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糴說
唐夢賚
事有似為仁人君子之事。而究其實。乃毫無益而大有害者。則禁糴之令是也。為禁糴之說者。曰本處豐收。四方來糴。則本處之糧大貴。或且糴者多而糧必盡。貧民必至於餓死。則是禁糴者。體上天好生之仁。一方無告之眾。豈非善政哉。而不知其非也。夫糴者。非強人而糴之也。有糶者而後有糴者。其糶糧何為也哉。曰。以封糧也。以納米也。以買布也。以買絮也。以辦人事往來也。今禁之遂不糶乎。曰。不能。今如欠糧銀一兩矣。不能因禁糴之故。封銀五錢而即完。其糶如故也。欠米一石矣。不能因禁糴之故。納米五斗而算完。其糶如故也。以買布絮辦人事者。不能因禁糴之故。遂不買不辦。其糶如故也。然既已禁糴矣。則此糶者。糶之何人。曰。糶之本處人向外販者。糶之外來販買人有倚靠者。糶之本處大家有錢能收囤者。但一經禁糴。則糧價頓賤。向之糶一石者。今且糶一石幾斗而後足。糶之日又遲。在官糧不完。則敲扑之日既多。在民衣不辦。而飢寒之日又多。相對號呼。無可如何。此禁糴之令一下。而收成之方。仰屋而歎。荒儉之處。頓足而呼。如有人於此。使之五官百骸十二經絡。節節不得流通。而告於人曰。我歧黃。我扁鵲。我神醫救世者也。無人不困矣。且夫糶糧者非有錢之家也。有錢者則糴而不糶矣。無論貴賤貧富。無不辦稅之家。即貧而為人傭工。為人佃地。租地所得有數之租糧。無不以粟易布者。向來可以少糶而有餘者。今反使之多糶而不足。其所利於貧人者何如也。假使官不禁糴。得無恐有糧之家。乘興多糶。而糧遂盡乎。夫數年以來。非水則旱。民間萬不得已而後糶。八口之家。算而又算。尚恐朝夕之不繼。甯待官為之禁。而後念及其家口耶。夫不禁而未必多糶。且因糧價貴可以少糶。禁之而勢必速糶。且因糧價減而反多糶。則朝廷之賦稅不能辦。上下之考成不能免。窮民借販糧為生者。裹足而不敢動。而獨使衙蠹地棍。白晝公然搶奪。車騾則棄之於荒野而不敢歸。糧石則付之於何人而不敢問。白奪平吞。甚於強賊\。此載在律中何條。奉在詔旨者何日。而仁人君子之為政。一至此耶。此無他。為衙蠹地棍邪說所中。而未嘗深窮也。夫一縣則不為?縣荒儉計。而在撫司。則均其屬也。一府則不暇為他府荒儉計。而在撫司。則均其屬也。況朝廷以四海為一家。直省告飢。方且蠲之賑之。南方之絲帛。北方之貂參。西方之羢羊。東方之魚繭。皆未嘗禁其販賣。今荒儉之處。日望糴糧者至。苟延旦夕之命。而販糧之罪。又律中所不載之條乎。且自丁巳戊午以來。曾經年豐糧賤。無人搬販之時矣。每斗粟曾價至錢二十餘文。是斛斗二斗五升也。處處無人糴買。農家積糧滿囷。雞犬門闥。依然無恙。以不能辦稅。全家而逃者有之。當其時官不能救之於下。天不能救之於上。今一方少收。四方有來糴者。是天欲少蘇此一方民命之苦。且大救四方民命之苦。而官必設法以困之。使糶者不得糶。糴者不得歸。彼此遠近俱困。是誠\何心哉。或有為之說者。曰。民間原有一種無寸宅尺土。游手好閒之人。專以糴升斗為生者。獨不為若輩貧民計乎。曰。若輩亦樂以搬販升合為生者也。一禁糴。則若輩亦苦矣。良民之為商賈者。無罪而罹於法。衙役之承風旨者。橫飛而食人肉。此一舉也。惟有衙役等人樂耳。有心世道者。尚深思而得之哉。
論平糶荒政輯要
陸曾禹
