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免费读到尾

  【原文】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①,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②。

  【注释】

  ①乍交之欢:初见面时的欢喜。

  ②久处之厌:长久交往后所产生的厌恶感。

  【评析】

  《增广贤文》中有这样的话: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不被说。人的弱点是都喜欢听奉承话,要让人当面赞美自己不是难事,而要别人不在背后议论自己却很困难,所以与其刻意去追求别人的奉承,还不如时时处处修养德行,严于律己,与人为善。

  在与人的交往中,初见时许多人都刻意修饰,举止得体,力求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但当彼此熟悉以后,就开始放松约束,将自己的种种缺点暴露无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使人生厌,当初的好印象就荡然无存了。与其这样,还不如保持镇定从容的心态,既不过于奉承,也不刻意做作,做一个一如既往的自己、真真实实的自己。天薄我福,吾厚吾德

  【原文】

  天①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②吾心以补之;天厄③我遇,吾亨④吾道以通之。

  【注释】

  ①天:指命运。

  ②逸:安乐。

  ③厄:穷迫。

  ④亨:亨通。

  【评析】

  人生不是平等的,有人出身贫寒,有人出身富贵,但对于命运的追求上天却是公平对待的。虽然上天没有为我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我不会怨天尤人,一定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弥补,迎头赶上,自己拯救自己,才能走向成功。

  如果命运不公平,使我受到困厄,那么我决不会灰心丧气,有话说:“有了信心不一定会赢,但没有信心却一定是会输。”重塑信心,把坎坷当作锻炼自己心志的机会,通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来充实自己的心灵,去迎接新的挑战,新的成功!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

  【原文】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①,必为放肆者所忌。事穷势蹙②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注释】

  ①检饰之人:检饰:约束、检点。言行检点谨慎的人。

  ②事穷势蹙:蹙(cù):困顿窘迫。事尽理屈,情势窘迫。

  【评析】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之心志亦不同,所以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爱好浓艳奢华的人,对于别人的平淡宁静无法理解,所以不免产生猜疑之心,认为别人是故作清高;行为放荡不羁的人,常常忌恨那些行为检点的人,因为这些人不同流合污,使他们不自在。人生之路,有时不但要看结果,还要看动机,如果一个人有着正直之心,追求事业成功,即使命运使他遇到挫折和失败,其当初的用心是良好的,必然还会有成功之时;对于一个成功者,还要观察他能否保持住自己的方向,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能够笑到最后,才是真正成功的人。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

  【原文】

  好丑心①太明,则物不契②;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③的德量。

  【注释】

  ①好丑心:辨别美丑的心。

  ②契:契合。

  ③生成:生育。

  【评析】

  美与丑是相对的概念,如果对于美与丑太过挑剔,那么就失去了准确鉴别事物的能力;如果太过于追求完美,那么世上也没有事物能使我们接受。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过于绝对反而背离事物的本来面目。对事如此,与人相交也是如此。“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人太过苛求,也就难以使人亲近,难以结交朋友。所以为人处事之道,应该是遵循传统哲学所倡导的外圆内方,内心对人对事精明而不含糊,外在处世却要大度宽容,朴实浑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使贤明和愚笨的人都能得到益处,这才真正是上天培育出来的品德及雅量。多情必至寡情,任性终不失性

  【原文】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①;性自有常②,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注释】

  ①寡情:犹言无情。

  ②性自有常:人的本性自有其常道。

  【评析】

  情到深处人孤独,多情者反被情所误,情至极而不得呼应,故显得寡情难抑,寂寞难耐,以致于情爱难以持久。情至执着,必然为情所苦,因为孤独的心找不到归宿。真正的多情是能得到对方的回报,才显得有情有义,情深意浓。

  因为天性是遵循一定的常理,所以十分任性而为的人,任性就是其天性,惟其任性才没有失去本性。物极必反,万事一理,在感情和天性上都是这样,情至深则转化为无情,性至极则终不失本性。立名为贪,用术为拙

