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产后病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李翰卿",免费读到尾

  产后病有广义、狭义之分

  多数医家认为,产后病为产妇在新产后至产褥期中所发生的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李老则认为此义狭窄,尚不能包容临床所见之疾,他认为,凡产后所发生的一切疾病,不论其时间短暂或长久,均为本病范畴,其中包括产后常见病和产后兼见疾病,如产后血崩、产后中风、产后蓐劳等。另外,古有“小产重于大产”之说,临证确有因堕胎、小产后起居不慎或感触外邪而致生诸病者,因其与产后诸病证治、因机相类,故亦将其列入产后病论治。

  产后伤寒慎用汗法

  太阳病,发热、恶风、汗出、脉缓者,为中风,以桂枝汤调和营血;恶寒、无汗、脉紧者,为伤寒,以麻黄汤解表发汗。然于产后发病伤寒者,汗之宜慎,若汗之无异于伤血。古有“汗血同源”之说,正如《女科经纶》所云:“大抵产后大血空虚,汗之则筋惕肉(目闰)或郁冒昏迷……其害非轻。”故李老治疗产后伤寒不泥其证,必顾护其产后多虚的特点,无犯虚虚之戒。

  附案:

  武某,女,38岁。门诊号:56032。

  1962年7月24日初诊:流产后3个月,正是夏季,但仍身穿棉衣,严守恶寒,少腹凉而不适,饮食无味,喜按,吃热饮食后舒服,苔薄白,脉紧。处方:

  桂枝7.5克生白芍7.5克生姜3克附子3克大枣4个炙甘草4。5克

  二诊:服上药后恶寒大减,将棉衣换成毛衣。上方改附子为4.5克,再服2剂。

  三诊:恶寒已除,少腹冷痛亦减大半。上方再服2剂。

  按:本病为产后伤寒,表里俱寒之证。方中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附子既助桂枝扶卫阳发表,又温胃阳暖胞宫,达表里同治、药中病的之功。二诊增附子用药量以求药到病除.、本案用药简练而效佳,值得后人借鉴。

  产后恶露不绝治宜养血和血

  产后恶露持续20天以上仍淋沥不断者,称恶露不绝.为冲任受病,气血运行失常所致。因恶露为血所化,其为病或虚损或内有瘀血,故治宜养血和血为主。临证李老多据全身症状及脉症辨其虚实寒热,孰轻孰重,或重养血,或重活血,或养血、活血并重,但宜随证随人,灵活应用,使气血调和,冲任得固,旧血祛,新血生,进而病愈。

  附案:

  郝某,女,30岁。门诊号:30905。

  1960年6月15日初诊:患者体质素弱,产后72天,恶露不止,下腹部胀痛,乳房胀痛,苔薄白,脉沉细。处方:

  当归9克川芎6克炒白芍7.5克阿胶4。5克黑艾叶4.5克香附4.5克五灵脂4.5克黑蒲黄4.5克鸡内金4.5克炙草3克

  2剂,水煎服。

  按:患者身体素弱,产时产后失血,虚损不足,冲任为病,故恶露不止。辨其全身症状。见下腹、乳房胀痛,为肝脉气滞血瘀.脉沉细为虚候。纵观其证,属虚重于实,故以养血为主,活血为辅。方用胶艾四物汤养血止血,失笑散活血止血,去地黄避其伤胃泥膈之弊,用香附调肝理气,内金消积,为未病先防,防其胃虚将积之虞。全方共奏养血和血之功,药虽简而功效全,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产后腹痛证多夹杂

  寓攻于补寓补于消

  产后腹痛,多数医家以小腹疼痛为主症。李老宗《医宗金鉴》所训,认为本病病在上、中、下全腹,非局限于小腹也。证有虚实之分,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所论:“产后腹痛,最当辨察虚实……拒按而手不可近者皆实病也,宜行之散之;若喜揉按或得食稍缓者皆属虚病,不可妄用推逐之剂。”然临证纯虚纯实者少,兼寒兼热、虚实夹杂者多。治当勿忘产后,亦勿拘于产后,虚者补之,实者攻之,攻则虑其虚,补则虑其实,当随证随人施治。

  附案:

  案一张某,女,38岁。门诊号:35926。

  ]961年8月22日初诊:产后食欲不振已2个月,胃脘不适,恶心,不欲冷饮,舌苔薄白,脉沉迟缓。处方:

  党参7.5克生白术7.5克茯苓6克陈皮7.5克半夏7。5克砂仁4。5克草蔻仁4。5克鸡内金6克生姜3片炙草3克广木香6克

  2剂,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后,前症大减,守原方继服2剂,痊愈。

  按:患者产后2月,胃脘不适,属产褥期所发生之腹痛证,为产后气血俱耗,复伤于饮食,以致脾虚不运,从不欲冷饮一条可知为里寒,故本病证属虚寒,其病位在脾胃,故治以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佐以少量草蔻健脾温脾,生姜温胃止呕,加鸡内金取其既能消食化滞又兼祛瘀除积之功,充分发挥本方无论脏腑何处有积皆能消之之功效,并照顾了产后多瘀之特点。

  案二杨某,女,30岁。门诊号:16246。

  1959年4月16日初诊:患者小产后少腹长期隐痛,面色萎黄,自觉下午内热,头痛,头晕,舌苔薄白,脉细弦。处方:

  丹参15克生白芍9克赤芍9克归尾6克柴胡3克香附4.5克五灵脂6克生蒲黄6克陈皮7.5克半夏7.5克甘草4.5克

  水煎服,4剂。

  按:患者因故小产,胞络受损,瘀血内阻,不通则痛,故少腹疼痛;午后内热为久病瘀血已成干血之证;弦脉主肝、主痛;肝主气,血为气母,血瘀则气郁,头为诸阳之会,循经犯上故头晕头疼;面色萎黄一症为虚象,与众脉症不符。观之实证多,故治以活血止痛为主,疏肝理气为辅,待瘀滞祛而新血生,则颜面得荣,而此证尽除。加陈皮、半夏者,用以理气降逆,此所谓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之意,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点击下载App,搜索"李翰卿",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