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荡兵一作用兵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吕氏春秋",免费读到尾

  【正文】

  二曰: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①。兵之所自来者上矣②,与始有民俱。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③,而工者不能移④。

  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⑤,共工氏固次作难矣⑥,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⑦,胜者用事⑧。人曰“蚩尤作兵”⑨,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⑩。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夫有以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且兵之所自来者远矣,未尝少选不用”。贵贱、长少、贤不肖者相与同,有巨有微而已矣。察兵之微:在心而未发,兵也;疾视,兵也;作色,兵也;傲言,兵也;援推,兵也;连反,兵也;侈斗,兵也;三军攻战,兵也。此八者皆兵也,微巨之争也。今世之以偃兵疾说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说虽强,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也,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民之号呼而走之,若强弩之射于深谿也,若积大水而失其壅堤也。中主犹若不能有其民,而况于暴君乎?【解说】

  本篇以“荡兵”为题,旨在阐述战争的缘起,“荡”是动的意思。本篇属兵家言论。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矛头指向宋尹学派的“偃兵”之说。文章指出:“兵之所自来者上矣”,“兵”出于“性”,“不可禁,不可止”;“偃兵”之说是因噎废食,是荒谬的。文章主张用“义兵”拯救天下。本篇把“兵”看作人的“天性”的产物,这显然是错误的。本篇还把人与人之间的“作色”、“傲言”、“援推”等一切言语形色乃至心理的斗争都认作战争,实际上是把战争形式同其他形式的斗争混为一谈了。尽管如此,本篇关于战争的观点在当时仍是具有进步意义的。首先,对“偃兵”说的批判打破了在阶级社会中“偃兵”的幻想;其次,用“义兵”代替“偃兵”是符合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的。孟子也提出过“仁义之师”,说过“仁者无敌”,但他始终幻想着仅用政治影响——“王道”就可以统一中国。在这一点上,《吕氏春秋》的“义兵”说可以说比孟子的“王道”说高了一筹。【注释】

  ①偃(yǎn):止息。

  ②上:久。

  ③革:改变。

  ④工者:有才能的人。

  ⑤黄、炎:指黄帝、炎帝。炎帝,传说中的古帝,姜姓,因以火德称王,故称炎帝,号神农氏。故:已经。用水火:传说炎帝与黄帝争战,炎帝燃起大火,黄帝用水灭之。

  ⑥共(ɡōnɡ)工氏:传说中古代的部族首领,与颛顼争为帝,失败被杀。固:已经。次:通“恣”。恣意。作难(nàn):发难。

  ⑦递:更迭,替代。

  ⑧用事:指治理天下。

  ⑨蚩尤:传说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作兵:始制造兵器。

  ⑩械:兵器。

  剥:砍削。

  怒:斥责。笞(chī):用鞭、杖、竹板抽打。

  竖子:僮仆。婴儿:儿童。见(xiàn):出现。

  诛:讨伐。

  暴:侵侮。

  (yē):通“噎”。

  悖:惑,荒谬。

  活:用如使动,救活。

  少选:须臾,一会儿。

  兵:战争。这里是个含义很广的概念,既指争斗之心,又指争斗行为,也指狭义的战争。

  疾视:怒目而视。

  作色:指因生气而脸变颜色。

  傲言:言辞傲慢。

  援推:推挽。这里指以手相搏。援,拉。

  连反:当是以足相搏之义(依马叙伦说)。

  侈斗:这里是群斗的意思。侈,恣意放纵。

  争:等于说“差”,差异。

  疾说(shuì):极力游说。

  辨:通“辩”。

  文学:指文献经典。

  见:表示被动。

  振:拯救。

  说:喜悦。

  走:奔向。

  谿:山谷。

  壅(yōnɡ):堵塞。这里指堤坝。

  中主;一般的君主。犹若:犹然,尚且。

  振乱

  三曰:

  当今之世浊甚矣①,黔首之苦不可以加矣②。天子既绝③,贤者废伏④,世主恣行⑤,与民相离,黔首无所告愬⑥。世有贤主秀士⑦,宜察此论也,则其兵为义矣。天下之民,且死者也而生⑧,且辱者也而荣,且苦者也而逸⑨。世主恣行,则中人将逃其君⑩,去其亲,又况于不肖者乎?故义兵至,则世主不能有其民矣,人亲不能禁其子矣。

  凡为天下之民长也,虑莫如长有道而息无道,赏有义而罚不义。今之世学者多非乎攻伐。非攻伐而取救守,取救守,则乡之所谓长有道而息无道、赏有义而罚不义之术不行矣。天下之长民,其利害在家此论也。

  攻伐之与救守一实也,而取舍人异。以辨说去之,终无所定论。固不知,悖也;知而欺心,诬也。诬悖之士,虽辨无用矣。是非其所取而取其所非也,是利之而反害之也,安之而反危之也。为天下之长患、致黔首之大害者,若说为深。夫以利天下之民为心者,不可以不熟察此论也。

  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穷汤、武之事,而遂桀、纣之过也。凡人之所以恶为无道、不义者,为其罚也;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为其赏也。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也,不亦难乎?故乱天下、害黔首者,若论为大。【解说】

  本篇鲜明地提出,只有依靠“义兵”攻伐无道,才能“振乱”,救民于苦难,批判了“非攻”、“救守”的主张。“非攻”、“救守”是墨家学派的主张,《墨子》中有《非攻》篇,《公输》、《鲁问》等篇载有墨子“救守”的言行。墨家的主张反映了人民希望在和平环境中发展生产的愿望,揭露和斥责了兼并战争的不义,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墨家学派企图以维持诸侯分裂的局面来实现这一愿望,这显然不合乎时代的潮流。本篇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力图以“义兵”“攻伐”统一中国的雄心,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注释】

  ①浊:喻混乱。

  ②黔首: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黔,黧,黑色。

  ③天子既绝:指周王室已经灭亡而秦尚未称帝之时。

  ④废:弃而不用。伏:隐匿。

  ⑤世主:指当世昏乱之君。恣(zì):放纵。

  ⑥愬(sù):诉说(痛苦、怨恨)。

  ⑦秀士:德才出众的人。

  ⑧且:将。

  ⑨逸:安逸。

  ⑩中人:一般人。

  虑:思考,谋划。长(zhǎnɡ):用如使动。

  学者:这里主要指研习墨家学说的人。非:非难,反对。

  而:则,就。救守:与“攻伐”相对,救援防守。

  乡(xiànɡ):方才。

  长(zhǎnɡ)民:给人民做君主的人。长,君主,用如动词,给……做君主。

  一实:实质一样。“攻伐”与“救守”虽然目的不同,名称不一,但都离不开用兵,所以说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

  取舍人异:或取或舍,人各不同。

  辨说:论辩。辨,通“辩”。

  固:本来。

  悖:惑,糊涂。

  诬:欺骗。

  辨:通“辩”。善辩。

  是:指代反对“攻伐”的论调。

  长(chánɡ)患:与下句“大害”义近,深重的灾难。

  若:此。

  穷:用如使动,使……困厄。汤、武:指商汤、周武王。

  遂:通,与“穷”相对,这里是助长的意思。

  恶:等于说“畏”,害怕,不敢。

  蕲(qí):通“祈”。求。

点击下载App,搜索"吕氏春秋",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