  【原文】

  真廉无廉名①,立名者②,所以为贪;大巧无术,用术者,所以为拙。

  【注释】

  ①廉名:廉洁的名声。

  ②立名者:自立廉洁之名声的人。

  【评析】

  贪有两种:一种是贪财,一种是贪名。贪财者,化公为私,损人利己;贪名者,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贬损别人,抬高自己。廉是与贪相对的,廉洁应该是做人的本分。然而因为有贪心人,才使廉洁成为难能之事。所以真正的廉洁应该出于自律的要求而不是求取名声,如果为了求名而廉洁,虽然做到了不贪财,但却贪名,仍然是贪。巧本应是天性,为巧而巧,蓄意玩弄心术,往往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弄巧成拙,为心计所害,这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做人应该踏实本分,不要博取虚名,以免自食其果。淡名利者,未忘名利之情

  【原文】

  谭①山林之乐②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谭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注释】

  ①谭:同“谈”。

  ②山林之乐:山野林园的乐趣。

  【评析】

  喜欢谈山林隐居之乐的人,并非是真正领悟了其中的乐趣,只不过是借此附庸风雅而已,更有一些假隐士,借此机会引起别人的重视。真正悟得山居乐趣的人早已隐居其中去了。口称将名利视如粪土,甚至做出厌恶名利的姿态,实际是内心中无法忘掉名利的诱惑而做出自欺欺人的姿态。这些心口不一的人,实际上内心充满了矛盾,如果能够做到心中怎么想,口中怎么说,心口如一,那么不但自己活得轻松,与人交往也会轻松了,所以说有些事的表面和事实往往是相差很远的;有的人说的和做的并不一样。伏久者,飞必高

  【原文】

  伏久①者,飞必高;开先②者,谢独早。

  【注释】

  ①伏久:伏藏长久。

  ②开先:过早开发。

  【评析】

  楚国曾有一寓言说:有一凡鸟,呆在山上,三年不飞,三年不鸣。但一飞则冲天,一鸣惊人。事物的本来准则就是蓄久必高飞,因为蕴藏深厚,就会积蓄充足的力量,爆发而出。如果没有长久的潜伏蓄积,又何来高飞的力量呢?作为世人,亦是要先埋头苦干,然后可以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如同比赛跑时,力气悠着点,等到最后的冲刺。

  事物是辩证的,先生者常先灭。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先开发的事物,随着环境的变化发展,必定失去存在的条件,“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者居上,是自然的法则,如欲不落伍于时代,只有不断充实提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厚积薄发,大器晚成,往往能脱颖而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

  【原文】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①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②之,要看他会救。

  【注释】

  ①骄:起骄慢之心。

  ②儆:警惕。

  【评析】

  按照哲学原理,两个相对立的事物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揭示出了天道变化的常理。天道的变化总是祸福相依,祸事降临不必惊慌,要善于自救,得到福分不必得意,要善于承受。人生没有永久的福分,也没有永久的祸事,失意与得意总是交相而来的,有福时要居安思危,有祸时要摆脱厄运。世人破绽处,多从周旋处见

  【原文】

  世人破绽处,多从周旋①处见;指摘处②,多从爱护处见;艰难处,多从贪恋处见。

  【注释】

  ①周旋:应对进退,交际酬酢。

  ②指摘:指责。

  【评析】

  在为人处世中,许多人总想八面玲珑、面面俱到,但要做到这点却非易事。在各方面应酬时,总难以处处考虑周全,稍一疏忽,也许会露出破绽,要做到人人满意是很难的,能够做到大部分人满意就很不错了。

  愿意指出别人的缺点,多是出于爱护对方的良好愿望,否则就会任其错误发展下去,等到他自己认识时,已是大错铸成,难以改变了。所以听到别人提出批评的意见,要善于自我反省,虚心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古人说:“无欲则退,欲过则危”,没有欲望就没有进取心;但欲望过多,会觉得艰难亦多,如果把握好欲望,那就会心清意平,哪里有什么艰难可言呢?书画是雅事,贪痴亦商贾

  【原文】

  山栖①是胜事,稍一萦恋②,则亦市朝③;书画赏鉴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挠,则亦苦海。

