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刮痧疗法的经络理论4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刮沙健康法大全",免费读到尾

  (四)特定穴在治疗中的应用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1.五腧穴的应用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取类比象形容,把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之所,因此具有主治五脏六腑经脉病变的作用。“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生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井穴:根据五输穴理论,井穴是阴阳交会、气血流注的起点,

  主要作用可归结为以下两点:①开窍泻实,凡经脉中气血失畅,气机闭结所致的中风昏倒、不省人事、昏厥、癫狂等症,及急性热病,烦满躁动、咽喉肿痛、经脉所过之处红肿热痛等病,皆可点刮井穴,有开窍醒神、清泻实热的作用。因脏之所藏者,精神气血魂魄也,井穴又为脏腑经脉之气循行交接之处,故刮之通贯经脉脏腑之气,而治急症、热病。②通经宣痹,凡血少不荣,气虚不煦而见肢体麻木不用、乳汁不通、溲涩不畅等,施以井穴刮拭有一定疗效。如大拇指麻木不仁,可点刮少商等。井穴运用范围较广,虚实寒热皆可施用,阳经井穴主要在于泻实祛邪,阴经井穴则尚能助气、行血、补虚。如涌泉之治虚喘,音不能言;隐白之治妇人漏血不止,足寒不能温等。

  荥穴:凡各经热病初起,病变于色者,皆可取其荥穴治疗,所以说:“荥主身热”。主治一切热性疾病,包括实热和虚热。如外感肺热、咳嗽颊赤,可刮肺经鱼际;疟疾时冷时热,可刮小肠经前谷穴;阴血不足引起的掌中发热及全身虚热,可刮肺经鱼际,以清虚热、育阴血。

  输穴:有益气化湿,通经活络,散瘀止痛之效。凡寒湿留滞,经气不畅所致的一切肢体疼痛,时好时甚的各种疼痛疾病及由于气虚而水湿不化引起的肿满、倦怠、咳喘、溏泄、遗溺等一类症候,都可以选用输穴来进行治疗。即所谓“输主体重节痛。”如上肢内侧痹痛,可取大陵、太渊;下肢痹痛,可取太冲、太溪治疗

  等。

  经穴:有疏通经络、清热祛寒的治疗功效。主治肺经受邪引起的寒热咳喘及风寒外邪入客经脉引起的身寒不能自温、经血不畅、妇人月事不通、血痔、诸节作痛等病症。另外,根据“病变于音者,取之于经”的原则,各经病变累及某一脏器时,也可取该经经穴治疗之,以调整其偏盛偏衰。如脾脉上连舌本,散舌下,所以本经发生的舌本强痛,可取本经经穴商丘疗之;三焦炎盛、胁痛目赤、大便不通者,可选用泻本经经穴支沟,以清泻三焦,通腑降逆。所谓“经主咳喘寒热”是指经穴主治范围的代表症候。

  合穴:具有调脏腑,益精气的作用,凡是由于脏腑不和(或邪客,或不足,或有余)出现的胀满、逆气、结滞、泄泻,使用合穴多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尤其对于胃肠疾病及一切慢性疾病,合穴具有健脾强胃,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效。如:足三里可治一切胃肠疾病;阴陵泉有利尿作用;少海可治心脏疾病。

  上述“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病症,是从它们各自的主治共同性讨论的。五输穴的主治个性,则应属于它的生克关系。

  根据五输的主治性能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的配合,并结合脏腑的五行属性,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运用方法。如肺在五行属金,肺经的实症,可取肺经五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取尺泽即所谓“实者泻其子”。若肺经的虚症,可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输穴太渊,因“土”生“金”,“土”为“金”之母,取太渊即所谓“虚者补其母”。余可类推,详如下(表18、表19、表20)

  2.募、俞穴的应用“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穴。“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募为阴,均分布在胸腹部,是阳病行阴的重要处所。俞为阳,均分布在背部的膀胱经内,为阴病行阳的重要位置,每一脏腑均有各自所属的募穴和俞穴。详如下(表21)

  募穴和俞穴与各自所属脏、腑有密切关系,在临床上每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所属的募穴或俞穴出现疼痛或过敏等。因此当某一脏、腑发病时,即可取其所属募穴、俞穴进行治疗。如心有病可以选用心俞和巨阙,胃有病可以选用胃俞和中脘等。但临床上,脏病多选用腰背部的俞穴,如肝病可取肝俞,肾病可取肾俞等。腑病多选用胸腹部的募穴,如胃病可取中脘,大肠病多取天枢,膀胱病多取中极等。此外,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痿及骨病等。

