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仲秋纪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春秋左传",免费读到尾

  仲秋【正文】

  一曰:

  仲秋之月,日在角①,昏牵牛中,旦觜嶲中②。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南吕③。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生,候雁来,玄鸟归④,群鸟养羞⑤。天子居总章太庙⑥,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⑦,行麋粥饮食⑧。乃命司服具饬衣裳⑨,文绣有常⑩,制有小大,度有短长,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带有常。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无或枉桡,枉桡不当,反受其殃。

  是月也,乃命宰祝巡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小大,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享。天子乃傩,御佐疾,以通秋气。以犬尝麻@,先祭寝庙。

  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窌,修囷仓。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蓄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始收声,蛰虫俯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日夜分,则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

  是月也,易关市,来商旅,入货贿,以便民事。四方来杂,远乡皆至,则财物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因其类。

  行之是令,白露降三旬。

  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有大恐。行夏令,则其国乃旱,蛰虫不藏,五谷复生。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早死。【解说】

  见《孟秋》。【注释】

  ①角: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室女座。

  ②觜嶲(xī):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猎户座。

  ③南吕:十二律之一,属阴律。

  ④玄鸟:燕子。归:指去南方。

  ⑤养羞:指鸟养护增生毛羽准备过冬。

  ⑥总章太庙:西向明堂的中央正室。

  ⑦几(jī):坐时,放在身边供凭依的小桌。杖:供老人走路时扶持的手杖。古代用赐杖表示敬老。

  ⑧行:赐予。麋(mí)粥:粥。麋,通“糜”。粥。

  ⑨司服:主管服制的官吏。具:准备。饬:整饬。衣:上衣。裳(chánɡ):下衣。

  ⑩文:画。常:指固定的规格。按:古时制度,祭服上衣用画,下衣用绣。

  制、度:依照制度。以上是讲祭服。

  衣服:指祭服以外的其他衣服。量:度量。指衣服的大小长短之类。

  循:依照,遵循。故:旧法。

  带:束衣的带子。这句是说依照服饰的类别,冠带也有固定的规格。

  有司:指司法官吏。百刑:指各种刑罚。

  枉桡:都是弯曲的意思,这里“枉”指不按法律公正断案,“桡”指不按公理申明正义。

  殃:灾祸。

  宰祝:即充人、太祝,官名,主管牺牲及祭祀。巡行:巡视。

  全具:指牺牲完整没有毁伤。

  案:考察。刍豢:都是养的意思,这里指牺牲豢养的情况。刍,指用草喂养牛羊。豢,指用谷物喂养猪狗。

  物色:毛色。

  比类:合乎旧例。

  中度:符合标准。

  五者:指全具、肥瘠、物色、小大、长短。备当:完全合适。备,完全。

  其:句中语气词。享:享用。

  傩(nuó):祭祀名,逐除灾疫、不祥。

  御:止。佐疾:指疫疠(依许维遹说)。

  麻:指麻籽。

