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春秋穀梁傳",免费读到尾

  隱公(經十一)十年

  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

  (經十二)夏,翚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經十三)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菅。

  (傳)內不言戰,舉其大者也。

  (經十四)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傳)取邑不日,此其日,何也?不正其乘敗人而深為利,取二邑,故謹而日之也。

  (經十五)秋,宋人、衛人入鄭。

  (經十六)宋人、蔡人、衛人伐載,鄭伯伐取之。

  (傳)不正其因人之力而易取之,故主其事也。

  (經十七)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郕。

  (傳)入者,內弗受也。日入,惡入者也。郕,國也。

  隱公(經十八)十有一年

  春,滕侯、薛侯來朝。

  (傳)天子無事,諸侯相朝,正也。考禮修德,所以尊天子也。諸侯來朝,時正也。特言,同時也。累數,皆至也。

  (經十九)夏,五月,公會鄭伯于時來。

  (經十十)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經十十一)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傳)公薨不地,故也。隱之,不忍地也。其不言葬,何也?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罪下也。隱十年無正,隱不自正也;元年有正,所以正隱也。

  穀梁傳桓公

  桓公(經一一)元年

  春王。

  (傳)桓無王,其曰王,何也?謹始也。其曰無王,何也?桓弟弒兄、臣弒君,天子不能定,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以為無王之道,遂可以至焉爾。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

  (經一二)正月,公即位。

  (傳)繼故不言即位,正也。繼故不言即位之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弟不忍即位也。繼故而言即位,則是與聞乎弒也。繼故而言即位,是為與聞乎弒,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己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無恩於先君也。

  (經一三)三月,公會鄭伯于垂。

  (傳)會者,外為主焉爾。

  (經一四)鄭伯以璧假許田。

  (傳)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諱易地也。禮,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也。無田則無許可知矣。不言許,不與許也。許田者,魯朝宿之邑也。邴者,鄭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用見魯之不朝於周,而鄭之不祭泰山也。

  (經一五)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

  (傳)及者,內為志焉爾。越,盟地之名也。

  (經一六)秋,大水。(傳)高下有水災曰大水。

  (經一七)冬,十月。

  (傳)無事焉,何以書?不遺時也。《春秋》編年,四時具而後為年。

  桓公(經二一)二年

  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與夷。

  (傳)桓無王,其曰王,何也?正與夷之卒也。

  (經)及其大夫孔父。

  (傳)孔父先死,其曰及,何也?書尊及卑,《春秋》之義也。孔父之先死,何也?督欲弒君而恐不立,於是乎先殺孔父,孔父閑也。何以知其先殺孔父也?曰:子既死,父不忍稱其名;臣既死,君不忍稱其名,以是知君之累之也。孔氏父字,謚也。或曰:其不稱名,蓋為祖諱也。孔子故宋也。

  (經二二)滕子來朝。

  (經二三)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于稷,以成宋亂。

  (傳)以者,內為志焉爾。公為志乎成是亂也,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辭而加之焉。於內之惡,而君子無遺焉爾。

  (經二四)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太廟。

  (傳)桓內弒其君,外成人之亂,受賂而退,以事其祖,非禮也。其道以周公為弗受也。郜鼎者,郜之所為也。曰宋,取之宋也,以是為討之鼎也。孔子曰:「名從主人,物從中國。」故曰郜大鼎也。

  (經二五)秋,七月,紀侯來朝。

  (傳)朝時,此其月,何也?桓內弒其君,外成人之亂,於是為齊侯、陳侯、鄭伯討。數日以賂,己即是事而朝之。惡之,故謹而月之也。

  (經二六)蔡侯、鄭伯會于鄧。

  (經二七)九月,入杞。

  (傳)我入之也。

  (經二八)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傳)桓無會而其致,何也?遠之也。

  桓公(經三一)三年

  春,正月,公會齊侯于嬴。

  (經三二)夏,齊侯、衛侯胥命于蒲。

  (傳)胥之為言猶相也。相命而信諭,謹言而退,以是為近古也。是必一人先,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齊侯命衛侯也。

  (經三三)六月,公會杞侯于郕。

  (經三四)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傳)言日言朔,食正朔也。既者,盡也,有繼之辭也。

  (經三五)公子翚如齊逆女。

  (傳)逆女,親者也。使大夫,非正也。

  (經三六)九月,齊侯送姜氏于讙。

  (傳)禮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門,諸母兄弟不出闕門。父戒之曰:「謹慎從爾舅之言。」母戒之曰:「謹慎從爾姑之言。」諸母般申之曰:「謹慎從爾父母之言。」送女逾竟,非禮也。