  由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都是相通的,所以临床遇到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经常俞穴与募穴同时取用,称为俞募配穴法。俞募相配,除了能治疗脏腑本身的疾病外,还可以治疗病理上与内脏器官相关联的疾患。如肝俞配期门,主治一切肝病、胁肋痛、呕吐吞酸、黄疸、寒热往来等;心俞配巨阙,主治心痛、怔忡、惊悸、癫痫、失眠等;肺俞配中府,主治肺病、咳嗽、哮喘、咯血等;脾俞配章门,主治脾病、腹胀、水肿、胁痛、肠鸣、泄泻、黄疸等;肾俞配京门,主治遗精、白带、肾虚腰痛等;胆俞配日月,主治胀满、胁痛、呕吐、黄疸等;小肠俞配关元,主治小便癃闭、遗尿、消渴等;大肠俞配天枢,主治大便秘结或泄泻、腹胀、水肿等;膀胱俞配中极,主治小便不通或尿频、遗尿、五淋等;胃俞配中脘,主治胃痛、呕吐、消化不良等;三焦俞配石门,主治水肿、小便不利;厥阴俞配膻中,主治胸膈气闷、呼吸困难等。

  3.原、络穴的应用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本。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在治疗方面,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刮拭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说明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症的功能,在治疗内脏疾病上,有着重要意义。如太溪主治肾不纳气之虚喘及肾虚腰痛、阳痿遗精等。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的一个腧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督脉之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穴,共有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详如下(表22)。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的病症,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来治疗。余皆仿此。络穴又能沟通表里二经,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因此,络穴不仅能够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等疾患。如足太阴脾经络穴公孙,既能治疗腹痛、泄泻、多饮水肿之脾经病症,又能治疗胃疼、呕吐、饮食不化、发狂妄言之胃经病症。

  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主客原络配穴”是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其法以原发疾病经脉的原穴为主,以相表里的经脉的络穴为客,二穴一主一客,相互配合,能通达内外、贯彻上下。对内脏与体表疾患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如太渊配偏历,主治咳嗽、气喘、上肢浮肿;合谷配列缺,主治外感咳嗽、偏正头痛;冲阳配公孙,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痛;太白配丰隆,主治胸腹胀闷、痰饮咳嗽;神门配支正,主治怔忡、惊悸、癫痫、目眩;腕骨配通里,主治头项强痛、舌强不语;京骨配大钟,主治头腰背痛、目疾、足痛;太溪配飞扬,主治头痛咽肿、咳嗽目眩;大陵与外关,主治胸胁疼痛、心烦吐血;阳池配内关,主治胸胁胀痛,头痛发热;丘墟配蠡沟,主治少腹疝痛、胁肋胀痛;太冲配光明,主治肝胆火旺、目赤肿痛等。

  4.八会穴的应用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也;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这募穴也;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也;膈俞为血之会穴,因其位于心肝俞穴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也;大杼为骨之会穴,因其近于椎骨(柱骨之根)故也;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因其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也;太渊为脉之会穴,因其为手太阴经之原,居于寸口为脉之大会也;绝骨为髓之会穴,因其属于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也。详如下(表23)。

  在治疗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症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如:章门主治五脏病,以肝脾病为主;中脘主治六腑病,以胃与大肠病为主;膻中主治一切气病,如胸膈胀满、呼吸不利、呕逆嗳气、噎嗝、哮喘等;膈俞主治一切血症,如咳血、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痔血及外伤出血等;阳陵泉主治筋病,如半身不遂、抽搐、瘫痪、痿痹、疼痛等;大杼主治骨病,如周身关节疼痛、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等;绝骨主治髓病,如下肢瘫痪、痿软、疼痛等;太渊主治一切脉病,如无脉症、心肺疾患等;八会穴常与郄穴配合应用,可与前郄穴的应用互参。

  5.郄穴的应用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表24)。

  临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症,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顽固性头痛取地机;心胸闷痛,足跟肿痛取水泉;心胸疼痛取郄门、阴郄等。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急性腰扭伤取养老;小儿惊风,癫痫、耳聋取金门;手臂酸麻、胁肋疼痛取会宗;头痛、面舌肿痛,疔毒取温溜等。此外,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又可刮拭郄穴进行检查,可作协助诊断之用。

  6.下合穴的应用下合穴是指六腑经脉合于下肢三阳经的六个腧穴(表25)。在临床上按照疾病所属不同的六腑,即可采用所属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腹胀、饮食不化;下巨虚治疗腹泻;上巨虚治疗肠痈(阑尾炎)、痢疾;阳陵泉治疗胆病;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遗尿等。

  7.八脉交会穴的应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表26)。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八穴相互交会的关系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病,又能治冲脉病;内关通阴维脉,故内关既能治手厥阴心包经病,又能治阴维脉病。余同。

  八脉交会八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症;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症;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

  (五)刮痧常用穴位的

  刮痧常用选穴法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病症,以循经取穴为主,其中可分为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症取穴。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远部取穴是选取距病痛处较远部位的腧穴,随症取穴是指对某些全身症状或针对病因病机而取穴。这是处方组成的基本法则,三者在应用时可分可合,分别介绍如下:

  1.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根据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限的症状。如鼻病选用迎香,口

点击下载App,搜索"刮沙健康法大全",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