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身后事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嬴政——谋略天下",免费读到尾

  嬴政最大的政治失误是没有稳定有序的安排政治继承人。他抱病而亡,导致帝制下的第一次夺嫡之祸。为了坐稳皇帝宝座,心中有鬼的秦二世采取了一些列不正当的政治措施,导致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全面恶化,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大泽乡一声呐喊,让大厦将倾的秦王朝已经不堪一击,宦官赵高的专权独断后来竟发展成弑君篡政,随着皇权的变异,顷刻之间,一个诺大的王朝便灰飞烟灭了。此时距嬴政的死仅仅三年之期。

  沙丘之谋

  公元前210年的夏天,一对车马飞驰在通往咸阳的驰道上,扬起了丈许的黄沙,飘出阵阵的恶臭,竭力遮掩着秦帝国最重大的秘密——嬴政死在巡游的路上了。

  原来,嬴政在沙丘突然病逝,只有几个贴身的几个人知道,一个是丞相李斯,一个是少子胡亥,一个是宦官赵高,再就是随身伺候皇帝的几个内侍。

  皇帝的突然驾崩给这几个人带来了恐慌,李斯作为当时的丞相,显然接下来何去何从应该由他来主持局面。经过周密考虑,他决定暂时封锁皇帝驾崩的消息。

  之所以封锁消息,李斯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其一,担心皇子趁机夺权。如果公布皇帝的死讯,很可能会造成秦朝王室的权力之争。因为嬴政在世的时候没有立太子,而且此时传位给扶苏的诏书也没有及时发出。

  其二,嬴政是在巡游途中突然病故的。如果在京城,整个朝廷班子俱在,有完备的制度,有众多的人手,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大大强于路途之中。而沙丘距京城咸阳两千多里,没有大量的官员、随从,如果此时走漏了消息,可能导致种种不测发生。

  基于以上的考虑,李斯下令知道嬴政驾崩消息的几个人严守秘密。为了让随行的人不产生怀疑,他让值班的宦官每天照样在秦始皇的车上值班,该上膳的时候照常送到秦始皇的车上,该处理朝政时照样在车上通过值班的宦官批准百官的上奏,尽量做得和嬴政生时一摸一样。

  同时,为了不留破绽,李斯没有让车队从沙丘直接返回咸阳,而是向西、再向北,沿着嬴政生前定好的路线继续前进,到达大秦帝国最北边的九原郡治所(今内蒙古包头)后,才让车队从九原驰道快速赶往咸阳。

  李斯的做法可谓神不知鬼不觉,但是有一点还是让他很犯难。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七月,经过多日的奔波,嬴政的尸体已经腐烂了,尸体散发着阵阵的臭味。此时,随行的赵高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弄来了好多臭鲍鱼,放在其他随行的车上,这样臭鲍鱼和臭尸体的气味混在一起,其他人就以为是鲍鱼臭而不知是尸体臭了。就这样,一车臭鱼烂虾,陪伴了千古一帝最后的旅程。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为李斯的秘不发丧而平稳过渡,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封锁了皇帝驾崩的消息,为夺嫡阴谋的得逞提供了契机。这次的夺嫡阴谋事件史称沙丘之谋,而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嬴政生前没有立太子。

  生前的嬴政不会不明白,太子是一国的储君、天下的根本。储君立,江山才能稳固,群臣才能安心。而且,嬴政自称始皇帝,想让自己的帝业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他就更应该立太子。那么,他为什么生前没有立太子呢?

  嬴政有20多个儿子,史书中记载较多的只有长子扶苏和少子胡亥,这两人也是最有希望成为皇位继承人的。

  扶苏身为长子,在臣民的心中颇有威望,并且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是,他在治国方略上却与嬴政稍有差别:嬴政专断严酷,主张以法治国;而扶苏却信奉儒家学说,主张以仁德治国。也正是由于政见的不同,才有了嬴政坑杀术士之时扶苏极力劝谏,从而被赶出咸阳一事。以扶苏的地位、能力、威望,他应该是最佳的皇位继承人,对此,嬴政应该很清楚,但他并不希望把皇位传给一个与自己的治国之道并不相同的人。因此,传位扶苏,表面上看是大势所趋,嬴政却并不心甘情愿。

