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审分览2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春秋左传",免费读到尾

  任数①【正文】

  三曰:

  凡官者,以治为任②,以乱为罪。今乱而无责,则乱愈长矣③。人主以好暴示能④,以好唱自奋⑤,人臣以不争持位⑥,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是臣得后随以进其业⑦。君臣不定⑧,耳虽闻不可以听,目虽见不可以视,心虽知不可以举⑨,势使之也。凡耳之闻也藉于静⑩,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者废矣。亡国之主,其耳非不可以闻也,其目非不可以见也,其心非不可以知也,君臣扰乱,上下不分别,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驰骋而因耳矣,此愚者之所不至也。不至则不知,不知则不信。无骨者不可令知冰。有土之君,能察此言也,则灾无由至矣。

  且夫耳目知巧固不足恃,惟修其数行其理为可。韩昭釐侯视所以祠庙之牲,其豕小,昭釐侯令官更之。宫以是豕来也,昭釐侯曰:“是非向者之豕邪?”官无以对。命吏罪之。从者曰:“君王何以知之?”君曰:“吾以其耳也。”申不害闻之,曰:“何以知其聋?以其耳之聪也;何以知其盲?以其目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以其言之当也。故曰去听无以闻则聪,去视无以见则明,去智无以知则公。去三者不任则治,三者任则乱。”以此言耳目心智之不足恃也。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识甚阙,其所以闻见甚浅。以浅阙博居天下,安殊俗,治万民,其说固不行。十里之间,而耳不能闻;帷墙之外,而目不能见;三亩之宫,而心不能知。其以东至开梧,南抚多颗,西服寿靡,北怀儋耳,若之何哉?故君人者,不可不察此言也。

  治乱安危存亡,其道固无二也。故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静以待时,时至而应,心暇者胜。凡应之理,清净公素,而正始卒。焉此治纪,无唱有和,无先有随。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因冬为寒,因夏为暑,君奚事哉?故曰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则得之矣。

  有司请事于齐桓公,桓公曰:“以告仲父。”有司又请,公曰:“告仲父。”若是三。习者曰:“一则仲父,二则仲父,易哉为君!”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仲父之后,曷为其不易也?”桓公得管子,事犹大易又况于得道术乎?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糂,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所以知人难也。【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君术”,即君主驾驭臣下的权术、方法。文章提出:“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意思是说,顺应自然,依靠臣下,无为而治,这是君主的统治之术;亲自做各种事情,这是臣子遵循的原则。如果“君臣易操”,那么君主的耳、目、心三官就会受损害,就会出现灾祸,这都是“君代有司为有司”的缘故。文章列举了申不害说昭釐侯,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等事例,说明人的耳目心智是有局限的,不足依恃。君主克服这种局限的方法就是要去掉听觉、视觉、智慧,要“清静待时”、“无知无为”,这样就可以耳聪、目明、智公了就可以达到大治的局面了。本篇的思想倾向主要属于法家申子重术的一派,但其中也杂有老庄“无为而治”等思想。【注释】

  ①数:术,指驾驭臣下的权术、方法。

  ②任:胜任。

  ③长:这里是大的意思。

  ④暴(pù):显露,显示。

  ⑤唱:倡导。奋:矜夸。

  ⑥争:谏诤。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诤”。持位:保住官职。

  ⑦进其业:指做“持位”、“取容”之事。

  ⑧君臣不定:君臣的正常关系不能确立。

  ⑨举:指举荐人,选取人。

  ⑩借(jiè):凭借,依靠。

  昭:明亮。

  易操:交换彼此的职守。操,职守。

  三官:指上文所说的耳、目、心。

  驰骋而因:大意是说,要想达到随心所欲无所不至的地步,就要有所凭借。驰骋,比喻无所拘束、无所不至。因,凭借。耳:语气词。

  无骨者不可令知冰:无骨之虫春生秋死,不知有冰雪。这里比喻愚君不可使知治国之道。

  韩昭釐侯:《史记》作“韩昭侯”,公元前362年—前333年在位。

  是:此。向者:刚才。

  以其耳:凭着猪的耳朵辨认出来。

  申不害:战国时期郑国人,曾任韩昭侯相,主张法治,尤其注重“术”,即君主监督考核臣下、加强专制的方法。

  以其耳之聪:根据他的耳朵听觉好。下文“以其目之明”是说根据他的眼力好,“以其言之当”是说根据他的话得当。

  去听无以闻则聪:去掉听觉没有办法去听了,那么听觉就真的好了。去,抛弃。这句与下文的“去视无以见则明”、“去智无以知则公”,表现的都是道家学派“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的主张。