  【注释】

  ①栖:居。

  ②萦恋:回绕爱恋。

  ③市朝:公众的地方。

  【评析】

  爱好丰富多彩的生活,享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乐趣,本是人生的雅事,山中观松海,吟诗作画,与客清谈,这都是大雅之趣,但如一味痴迷,失去当初的本意,大雅则变得大俗,大俗则变得桎梏。事物都有合适的度,如果过了“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也许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所以为人处事特别要注意把握好“度”。轻财聚人,律己服人

  【原文】

  轻财①足以聚人,律己②足以服人,量宽③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注释】

  ①轻财:不看重钱财。

  ②律己:约束自己。

  ③量宽:放宽肚量。

  【评析】

  此是为人处世之道。轻财重义,众人就会聚集在你的身边,如果自己重视财利,将利益全部捞入自己的腰包,他人自然就离你而去;能够自我约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量,就会使人信服,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为众人作出表率,那么大家就会推崇你,与你齐心协力完成大事。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

  【原文】

  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①一放,则万境宽。

  【注释】

  ①难放怀:难以放下心头的事。

  【评析】

  有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自己身处迷惑中,能认识到自己所处的迷惑,从而努力寻找走出迷宫的路。如果能在最迷惑处豁然开朗,必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之感,那么其他难解之迷也会迎刃而解。即使再有迷惑,因为有解迷的经验,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静心破迷而不慌乱。

  心中有所牵挂,自然会劳累于心,倒不如将种种名利之心置之一边,名利心全无,心境自然宽阔,如登高望远,原来巍然的山峦,也不过如此,原来劳累我心的东西,只不过是人生中的小波折而已。大事难事看担当,逆

  境顺境看襟度

  【原文】

  大事难事看担当①,逆境顺境看襟度②,临喜临怒看涵养③,群行群止看识见④。

  【注释】

  ①担当:独负责任。

  ②襟度:胸襟和气度。

  ③涵养:修养。

  ④识见:对事物的见解和认识。

  【评析】

  有些人面对需要担当起责任的大事或难以解决的事情,总是采取推卸责任或逃避的态度,如此消极,此人岂能承担天下重任?所以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肩负起重任。这样的人,由于有高深的修养品性,无论是顺境或逆境,都有博大的胸怀和气度,这就是值得十分信赖的人。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观察一个人,很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尺度,可以从一个人应对不同的情况的态度,观察其各种能力。

  人的情绪的变化,常常左右着事业的成功与否,如能正确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宠辱不惊,面对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屹立如松,不流于俗见,这样才能在群体中显示出自己的远见卓识。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原文】

  良心在夜气清明①之候,真情在箪食豆羹②之间。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注释】

  ①夜气清明:夜晚心境平和的时候。

  ②箪食豆羹:比喻简朴的生活。

  【评析】

  当今社会伪装的东西不胜枚举,真情犹为可贵,平淡的生活尤其能反映出一个人真实的生活态度。夜气清朗之时,正是万物收敛的时候,人的真心容易流露,所以以静待动是促人自悟的好方法。

  帮助别人,也要讲究策略,通过自己的行为不断去要求他人,不但自己疲劳,也许还令人生厌,倒不如让其通过自我反省,主动改变自己更有成效。同样,别人有弱点,也可以不直接去攻击,而应理解他,尊重他,令对方感到惭愧,从而主动坦白暴露。宁为随世庸愚,勿为欺世豪杰

  【原文】

  宁为随①世之庸愚,勿为欺②世之豪杰。

  【注释】

  ①随:顺应。

  ②欺:欺骗。

  【评析】

  李清照有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轰轰烈烈一场,留芳百世,是大丈夫气概。然而平凡和伟大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留下惊天动地的事业是伟大的;一辈子老老实实地做人,扎扎实实地做事,显得很平淡庸俗,但这是平凡中的伟大。“平平淡淡才是真”,安于平凡正是大多数人的生活道路。相反,如果心术不正,欺世盗名,纵有名声,也只能是枭雄盗寇之名,甚或是遗臭万年之名,与其这样,倒宁愿做平凡的无名小卒。习忙可以销福,得谤可以销名