  都邑:城镇。有先君宗庙叫都,没有叫邑。

  穿:挖掘。窦:地穴。窌(jiào):地窖。

  囷(qūn)仓:存放粮食的仓库。圆的叫囷,方的叫仓。

  趣:通“促”。催促。收敛:指收藏谷物。

  务:努力从事。蓄菜:聚藏干菜。

  积聚:指积聚柴米,以上几句是说做过冬的准备。

  劝:鼓励。

  或:句中语气词。时:农时。此句《淮南子·时则》作“若或失时”,《礼记·月令》在此句下有“其有失时”。本书此处似有脱误。

  行:施予。罪:惩罚。

  日夜分:日夜各半。秋分时,漏刻上昼夜各为五十。

  蛰虫:藏伏的动物。俯户:潜伏在门户间。俯,藏伏。户,单扇的门,这里指洞穴口。

  杀气:阴气。浸:渐渐。

  涸(hé):干涸。

  一:用作动词,统一。度:指计量长短的器具或单位。量:指计量容积的容器。

  平:用作使动,使……平。权:秤锤。衡:秤杆。

  正:用作使动,使……正,校正。钧:三十斤。石:一百二十斤。

  齐:用作使动,使……一致。斗甬:都是量器。甬,即“桶”字。

  易:用作使动,使……易,减轻。关市:指关市的税收。

  来:用作使动,使……来。

  入:纳入。货贿:钱财。

  便:利。

  杂:会集。

  匮(kuì):缺乏。

  遂:成。

  事:指兴土功、合诸侯、举兵众之事。逆:违背。天数:天道,自然的规律。

  时:指天时,即四时节令。

  因:依,顺。类:事类。这句大意是要依事情的不同来确定何时做什么。

  荣:花。

  五行说认为春主生育,秋行春令,所以草木生荣;又认为金木相犯,所以国有大惶恐。

  数(shuò):屡次。

  先行:指先收声。仲秋雷始收声,行冬令,则提前止声。

  论威【正文】

  二曰:

  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君臣、上下、亲疏之所由起也①,治乱、安危、过胜之所在也②。过胜之③,勿求于他④,必反于己。

  人情欲生而恶死,欲荣而恶辱。死生荣辱之道一⑤,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

  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令能无敌者,其兵之于天下也,亦无敌矣。古之至兵⑥,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贵乎天子。其藏于民心,捷于肌肤也⑦,深痛执固⑧,不可摇荡,物莫之能动⑨。若此则敌胡足胜矣⑩?故曰:其令强者其敌弱,其令信者其敌诎。先胜之于此,则必胜之于彼矣。

  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举凶器,行凶德,犹不得已也。举凶器必杀,杀,所以生之也;行凶德必威,威,所以慑之也。敌慑民生,此义兵之所以隆也。故古之至兵,士民未合,而威已谕矣,敌已服矣,岂必用袍鼓干戈哉?故善谕威者,于其未发也,于其未通也,窅窅乎冥冥,莫知其情,此之谓至威之诚。

  凡兵,欲急疾捷先。欲急疾捷先之道,在于知缓徐迟后而急疾捷先之分也。急疾捷先,此所以决义兵之胜也。而不可久处,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之地矣。虽有江河之险则凌之,虽有大山之塞则陷之。并气专精,心无有虑,目无有视,耳无有闻,一诸武而已矣。冉叔誓必死于田侯,而齐国皆惧;豫让必死于襄子,而赵氏皆恐;成荆致死于韩主,而周人皆畏”;又况乎万乘之国而有所诚必乎?则何敌之有矣?刃未接而欲已得矣。敌人之悼惧惮恐、单荡精神,尽矣,咸若狂魄,形性相离,行不知所之,走不知所往,虽有险阻要塞、铦兵利械,心无敢据,意无敢处,此夏桀之所以死于南巢也。今以木击木则拌,以水投水则散,以冰投冰则沈,以涂投涂则陷,此疾徐先后之势也。

  夫兵有大要,知谋物之不谋之不禁也,则得之矣。专诸是也,独手举剑至而已矣,吴王壹成。又况乎义兵,多者数万,少者数干,密其躅路,开敌之涂,则士岂特与专诸议哉!【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战争之道。文章首先强调了“义”的重要性,指出“义”是“万事之纪”,战争自然也不例外,只要统一于“义”,就可使“三军一心”,号令无阻,无敌于天下了。其次强调了号令的重要性,指出“其令强者其敌弱,其令信者其敌诎”。文章还论述了有关战略战术的一些原则。如:“善谕威者,于其未发也”,“士民未合,而威已谕矣”;“凡兵,欲急疾捷先”;“夫兵有大要,知谋物之不谋之不禁也”等等,这些军事思想都是很可贵的。【注释】