  阙:缺。

  博:广博。

  安殊俗:使不同习俗的地区安定。安,用如使动。

  开梧:古代传说中的东极之国。

  多(ying):古代传说中的南极之国。

  寿靡:古代传说中的西极之国。

  儋(dān)耳:古代传说中的北极之国。

  若之何:如之何,怎么样。

  至智弃智:最大的聪明是抛弃聪明。这句与下文的“至仁忘仁”、“至德不德”等,都表现了道家学派“大巧若拙”、“绝圣弃智”的观点和主张。

  公素:公正质朴。素,质朴。

  卒:终。

  焉此:于此。焉,于。纪:纲纪,法纪。

  仲父:指管仲。

  若是三:这种情况(指有司请事,桓公回答“告仲父”)一共有三次。若是,如此。

  习者:指所亲近的臣子。习,近习。

  易哉为君:即“为君易哉”的倒装。

  大易:非常容易。

  陈、蔡:都是春秋时代的诸侯国。

  藜羹:带汤的野菜。煁:以米和羹。

  爨(cuàn):烧火煮饭。

  几:将要。

  攫(jué):用手抓取。甑(zèng):古代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

  选间:须臾,一会儿。

  孔子佯为不见之:这里是说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锅里的饭吃。

  馈:送给人食物,这里指献给鬼神祭品。

  炱(tái):凝聚的烟尘。

  饭:吃饭。

  勿躬【正文】

  四曰:

  人之意苟善,虽不知,可以为长。故李子曰①:“非狗则不得免,兔化而狗,则不为兔②。”人君而好为人官,有似于此。其臣蔽之,人时禁之③;君自蔽,则莫之敢禁。夫自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④。

  祓彗日用而不藏于箧⑤,故用则衰⑥,动则暗,作则倦。衰、暗、倦,三者非君道也。

  大桡作甲子⑦,黔如作蔀首⑧,容成作历⑨,羲和作占日⑩,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哀作御,王亥作服牛,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圣王不能二十官之事,然而使二十官尽其巧,毕其能,圣王在上故也。圣王之所不能也,所以能之也;所不知也,所以知之也。养其神、修其德而化矣,岂必劳形愁虑弊耳目哉?是故圣王之德,融乎若月之始山,极烛六合,而无所穷屈;昭乎若日之光,变化万物,而无所不行;神合乎太一,生无所屈,而意不可障;精通乎鬼神,深微玄妙,而莫见其形。今日南面,百邪自正,而天下皆反其情,黔首毕乐其志,安育其性,而莫为不成。故善为君者,矜服性命之情,而百官已治矣,黔首已亲矣,名号已章矣。

  管子复于桓公曰:“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宁速,清置以为大田。登降辞让,进退闲习,臣不若隰朋,请置以为人行。蚤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重贵富,臣不如东郭牙,请置以为大谏臣。平原广域,车不结轨,士不旋踵,鼓之,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若王子城父,请置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若弦章,请置以为大理。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足矣;君欲霸王,则夷吾在此。”桓公曰:“善。”令五子皆任其事,以受令于管子。十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皆夷吾与五子之能也。管子,人臣也,不任己之不能,而以尽五子之能,况于人主乎?人主知能不能之可以君民也,则幽诡愚险之言无不职矣,百官有司之事毕力竭智矣。五帝三王之君民也,下固不过毕力竭智也。夫君人而知无恃其能勇力诚信,则近之矣。

  凡君也者,处平静,任德化,以听其要。若此则形性弥嬴,而耳目愈精;百官慎职,而莫敢愉綖;人事其事,以充其名。名实相保,之谓知道。【解说】

  题名“勿躬”,渭君主不必亲躬人臣之事,这就是本篇论述的中心所在。文章开始就劝说君主不要自蔽,认为君主“自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并以“祓篲”为喻,说明“用则衰,动则暗,作则倦”的道理。那么,君主应该做什么呢?文章指出,君主应该“养其神、修其德而化”,应该“处平静,任德化,以听其要”。就是说,君主的职分就是修养自身的道德精神,“矜服性命之情”,并以此化育万物。这样,自然就能百官具治,百姓亲服,名号彰明。最后,文章以管仲“不任己之不能,而以尽五子之能”为例,告诫君主“无恃其能勇力诚信”,而要让百官“毕力竭智”。这样,就算是懂得君道了。【注释】

  ①李子:李悝(kuī),战国初期法家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②这几句是以狗、兔分别喻君、臣。大意是,非君主则不可驭臣子,如同非狗则不能获兔一样。君主如果自为人臣之事,则是君同于臣;君既同于臣,那么臣也就同于君了。臣同于君,君就无法驭臣了。这就如同兔化而为狗,狗也就无兔可获一样。

