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篇示直隸士子
曾國藩
人才隨土風為轉移。信乎。曰。是不盡然。然大較莫能外也。前史稱燕趙慷慨悲歌。敢於急人之難。蓋有豪俠之風。余觀直隸先正。若楊忠愍趙忠毅鹿忠節孫徵君諸賢。其後所詣各殊。其初皆於豪俠為近。即今日士林。亦多剛而不搖。質而好義。猶有豪俠之遺。才質本於土風。殆不誣與。豪俠之質。可與入聖人之道者。約有數端。俠者薄視財利。棄萬金而不眄。而聖賢則富貴不處。貧賤不去。痛惡夫墦間之食。龍斷之登。雖精粗不同。而輕財好義之。則略近矣。俠者忘己濟物。不惜苦志脫人於厄。而聖賢以博濟為懷。鄒魯之汲汲皇皇。與夫禹之猶己溺。稷之猶己飢。伊尹之猶己推之溝中。曾無少異。彼其能力救窮交者。即其可以進援天下者也。俠者輕死重義。聖賢罕言及此。然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堅確不移之操。亦未嘗不與之相類。昔人譏太史公好稱任俠。以余觀此數者。乃不悖於聖賢之道。然則豪俠之徒。未可深貶。而直隸之士。其為學當較易於他省。烏可以不致力乎哉。致力如何。為學之術有四。曰義理。曰考據。曰辭章。曰經濟。義理者。在孔門為德行之科。今世目為宋學者也。考據者。在孔門為文學之科。今世目為漢學者也。辭章者。在孔門為言語之科。從古藝文。及今世制義詩賦皆是也。經濟者。
在孔門為政事之科。前代典禮政書。及當世掌故皆是也。人之才智。上哲少而中下多。有生又不過數十寒暑。勢不能求此四術。觀而盡取之。是以君子貴慎其所擇。而先其所急擇。其切於吾身心。不可造次離者。則莫急於義理之學。凡人身所自具者。有耳目口體心思。日接於吾前者。有父子兄弟夫婦。稍遠者有君臣。有朋友。為義理之學者。蓋將使耳目口體心思各敬其職。而五倫各盡其分。又將推以及物。使凡民皆有以善其身。而無憾於倫紀。夫使舉世皆無憾於倫紀。雖唐虞之盛。有不能逮。苟通義理之學。而經濟該乎其中矣。程朱諸子遺書具在。曷嘗舍末而言本。遺新民而專事明德。觀其雅言推闡。反覆而不厭者。大抵不外立志以植基。居敬以養德。窮理以致知。克己以力行。成物以致用。義理與經濟。初無兩術之可分。特其施功之序。詳於體而略於用耳。今與直隸多士約。以義理之學為先。以立志為本。取鄉先達楊趙鹿孫數君子者為之表。彼能艱苦困餓堅忍以成業。而吾何為不能。彼能置窮通榮辱禍福死生於度外。而吾何為不能。彼能以功績稱當時。教澤牖後世。而吾何為不能。洗除舊日晻昧卑污之見。矯然直趨廣大光明之域。視人世之浮榮微利。若蠅蚋之觸於目而不留。不憂所如不耦。而憂節概之少貶。不恥凍餒在室。而恥德不被於生民。志之所嚮。金石為開。誰能禦之。志既定矣。然後取程朱所謂居敬窮理力行成物云者。精研而實體之。然後求先儒所謂考據者。使吾之所見。證諸古制而不謬。然後求所謂辭章者。使吾之所獲。達諸筆劄而不差。擇一術以堅持。而他術固未敢竟廢也。
其或多士之中。質性所近。師友所漸。有偏於考據之學。有偏於辭章之學。亦不必遽易前轍。即二途皆可入聖人之道。其文經史百家。其業學問思辨。其事始於修身。終於濟世。百川異派。何必同哉。同達於海而已矣。若夫風氣無常。隨人事而變通。有一二人好學。則數輩皆思力追先哲。有一二人好仁。則數輩皆思康濟斯民。倡者啟其緒。和者衍其波。倡者可傳諸同志。和者又可嬗諸無窮。倡者如有本之泉。放乎川瀆。和者如支河溝澮。交匯旁流。先覺後覺。互相勸誘。譬之大水小水。互相灌注。以直隸之士風。誠\得有志者。導夫先路。不過數年。必有體用兼備之才。彬蔚而四出。泉湧而雲興。余忝官斯土。自媿學無本原。不足儀型多士。嘉此邦有剛方質實之資。鄉賢多堅苦卓絕之行。粗述舊聞。以勖士。亦冀通才碩彥。告我昌言。上下交相勸勉。仰希古昔與人為善取人為善之軌。於化民成俗之道。或不無小補云。
......购买会员看全站小说,或者下载APP免费观看所有作品 点击立即下载,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1",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