  ①上下:指长幼。

  ②过:等于说“败”(依孙锵鸣说)。

  ③过胜之:胜败的关键。句末承上文省略了“所在”二字。

  ④他:别的,其他的。

  ⑤一:用如动词,统一。

  ⑥至兵:指正义之师。

  ⑦捷于肌肤:感于肌肤。捷,通“接”。接触,感觉的意思。

  ⑧深痛:深切。执固:牢固。

  ⑨动:用如使动。

  ⑩胡:何。

  强:这里是不可冲犯的意思。

  信:通“伸”。这里是畅行无阻的意思。诎(qū):通“屈”。屈服。

  此:近,这里指朝廷。下文“彼”指原野。

  凶器:兵器是杀伤人的工具,所以古称兵器为凶器。凶,杀伤人。

  勇:勇武。勇武作为古代的一种道德,是体现在战争中的,而战争必杀伤人,所以古称勇武为凶德。

  犹:通“由”。由于。

  威:显示武力使人畏惧。

  慑(shè):用如使动,使……恐惧而屈服。

  隆:兴盛。

  士民:古代四民(士民、商民、农民、工民)之一。这里指士卒。合:古称交战为合。

  谕:使人知道。

  枹(fú)鼓:鼓槌和鼓。古时作战,击鼓以令进军。也作“桴鼓”。干:盾。

  通: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窅窅(yǎo):义与“冥冥”相近,潜藏隐晦的样子。

  诚:实。

  捷:敏捷,迅速。

  而:相当于“与”。分:区别。

  兔起凫(fú)举:喻行动迅疾。起,疾跑。凫,水鸟名,俗称“野鸭”。举,起飞。死(mèn)之地:指地势险恶的绝地。,气绝。

  凌:逾越。

  陷:攻破。

  并:抑止。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屏”。专精:使精神专一。

  一:用如使动,使……专一。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代上文的心、目、耳。

  冉叔:战国时的义士。田侯:战国时齐国国君,田姓。

  豫让:春秋末年晋国人,晋卿智瑶的家臣。智氏被赵、韩、魏三家灭掉之后,他一再谋刺赵襄子,后事败自杀。襄子:名无恤(一作“毋”),赵简子之子,晋卿。他与韩、魏两家合谋,灭了智氏。

  成荆致死于韩主,而周人皆畏:其事未详。成荆,春秋时齐国的勇士,常与盂贲并提。他书或作“成(jiàn)”、“成庆”。

  必:坚决做到。

  悼:恐惧。惮(dàn):畏惧。单荡精神:精神衰弱动摇。

  尽:这里是达到极点的意思。

  咸:皆,都。狂魄:精神错乱。

  离:违。

  之:往。

  铦(xiān):锋利。械:器具,这里指兵器。

  南巢:古地名。据《史记·夏本纪》张守节正义,故址当在今安徽巢县。史传夏桀被成汤放逐,死于南巢。

  拌(pàn):通“判”。分开。

  沈(chén):没入水中。后多写作“沉”。

  涂:泥。这几句的意思是,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行动迅速、处于主动地位、先发制人的就占上风。

  大要:指最关键之处。

  知谋物之不谋之不禁也:懂得算计敌人考虑不到以及不防备的地方,即懂得“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始计》)。物,这里指敌方。“谋”下的“之”字作连词用,相当于连词“与”。

  专诸:春秋时吴国人。他借献鱼之机,用藏在鱼腹中的匕首为吴公子光(阖闾)刺杀了吴王僚,自己也当场被杀。

  吴王壹成:专诸一举而成全了阖闾,使他当上吴王。

  躅(zhuó):足迹。

  涂:道路。

  岂特:岂只。议:这里是相提并论的意思。这句意思是说,正义之师的武士远远胜过专诸。

  简选【正文】

  二曰:

  世有言曰:“驱市人而战之①,可以胜人之厚禄教卒②;老弱罢民③,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材④;离散係絫⑤,可以胜人之行陈整齐⑥;锄耰白梃⑦,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⑧”此不通乎兵者之论。今有利剑于此,以刺则不中,以击则不及,与恶剑无择⑨,为是斗因用恶剑则不可⑩。简选精良,兵械铦利,发之则不时,纵之则不当,与恶卒无择,为是战因用恶卒则不可。王子庆忌、陈年犹欲剑之利也。简选精良,兵械铦利,令能将将之,古者有以王者、有以霸者矣,汤、武、齐桓、晋文、吴阖庐是矣。