  ③时:不时,不断。

  ④精:甚。

  ⑤祓彗(fúhuì):扫帚。箧(qiè):箱子一类的东西。

  ⑥用则衰:指君主思虑人臣之事,那么心志就会衰竭。下文“动则暗”指君主亲自去做人臣之事,必不能事事得当,结果就会受蒙蔽。“作则倦”指君主亲自去做人臣之事,就会疲惫不堪。

  ⑦大桡:传说中黄帝的臣子,曾创六十甲子以记日。

  ⑧黔如:他书未见,当是传说中的人名,其事未详。蔀首,古代历法蔀的起算点。古代历法规定,十九年设置七个闰月,这叫做“章”,四章为“蔀”,一蔀七十六年,起算点为冬至日,即为“蔀首”。

  ⑨容成:传说中黄帝的臣子,历法的创造者。

  ⑩羲和:传说中黄帝的臣子,掌天文历法。《史记·历书》司马贞《索引》引《世本》:“黄帝命羲和占日。”

  尚仪:《世本》作“常仪”,相传为娵訾氏女,帝喾妃,以善于占月之晦、朔、弦、望著称。

  后益:即益,相传为舜的臣子,后佐禹有功。

  胡曹:传说中黄帝的臣子,衣服的首创者。

  夷羿:通作“后羿”,相传为夏代东夷族首领,名羿,以善射著称。

  祝融:颛顼氏之后,曾做高辛氏火官,死后被尊为火神。

  仪狄:传说中夏禹时的始作酒者。

  高元:传说中房屋的创造者。

  虞姁:传说中船的创造者。

  伯益:也称“益”,他书或作“伯翳”,相传为舜时的东夷族首领,善于畜牧、狩猎,被舜任为“虞”(掌狩猎的官员)。

  赤冀:相传为神农氏的臣子,始作杵、臼,又作耨钱铸釜甑井灶等。

  乘雅:《荀子·解蔽》作“乘杜”。杜为其名,因为他发明用马驾车,所以称之为“乘杜”。

  寒哀:《世本》作“韩哀”,人名。

  王亥:汤的七世祖,相传他开始从事畜牧业。服:驾驭。

  史皇;相传为黄帝史官。图:指图画物像,即绘画。《世本》:“史皇作图,仓颉作书。”

  巫彭:古代传说中的神医。《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注:“皆神医也。”

  巫成:一作“巫戊”,商王太戊的大臣,相传他发明了用蓍草占卦。筮(shì):用蓍草占卦。

  愁:通“揫”。积。弊:通“蔽”。这里用如使动。

  融乎:光明的样子。

  极:遍。烛:照耀。

  太一:“道”的别名。“太”是至高至极,“一”是绝对惟一的意思。“太一”指创造天地万物的元气。

  南面:指君主南面而治。

  矜:慎重。

  章:彰明。

  复:禀告。

  大:扩大。

  艺:种植。

  宁速:即宁戚,春秋时卫国人。为人挽车至齐,于车下饭牛而歌,齐桓公拜为大夫。

  大田:官名,田官之长。

  隰(xí)朋:齐大夫,帮助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大行:官名,掌接待宾客。

  蚤:通“早”。晏:晚。

  辟:躲避。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东郭牙:齐桓公臣。

  大谏臣:谏官。

  车不结轨:指战车行进得有条不紊。结,交,交错。

  士不旋踵:指士兵不退缩。旋,转,掉转。踵,本指脚后跟,这里指脚。

  鼓:击鼓。

  王子城父:《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作“公子城父”,当为齐襄公旧臣,后为齐桓公臣。

  大司马:官名,掌攻伐征战。

  折中:调节过与不及,使适中。

  弦章:即宾胥无,字子旗。

  大理:官名,掌治狱。

  匡:匡正,挽救。

  能不能:指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

  幽:幽隐,隐蔽。诡:诈伪。愚:欺骗。职:通“识”。

  听:治理。

  嬴:满,充盈。

  愉:迪“偷”。苟且,懈怠。:通“延”。延缓,缓慢。

  知度【正文】

  五曰:

