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旷世才女,横空出世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李清照词全集",免费读到尾

  那应该是极其平常的一天。

  大体时间应该是在某个夜晚的后半夜,再准确一点就是处于新旧交替的凌晨之前,天空还得挂着一轮清冷的圆月,时令是在深秋季节。地点是在一所极其平常的官家小院里。

  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使小院内原本紧张的气氛打破了。这时,守在门外的一个中年男子长长的舒了口气,原本俊逸冷静的脸上掠过一丝欣慰的笑容,随后,一个满脸皱纹但腿脚麻利的接生婆走出来,冲门外等候的人不惊不喜得道了声:“恭喜老爷的了个千金,母女平安!”

  那情景接近于今天各大医院的产房门口,唯一的区别就是,满脸皱纹的接生婆换成了年轻漂亮的但已经丧失了“笑”功能的女护士。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看似平常的一天因为成为了这个婴儿的生日而变得不平凡起来,它不再是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一颗一闪而过的流星,而是一颗永垂于夜空的耀眼的恒星。所以本章的标题中我用“横空”来形容此人的出世应该合时宜,尽管不可否认与笔者的思维惯性造成的表达惯性有一定关系。

  这一天就是——宋神宗元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我们的女主角李清照降临人间的日子。

  相信那时那刻,在听到接生婆那一声“报平安”之后,很多人都会在心里发出一声轻叹:要是个儿子该多好呀!这一声叹息应该来自她的祖父母、外公外婆、叔伯婶娘等等,甚至还包括那个在床上忍着剧痛呻吟着的母亲,按道理来讲,那时候的中国地广人稀,不存在资源缺乏、耕地沙漠化等问题,又不实行计划生育,应该没什么可叹的呀?但你大可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你从所有的媒介、通过所有的渠道了解到的那个时代的女子的普遍形象了!

  头顶挽着使身体严重失衡的“髻鬟”——光凭这两给字就足够让你栽倒在地了;不论冬夏都要手持一把摇扇,为什么?你想呀,一年到头将身体除了头部以上的部位均裹得严不透风的,不热才怪!走起路来两步一尺,六步才凑一米,想走快也不行呀?人家可是三寸金莲哪!不过,即便如此,这种能够在大街上随意走动的机会也多不到哪里去,因为她们要“养在深闺人不识”,只有望着窗口偶尔飞过的燕雀暗自兴惊叹事件竟然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生物!

  可能有人会不服气了,认为我说的夸张了,历史上不是也有许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吗?但你计算过这些才女出现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吗?而且女人这样做是极其冒险的,除非你像我们的女主角一样有朝一日成为名声在外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超级女生”,否则只恐会落下“不守妇道”的骂名成为别人的反面教材,很有点“不成仁便成寇”的意思!

  所以,众人的那一声叹息还是来得有一定渊源的!不过我相信,在这一群扼腕叹息的人中,并不包括那个一直徘徊在“产房”门外的中年男子,也就是孩子的父亲!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几乎将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个女儿身上,他教育的成功只体现在了女儿一人身上,尽管他后来也有了自己的儿子!当然,这是后话!

  他抬头看了看天空那轮散射着清辉的明月,冲守候在身边的下人道:“那就叫清照吧!”名字来得自然上口但绝不落俗套,于是,那个戴着老花镜的老管家借着月光认真地在主人的族谱上写下了这个名字——李清照!

  他哪里会想到,他写下的会是怎样一个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让无数追随者为之热泪盈眶的谜一样的名字呀!

  关于那个夜晚的具体时间

  毋庸置疑,上面那幅“产房传喜讯”的情景是我用小说的笔法然后配合我的大胆想象完成的,要知道,像这样的琐碎小事是不会写进正史的,何况是一个女人的琐事,但毕竟我是在写历史,那番描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依据的,在此做一下特别说明。

  尽管后世很多人都对李清照的出生年月做过不辍的搜寻,但仍未发现任何确切纪年的蛛丝马迹,只是通过两句话推测来得,也就是她在晚年的“《自传》”(《金石录后序》)中提到的“余建中辛巳,使归赵氏”,和“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第一句话是说“我在建中元年嫁给姓赵的”,第二句话是说“我那时候比陆机作《文赋》的年两小两岁”,“建中元年”既“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1101年,陆机作《文赋》的年龄根据杜甫诗“陆机二十作文赋”(《醉歌行》)可知她当年为十八芳龄,所以由上得出她的出生年应该是“宋神宗元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至于那个“深秋月夜”之说则完全是作者根据“清照”名字的由来以及她作品以“悲秋”见长妄自猜测的,读者大可以笑了之!

  再说说那个官家小院!

  一直以来,对李清照有所了解的人应该有个误解,那就认为她应该是济南大明湖畔人士,这应当是因为她有文集《漱玉词》可以作证,“漱玉泉”是“泉城”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一,作者取此名字为作品集名字很大可能就是因为这是她出生地,因为中国人通常是由寻根情节的,何况作者还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思想品位极高的、让“家国之思”缠绕了整个后半生的不凡女子,用自己的家乡的名字取为融含着毕生心血的自己作品的名字自在常理之中。

  关于这一点似乎从来就没有引起过人们的怀疑,所以当地人就在“四面荷花两面柳”的大明湖畔的“漱玉泉”边为她修建了故居,另外还专门请来郭沫若为其题词:“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杨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当然这一切所为对李清照的一腔热爱之情倒是显而易见,不过随着后来诸学者的细致研究以及对文字材料的深入开采,发现仅凭作品名字来判断她的出生地是极其牵强的。

  这种说法的理论依据来源于近年来考古学者发现的一块带有《廉先生序》的石碑,上面有一篇李文叔——也就是李清照的父亲——为其题写的一篇碑文,最后署名“绣江李格非文叔序”,看来是家乡人仰慕他的大名所以请他回来作碑文,后来李清照的堂兄李迥也曾回忆此事,说:“迥忆昔童时,从先伯父、先考、先叔西郊纵步三里,抵茂林修竹,溪深人静,得先生云居”,也就是说这位堂兄曾经亲身参与过此事,所以由此判断那个官家小院的具体位置应该是在绣江湖畔而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大明湖畔!

  绣江,应该在现今的章丘市明水镇,也属于济南市,也是一个山清水秀、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据说蒲松龄当年去济南参加考试就多次经过此地,并留下“远翠飘摇青郭外,小坟杂沓乱云间”略带伤感的诗句,并且那里也与大明湖一样有着连片无垠的荷花池塘,所以判断李清照作品中泛舟荷花池上的情景是在此地也未尝不可,当然说她是泛舟大明湖上也有一定道理,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面她的有关作品中再作探讨!

点击下载App,搜索"李清照词全集",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