  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桀既奔走,于是行大仁慈,以恤黔首,反桀之事,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故王天下。

  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而纣为禽。显贤者之位,进殷之遗老,而问民之所欲,行赏及禽兽,行罚不辟天子,亲殷如周,视人如己,天下美其德,万民说其意,故立为天子。

  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梁,西至酆鄗,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

  晋文公造五两之士五乘,锐卒千人,先以接敌,诸侯莫之能难。反郑之埤,东卫之亩,尊天子于衡雍。

  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

  故凡兵势险阻,欲其便也;兵甲器械,欲其利也;选练角材,欲其精也;统率士民,欲其教也。此四者,义兵之助也,时变之应也,不可不为而不足专恃。此胜之一策也。【解说】

  “简选”就是选拔的意思。本篇以历史上商汤、周武王、齐桓、晋文、阖庐称王称霸的事例论证了“简选精良”的必要。文章提出,“兵势险阻”、“兵甲器械”、精壮熟练的武士、训练有素的士卒,这四方面是“义兵之助”,“不可不为而不足专恃”。这一观点是相当精辟的,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孟子在战争问题上单纯强调了人的因素,提出了“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的观点,本篇可以说是对这种思想的批驳。【注释】

  ①市人:、市场上的人。指临时聚集起来的乌合之众。

  ②厚禄:指禄秩丰厚的武士。教卒:受过训练的兵士。

  ③罢(pí)民:疲惫的百姓。罢,通“疲”。

  ④练材:技艺熟练的勇武之士。

  ⑤絫:“累”的本宇。累(léi),捆绑。係累:这里指囚犯。

  ⑥行陈(hánɡzhèn):军队的队列。“陈”的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阵”。

  ⑦耰(yōu):平土的农具。白梃:白茬的木棒。

  ⑧铫(tiáo):古代兵器。一说即长矛。

  ⑨恶:劣。择:区别。

  ⑩是:此。因:于是。

  铦(xiān):锐利。

  纵:发。

  王广庆忌:春秋时吴王僚之子,以勇捷有力闻名。陈年:古代齐国的勇士。

  将之:统率他们。

  是:指示代词作谓语。

  必死:指不怕死的武士。

  郕:古地名。

  禽:捕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擒”。推移、大牺:夏桀之臣。他书或作“推哆”、“推侈”、“大戏”。

  登:进发。鸣条:古地名,又名高侯原,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相传商汤伐桀,战于鸣条之野,即此地。

  巢门:当是夏桀国都城门之名。

  遂:举荐。

  虎贲(bēn):勇士之称。

  简车;精选的战车。简,选。

  要(yāo):这里是成的意思。甲于之事:指周武王在甲子那天打败商纣的战事。牧野:古地名,在今河南淇县南。

  行罚不辟天子:指诛杀商纣。辟,避开。

  殷、周:指殷、周的士民百姓。

  兵首:军队的前锋。

  海内:四海之内。古人认为我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这里与下文的“天下”所指相同。

  石梁:古地名。高诱注:“在彭城。”彭城在今江苏铜山县。

  酆:在今陕西户县东。他书或作“丰”。鄗(hào):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

  令支:春秋时山戎属国,故址在今河北迁安县一带。本书《有始》作“令疵”。

  中山:春秋时白狄别族国名,战国时为中山国,故址在今河北定县、唐县一带。邢:古国名,周公之子封于此,故址在今河北邢台县境。据史书记载,齐桓公因邢遭受赤狄侵犯,于是把邢迁到夷仪,狄实际上并未灭邢,邢后为卫所灭。其事可参见《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狄人灭卫:公元前660年,狄人杀卫懿公于荧泽,所以说“灭”。