  (經三七)公會齊侯于讙。

  (傳)無譏乎,曰:為禮也。齊侯來也,公之逆而會之可也。

  (經三八)夫人姜氏至自齊。

  (傳)其不言翚之以來,何也?公親受之于齊侯也。子貢曰:「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繼萬世之後,何謂已重乎!」

  (經三九)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經三十)有年。

  (傳)五穀皆熟,為有年也。

  桓公(經四一)四年

  春,正月,公狩于郎。

  (傳)四時之田,皆為宗廟之事也。春曰田,夏曰苗,秋曰搜,冬曰狩。四時之田用三焉,唯其所先得,一為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

  (經四二)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

  桓公(經五一)五年

  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

  (傳)鮑卒何為以二日卒之?《春秋》之義:信以傳信,疑以傳疑。陳侯以甲戌之日出,己丑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舉二日以包也。

  (經五二)夏,齊侯、鄭伯如紀。

  (經五三)天王使任叔之子來聘。

  (傳)任叔之子者,錄父以使子也。故微其君臣而著其父子,不正父在子代仕之辭也。

  (經五四)葬陳桓公。

  (經五五)城祝丘。

  (經五六)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傳)舉從者之辭也。其舉從者之辭,何也?為天王諱伐鄭也。鄭,同姓之國也,在乎冀州,於是不服,為天子病矣。

  (經五七)大雩。

  (經五八)螽。

  (傳)螽,蟲災也。甚則月,不甚則時。

  (經五九)冬,州公如曹。

  (傳)外相如不書,此其書,何也?過我也。

  桓公(經六一)六年

  春,正月,寔來。

  (傳)寔來者,是來也。何謂是來?謂州公也。其謂之是來,何也?以其畫我,故簡言之也,諸侯不以過相朝也。

  (經六二)夏,四月,公會紀侯于郕。

  (經六三)秋,八月壬午,大閱。

  (傳)大閱者何?閱兵車也。修教明諭,國道也。平而修戎事,非正也。其日以為崇武,故謹而日之,蓋以觀婦人也。

  (經六四)蔡人殺陳佗。

  (傳)陳佗者,陳君也,其曰陳佗,何也?匹夫行,故匹夫稱之也。其匹夫行奈何?陳侯喜獵,淫獵于蔡,與蔡人爭禽。蔡人不知其是陳君也而殺之。何以知其是陳君也?兩下相殺不道;其不地,於蔡也。

  (經六五)九月丁卯,子同生。

  (傳)疑故志之,時曰同乎人也。

  (經六六)冬,紀侯來朝。

  桓公(經七一)七年

  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傳)其不言邾咸丘,何也?疾其以火攻也。

  (經七二)夏,穀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

  (傳)其名,何也?失國也。失國則其以朝言之,何也?嘗以諸侯與之接矣。雖失國,弗損吾異日也。

  桓公(經八一)八年

  春,正月己卯,烝。

  (傳)烝,冬事也,春興之,志不時也。

  (經八二)天王使家父來聘。

  (經八三)夏,五月丁丑,烝。

  (傳)烝,冬事也,春、夏興之,黷祀也。志不敬也。

  (經八四)秋,伐邾。

  (經八五)冬,十月,雨雪。

  (經八六)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

  (傳)其不言使焉,何也?不正。其以宗廟之大事,即謀\於我,故弗與使也。遂,繼事之辭也。其曰「遂逆王后」,故略之也。或曰天子無外,王命之則成矣。

  桓公(經九一)九年

  春,紀季姜歸于京師。

  (傳)為之中者歸之也。

  (經九二)夏,四月。

  (經九三)秋,七月。

  (經九四)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

  (傳)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使世子伉諸侯之禮而來朝,曹伯失正矣!諸侯相見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內為失正矣!內失正,曹伯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則是故命也。尸子曰:「夫已,多乎道。」

  桓公(經十一)十年

  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

  (傳)桓無王,其曰王,何也?正終生之卒也。

  (經十二)夏,五月,葬曹桓公。

  (經十三)秋,公會衛侯于桃丘。弗遇。

  (傳)弗遇者,志不相得也。弗,內辭也。

  (經十四)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

  (傳)來戰者,前定之戰也。內不言戰,言戰則敗也。不言其人,以吾敗也。不言及者,為內諱也。

  桓公(經十一一)十有一年

  春,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于惡曹。

  (經十一二)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經十一三)秋,七月,葬鄭莊公。

  (經十一四)九月,宋人執鄭祭仲。

  (傳)宋人者,宋公也,其曰人,何也?貶之也。

  (經十一五)突歸于鄭。

点击下载App,搜索"春秋穀梁傳",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