给一些酒题字,赋诗。如1982年,他就为通县酒厂生产的“府酿酒”写了一首诗“昔时王谢珍家酿,展转流传历百年。仿膳品尝当日味,飞觞共醉尚方延”。

  府酿酒是我国清代皇族传统名酒,原名“香白酒”与莲花白酒、菊花白酒,俗称“京师三白酒”而闻名于世。他也曾为莲花白酒题诗为:“酿美醇凝露,香幽远益精,秘方传禁苑,寿世归闻名。”为菊花白酒赋诗:“媲莲花白,蹬邻竹叶青。菊英夸寿世,药估庆延龄。醇肇新风味,方传旧禁廷。长征携作伴,跃进莫须停。”经他一赞,“三白”身价陡增。

  除了赋诗,溥杰老先生还有很多与酒的趣闻。据说,在他住的地方,靠近窗户的位置,摆着四五个很大的容器。里面装的全是酒。分别泡着葡萄、山桂、红枣等等。是他参照宫廷配方,并自己根据自己多年的体验配制而成的。那些酒既醇香浓烈,又柔软可口。每当有亲友造访,他们必定对饮几杯,以助兴。

  如今随着酒文化的发展,溥老先生在酒坛上的往事也被记载入册,正如他为桂花陈酒所题的诗一样。

  李苦禅喝酒骂街

  李苦禅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他出生于1898年,卒于1983年。山东高唐县人。出身贫寒,曾拉过人力车,借住庙宇过活。带着一口浓重的山东乡音,为人厚道率真。

  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他一生为人平和,从不摆什么教授派头,走在街上,也就是普通人罢了。

  解放初期,国画系在中央美术学院还没有开设,彩墨画系倒有一个。那时李可染先生只教水彩画课。因为当时文人画被当作是没落阶级文人士大夫的颓废玩艺儿,大写意画是不可能列入教学的,八大山人的冷逸、狂怪,与革命的主题性绘画显然格格不入。

  迫于当时的环境,再加上一些人的推波助澜,苦禅先生最后给弄到美术学院工会去卖卖电影票了。月薪人民币18元,既无奖金,也无红包。

  可能是因为不得志吧,那些年李苦禅先生经常喝酒,而且喝得都是些廉价的酒,比如二锅头、老白干等。

  喝醉了酒的李苦禅先生话就多,嘴巴没个停,而且总能做到旁若无人,该说就说,该骂就骂。从不设防。1972年夏天,他从乡下回到北京。他的朋友去拜访他。他便拉着他出去喝酒。三杯水酒下肚后,他就骂开了,回讲起“文革”风暴乍起之时,他是首批被揪出来挨批斗遭毒打的。他说自己居然挺过来了。于是大骂“某某某王八蛋、落井下石”。

  还好当时小酒馆里的吃客们多是干过苦力的普通大众,他们各喝各的酒,各骂各的街。小酒馆嘈杂得像个“裴多菲俱乐部”。所幸“左派”疏漏,要不麻烦就大了。

  郁达夫嗜酒

  郁达夫贪恋美酒,经常饮得酩酊大醉。对此,他在《自述诗》里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自嘲过。那是他16岁的时候,他到杭州上中学,与几个同伴在酒家聚饮。后来他喝醉了,迷迷糊糊就睡着了。看来他在少年时就有一定酒量了。看着他睡着的醉态,同伴们既觉得好笑,又感到惊奇,这事后来就渐渐在学生中被传为笑柄。

  不过,他向来是个极认真极沉静的人,即使一杯接一杯地喝,他也不曾醉得失态过。有些话似乎是乘兴说的,那也是用低低的声音讲出来的。那时喝酒时的话题,大多是诗,有时也会说些艳冶的话。

  有一天,他一夜未归,第二天早晨,一个陌生人扶着满身冰雪的他,踉踉跄跄地回家了。原来,他喝醉了酒在冰天雪地过了一夜。于是,夫人王映霞“约法三章”:凡朋友请郁达夫出去喝酒吃饭,必定负责送回家,否则不让出门。刚开始还见效,这是爱情的力量。久而久之夫人的约定遂成一纸空文。看来酒的魅力有时候也胜过爱情。

  对于饮酒,郁达夫也颇感兴趣,而且还常有机会与鲁迅一起同饮,对此,他还记载过与鲁迅同饮的往事:

  “他对于烟酒等刺激品,一向是不十分讲究的;对于酒,也是同烟一样。他的量虽则并不大,但却老爱喝一点。在北平的时候,我曾和他在东安市场的一家小羊肉铺里喝过白干;到了上海之后,所喝的,大抵是黄酒了。但五加皮,白玫瑰,他也喝,啤酒,白兰地他也喝,不过总喝得不多。”

  鲁迅那首诗《自嘲》就是在郁达夫做东的宴席上做成的。

  许世友与酒

  许世友将军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爱酒如命,和酒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就在他临终前,他示意守在病床前的女儿,要出去见见阳光。女儿伤心地问医生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他站起来一次,医生犹豫地说:“除非给他一杯酒”,可见,酒对许世友的特殊作用。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就是靠着一杯酒的神奇力量使久卧病床的他奇迹般的站了起来。最后,他倒在醇香的酒液中,直到一生的尽头也没有离开酒。

点击下载App,搜索"醉好笑",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