  少子胡亥最得嬴政喜爱,故而嬴政亲自为他选定赵高作为他的法律顾问。胡亥当时年少,心无城府。如果仅仅因为嬴政的一时偏爱而被立为太子,群臣未必肯服。传位于他,嬴政也不太放心。

  嬴政对有才干、得人心的长子和钟爱的幼子都采取这样的态度,对其他皇子自不待言。

  自从东海求仙后,嬴政迷上了不老药,他自信:只要自己活着,大秦帝国就会坚如磐石。由此,他把立太子之事转移到了长生不老的问题上,这也充分反映了嬴政不敢面对死亡的心理。

  因为立太子意味着承认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去,这对于千方百计企图长生的嬴政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现实。他不敢面对这个现实,也不敢承认这个现实。他一方面拼命追求长生,一方面不立太子,以免直接面对这个敏感话题。

  逃避现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快乐而逃避现实,古人常说人生苦短、何不秉烛夜游,今人常唱的“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就是这种情况;另一种则是面对残酷的现实而逃避。

  秦始皇不敢面对人终有一死的铁律,从而以汲汲于求仙的幻想转移这种痛苦,以不立太子的方式逃避这种痛苦。

  然而,他没有想到,逃避并不能改变现实,甚至会更糟糕。意志终究抵挡不住规律。秦始皇渴望长生的个人意志终究败在了生命的规律之下。嬴政还是无可奈何地终结了他的生命历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大秦帝国。

  我们将话题回到沙丘之谋上来,正是嬴政生前没有立太子,这为大秦帝国的第一次最高权力的交接留下了许多空白,留下了太多的悬念,因此,有太多的文章可做。为什么这样说呢?

  嬴政在病危之时,让赵高草拟了一封给长子扶苏的诏书,要他将兵权交给蒙恬,赶往咸阳主持丧葬。扶苏主持完丧葬自然将继承帝位。嬴政虽然没有明确写出这一点,但是,每位大臣、每位公子都不会误解他的这一意思。但是,诏书写完还没有来得交给使者发出,嬴政便已撒手人寰,诏书留在了赵高手里。这件事除了赵高外,只有丞相李斯和少子胡亥知道。

  由于知情者只有寥寥几人,只要知道内情的赵高、李斯、胡亥三人联手,就可以篡改皇帝的遗诏,改变嬴政的生前愿望。

  这几个人有这么大的胆子吗?

  欲望具有巨大的魔力,它能指引一个人做出任何决定。

  赵高就是一个被权力欲支配的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赵高的出身。

  赵高出生于赵国宗室远支,父亲因罪受宫刑后,母亲与人野合生下了赵高。长大后,赵高也受了宫刑,入宫为役。

  卑贱的出身,残缺的身体严重地扭曲了他的心理。怀着对世人刻骨痛恨和极端的权力欲望,赵高像一条毒蛇蛰伏在秦宫里。他知道,要想向他人奴役自己一样奴役他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获得无上的权力。随着此种想法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他逐渐变了一个人:

  他紧绷的嘴角松弛了下来,挂上了一丝永不懈怠的媚笑。他的腰永远为上司弯着,他的心思永远跟上司转着。很快,赵高摆脱了低贱的杂役工作,调任宫廷文书之职。职务之便使他能够大量地接触秦国的典籍。赵高牢牢把握机会,日以继夜地扑在典籍上,尤其是刑政律法。几年后,秦宫中没有人不知道一个叫赵高的宦官。他不但精通刑律,而且为人谦逊,办事卖力,脑瓜子灵活。总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年轻人才。当时的秦国尚未统一天下,正是大举征用人才之际,崭露头角的赵高终于成了秦王嬴政的近侍宦官。

  后来,赵高因作奸犯科被蒙毅抓到了把柄,按律治罪,最后因为嬴政的偏爱才赦免了他,并官复原职。

  接下了,赵高的好运不断。秦帝国建立后,嬴政要为幼子胡亥配备一个老师,赵高被光荣的聘任,当上了胡亥的家庭教师。从这时起赵高心中就浮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如何才能让这个不学无术、贪图享受的胡亥继位当皇帝,自己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嬴政有二十几个儿子,而胡亥又是幼子,想让他当皇帝,除非出现奇迹。

  赵高的家教工作赢得了嬴政的认可,他认定赵高是一个忠诚而能干的人,把他擢升为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