唐開元十二年八月。詔蒲同等州。夏旱。恐來歲少糧。先付每州米十五萬石減糶。案糴莫貴於早。糶莫貴於時。以八月而計來年。計之得矣。且以十五萬石賑糶於一州。每升減價十文。非美政乎。但唐時出糶之際。其法之傳。使不知張公詠守蜀平糶之法。恐其利必盡歸富戶。其害實在窮民。深可歎耳。何也。窮民待哺之日時雖多。所糴之米粟有限。一則官不許其多糴。二則彼亦無錢多糴。奸人窺破其微。賄囑官吏。串通斛手。在水次日買數十石而去。不踰月而官米已異矣。奈此地米價稍減之名。忽又遍傳商販。商販聞之。懼虧本而不來。官長察之。歎倉空而無繼。米有不驟貴之理乎。奸人於是賣其所糴之米。不數旬而獲利無算。甯勿令人切齒。是窮民之食賤米。不過數旬。窮人之食貴米。必需幾月。食賤米者。十不過二三。食貴米者。十必八九。惠之者。非即所以害之耶。故賑糶當兼行張公保甲之法。此法一行。既無冒濫。亦不失恩。宋之去唐不遠。烏如張公所行之法。非即蒲同等州所行之法哉。至於倉縠不足。則勸捐之道。固不可少。然握其要。則民輸恐後。失其方。雖官索不輸。古人之法多矣。但又有一種分勸之法。不可不知。預查通縣共有幾社。每社先訪才幹出眾者。能事能言者數人。許其旌獎。每一人令其勸輸幾戶。多者為能。倘有富足而不聽勸輸者。有司始自勸焉。不激不撓。循循善誘。務在必得。如是則社社無不輸之上戶。村村無不救之窮民矣。
賑粥得宜法
徐文弼
賑粥以救饑者。所以憫其死而致之生也。無法以行之。反多戕其生而致之死。或鄉城不能並舉。使四鄉殘弱。奔走而就食于城。致多死于道路者矣。及扶挈而至賑所。或因擁擠力不能勝而死者矣。或因守候迫不及待而死者矣。或因聚處既久。日曝雨侵。蒸為疫厲而死者矣。嗟乎。民饑而死。猶可謂之厄數。我招集而速致其死。咎將誰歸。今有最簡易不壅滯之良法。循而行之。諸慮皆免。備詳其法。併圖于後。法亦無他謬巧。衹是免擁擠。免喧爭。免錯亂。免遲滯及領給不均而已耳。所以廠內分東西南北四處者。使一百人分於四處。每處二十五人。雖百人之眾不見多。斯擁擠之慮免矣。所以廠之四處。用柵欄四扇。每扇二十五行者。又將四處之人。分作二十五處。雖百人之眾。各限以排立之位。斯爭喧之慮免矣。所以廠之四處。用四色之旗。又用四色小籌者。使之照籌認旗。各投其所。雖百人之眾。自知各歸各處。斯錯亂之慮免矣。所以就柵欄用長桌。令各置領粥之器於其上者。使給粥速而得粥勻。斯遲滯及領給不均之慮免矣。至所以用大籌分雙單字者。本日給籌。次日領粥。如本日係單日。給以雙字籌。領明日雙日之粥。是本日乃單日不能重領。則冒濫之弊並免矣。斯其所以善也。
施粥不如散米說
黃懋
賑饑之法莫善於散米。莫不善於施粥。莫善於各圖散米。莫不善於籠\統城市散米。或問各里圖中。粥之善如何。曰施粥止可及十里之人。十里之外多不能及。即十里以內之人。其臟腑筋骨。已為飢餒所敗。欲晨赴夕歸。力不能堪。況日止一餐。而逐日奔馳往返。兼之風雨霰雪。道路泥濘。即使施粥不缺。亦必轉填溝壑。至於疲癃殘疾。極老太弱之人。而不能出而吃粥者。又不必言矣。若各里散米。則皆安居而受賑。其善一。粥必多人料理。此曹或私其親友。寬假其僮僕。有濫冒偷竊。或縮米添水。或宿餿。種種諸病。又有柴薪器具之費。計米一石。飢民所食。不過六七斗耳。散米則一人之費儘可供二人。其善二。城市得鄉圖苦索之捐。富戶吐餘膏之橐。城市遊閒無賴。皆得謀\籌積飽。鄉愚遠窵瀕死之民。安能與爭。強者則重?連次。弱者或後時空返。不公不均。無從查考。若本圖捐米。捐者樂從無憾。舉目皆親?熟識。誰不願利惠一方。若本圖散米。則按籍分給。既無重?之弊。亦無往返空嗟。其善三。一家幾口。吃粥必須齊出。以少年婦女。