  夷仪:古地名,在今山东聊城县西。

  楚丘:古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

  造:造就,训练出。两:这里有技能的意思(依高诱注)。五乘:兵车一乘,甲士三人,五乘合十五人(依松皋圆说)。

  难(nán):拒,抵挡。

  反:覆,毁。埤(bì):即“埤垸(nì)”,城上有孔(或呈凹凸形)的矮墙,也称“女墙”。

  东:用如使动,使……东西向。亩:指田垄。

  衡雍:春秋郑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县。

  利趾者:善于奔跑的人。趾,脚。

  郢:春秋时楚国国都,故址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庳庐:古地名。

  巴、蜀:二古国名,故址在今四川境内。

  中国:指春秋时地处中原的华夏各诸侯国。

  角材:指武士。角,较量。

  士民:指士卒。

  时变:时势的变化。应(yìnɡ):适应。

  专:独,单一。恃:依赖,凭借。

  决胜【正文】

  四曰:

  夫兵有本干①:必义,必智,必勇。义则敌孤独,敌孤独则上下虚②,民解落③;孤独则父兄怨,贤者诽④,乱内作⑤。智则知时化⑥,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后远近纵舍之数⑦。勇则能决断,能决断则能若雷电飘风暴雨⑧,能若崩山破溃、别辨坠⑨;若鸷鸟之击也⑩,搏攫则殪,中木则碎。此以勇得也。

  夫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故商、周以兴,桀、纣以上。巧拙之所以相过,以益民气与夺民气,以能斗众与不能斗众。军虽大,卒虽多,无益于胜。军大卒多而不能斗,众不若其寡也。夫众之为福也大,其为祸也亦大。譬之若渔深渊,其得鱼也大,其为害也亦大。善用兵者,诸边之内莫不与斗,虽厮舆白徒,方数百里皆来会战,势使之然也。势也者,审于战期而有以羁诱之也。

  凡兵,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胜不可穷之谓神,神则能不可胜也。夫兵,贵不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彼。圣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若此,则兵无失矣。凡兵之胜,敌之失也。胜失之兵,必隐必微,必积必搏。隐则胜阐矣,微则胜显矣,积则胜散矣,搏则胜离矣。诸搏攫抵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于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战争决胜之道。文章认为,“义”是战争之“本”,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智”、“勇”是战争之“干”,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义”、“智”、“勇”构成了用兵之道的主体,三者缺一不可。文章指出,“勇”和“怯”是可以变化的,即“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勇,无“气”则怯。“气”从何来,文章没有直说,综观全篇,显然是出于“义”。这些观点都是很有见地的。本篇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战略战术原则,如:兵“贵其因”,“小可胜在已,可胜在彼”,“胜失之兵,必隐必微,必积必搏”等等。【注释】

  ①本干:植物的根和干,喻事物的主体。

  ②虚:指气虚,缺乏斗志。

  ③解落:离散。

  ④诽:非议。

  ⑤作:起。

  ⑥时化:指时势的变化。

  ⑦纵:发,放。舍:止,息。数:方法,策略。

  ⑧飘风:旋风。

  ⑨破溃:指水冲破堤坝。别辨:等于说“异变”。辨,通“变”。坠:指陨星坠落。

  ⑩鸷(zhì)鸟:猛禽,鹰、雕之类。

  搏:击。攫(jué):用爪抓取。殪(yì):死。

  中(zhònɡ):击中。

  常:永恒不变的。

  由:缘由。

  北:败,败逃。

  战其勇者也:凭恃自己的勇气而战。

  战其怯者也:心怀胆怯而战。

  倏(shū)忽:疾速的样子。

  方:道理。

  相过:这里指彼此截然不同。

  渔:捕鱼。

  诸边之内:四境之内。与(yù):参加。

  厮(sī):古代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舆(yú):众。白徒:指未受过军事训练的人。