  “中车府令”是皇帝专用车队的队长,专管皇帝的车马,这是极受信任的官员才能担任的官职。“行符玺事”,“符”是皇帝调兵的符节,“玺”是皇帝诏书上加盖的玉玺,“行符玺事”是专管皇帝调兵符节与玉玺的官。这个职位也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赵高一个人兼任了两个重要的职务,说明秦始皇对赵高非常宠信。可叹嬴政平生雄才大略,阅人无数,却对赵高看走了眼。

  嬴政在沙丘突然病逝,这让狡猾的赵高看到了制造奇迹的机会:篡改诏书,扶立胡亥即位。

  从嬴政闭上眼的那一刻,赵高的心中就有了打算,于是就有了诏书迟迟没有发出的事情。既然诏书没有发出,这条诏命就可以改变。

  那么,扶立胡亥即位,赵高有什么好处呢?

  赵高的想法是:扶苏聪明睿智,很有本事,如果他继承皇位,必重用蒙恬兄弟辅佐,自己与他们有仇,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矫诏立胡亥为帝,自己作为胡亥的老师,与其私交甚密,胡亥当皇帝,自己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于是,经过一番思考,赵高制定了一个立胡亥、拉拢李斯、铲除扶苏的计划。

  赵高进来的时候,脸上挂着一个若有若无的笑意赵高首先面见了胡亥。胡亥此时只有二十岁,嬴政的去世,使他一下子的失去了靠山。按嬴政生前的规定,诸子不分封为王,今后会怎样,他一无所想。但嬴政有二十多个儿子,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自己做皇帝,这一点他还是很清楚的。

  赵高说:皇上已经去逝,没有遗命封立诸子为王,只赐给扶苏遗诏。等扶苏回来,就会坐上皇帝宝座,而你却连一点土地也没有分封到,你有什么想法?

  胡亥有些茫然的看着赵高,叹了口气说::知子莫如父,知臣莫如君。我爹让他接班,我有什么好说的啊!

  赵高说:“不然,现在天下的权柄,就在你我手中。我只要把信的内容改了,让你接班,天下就是你的天下了。

  胡亥心里一动。

  赵高想干什么?

  尽管已经有一层意外的惊喜悄然涌上心头,他还是努力压了一压:可是我作为弟弟,跟哥哥抢位子,属于不义。我爹死了,我篡改我爹的遗命,属于不孝。我本事一般,勉强当皇帝,属于无能!我这三者逆德,唯恐天下不服啊!

  胡亥能说出这番话,说明他平时所受的教育,并不全是法家赏罚趋利的学说。

  赵高知道趁热打铁,虽然胡亥口头上这么说,实际上已经被打动了,只要再给他加把火,就能燃烧他的欲望!

  于是又劝道:制人与受制于人,岂可同日而道哉(给别人磕头和让别人给你磕头,肢体的感受可不一样)。

  接着赵高又举例子教育胡亥:商汤和周武王杀了他们的主子,天下却称赞他们有义(意思是你抢你哥哥的位子,也是义的!这里赵高把扶苏比做桀纣)。至于你说的孝,卫国国君杀他老爹,孔子照样认可他,也没有说他不孝。

  胡亥彻底动心了,当皇帝对谁都拥有着巨大的诱惑,可以拥有无数的美女,无数的宫殿,任意寻欢作乐。胡亥本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这对他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但是他仍然有顾虑,叹息道:李斯丞相那儿能通过吗?

  赵高胸有成竹道:只要公子有意,李斯那里臣为公子解决。

  赵高要让胡亥顺利登上皇位,没有另外一个人的加盟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这个人就是当时手握重权的丞相,李斯。

  在秦朝,丞相的的权力是很大的,篡改始皇遗命的事情,没有丞相的参予,夭折的可能性很大。

  在赵高的计划中,丞相李斯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最不容易接上的一环。这个七十岁的老头在政坛上混了这么多年,什么世面没见过?他是不会轻易就范的。不过赵高有把握。

  因为他知道丞相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弱点。关键看你能不能抓住。

  赵高认为,李斯虽然是一个很有权谋的人,也忠于秦室,但他的致命弱点是逐于权势,惜禄保位,不愿失掉眼前的丞相之位。只要击中李斯的软肋,他必定举手投降。

  皇帝宾天,太子未立。在这个微妙的时刻,赵高求见,李斯预料到来者不善。

  赵高开口了:皇上临终赐扶苏诏书,让他到咸阳主持葬礼,并立他为皇位继承人。诏书未送,皇上已薨。这事没人知道,现在,立扶苏继位的遗诏在胡亥手里,确定太子的事在你我口中,你说怎么办吧。

  李斯吃了一惊,说:您怎么说出这种亡国的话来?这可不是我们做臣子该议论的事啊!