出頭露面。有志者羞愧飲泣。愚痴者習成無恥。甚至廠役之夫。喪心評泊。亡命之徒。調戲挨擠。事變叢生。言之足令髮豎。散米則男人持票赴廠受給。婦女得全廉恥。其善四。然此猶小者。受粥雖佳。只救目前之性命。至於救將來之性命。則在其農桑。若日日待餐於城市。早出暮還。荒耕廢織。或廢農桑。散米則五日一給。領在本圖。僅費一時之工夫。仍不曠逐日之程。農安於畎畝。婦任於紡織。野無曠土。市乏遊民。生計既裕。賑益省力。其善五。況飢民宜散不宜聚。宜靜不宜動。日喧鬧於市井。穢污之氣最易蒸為疫癘。何如帖然受賑於本圖村落之家。其善六。城市散米。似可省舟車之費。然鄉民走領數升之米。往還過午。飢腸難支。必不能全歸炊。不免於城市換餅餌粥聊以充飢。而家中仍嗷嗷無食。若各里散米則無其患。其善七。籠\統散米。人戶難稽。應領不能領。弊多叢生。惟各里造冊。委任於大姓自賑。則鄰里熟悉。非親即佃。根柢易知。真偽難欺。可少不公不均之弊。其善八。城市施賑。每日給領。此則五日一給。日日給之則太煩。若總給之則飢民有不撙節者。不可不限也。其善九。或疑但救此土。而不救流亡。而不知流亡中有刁猾強悍者。小則為鼠竊狗偷。大則為?為奪。往往為害地方。況被災之處。財力維艱。飽一流亡。必餒本土之一民矣。但使各邑各圖。效行此法。各任其土著。即有流亡。故鄉受賑。誰樂為他鄉人乎。不救流亡正救流亡。其善十。此法既行。人不出行。又可行地方利益事。巨室之家。或疏浚河塘。或築塘堤岸。高鄉或濱河濱。低鄉或築圩岸。有產之家。稍出升合。既以活人又可興無窮之利。其善十一。
勸施米湯約
陸世儀
凡飢民至饑歲?易死。其死也。非盡由不得食也。不得食而死者。十之六七。其由食而死者。十之三四。蓋飢民飢渴久。腸胃日細。驟得食。則迸急不能容受。往往腸斷而死。故久飢之人。不可食飯。即糜粥亦不可多食。救荒書言久飢之人。不可驟與粥。宜傾向桌上。令飢民就吮之。恐傷其腸胃也。飢民易死如此。又荒歲米穀貴。民多食豆粞餅麩糠草根諸雜物。澀滯塞腸。久飢者每每致死。此景象。心切痛之。然歲荒粟少。公私交迫。即素封之家。亦自救不暇。終無活之之法。嘗考方書。惟穀性最養人。人但得縠氣。即累日可以不死。里中父老言。北方無稻米。每患病。輒索大米湯飲之。飲則輒愈。大米者。稻米也。因思今素封家。雖無餘力可以活人。然朝饔夕。猶自不廢。今願與同志者約。凡朝夕炊粥飯時。幸少增勺米。湯沸必挹取數盞。盛大甕中。多多益善。明晨以湯再炊。量入麥粉少許。使成稀粥。更以水薑三四塊。擣碎調和。各就門首施之。或一次或早晚二次。湯盡為度。用以少潤飢民腸胃。是有八善。不費一善也。可久二善也。不另起鍋作。無冒破之費。無董率之勞。三善也。米湯之中。少投以麥。僅堪免死。不堪飽餐。則無恥之徒。苟能自活者。不思侵奪。四善也。無腸塞之害。五善也。腑臟常潤。不至乾枯細小。則雖食豆粞糠諸雜物。亦無害。六善也。飢民畏寒。寒氣入心。無不立斃。有薑汁則辟寒氣。通腸胃。七善也。兼去穢惡。令人不生疾疫。無轉相纏染之患。八善也。有八善而其法又淺\而行甚易。凡有活人之心。宜無不以為然者。幸勿視為膜外也。
硤川?賑圖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