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附六经主用发明说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名医汇粹",免费读到尾

  属性:罗东逸曰,人身之正,有三阴三阳之经,分主周身。然其经皆起于足,三阳为外,三阴为内。

  故足太阳之经,从巅顶头项而下五行,居身之背,以至于足。足阳明从额颅颈喉而下,亦五行,居身之前

  ,以至于足。足少阳从耳前后下胁身畔,

  而居身之两胁,以至于足,此足三阳之周身,所以主外也。至于三阴,足太阴为后天六经之主,足少阴为

  先天藏精之腑,足厥阴为阴阳生气之根,所以立人之命蒂者,尽足三阴也。

  若手之六经,虽与足六经出入相连,而手少阴心,君主清静高拱,太阴肺调元行气,包络为佐贰臣

  ,二肠三焦,器能传化之官耳。其经位则见于两臂,地既不多,而所伤之病皆自足六经及之。此仲景于伤

  寒止立足六经,而不立手经,为古圣传述,为后学发蒙也。

  盖手六经缘与足六经相络上下,故详之十二经。其实此六经之阴阳,皆足六经之附庸也。末学不

  察,见古经三阳之文,遂以膀胱与小肠双举,二阳则大肠与胃双举,辄以附庸为主用,轻重失宜。不知手

  经缘与足经相接,非谓附庸能与天运四时同体也。此义不明,乃自命为名家者,亦堕此云雾,为之一概。

  脉有逆从阴阳

  属性: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必败,

  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

  ,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其脉绝不来,若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逆从之例三条,一以反四时,一以反病体,一以形脉相反。凡逆从之见有余不足轻重,皆可知矣。

  按阴阳逆从四字,是诊脉辨病之要法。诸脉异等,脏腑异情,四时异宜,死生之辨,皆以此四字别之。故胃气、四时、五脏诸脉之形,为诊家之经;阴阳逆从,为诊家之纬。

  脉之大要

  属性:夫脉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则气胀,代则气衰,

  细则气少,浑浑其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

  少血,小者气血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少血少气,微有寒。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

  脉之浮沉及与人迎寸口气大小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者为逆;病之在腑,

  浮而大者易已。人迎盛者伤于寒,气口大伤于食。

  沉细悬绝者为阴,盛躁喘数者为阳。

  邪气来,紧而疾;谷气来,徐而和。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

  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脉虽独调,与中脏相失者死。

  中部之脉相减者死。

  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

  反者死。

  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张景岳曰∶脉之见象,阴阳而已。本经谓三阳搏而勿浮,三阴搏而勿沉,是则虽有一阳、二阳、三阳

  之分,而总在勿浮之例∶虽有一阴、二阴、三阴之分,而总在勿沉之例。可

  见胃气之本,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迟不数,滑而不涩,此太和之人也。一自邪气胜而正气衰

  ,胃气竭而脏气见,遂有

  太过不及之病形与脉象俱见,于是有浮、沉、大、小、缓、急、滑、涩八者之脉见。夫八者之脉,皆病

  脉也,然各有所主,有于中者必形于外,要其微甚悬绝之相去,即可得之气血多少,死生之诊。故其诊法

  虽有不同,而大要则有所定,所谓知要者一言而终也。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名医汇粹",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