  赵高反问道:您的才能和蒙恬相比怎么样?您的功劳和蒙恬相比怎么样?您的谋略和蒙恬相比怎么样?您的人气和蒙恬相比怎么样?您和扶苏的关系和蒙恬相比怎么样?

  狱吏出身的赵高思路清晰,问的这五个问题个个见血,直指李斯要害。

  李斯答道:比不上蒙恬。

  赵高从李斯回答的话语和态度中敏锐的觉察到,李斯在他一连串的攻击下,防线已经突破。善于相机行事的赵高见此情景,感到事情已经成功了大半,便立即换了另一幅面孔和语调,似乎是颇为李斯的前途着想,并为此进一步向李斯诉说衷肠:

  丞相您知道,赵高不过是一个卑下的杂役,因为略熟刑讼律法而侥幸获得皇上赏识。我在宫中二十多年,还没见过被秦国罢免的丞相和功臣有把封爵传到第二代的,最终都难逃被诛杀的下场。您知道,在皇帝的二十几个儿子中,长子扶苏刚毅勇武,知人善任,他即位后,必定以蒙恬为相。到那时候,您是绝对不可能揣着印绶告老还乡的,这是明摆着的事!我劝您还是考虑一下,做个决定。”

  经过思想斗争,李斯最终屈服了。李斯走至宫台凭栏处,站在黄昏掀起的风里,不禁垂泪太息,哭叹道:“嗟乎!我李斯遭逢乱世,夷陵直至今天,既不能以死,安托命哉!”李斯这时候已经精神错乱,他最后的这两句话,已经超出我们的理解能力,无法翻译了。大约意思就是说,真不如死了啊,可是我还得活着,活着就得为接下去打算,为接下去打算就得背叛主子的遗嘱,这可又真不如死了啊,到底怎么“托命”啊。李斯果真感觉到了生死皆难的沉重了。

  但李斯的垂泪,也等于答应了赵高,因为,无论如何,他还要活下去,除了为他自己,还必须为子孙后代。

  赵高、胡亥、李斯三人达成一致后,巡游的车队又奔走在返回咸阳的路上,与此同时李斯伪造了两份诏书:一份假称由丞相接受始皇遗命,宣布立胡亥为太子;另一份赐给长子扶苏,命胡亥和李斯的亲信火速将诏书送到上郡的蒙恬军营。

  使者宣读诏书的那一刻,扶苏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扶苏与将军蒙恬率数十万将士屯边,已十年有余,却不能前进一步;士卒多死伤,却无尺寸之功!而且屡屡上书直言,诽谤朕之所作所为。朕还听说,他因为不能解职回咸阳当太子,便日夜怨恨。扶苏为人子不孝,今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一同在外,不加匡正,一定是参预了阴谋。蒙恬为人臣不忠,亦赐死,军队交给副将王离。

  这是莫须有的罪名。

  这是一个并不太高明的骗局。可是,素以“仁厚”著称的扶苏偏偏就深信不疑。

  在这种时候,仁厚就是愚蠢的代名词。

  接过诏书,扶苏泪流满面。他知道父皇一贯薄情,可没想到竟如此绝情,就因为自己曾屡次劝谏他施行仁政,他就要致自己于死地!而且还连累了战功赫赫并且忠心耿耿的蒙恬将军!

  扶苏万念俱灰,拔出佩剑准备自刎。蒙恬冲进去一把按住了他:“陛下在外巡视,没有确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驻守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如今只凭一个使者的一纸诏书就自杀,怎知其中没有诡诈?请公子再请示一下,若是真的再死也不晚!”