  势:态势。

  羁(jī)诱:辖制引导。

  因:这里是善于凭借的意思。

  加:指加兵于敌。

  胜则不可穷矣:当作“则胜不可穷矣”(依俞樾说)。

  神:指用兵神妙。

  可胜在彼:能够战胜敌人,在于敌人虚怯谋失。

  不胜:当作“可胜”(依陶鸿庆说)。

  搏(zhuān):古“专”字。专一,集中。

  阐:明,这里指显露在外。

  抵:通“牴”。用角顶撞。

  爱士一作慎穷【正文】

  五曰:

  衣人以其寒也①,食人以其饥也②。饥寒,人之大害也;救之,义也。人之困穷,甚如饥寒③,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如此则名号显矣,国士得矣④。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⑤,右服失而野人取之⑥。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⑦。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洒⑧,余恐其伤女也⑨!”于是遍饮而去⑩。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谒者入通。董安于御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兴兵而攻翟。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凡敌人之来也,以求利也。今来而得死,且以走为利。敌皆以走为利,则刃无与接。故敌得生于我,则我得死于敌;敌得死于我,则我得生于敌。夫得生于敌,与敌得生于我,岂可不察哉?此兵之精者也。存亡死生决于知此而已矣。【解说】

  本篇旨在劝说君主“爱士”。文章以秦穆公、赵简子“行德爱人”而得到“野人”及士拼死报答的事例说明,贤主一定“怜人之困”、“哀人之穷”;君主只要做刮“行德爱人”,人民就会“亲其上”,就会“乐为其君死矣”。本篇固然是向统治阶级献策,但显然也反映了作者希望自己这一阶层受到君主赏识的愿望。【注释】

  ①衣(yì):给……衣穿。

  ②食(sì):给……饭吃。

  ③如:相当“于”。

  ④国士:国中智勇出众的人。

  ⑤秦缪(mù)公:即秦穆公。缪,通“穆”。乘马:乘着马驾的车。败:坏。

  ⑥服: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称“服”,两边的称“骖(cān)”。失(yì):通“逸”。狂奔。野人:与君子相对,这里指农夫。

  ⑦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阳:山的南面。

  ⑧还(xuán):通“旋”。速,立刻。

  ⑨女(rǔ):你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汝”。

  ⑩饮(yìn):给……喝。

  韩原:春秋晋地,在今山西芮城县。秦、晋韩原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45年,可参见《左传·僖公十五年》。

  环:包围。

  梁由靡:晋大夫。据《史记·晋世家》记载,韩原之战,梁由靡为晋惠公驾车。扣:抓住。

  晋惠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名夷吾,公元前650年-前637年在位。右:车右,由勇士担任。路石:人名。杸:同“殳”。古代兵器,竹制,一端有棱。

  中:击穿。之:代缪公之甲。六札:六层革甲。按:当时革甲一般都是复叠七层。缪公之甲已被击穿六层,形势当是十分危急了。

  毕力:竭尽全力。

  这两句诗是逸诗,今本《诗经》未载。君君子:给君子作君。前一个“君”用如动词。“君贱人”中的“君”用法同。正:平正无私。

  行:用如使动。宽:宽容,宽厚。尽:用如使动。

  无:通“毋”。不。

  赵简子:春秋末年晋卿,名鞅,谥号简子。又名志父,也称赵孟。

  阳城胥渠:赵简子的家臣,复姓阳城,名胥渠。处:居,任。广门:晋邑名。官:这里指小吏。

  款:叩,敲。谒(yè):告。

  主君:古时国君、卿、大夫均可称主君。这里指赵简子。

  之:胥渠自指。

  谒者:专管通报的小官。通:通报。

  董安于:赵简子的家臣。他书或作“董阏于”。御:侍奉。

  愠(yùn):恼怒。

  嘻:叹词,这里表示恼怒。

  期:希冀。这里是算计的意思。

  即:就,走近。

  庖人:厨师。

  翟(dí):通“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民族名。

  甲首:披甲武士的首级。

  接:交战。

点击下载App,搜索"春秋左传",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