  【原文】

  清福①上帝所吝,而习忙可以销福;清名②上帝所忌,而得谤可以销名。

  【注释】

  ①清福:清闲安逸的享受。

  ②清名:太过美好的名声。

  【评析】

  人人都希望能享清福,清福是指清闲安逸的生活,但实际上,清闲安逸不是人人都能消受的,也是为上帝所不允许的。清闲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失去生命的活力,手足懒怠,脑力也会退化,失去追求,生命也就会走向尽头。君不见操劳一生的老人,是从来也闲不住自己的手脚的,一旦离开他们辛苦奋斗一生的地方,就会很快衰老而体力不济。所以在忙碌中,可以消除那种不应有的清福。

  美名也不是一件人人都能拥有的东西,得到名声又往往为名声所累,这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名声太大,会招来祸害,上帝吝惜名声,不愿意随便给予。倒是遭到谤毁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因流言而付出沉重代价。不求美名,可以避免被人嫉妒,不失为一种保全自己的方法。人之嗜节,当以德消之

  【原文】

  人之嗜节,嗜文草①,嗜游侠②,如好酒然,易动客气③,当以德消之。

  【注释】

  ①文草:文章。

  ②游侠:轻死重义,云游各处的人。

  ③客气:激于一时,而非养之有素的。

  【评析】

  人生的爱好很多,合适的爱好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如果爱好成癖,又容易一时兴起,那么就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予以节制了,以免玩物丧志。

  看重自己的名节,爱好华美的词章,甚至愿作游侠之士,本来都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名节去拼命,为了几句文章辞藻而动怒,甚至借豪侠之气而触犯律条,那就如醉酒而不知节制一样,是性格中的弱点,非予以约束不可,否则就会名节不保,徒给人留下笑柄。一念之善,吉神随之

  【原文】

  一念之善,吉神①随之;一念之恶,厉鬼②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注释】

  ①吉神:吉祥降福之神。

  ②厉鬼:为祸作灾之鬼。

  【评析】

  善恶之分,全在于心头之念。心怀善念的人,其行为处事总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故如有神助一般,事事成功;心怀恶念的人,对世界充满恨意,处处行非分之想,结果总是害人害已,似恶鬼附身一样。了解了行善与行恶的道理,那么就不用担心厉鬼害人而总能使神附己,那么还有什么鬼神不能驱使的呢?此就是佛家所主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梦里不能张主,

  泉下安得分明

  【原文】

  眉睫①线交②,梦里便不能张主③;眼光落地,泉下④又安得分明。

  【注释】

  ①眉睫:指眼睛。

  ②交:闭。

  ③张主:作主张。

  ④泉下:九泉之下。

  【评析】

  白天,人们来往奔波,熙熙攘攘只为名利而来,或争强斗胜,或玩弄手腕,千方百计去实现自己的种种目标,可是一到夜间,两眼闭上,进入梦乡,头脑再也不能思考,各种意念只能带入梦中去幻想,梦中的人忘记了清醒时的事,身不由己,白日里的故事在梦中大相径庭。到底梦中是真实的我,还是清醒时是真实的我,难以说得明白。就如庄公晓梦迷蝴蝶,醒后不知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公。梦中既然都难以控制自己的主张,死亡时,哪里又放得下心中的迷幻呢?所以佛家劝人一了百了,这样在面对死亡时就可以彻底释怀了。人了了不知了,

  不知了了是了了

  【原文】

  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①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②;若知了了,便不了。

  【注释】

  ①了了:明明白白。

  ②不知了了是了了:不知凡事放下便已无事。

  【评析】

  尘世的功名难以摆脱。很多人为尘世的烦恼和欲望所束缚,放不下许多杂念,心里企盼着得到不少的东西,当得到了,却又奢望着更多的东西,生出更多的非分之想,得不到的东西是不断地期盼,能得到的东西也是念念不忘,结果烦恼丛生、庸人自扰,无端地增添了心灵的压力与忧烦。有些人就躲入山野,过上隐居生活,希望藉此与世隔绝,以为这样就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殊不知,这是以为尘缘了了,其实未了,因为心中仍有俗念未放下。要做到真正的了了,只有连放下的念头也排除掉,生于世间而不着于世,这样的人生才能像白云流水,超凡超俗。人我往来,是第—快活世界

