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言法不成有法。答已释讫。不得立有法为有。破他立无无过。若尔如何言有立为有。答有立为有。方便成立。义即无妨。直成有法。即有前过。如立他方佛有。方便立云。他方是有法。定应有佛是法。以有机欲及修行者故。如此世界。又如烟立火等量陈那正释。将为法成法。若望比量成立。即名为法。瑜伽谈其法体。名自性差别。故理门云。观所成故立法有法。非德有德故无有过。问若不得直成有法。如何得有四种相违耶。如翻法自相差别相违。得有正量。应翻有法自相相违差别相违。亦有正量。若云如立火有。岂非有法自相者。陈那既将山处为有法。火即当法。何名立有法之量耶。答取山处为有法。取现烟义为因。取有火义为法。不即取所有火也。如是资益成得火有有法。问法及有法不定。如何定说火为有法。答此文且约体义一门。为难及释。若如成立我是有无。我是其有法。有无为法。意不直争有之与无。争彼我体。此类即是成彼先陈。立声常等。即争后说。但不得将宗中有法。及宗能别为因。成此二所争者。不障别以余理。成立有法及法。此即随应。先陈后说。名有法法。有正不正。得有四违。问遍是宗法性。说因依宗有法之上。何故不依能别法耶。
答先有三解。一云。宗中能别他不许故。因非遍彼。今难云。若尔应犯能别不成。若云许无常于别法有。而不在声故。无此过者。即是许有无常。云何不许因遍在彼。若云无常与声合者。彼不许之。今言宗者。取此为宗。故因不依。若依彼者。即彼随一所依不成。若尔亦应声与无常不相离者。他亦不许。说因依声。应随一过。一云灭法是无因不依彼。若许因依。阙所依过。今亦难云。如立无常宗。灭无非因依。立声为常等。非无应为依。若言许有即依。无体即有过。为此不许因依能别者。岂可为无非依遮有为依故。不许依于能别。今者解云。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故因不得在能别上。如举其喻。显有所作处。无常必随逐故。所作在声。无常随在声。若因在能别。便显无常有所作。声在于无常。乃别争于声。非争本无常。又以法成法。因在有法上。不得以法成有法。故不在法上。遍是宗法性。先云四句。或三二句。且四句云。有是遍而非宗法性。言如大乘师对萨婆多。立业所引声必是异熟。以大造故。因虽遍声。然是体异。非是宗法。是故虽遍而非宗法。此释不然。且问云。以大造故。因为诠以大种所造故。名以大造。为诠声体是大种故。名以大造。
若云以大种所造故。名以大造。与所作因。义有何别。彼亦取所生义。所造所生义俱遍宗。何得云遍而非宗法。若云是大种故。名以大造。此俱不成。何得名遍。若云不取所造。亦不说声名为大造。但别说言以大造。故不相关带。何得名遍。若云虽取大种所造之义。犹有大种别体故。遍非宗法。此亦不尔。取所造义。不说大种故。又如萨婆多对声论。云声是无常。以所作性故。岂得言虽取所生义。犹有生别体故。遍非宗法。问因云所作性。取声是所作义。不取能作。如立山等处定应有火。以现烟故。取能现烟义。不取所现之烟。云何得有比量之智。从现量生。以现烟义。非现量得故。答有二解。一云。取能所现。合名为因。若尔岂非有法成有法。答因明不许将宗有法。还成有法。不障以余。成此有法。
故理门云。若为烟立火。以火立触。便成宗义一分为因。如云彼烟下定有火。复云以现烟故。即取宗中有法为因。故是宗义一分为因。若云彼山等处决定有火。以现烟故。既以山处为有法。取能所现为因。即无其过。故比量智从现量生。二云。即现烟义亦现量得。不尔见烟依于山处。有烟之义更须比耶。故火虽不见。以其现量知烟之智。能生比知有火之智。问自比知火可如所说。对敌申言。立彼有火。敌证解起。彼智从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