  明君者,非遍见万物也,明于人主之所执也①。有术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②,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国治也。明于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止。奸止则说者不来,而情谕矣③。情者不饰,而事实见矣④。此谓之至治。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说⑤。贤不肖各反其质⑥,行其情,不雕其素⑦,蒙厚纯朴⑧,以事其上。若此则工拙愚智勇惧可得以故易官⑨,易官则各当其任矣。故有职者安其职,不听其议;无职者责其实,以验其辞。此二者审,则无用之言不入于朝矣。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⑩,用虚无为本,以听有用之言,谓之朝。凡朝也者,相与召理义也,相与植法则也。上服性命之情,则理义之士至矣,法则之用植矣,枉辟邪挠之人退矣,贪得伪诈之曹远矣。故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要,存乎治道;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故子华子曰:“厚而不博,敬守一事,正性是喜。群众不周,而务成一能。尽能既成,四夷乃平。唯彼天符,不周而周。此神农之所以长,而尧舜之所以章也。”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若此则愚拙者请矣,巧智者诏矣。诏多则请者愈多矣,请者愈多,且无不请也。主虽巧智,未无不知也。以未无不知,应无不请,其道固穷。为人主而数穷十其下,将何以君人乎?穷而不知其穷,其患又将反以自多,是之谓重塞之主,无存国矣。故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责而不诏,去想去意,静虚以待,不伐之言,不夺之事,督名审实,官使自司,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尧曰:“若何而为及日月之所烛?”舜曰:“若何而服四荒之外”禹曰:“若何而治青丘,化九阳、奇肱之所际?”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船骥哉?

  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解说】

  所谓“知度”,即君主应该懂得用术之道,就是文中提出的“明于人主之所执”、“知百官之要”。文章指出,君主能够“知度”,就会“事省而国治”。反之,君主如果“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就会蔽塞重重,国破身亡。因此,文章主张,君主应该“因而不为,责而不诏,去想去意,静虚以待,不伐之言,不夺之事,督名审实,官使自司;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要做到这些,关键是“知性命”。文章还通过赵襄子任用胆胥己等事例,说明君主必须依靠贤人,知人善任,才能成就王霸之业。在任人问题上,君主应当避免“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等弊病。【注释】

  ①所执:指所应掌握的东西。

  ②一:一概。

  ③情谕:真情显露出来让人知道。谕,晓谕。

  ④见(xiàn):现,显露。

  ⑤淫学:指邪僻的学说。流说:流言,指无稽之谈。

  ⑥反:返回。

  ⑦雕:雕饰。素:质朴。

  ⑧蒙厚:敦厚。蒙,通“厖”。厚。

  ⑨易官:改换官职。

  ⑩爱恶;喜爱和憎恶。

  朝:听朝。

  植:树立,确立。

  邪挠:邪曲。挠,曲。

  曹:辈。

  存:存在,在。

  子华子:战国时期魏国人,思想属道家。

  正性是喜:即“喜正性”。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正性”。

  群众:众人。周:合。

  四夷:指四方之国。

  天符:上天的符命,天命,天道。

  长:兴盛。

  章:彰明,卓著。

  自智:认为自己聪明。愚人:认为别人愚蠢。

  请:请示,此指凡事都向君主请示。

  诏:上告下,教导。

  固:必然。穷:困,穷尽。

  自多,自高自大。

  重塞(chóngsè):双重的阻塞。道术穷为一塞,穷而自多为又一塞,所以说“重塞”。义“重塞”当叠,而今本误脱(依陈昌齐说)。

  因而不为:依靠臣子做事,自己不亲自去做。

  伐:当为“代”字之误(依王念孙说)。

  官使自司:官府之事让官吏自己管理。

  奈何:与下文的“若何”义同,如何,怎样。

  及:赶上,达到。烛:照耀。

  四荒:四方边远之地。

  青丘:传说中的东方之国。

  九阳:传说中的南方山名。奇肱:传说中的西方国名。

  任登:赵襄子之臣。中牟: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西。

  上计:古代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方法。战国时,官员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等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考核,叫做“上计”。

  胆胥己:人名。胆(繁体作“膽”)疑“瞻”字之误(依王念孙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中章、胥己”,以为二人。

  以:用,任用。

  耳而未之目:意思是,对这个人,只是耳闻,尚未亲眼见到其为人如何。“耳”和“目”都用如动词。

  故:故事,成例,老规矩。

  已:止。

  毕力:尽力。

  绝:横渡。

  释:舍弃,不用。

  庖(páo)人:指伊尹。伊尹曾为庖厨之臣,所以这里称之为“庖人”。钓者:指吕尚。吕尚曾钓于兹水,所以称之为“钓者”。仇人:指管夷吾。他曾箭射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中钩,所以称之为“仇人”。仆虏:指百里奚。他曾被俘并当过陪嫁之臣,所以称之为“仆虏”。

  阿:偏私。

  訾(zī):估量。

  小臣:指伊尹,他被汤任为小臣(官名)。

  固:本来,当然。

  干辛:桀之邪臣。

  恶求:纣之谀臣。

  唐鞅:宋康王之臣。

  苏秦:战同时期东周人,字季子。他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想让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后乐毅率六国军队攻齐,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

  当:这里是射中的意思。

点击下载App,搜索"春秋左传",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