  这时使者在一边催逼,扶苏是个仁孝忠厚之人。他摇摇头说:“父要儿死,儿不得不死,一死了之,不必再去请示。”于是便拔剑自杀了。

  蒙恬不肯糊里糊涂自杀,他把兵符交给了裨将王离,使者把他押到阳周(今陕西张县西北)狱中,等待处理,便回报胡亥、赵高等。

  听到扶苏已死的消息,赵高、李斯和胡亥大喜过望。可赵高和李斯还有一层隐忧,蒙恬一日不死,他们便一日不得安宁。不但蒙恬得死,他在朝中担任要职的弟弟蒙毅也必须死。于是赵高对胡亥说:“先帝当初欲举贤,立你为太子,就是蒙毅极力阻挠,依我看应该把他除掉。”

  胡亥当即下令逮捕了蒙毅。

  这一年的初秋,车队终于回到咸阳。

  始皇帝嬴政肯定没想到,他出巡时带着长生不死的梦想,回来后却已是一堆臭气熏天的腐肉。

  朝廷正式布了始皇帝驾崩的消息,随后太子胡亥登基,是为秦二世。赵高被任命为郎中令。李斯也保住了丞相的位子。

  站在帝国的权力巅峰上,三个人相视一笑。

  这场兵不血刃的政变,史称“沙丘之谋”。

  二世而亡

  秦始皇三十七年九月,胡亥葬始皇帝于骊山陵。这座嬴政生前苦心修建了三十七八年的浩大工程,终于派上了用场。

  十月,胡亥登基,是为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自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

  胡亥与赵高,一个设法保住篡夺来的皇位,一个设法谋求更大的权力,他们都无心高瞻远瞩的谋划帝国的未来,而把全部精力用在政权内部的争斗。

  胡亥心中有鬼,众望不归,又缺乏深谋远虑,再加上赵高的误导,所以他的各项应对措施都显得过激、失当。由此引发的一些列暴行,导致政权体系内部分崩离析,从而动摇了国家的根本。

  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

  首先遭到毒手的是蒙恬、蒙毅兄弟二人,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还有难以数计的人被株连。

  政治上与军事上的潜在威胁都消除了。二十一岁的胡亥名副其实地成了大秦帝国的新主人。他看着伟大的父皇嬴政给他留下的这片大好河山,情不自禁地对身边的赵高说:“人生在世恍如白驹过隙,我既然君临天下,就想充分满足耳目声色之所好,上安宗庙下安百姓,永久地享有天下,直到我寿命终止。我的想法行得通吗?”

  赵高乐得胡亥啥事都不要管,自个儿乐去。他的回答是这样的:这就是明君应该做的事情啊,一般人绝对没有这个悟性。

  接着,赵高话锋一转:各位公子和大臣都在怀疑咱们,他们都是有权势的人,你刚当上皇帝,恐怕他们不服会生变。臣战战兢兢,陛下你怎么乐得起来。

  胡亥一听,问道:怎么办呢?

  赵高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死人最听话。

  于是,咸阳城顿时一片血雨腥风。

  胡亥的十二个兄弟,十个姐妹相继被杀。辩解没有用。最令人愕然的竟是公子赢高为保护家人,主动上书求死,胡亥很高兴,准死,还赏钱。所谓蝼蚁尚且偷生,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为了保护家人要上书求死,对这种现象我只能无语。一个国家到了这种地步,不灭亡,那是奇迹了。

  赵高毕竟是赵高,弄权的手段也很高。为了过把权力的瘾,他开始在朝中安插大量亲信,他的兄弟赵成封了中书府令,女婿阎乐(干女婿),被封为咸阳县令。然后排挤正直的大臣,这一切做完后,终于,他瞄准了通向权力宝座的最后一个障碍,李斯,曾经的同盟者。只要李斯还是丞相,他就不能过于放肆。至少表面上不能。

  自此以后,大臣凡是进谏者均以诽谤罪论处,群臣人人自危。二世胡亥又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修筑直道、驰道,是故赋敛愈重,徭无已。天下饿莩遍野,百姓怨声载道。

  秦帝国,在胡害(亥)赵搞(高)简称‘胡搞’下终于等来了火山爆发的那一刻。历史永远会记住这一刻,因为这一刻的到来,宣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来临,也宣告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末日的来临。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亡秦的第一把烽火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点燃。这一起义引起各地连锁性的民变,全国迅速掀起反秦的热浪,不管是农民组织还是六国遗贵,纷纷加入反秦的革命事业中来。胡亥的龙椅尚未坐热,抗秦的烽火已经燎原。

