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希特勒高举魔刀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闪击波兰",免费读到尾

  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武装补给,对希特勒来说,此时的他却有些无所适从,成功似乎来得太快太容易了,必须找到下一个更具挑战力的目标才能满足他。

  他很快就找到了,优柔寡断绝不是希特勒的天性。

  首先是收回梅梅尔地区,这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的,曾经参加过一战的元首似乎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它在战后被划归立陶宛所有,那里住的大多是日耳曼人。1938年11月,希特勒下令执行侵占梅梅尔计划。德国外长在柏林会见了立陶宛的外长,以强硬的口气要求立陶宛立刻把梅梅尔地区交还给德国,并向立陶宛政府发出正式通知,要求立陶宛全权代表到柏林来签字,并且“绝对不能拖延时间”,否则就将“以闪电般的速度采取行动”。

  在德国的恐吓下,立陶宛政府被迫签署了将梅梅尔港及其贸易区割让给德国的条约。希特勒又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新的领土上,这又是一次不流血的征服,没有在国际上引起任何争议。不久,希特勒想到了更大的更有挑战性的目标:波兰。

  1939年的新年刚过不久,希特勒即接见了波兰的外交部长,这位独裁者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向客人提出他的领土要求:但泽是德国人的,永远是德国人的。接着,里宾特洛甫召见了波兰驻柏林的大使,重复了希特勒的这一要求。波兰大使迅速向华沙报告了这些情况,波兰政府拒绝了希特勒的这一要求,这惹怒了德国人,他们扬言“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局势”。

  此时的波兰也不甘示弱,波兰外长向驻波的德国大使表明了华沙的坚定立场,波兰政府的这一决定受到了广大波兰群众的一致支持,这些天里,每天都有表示全国团结一致的集会活动。另外,波兰政府此时向英法求援,并且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英国首相于3月30日在下院发表演说时宣告:“一旦发生任何已威胁到波兰独立,而波兰政府因此也认为亟须动员全国力量以进行抵抗的行动,那么,英王政府将认为有义务立即给波兰政府以全力支持??我还要补充说,法国政府已授权我明确表示,他们与英王政府采取同一立场。”英法的回复给波兰打了一针强心针,同时这也使希特勒大为恼火,他在办公室里发狂地走来走去,紧攥的拳头捶着大理石桌面,并破口大骂英国人,“要给他们点苦头尝尝,叫他们受不了。”

  这一次,希特勒是说到做到了。4月3日,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下令制定代号为“白色方案”的对波兰作战计划,同时他指示下属:“战备工作之进行,务必做到能在1939年9月1日以前的任何时间内发动军事行动。”

  这份旨在灭亡波兰的“白色方案”是在极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为了保密甚至都没有打印,而只是复写了5张。4月11日,希特勒签署了这份“白色方案”。在指令下发时,希特勒还要求:“三军作战计划与详细的时间表,务须在1939年5月1日以前交送最高统帅部。”

  “白色方案”指令如下:

  一、鉴于波兰目前的态度,不仅需要使修改后的东部边界有安全保障,而且还需要进行军事准备,以便在必要时永远消除来自这一方向的各种威胁。

  (一)政治上的前提和目的:

  德国同波兰的关系仍然要遵循避免引起骚乱的原则。如果波兰改变其迄今基于同样原则的对德政策,转而采取对帝国进行威胁的态度,那么,同它进行最终清算就有可能势在必行。

  那时要达到的目的是,粉碎波兰的防御力量,在东面造成一种能满足国防需要的态势。最迟在冲突开始时,宣布但泽共和国为德意志帝国的领土。

  政治当局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在上述情况下必须尽可能地使波兰孤立,即把战争局限在波兰进行。

  这种局面在不太远的将来就可能出现,因为法国的内部危机日益加剧,英国会因此而采取克制态度。

  俄国的干预(它有能力这样做)很可能对波兰毫无益处,而仅仅意味着波兰被布尔什维主义吞并。

  周边国家的态度如何,完全取决于德国的军事需要。

  德国不能轻易地将匈牙利列为盟国。意大利的态度是由柏林—罗马轴心已经确定了的。

  (二)军事上的结论:

  建设德国国防军的伟大目标,仍然要视西方民主国家的敌对程度而定。“白色方案”仅仅是诸项准备工作的一个预防性的补充措施,决不能将它视为同西方对手进行军事冲突的先决条件。

