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诸葛亮的智慧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历史的真相",免费读到尾

  诸葛亮是个目标明确,而且很有计划性的人。从他出山的一系列部署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目标明确:

  诸葛亮的选择——效忠刘备之谜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介意我出身低下身份低微,亲自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激动,于是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其实实质上讲诸葛亮并非真的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以上言语只是自谦罢了。

  结合诸葛亮的一生,其实他出山绝非偶然及一时的感动,而是长久的打算,否则,刘备三顾茅庐中会遇到诸葛亮的朋友,兄弟,童子,乃至岳父,并且都在有意无意间衬托出自己来,恐怕这一定是一种事先的安排,而绝非偶然吧?再有,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对天下时局分析的头头是道,是非透彻,且定下应对方略,如果不经长久的思考,只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话,那么如此完美的隆中对他张口即来,滔滔不绝恐怕绝非偶然吧?

  因而,诸葛亮早就心怀大志,想要施展抱负了,之所以在此前未出山,是因为一直在等待机会,那么当时有许多割据军阀的存在,他为什么不选一个投奔呢?比如说还可勉强维持局面的刘表、刘璋集团,抑或已经初展头角的曹氏集团和孙氏集团呢?

  其中缘由首先是,诸葛亮是个拥有大智之人,对所有人明察秋毫,刘璋、刘表等的平庸无能连曹操都看的出来,又怎能骗过他的眼睛呢?择良木而栖,他断然不会选择平庸无能之辈作为辅佐对象的……

  同时,也不会选择曹氏集团和孙氏集团,其原因有三:

  一、这两大集团对他不够重视,没有亲自三顾茅庐,连派人去请都没有,如果诸葛亮前往投奔,可能无法被人珍惜,实现不了自己的志向。

  二、这两大集团早已人才济济,曹操有五大谋士,所以他去了顶多做个第六大谋士,孙氏集团更是张昭与周瑜地位稳固,因而孙策临终嘱托孙权还不忘说:内事询张昭,外事询周瑜。可见二人在损失集团的无法撼动的地位,如果诸葛亮去了,恐怕连谋士也要做个副职了。还要一点是这两大集团的主子都是十分能干且极有主见之人,曹操那么信任郭嘉,他死了许多年了,还再三怀念,为之悲戚,可是再决定征讨乌桓时,任凭郭嘉苦苦劝说,依然我行我素。孙氏集团的孙权就更厉害了,有主见却先藏着掖着,譬如说赤壁大战前,面对曹军进逼,是投降,是迎战本来早有打算,可还是装出没主见的样子,问问这个,问问那个。直到周瑜激他时,才剑削桌面,说出迎战打算。诸葛亮却是有着大才大志向之人,他需要的是独当一面,全面贯彻实施自己的主张,而绝非安心仅做个提提参考性意见的普通谋士。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熟读经书,思想中正统思想占主导地位。他要做的是贤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及天下。他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要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刘氏才是他效忠的对象……

  可是当时刘氏宗亲中要么平庸无能,要么眼光肤浅,没有远大志向,倒是刘备虽然仍实力不济,却志向远大……

  还有一点是刘备这个人其实也是平庸之辈,文功武治样样不行,所有一切全凭一帮手下打拼。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遇到诸葛亮前和很多人交过手,可是皆屡战屡败,败给曹操,败给吕布……

  有人说他的病少将寡,实则不然,赤壁之战不是照样以少胜多。同时他坚持己见的三件事更是件件显出他的平庸。新野的一次,曹操大军眼看就到,却不听诸葛亮意见,一定带上十万灾民,结果要不是张飞、赵云等人的奋力厮杀,并最终舍下百姓奋力逃命,早就全军覆没。

  刘表临终前一再提出让出荆州,却偏偏一再推迟,导致荆州落入曹操之手,后经赤壁之战,虽终得荆州,却费劲周折,大大延缓了他们的强大进程,并且导致了与吴国接下恩怨,为后来的关羽惨死买下隐患。

  关羽惨死后,感情用事,非要带兵去打,结果被火烧连营,导致蜀国元气大伤。

  但刘备平庸却有能,并且非常厉害,情商极高,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使顶级能文能武者甘愿誓死效忠,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上将……

  并且他能从善如流,文臣可以尽情发挥战略艺术,武将可以全力展示战术天才,从不横加干预,且用人不疑……

  更微妙的是,他手下正缺谋士,虽有孙乾等人,却只是三流谋士罢了,诸葛亮去了无人匹敌,于是便可尽情发挥个人才干了。再三顾茅庐的试探后,诸葛亮也真正认识到刘备的真心诚意,这也正是他最需要的,因而效忠刘备,至死不渝……

  其次,诸葛亮有着很强的计划性,想让刘备立即重视,就不能按照常规出牌,于是精心部署一番: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种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说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然后兴致冲冲地去了以后,碰上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儿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儿去了?不知道,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不知道,来去不定。碰了钉子,碰了钉子以后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见了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当时刘备大喜过望,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

  到了第二回来了以后,先是见到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石韬石广元,白面长须,第二个朋友孟见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刘备就去谈。谈完以后再到庄上去,见到一个少年抱膝拥炉而歌,好像搞“超级男声”似的,又唱歌,又上去行礼,一问是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来一老头,也是风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个感觉,一问是他岳父。这么折腾了两回以后,刘备都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说这个诸葛亮他住在这个地方,他把那个农民弄得跟大学生似的,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他的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个个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还得了吗!

  连续失败两次,胃口却被吊的足足的,心理几乎都是这样,越难得到的往往越想得到,也越珍惜在意,所以诸葛亮为了出山做足了准备。

点击下载App,搜索"历史的真相",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