  这时,丞相李斯对秦朝的危局十分忧虑。基于对秦朝统治的忠心,多次上书进谏但毫无成效。因为这些民变的消息都被赵高封锁了。

  赵高担心秦二世了解朝局后会追究自己的责任,另外也将李斯视为其专擅朝政的障碍,因而便把矛头对准了李斯。

  而要除掉李斯,只有一个人有这种权力,那个人自然是胡亥。

  对付李斯,赵高的办法是,一旦胡亥玩得不亦乐乎,便唆使李斯进谏。一旦胡亥闲得发慌,既便有天大的事也不让李斯进谏。久而久之(也没多久),胡亥就生气了。

  皇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赵高便趁此机会马上进谗言,说陛下你做了皇帝,李斯没得到好处。那老哥是想封王呢。

  胡亥更生气了。赵高见第一把火有了效果,便烧了第二把火,李斯他儿子李由跟陈胜是同乡(此时已起义,为了叙述方便,不得不先让他出场),所以陈胜经过三川郡的时候,李由就没阻止过。

  胡亥已经暴怒了,奸臣(可惜少骂了一个人)!他心里这样骂道。马上下旨审办李斯。

  李斯上书申辩,没用,过了几日,胡亥的怒火还没消完,李斯又联合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联名上奏,建议暂停阿房宫的建设。

  人哪,不服老不行哪!李斯真的老了,老而昏聩。胡亥彻底怒了,老家伙,你Out(英文:出局。音,凹特。)了,老家伙,去死吧。先帝的工程你也敢说三道四。滚吧,滚到棺材里去吧。

  李斯父子,冯去疾,冯劫一同下狱,二冯不堪凌辱,于狱中自杀。公元前208年7月,赵高终于将李斯定案,结论很干脆,就两个字——腰斩。

  上刑场的时候,他才幡然悔悟,沙丘之谋,自己大错特错,大秦帝国,灭亡在际。他却只能带着无尽的愧疚,去面见先帝。

  赵高又赢了,他长舒了口气,咱(za)家终于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咱家好开心啊。

  李斯死后,赵高顺理成章地取代了他,成为秦帝国的丞相。为了验证自己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就把一只鹿拉到了朝堂上,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胡亥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忙问殿上的文武百官说:“这是鹿吧!?”

  此刻,煌煌秦帝国的衮衮诸公们,居然脸不变色心不跳地面对着他们的皇帝异口同声斩钉截铁地说:“马也!”

  此时的胡亥已经成了赵高的掌中的玩物,他还能活多久,就看赵高的心情了。

  公元前二0七年,秦二世三年八月。咸阳令阎乐率兵一千多人突然出现在望夷宫,杀掉侍卫长后长驱直入,一路射杀数十名敢于抵抗的卫兵和宦官,其他人见状,纷纷逃命作鸟兽散。阎乐进入殿内,一箭射入二世的幄帏。二世大怒,呼叫左右。左右侍者早已吓成一团,无人响应。胡亥至此,方知大势已去,缓缓步入内室。

  最后只有一个宦者跟在他身边。

  阎乐走近胡亥,说:“足下骄横放纵,诛戮无道,天下人全都背叛足下,足下打算怎么办?”

  胡亥说:“可以见丞相吗?”

  阎乐说:“不行。”

  胡亥说:“我情愿做一个郡王。”

  阎乐说:“不行。”

  胡亥说:“我情愿做万户侯。”

  阎乐说:“不行。”

  胡亥说:“那我情愿和妻儿一起做平民百姓。”

  阎乐最后看了他一眼,说:“臣奉丞相之命,替天下人诛杀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说完把手一挥,士兵们一拥而上。

  绝望的胡亥被迫自杀。

  赵高杀了胡亥,恐怕百官不服,遂立胡亥侄子子婴为秦王。

  子婴太了解赵高的为人了,他手上沾满了秦朝宗室的鲜血啊。

  子婴知道,赵高能把他扶起来,也能随时把他踢下。所以,他要先下手为强。

  赵高让子婴先斋戒,再到宗庙去拜谒祖先。子婴躲在斋宫里托病不去。赵高三番五次派人去催都没有结果,只好亲自出马。

  而子婴早有预谋。赵高一进入斋宫,刺客剑上的寒光就向他迎面袭来……

  刺杀赵高后,子婴又在咸阳当众诛灭了他的三族。

  三个月后,刘邦兵临咸阳,子婴出城投降,秦王朝至此而亡。

点击下载App,搜索"嬴政——谋略天下",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