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次解",免费读到尾

  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度也而銳之,不可長寶,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

  執持有為,縱得盈滿,不如其止。揣度世事,得其佛銳,未是身寶。堆金積玉,得滿堂屋,不可長守。倚恃富貴,但恣驕倨,必招殃咎。是以聖人成功立事,順天道而退之。道盈虛,晦明不定。

  十章

  載營魄抱一,道也能無離。

  神曰魂,形曰魄,身如車乘,載其魂魄。抱守其一,日夕經營,使魂魄不離其身。

  專氣致柔,能嬰兒。

  專守元氣,使其柔弱如嬰兄,無有分別。

  滌除玄覽,要妙能無疵。

  洗滌要妙,使無疵病。疵猶病也。

  愛人治國,而無知。

  當委大道,不俟見知。

  明白四達,而無為。

  通達四方,使契無為。

  天門開闔,而為雌。

  天門者,長養之門也。常守雌,不為雄。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聖人生長其身,畜養其身,不有其身,不恃其身,不宰伐其身,可謂玄妙之德也。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造器皿具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此說無中生有也。假令造車一乘,有輪有輻有轂,當其未成車之時,心中亦有此用也。譬如埏埴,是造器皿之具,當其未成器之時,心中亦有此用也。又比屋室,當其未成門戶窗牖之時,心中亦有此用也。有形之後,便成利濟;無形已前,可為妙用也。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青黃赤白黑,若觀外色,失其正色,是盲。

  五音令人耳聾,

  宮商角徵羽,若聽他聲,失其正聲,是聾。

  五味令人口爽,

  酸苦甜鹹辛,若就其味,失其於恬淡。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捕逐物命,放蕩神情,令人顛狂,生貪欲心。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金銀珍寶,好之者妨人正行。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為腹修內,為目修外,故去彼修外而取此修內。

  十三章

  寵辱榮賤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

  失意寵增。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寵辱相依,得失俱驚。

  是謂寵辱若驚。何為貴大患若身。

  五行相尅,四大相侵,故為大患。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我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不有其身,不恃功名,故無大患。

  故貴以身於天下者,可託天下;愛以身於天下者,可寄天下。

  寵從辱起,患自身生。聖人寵至不喜,辱來不懼,故無大患。貴身無辱者,可託天下與之。愛身無患者,可寄天下與之。此是人君寄託天下,與聖賢共治也。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平也,聽之不聞名曰希達也,博取也之不得名曰微妙也。此三者不可致詰問也,故混而為一道也。其上不皦明白,其下不忽,蠅蠅為不絕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無狀之狀,無物之像,是謂忽怳物色也。迎之不見其首初也,隨之不見其後終也。執古之道常行之道,以御今之有今時之事。能知古始溫故,是謂道紀。

  大道不可目視耳聽,博取窮詰,故混一以求之。在上位不皦白,在下位不疑忽,其義不絕,復歸於道,謂之無物。是形狀之狀,物色之像,忽有忽無,乃號忽怳。道無初終,故迎隨不見。但執古來常行之道,可御今之有為。能知自古始終,是謂道之綱紀也。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

  修道之士。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強為之容:豫若冬涉川,

  有所畏懼。

  猶若畏四鄰,儼若容,

  常行敬禮。

  渙若冰將汋泮散,混若樸,曠若谷,

  谷能廣大。

  沌若濁濫也。濁以靜之徐清,

  濫中得理。

  安以動之徐生。

  身安後萬物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若見此道,故無盈滿。

  夫唯不欲盈,能弊復成。

  古來善修道之人,有玄妙深邃之事,遁跡藏名。世人不識,強作容貌,以混時俗。如冬涉川有所恐懼,如居處畏鄰里,如客有禮,如冰結而散,純質如樸,曠蕩如谷,常如濁濫。於濁濫處能清,於安靜處能生,又不盈滿,常處弊闇,能守處其道。

  十六章

  致虛極,

  至大道域。

  守靜篤厚也。萬物並作興也,吾以觀其復。

  萬物所歸曰復。

  夫物云云,

  各有所生。

  各歸其根。歸根曰靜,

  修道至虛極之處,乃見萬物或生或滅,又見萬物云云,盡有根本所歸,還歸於靜。

  靜曰復命。復命曰常,

  不變易也。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認得其道,乃知分命謂明。見其道一也,若不知常於分上,妄有作為,是凶。言越分而行也。

  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生,

  無私自生。

  生能天,

  有長養恩。

  天能道,

  體道而行。

  道能久,

  無生無滅。

  沒身不殆。

  既知其常,能容世上一切好惡曰公。至公無私,能生萬物,如天與道同德,知此者終身不見危殆也。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次解",免费读到尾