  越能成功地以突然、猛烈的打击开始战争,并迅速取得胜利,就越容易使波兰处于孤立地位,即使在战争爆发以后也是如此。

  但是,整个局势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以确保帝国西部边界和北海沿岸及其空域的安全。

  在进军波兰时,要针对周边国家特别是立陶宛采取警戒措施。

  (三)国防军的任务:

  国防军的任务是歼灭波兰的军事力量。为达到此目的,必须做好准备,力求达成进攻的突然性。秘密的或公开的总动员,将尽可能推迟到进攻日的前一天才下令进行。

  计划用于防守西部边界的兵力暂时不得另行调用。

  对立陶宛须保持警惕,对其余边界只须进行监视。

  (四)国防军各军种的任务:

  1.陆军

  在东线的作战目标是歼灭波兰陆军。为此,在南翼,可进入斯洛伐克地区。在北翼,应迅速在波莫瑞和东普鲁士之间建立联系。

  必须做好开战的各项准备工作,以便以现有的部队也能发动进攻,而无需等待动员后组建的部队按计划开到后再行动。现有部队的荫蔽的进攻出发地区,可在进攻日之前予以规定。我保留对此事的决定权。

  预定担负“西部边界掩护”任务的兵力是全部调往该处,还是留一部分做他用,将取决于波兰的局势。

  2.海军

  在波罗的海,海军担负下述任务:

  ①歼灭或者打垮波兰海军。

  ②封锁通往波兰海军基地(特别是格丁尼亚海军基地)的海上通道。开始进入波兰时,即宣布停泊在波兰港口和但泽的中立国家船只离开港口的期限。期限一过,即由海军采取封锁措施。

  必须估计到,规定离港期限会给海战造成不利的影响。

  ③切断波兰同海外的贸易联系。

  ④掩护帝国——东普鲁士的海上通道。

  ⑤保护德国至瑞典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海上交通线。

  ⑥尽可能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实施侦察和警戒,防止苏俄海军从芬兰湾进行干涉。应预先规定适当数量的海军兵力用于保卫北海海岸和濒陆海区。

  在北海南部和斯卡格拉克海峡,须采取措施防止西方列强突然对冲突进行干预。采取的措施应局限在绝对必要的限度以内,务必保证不引人注目。关键是应避免采取可能会使西方列强的政治态度变得强硬起来的一切行动。

  3.空军

  空军必须对波兰实施突袭,而在西线则可只保留必不可少的兵力。

  空军应在极短时间内歼灭波兰空军,此外,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①干扰波兰的动员,阻止波兰陆军按计划开进。

  ②直接支援陆军,首先是支援已经越过边界的先头部队。

  开战之前航空兵部队可能要向东普鲁士转场,但这不可危及达成突然性。

  第一次飞越边境时,在时间上应与陆军的作战行动协调一致。

  只有在给中立国家船只规定的离港期限(参见国防军各军种任务中海军的任务)过了之后,方可对格丁尼亚实施攻击。

  对空防御的重点是施特廷、柏林和包括梅伦地区的奥斯特劳和布吕思在内的上西里西亚工业区的空域。

  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召集他手下所有主要的军事头领人物开了一次会。这次会是将先前提出的“白色方案”付诸实施的前兆。一段冗长的讲话后,希特勒切入了正题。他首先指出波兰是德国不得不消灭的敌人,这是因为“但泽问题根本不是争执的目标,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我们的生存空间向东扩张,是要得到我们的粮食供应,是要解决波罗的海问题”。而这一次,德国要做好真正打一场战争的准备,因为“我们不能指望捷克事件会重演,我的任务就是要孤立波兰”。而对前面说到的英法两国对波兰的支持,希特勒分析说,法国“只不过是英国的追随者”,而英国“是反对德国的主力”,所以德国必须做好准备。

  最后结尾时,希特勒这样说:

  “我们不会被迫卷入一场战争,但是我们也将不能避免一场战争。”

  会后,军事首脑们开始分头为“白色方案”进行准备工作。6月14日,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勃拉斯科维兹将军发布了“白色方案”的详细计划,一星期后在凯特尔将军签发的一份命令中称:元首已经大致上批准了他收到的初步时间表。

  希特勒这时还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外交上的另一个“慕尼黑”。而在以后几天中,欧洲各国外交部纷纷提出了各种和解、调停和公民投票的建议,而紧急关头的这些努力没有一个产生实际的效果。其时,德国将军们正提醒希特勒,只要再过一个月,便是无法在波兰平原上调动坦克的秋雨季节。于是“白色方案”即将启动。