  【原文】

  剖去胸中荆棘①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②。

  【注释】

  ①胸中荆棘:心中自伤伤人之棘刺。

  ②快活世界:喻心中的舒畅欢喜。

  【评析】

  俗话说“待人以诚”,直率地袒露自己的心胸,与人坦诚相见,有什么得意处不妨公开与人说说;有什么失意,不妨打开自己心灵的枷锁,向人倾诉一翻,别人也会以诚心回报。荆棘多刺,做成篱笆尚可,留在胸中挡住交往之门,既会伤人,也可能伤已。人与人之间如果铲掉心中的丘壑就容易得到沟通与交流,友谊、欢笑就会常驻在心间。不必无恶邻,不必无损友

  【原文】

  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损友①,惟在自持者②两得之。

  【注释】

  ①损友:有害的朋友。

  ②自持者:能自我把持的人。

  【评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们在住房时总是希望选择好的邻居;在与人交往时总是希望选择好的朋友,这其实是一种好的现象。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甚广,说的是孟子的母亲怕恶邻影响儿子,三迁其居以避之。此一向被世人传为佳话。但是真正能够自我把握的人是不惧恶邻损友的。荷花出污泥却一样的高洁正直,一尘不染。因此即使生活在污浊的环境中,一样可以保持自己清白的本性。有外界不好的环境作比较,人可以从中反省自己,才会做事更加小心谨慎,如果有一个坏邻居和品德不好的朋友,正可以考验自己的修为和定力,增强自己的抵抗能力,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对方。再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好和坏也不是绝对的,恶邻和损友毕竟不是敌人,或许他们身上会有一些闪光之处可以供你借鉴呢。君子小人,五更检点

  【原文】

  要知自家①是君子小人,只须五更头②检点,思想的是什么便得。

  【注释】

  ①自家:自己。

  ②五更头:一夜分为五更,五更是天将明的时候。

  【评析】

  人们往往最不了解的人就是自己。反求诸已,三省吾身,是君子修身养性的好习惯。深夜五更时,万籁俱寂,经过一夜睡眠,此时记忆明晰,思路清醒,这时间问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想想明天能为社会再做些什么,怎样去帮助他人;而一个品德卑劣的小人,也许正盘算着如何去图一己私利,满足自己的贪欲,所以从此时所思所想就可以判断自己的道德是高尚还是卑劣。不断的反省可以让人不断进步,完善自己,这是古代圣人君子的行为。以道窒欲,则心自清

  【原文】

  以理听言①,则中有主;以道窒欲②,则心自清。

  【注释】

  ①以理听言:以理智来判断所听到的话。

  ②以道窒欲:以道德修养来闭塞私欲。

  【评析】

  有时候,人的言语往往受感情的影响较多,由于情绪的影响,言语会离客观事物很远,偏听偏信会使自己失去主张,只有全面分析判断,才能不乱主心骨。如果不用理智思考,而仅仅听信言辞,那么往往会判断失误,只有将听到的言语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判断正误,才不会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亦是此道理。

  人都有一定的欲望,渴望得到自己没有的东西。只有正确判断合理的欲求,得到合理的满足,才会保持心清脑明,做一个正人君子。如果任其发展就会离开合理的正道,因为不用大道来约束,就只能使欲魔恣而行,于自身和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先达后近,交友道也

  【原文】

  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达后近①,交友道也。

  【注释】

  ①先达后近:由接触而后相知。

  【评析】

  在当今社会,人人都呼唤真情,渴望感情的交流,渴望有亲密的朋友。可是交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选择得当,则受益匪浅;交友不得当,则祸害非轻,所以要掌握交友的正确方法。一般是先有初步的了解,对合乎心意的朋友再进一步接触,在接触中加深感情,心灵和志趣逐渐接近,最后走到一起而相知。如果刚开始交往,只看表面现象,不作深入的了解,短时间内就彼此打得火热,随即就会降温,那时不互相抱怨才是怪事。所以“先择而后交”,才会交到好朋友,“先交而后择”,只能是形成更多的仇隙。朋友就如一杯茶,慢慢地品味,才能体会个中的滋味。形骸非亲,大地亦幻

  【原文】

  形骸①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②;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

