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名医方论",免费读到尾

  《三因》附、术附、参附三汤

  属性:治阳虚自汗,寒湿沉痼,阳虚阴盛。

  黄(一两)附子(五钱)名附汤。

  白术(一两)附子(五钱)名术附汤。

  人参(一两)附子(五钱)名参附汤。

  水煎,分三服。

  喻嘉言曰∶卫外之阳不固而自汗,则用附;脾中之阳遏郁而自汗,则用术附;肾中之

  阳浮

  虚风

  足贵

  阴盛

  以治

  急中

  清暑益气汤

  属性:长夏湿热蒸炎,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烦心,便黄,渴而自汗,脉虚者,

  此方

  人参黄甘草白术苍术(一钱五分)神曲青皮升麻干葛麦冬五味

  当归黄柏泽泻

  吴鹤皋曰∶暑令行于夏,至长夏则兼湿令矣。此方兼而治之。炎暑则表气易泄,兼湿则

  中气

  麦

  津液亡则口渴,故以当归、干葛生其胃液;清气不升,升麻可升;浊气不降,二皮可理;苍

  术之用,为兼长夏湿也。

  程郊倩曰∶人知清暑,我兼益气,以暑伤气也。益气不独金能敌火,凡气之上腾,而为

  津为

  清暑益气汤

  属性:喻嘉言曰∶元丰朝立和剂局,萃集医家经验之方,于中暑一门独详。以夏月暑证,五方

  历试

  名

  黄

  浸

  则

  为

  则

  间,

  生津液以益胃之虚。子和之桂苓甘露饮,用人参、甘草、葛根

  去浊;或用十味香薷饮,于《局方》五味中,增人参、黄、

  湿热。乃至东垣之清暑益气汤、人参黄汤,又补中实卫以去

  中暑与否,所宜频服者也。中暑必显躁烦热闷,东垣仿仲景竹

  仍以去湿为首务。夫燥与湿,相反者也,而清燥亦务除湿,非

  又如益元散之去湿,而加辰砂则并去其热;五苓散之去湿,而

  去热;

  风一症

  愚见从

  入血分

  解深入

  火散,

  竹叶黄汤

  属性:治消渴,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叶生地黄(各二钱)黄麦冬当归川芎黄芩甘草芍药人参半

  夏石膏(各

  一钱)

  上水煎服。

  柯韵伯曰∶气血皆虚,胃火独盛,善治者补泻兼施,寒之而不致亡阳,温之而不至于助

  火,

  只用

  泻心

  胃火

  路也

  阳之

  清燥救肺汤

  属性:(喻氏制。论一条)

  主治诸气愤郁,诸痿喘呕。

  桑叶(经霜者,三钱)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

  仁(一

  钱,炒研)

  (去

  毛蜜炙,用一片)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痰多加贝母、栝蒌。血

  枯加生地。热甚加

  喻嘉言曰∶按诸气愤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

  绝无

  以

  肺

  大约以胃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冬、知母能清金滋水,以苦寒而不用,至如苦寒降

  火

  其人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症,庶克有济耳。

  柯韵伯曰∶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气郁,不获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缪仲淳知之,故用

  甘凉

  无

  子病则母虚,用甘草调补中宫生气之源,而金有所恃;金燥则水无以食气而相生,母令子虚

  矣,取阿胶、胡麻黑色通肾者,滋其阴以上通生水之源,而金始不孤;西方虚,则东实矣,

  木实金平之,二叶禀东方之色,入通于肝,枇杷叶外应毫毛,固肝家之肺药,而经霜之桑叶,

  非肺家之肝药乎?损其肺者益其气,人参之甘以补气;气有余便是火,故佐杏仁之苦以降气

  ,气降火亦降,而治节有权,气行则不郁,诸痿喘呕自除矣。要知诸气愤郁,则肺气必大虚。若泥于肺热伤肺之说,而不用人参,必郁不开而火愈炽,皮聚毛落,喘而不休。此名之救

  肺,凉而能补之谓也。若谓实火可泻,而久服芩、连,反从火化,亡可立待耳!愚所以服膺

  此方而深赞之。

  当归六黄汤

  属性:治阴虚有火,令人盗汗者。

  当归生地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

  水煎服。

  季楚重曰∶汗本心之液,其出入关乎肝、肺。营分开合,肝司之;卫分开合,肺司之。

  顾营

  外,

  不生

  六黄

  之动

  也;

  阴虚

  用芩

  苓桂术甘汤

  属性:(《金匮》)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赵以德曰∶《灵枢》谓心胞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胞,其病则必若

  是。

  以为

  除胀

  益土

  夫

  用

  肾气通则关门自利矣。(呼吸二义,发明极精。)

  小半夏汤

  属性:呕家本渴,渴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属性:治卒呕吐,心下痞闷,间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

  煎服如前。

  外台茯苓饮

  属性:治心胸中有痰饮宿水,自吐出水,复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进之。

  赵以德曰∶呕为痰饮动中,涌而出之。呕尽本当渴,渴则可征支饮之全去。今反不渴,

  是其

  半

  伐肾邪安心神也。后方加人参、枳实、橘皮,此由上、中二焦气弱,水饮入胃,脾不能输归

  于肺,肺不能通调水道,以致停积为痰,为宿水,吐之则下气因

  当补益中气,以人参、白术为君;茯苓逐宿水,枳实调诸气为

  凝滞,则陈皮、生姜为使也。凡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

  泻白散

  属性: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喘,面肿,身热。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水煎服。

  季楚重曰∶经云∶肺苦气上逆。上逆则上焦郁热,气郁生涎,火郁生热,因而治节不行,

  壅

  白

  滋肾子以清母;甘草益土和中,且生能泻火,补土母以食子,泻补交致,金元自正,于以佐

  桑皮而行诸气之愤郁,鲜不达矣,较之黄芩、知母苦寒伤胃者远也。夫火热伤气,救肺之治

  有三∶伤寒邪热侮肺,用白虎汤除烦,此治其标;内症虚火烁阴,用生脉散益阴,此治其本

  ;若夫正气不伤,郁火又甚,则泻白散之清肺调中,标本兼治,又补二方之不及也。

  地骨皮饮

  属性:治阴虚火旺,骨蒸发热,日静夜剧者;妇人热入血室,胎前发热者。

  四物汤加地骨皮牡丹皮(各三钱)

  水煎服。

  柯韵伯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热。仲景曰∶阴弱则发热。阳气下陷入阴中,必发热。

  然

  入

  凉补

  补其

  与四

  其性

点击下载App,搜索"古今名医方论",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