  作战计划已经有了,但是在希特勒看来,他还不能放手进行,因为还有一个苏联在,德国会尽量避免陷入两线同时作战的危险。而自从一战结束后,德国就和苏联有着一定的暧昧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苏联不是协约国成员国,对苏联,德国并无执行和约的约定,同时苏联疆域辽阔,远离协约国的监视,很容易私下里搞些什么。1922年,德苏两国通过谈判签订了《拉巴洛条约》,两个本不可能成为伙伴的国家建立了商业和外交关系,德国曾经在苏联建立了两所秘密的军校,而苏联则对德国的武装军队的技术和经济援助很看重。

  1939年,迫于当时的紧张局势,苏、法、英三国进行了一次互惠谈判,这令希特勒十分担心,如果这三方面一旦达成了某种程度的一致,即会使他的“白色方案”完全泡汤,因而希特勒开始更加主动地拉拢苏联。因此,德国政府一次次向苏联暗送秋波,希特勒也顾不上脸面,急急给斯大林写了一封长长的电报,声称“德国和波兰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变得不可容忍了”,“不论哪一天都可以爆发危机,德国已经下定决心从现在起以在它支配下的一切手段来保护它的国家利益。”希特勒希望能够同苏联在8月23日左右达成一个互不侵犯条约。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斯大林同意了希特勒的这个要求。于是,在1939年8月23日上午,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分别代表本国,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上签了字。

  在这份条约里,德国人为了让苏联能够到9月1日前完成条约的签署,为苏联提供了许多优惠条件,而这里面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份条约还包括一个“秘密附属议定书”,在这个议定书里,规定德苏将按一定界限在波兰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同时,英法苏三国军事谈判的代表还正在莫斯科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对于这项条约,英国后来的首相丘吉尔曾经评论:

  只有两国的极权主义专制制度,才能坦然面对这样一个反对党的行动所引起的公愤。究竟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最厌恶它,这还是一个疑问。双方都知道它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这两个帝国和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是你死我活的。斯大林无疑是认为,希特勒同西方国家打过一年之后,对俄国来说,将会变成一个“不再是那么可怕的敌人”。希特勒则是采用了他的“一个时候对付一个”的办法。这样一项协定居然能搞成功,这件事本身就表明,几年来英法两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的失败,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英、法之所以最近几年一直对希特勒的举动这么容忍,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极希望能够将希特勒的这股祸水向东引,希望德国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敌人。而这个条约的签定则使得这两国最近几年的努力化为泡沫。

  这个条约签订后,希特勒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他在一次高级陆军指挥官的会议上大谈他的战争理论:

  在发动战争和进行战争时,是非问题是无关紧要的,紧要的是胜利。心要狠,手要辣!

  谁若是仔细想过这个世界的道理的话,谁就懂得它的意义就在于优胜劣败,弱肉强食。

  在这次会议即将结束时,他下令将“白色方案”付诸实施,具体发动的时间定为1939年的8月26日凌晨4时30分,他宣布这个方案的目标是“波兰的有生力量”。然而,正当希特勒踌躇满志,默想着他的策略的成功和他即将给德意志帝国带来的荣耀时,国际形势突然又起了变化。国际反战力量的壮大及声势让希特勒不得不有所收敛。

  1939年8月21日,英国首相张伯伦主持召开了内阁紧急会议,会议主要就当前德波之间的紧张局势进行了讨论,决定英国是否履行对波兰承担的义务,并颁布各种有关部分动员和国内防御的措施。在随后召开的议会上,工党和自由党的领袖都重申了他们反抗侵略的决心。迫于战争的威胁,英波越走越近,终于,1939年8月25日下午17时,《英波互助同盟条约》在伦敦签署。在德国,当里宾特洛甫急匆匆地赶到总理府将这一消息告诉希特勒时,希特勒大吃一惊。在此之前,他接到了来自意大利的另一条让他丧气的消息,墨索里尼背信,表示如果德国对波兰发动战争并且引起盟国的关注的话,意大利将可能不会介入。于是,希特勒已经发动的战争机器不得不停了下来。

  而在德波前线,接到发动入侵指令的部分先头部队已经开始了动作,渗入到波兰境内的一级突击队大队长赫尔维格已无法得到消息了。他按计划率部队冲向海关站,并开了火。就此而言,德国已经处在一个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若战,敌方我方盟友态度尚不明晰,若罢,整个德国军队已经蓄势待发。即便是收到了希特勒停止进攻的命令,他们仍然有所疑惑,有的前线指挥官不得不向总指挥部请求是否真的停止进攻,比如“特命空军指挥官代第十集团军司令询问,停止进攻的命令是否适用于第10集团军”。而他们得到的是肯定的答复。