  【注释】

  ①形骸:身体躯壳。

  ②长物:一切身外之物。

  【评析】

  贪得无厌的欲求,只会使人走向极端;身无长物,才能一身轻,不受束缚而怡然自得。人的生活离不开物质,所以人们总是对物质上的东西有着太多的奢求,往往站在这座山上,觉得那座山更高。按照佛家的说法,人的肉身也是幻而不实的东西,形骸身体都不是亲近之物,既然如此,何况人们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呢?大地也是沧海桑田,昔日山川成了今天的大海,古代的大海,也许是今天的高山,既然大地都如此变幻,无法把握,那么生活在大地上的芸芸众生,当然也犹如微尘一样,显得太渺小,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既然如此,那么何不眼界更开阔一些,何必在意那些细微末节,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呢?寂而常惺,惺而常寂

  【原文】

  寂①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②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

  【注释】

  ①寂:寂静。

  ②惺:觉醒。

  【评析】

  人的一辈子总会遭遇许多,在经历的诸事中,有时要清醒,有时却要装糊涂。糊涂就是善于藏巧露拙,有大度有气量,不为小事所左右;清醒就是知道事情的轻重得失,从而把握得住事物发展的方向,该争取处要作百倍的努力,该放弃处可以淡泊于心。清醒时要善于观察世事的变化,但不可太沉迷于世事,干扰寂静之心;清醒时还要善装糊涂,对大事明白清楚,对无足轻重的小事则要大智若愚,这才是使生活变得轻松的一种态度。童子智少,少而愈完

  【原文】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①;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注释】

  ①完:完整。

  【评析】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一旦累积得多了,便成为一种负担,人的自然天性便受到破坏,使得内心和外在不统一。所以成人也不妨向儿童学习,感受一下其单纯向上的天性。少与多,这是事物的辩证法,孩童知识少,感情单纯,充满天真的情趣,智慧不受陈见的束缚,所以更能体现生命的向上与美好,孩童常常提出一些令成人受到启发的问题,就是这个道理。成人的知识丰富,智慧也很多,所受的束缚也愈多,所以知识愈多,天性愈迷乱。在生活中,有时就得向孩子学习,保持生命的率真,过得快快乐乐。常思考,多检点

  【原文】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头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①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②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得到,从多入少,从有入无,才是学问的真消息③。

  【注释】

  ①粗浮意气:心气粗乱而浮躁。

  ②骄矜辞色:言行举止中表现出骄慢的神色。

  ③真消息:真谛。

  【评析】

  人在无事时,容易产生很多浮躁的念头,这时就要保持清静,明白地思考;而在忙碌时又容易因浮躁欠思考,这种时候如果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骄不躁,不浮不虚,办事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就能够将事情处理得更妥当,与人相处得更融洽。行为处事都要常常警醒自已是否考虑周全,要防止只顾一面而失去了另一面。

  人在得意时,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目中无人,这样往往容易遭遇周围人嫉妒,受到打击。所以只有在得意时注意收敛,保持谦虚的本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在失意时,往往容易怨天尤人,甚至猜疑烦躁,这样往往会失去他人的同情,也使自己失去前进的信心,所以要注意从多方面总结教训,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这搓就能使自己减少失误。脱厌如释重,带恋如担枷

  【原文】

  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①;富贵之人,无所不有,及临命终时,带一恋字②。脱一厌字,如释③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④。

  【注释】

  ①脱一厌字:因对贫贱的厌倦而得到解脱。

  ②带一恋字:因对名利的眷恋而牵连不舍。

  ③释:解除。

  ④枷锁:指刑具而言。

  【评析】

  死亡为人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句号。人的生命历程,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曲折还是平坦,最后都要走向同一个结局。尽管人生来不平等,但在死亡这一点上却是很平等的,没有人能够逃避得了。名利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显得那么的重要。贫穷低贱的人,一生在贫穷中挣扎,什么财富也没有,死时自然没有什么留恋,反而如释重负般轻松,富贵位高的人,一生享不尽的荣华,用不尽的财富,留恋着没有享完的福,死时也闭不上眼,死也死得不轻松。所以,人们不必把浮华看得太重。透得名利关,透得生死关

点击下载App,搜索"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