  刚刚发动的战争就这么硬生生地停了下来。

  如果有人认为德国至此为止,那他就实在低估了希特勒。

  面对波兰和英国已经缔结的条约,希特勒不得不有所顾忌,但是已经举起的魔刀不会轻易放下。

  如果直接侵略会引起国际公愤的话,那么要是能找到合适的理由呢?

  在暂时停止了对波兰的“白色方案”后,德国开始了强大的宣传战,其实在德国这样的宣传一直在进行,只是从前是面向国内而已。

  20世纪30年代末,世界各国都觉得自己可能会受到德国的伤害,而在德国,人们相信的恰恰是相反的事实。一位在这时到过德国的外国人曾经这样写道:

  “在德国,纳粹报纸正在叫嚷的是:‘扰乱欧洲和平的是波兰,是波兰在以武装入侵威胁德国’。”

  “你也许会问德国人民不可能相信这些谎言吧?你就去和他们谈谈吧。很多人是这么相信的。”

  临近战争,这种宣传到了几近疯狂的程度。

  8月26日《柏林日报》的标题是:“波兰完全陷入骚乱之中——日耳曼人家庭在逃亡——波兰军队推进到德国国境边缘!”而另一份《人民观察家报》则在头版头条,用头号大字印着这样触目惊心的标题:“波兰全境均处于战争狂热中!150万人已经动员!军队源源运往边境!上西里西亚陷入混乱!”

  与报界的这种疯狂相同步的,是希特勒手下顾问在起草的将要发给波兰的文书。如果说前几次希特勒提出来的要求无理的话,那么这次的要求波兰根本就无法实现,因为如果波兰一旦答应了德国的这些要求,那么德国不通过战争也能完成对波兰的占领,如果波兰拒绝了这些要求的话,那么德国也就可以出兵了。而且,就希特勒而言,他对波兰的反应已经不太在意了,他需要的是一场战争。

  战争需要的是一个直接的理由,而这一次,希特勒又很快找到了,希特勒是不怕说谎的。

  “不要犹豫了,我的将军!我已命令国防军统帅部为你提供足够的波兰军队的制服!”希特勒斩钉截铁地对海德里希讲,言谈举止间流露出他那种特有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狂妄。

  没有比这再明确的了。海德里希岂敢怠慢,他心领神会,立即起身告辞。

  于是一场名为“希姆莱计划”的行动开始了。

  1939年8月31日中午,在海德里希的亲自布置下,纳粹集中营里拉出了十几名死囚,他们个个都进行了化装,全都穿上了波兰的军服,并配备了波兰式的武器。德国中央保安局长海德里希亲自为这支队伍壮行。“你们对国家犯有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是,我给你们带来了戴罪立功的机会!”海德里希慢吞吞地说。

  接下来,由一小队党卫队小队身着便装,将这一批“波兰”军人拉到一处距离波德边境16公里的树林里杀死,他们保留了一名死囚,然后由身着波兰军服的党卫队员阿尔弗雷德?赫尔莫特?瑙约克斯带领小队押着幸存的死囚,冲到靠近波兰附近的格莱维茨电台。在那里,他们占领了电视台,然后由一名会讲波兰语的德国士兵念了一个事先草拟好的提纲,其中充满了煽动性的反德言论,最主要的是宣布波兰已经对德发动了进攻,然后他们打死了那名死囚,开了几枪后离开了那里。

  就在同一时刻,在德国克罗伊堡北面的边界林区城市皮琴的森林管理所,在格雷威茨和拉蒂波尔之间地段的德国霍赫林登海关,由党卫军伪装起来的“波兰人”同时发动了进攻。

  纳粹吹鼓手戈培尔的手下,立即对各个战斗现场进行了拍照。按照事先的预谋,翌日的德国各大报纸,全都刊登了“波兰人”进攻德国的大幅照片。

  战后,据当时的纳粹谍报局拉豪森将军供述,所有参加制造格莱维茨电台“波兰”进攻事件的穿着波兰军服的党卫队人员,全部被干掉了。侵略者不仅对敌人凶狠,对自己人也是一样。

点击下载App,搜索"闪击波兰",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